民國三十一年【公元一九四二年】,大旱。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三百萬人餓死。這個大難時代的故事,家財兵搶、賣身換糧、路倒狗食、絕處求生 ... 在長期飢餓狀態下,道德、信仰、尊嚴、親情、國族,你以為會是怎樣的糾葛?
這是馮小剛電影《一九四二》的背景,取材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籌備近二十年才拍攝完成的作品。觀影期間我深深為當時顛沛流離百姓所遭遇的情景難受著,數度因激動落淚而暫停播放。
自古以來河南地區歷經多次災荒變故,廣大的農民不時遭逢天災人禍無情的考驗,即便進入20世紀,在1942那年更是逃不過災難,不一樣的是在同一時間世界各地同時陷入變動的時代。飢餓狀態下的苟且求生,抑或彈藥無情來個痛快;前者是活著就有希望的信念,後者是給個解脫無掛無礙,到底那個選擇好呢?!
影片由口述者的口白揭幕,大地主面對飢荒選擇與大家一起出走家園,從避難的身分轉變為逃荒的角色,這一路上故事情節的轉換,與當時中央政府對日作戰的政策擬定,從中還可見一路跟隨逃荒難民兼傳福音的牧師、美國《時代周刊》新聞記者的深入災區採訪報導;交叉敘事多重觀點的安排手法,讓故事情節盡可能觀照天災的苦難和大時代的人禍。
▲圖說:即便是地主大戶人家,戰爭來臨也只能為求生而逃
片中帶到大後方中央官員歌舞昇平的繁華景象,而前線大軍集結廣徵糧食、酷寒地凍難民西逃的畫面,再對照因糧食嚴重匱乏河南省主席分別向前線司令官請求減免徵糧,到重慶面見委員長陳情解決缺糧的情節。左支右絀的現實情況,無計可施的憂心無奈,地方父母官縱始有心也只能徒呼負負只求盡力。
這一大批難民在路上不僅面對的難題不僅如此,日軍戰機臨空無情炸射,彈如雨下的間歇片刻,軍民一家愛國護民的信念,禁不起現實考驗,混雜在隊伍行間撤守的軍人趁機掠奪百姓的家產,前方戰事吃緊時百姓縮衣節食支援,對照此景又奈如何 ? 經歷這番軍人失職的道德潰敗,地主東家自此失車失糧身家俱無,淪為難民身分也只能跟隨大家徒步前行。
▲圖說:雖然隊伍中有大批民眾,但日方認為只要有軍人就該投彈
▲圖說:槍口雖然一樣朝外,但這時候對的卻是逃荒的百姓,這車還是你搶他的耶
一心想在逃荒時彰顯上帝偉大的牧師,在親眼目睹戰爭殘酷,屍首遍野的現場,跪地抬頭望天尋找天父的身影,祈求悲憫伸出援手結束這一場浩劫,但魔鬼的動作總是比較快,這一切所為讓牧師也懷疑了信念,離隊向另一長老牧師尋問上帝的意旨。人類幾次戰爭中,宗教扮演的力量縱能短暫撫慰心靈,但也會被質疑為何關鍵時刻只見魔鬼。
▲圖說:沿途倒屍,野狗食人,這張照片終逼使中央官員採取手段
美國記者為了一探傳聞河南大旱難民無援的消息,孤單一人深入伴隨逃荒行列並貼身記錄,因此親身體會沿途倒屍、野狗吃人的慘酷現況,也遭逢日軍空襲毫無抵抗力的難民,以親身經驗撰寫新聞並當面呈報中央大員,在憂心國際輿論撻伐情況下,中央終於同意撥方軍糧稍解燃眉之急,但車水杯薪又本位主義的考量下,這批難民又再度遭遇人性的挑戰。
影片中清冷的色調顯像當時避難逃荒中呼天不應的氛圍,服裝和美術對難民的造型做足了功課,演員演活了天寒地凍無食可進的無奈絕望。
▲圖說:沒有糧食就吃樹皮,但嫂子產後需要營養,那就焚書食貓吧
此片於2012在大陸播映之後,引起不少人的關注與討論縱觀全片可以替為何國民黨打贏了抗日,卻在擁有重兵的情況下仍兵敗如山倒退守台灣,找到一個解釋。雖說這是改編小說題材,但多少也點出當時中央抗日的主軸,重前線輕後方,也讓以農民為後盾的共產黨有很好的轉機。
▲圖說:昨天才成親今天就賣妻,這樣換來糧食大家也就都有活路可走
民國史的記錄因中華民族的災難造成選擇性角度的擷取,帶給我這一代人片面的真實,那些以為就是如此發展的事件,需要自己尋找真相建立觀點,儘管不可能全盤了解,但能還原當時發展的經過,就不失對解讀歷史的關注和負責。這部片更加讓我更想了解在這個時代洪流下所發生的悲劇,到底還有哪些被隱藏不受重視,或說需要真實關注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