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2021/04/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孤獨的解方之一,在於「社會性基礎設施」

那天,在竹北常辦活動的小小的獨立書店月讀書咖,同時也是社會性基礎設施,買了這本書《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附帶一提,旁邊的年度選書小冊只是店長發給我,我覺得封面好看就順手一起拍了,和這本書無關。
身在《孤獨世紀》,我們還是可以試著達成《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依照本書的中心概念,關鍵在於「社會性基礎設施」。
什麼是社會性基礎設施?我想就是我們字面理解的那個意思,但是又更為廣泛,公園可以是、圖書館可以是、游泳池可以是、書店等商業場所甚至也可以是,當然還有更多。在面臨氣候變遷和社會兩極化等等危機的現在,我們也更需要投入更多經費來建立更有創意的建設來幫忙維繫並重建人和人之間的基本信任感和關心互助,從而達到減輕災難損失的效果。
這本書在於另一個方向的思維模式,不是「我」個人必須要達到怎樣怎樣的成就,而是「我們」。《孤獨世紀》有提到現在世代有這樣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我看了只覺得誰不是從自我的觀點出發去思考事情的,就算父母輩也是如此吧,跟世代哪有什麼關係。但是看了這本書,才認知到自己真的很少意識到那些社會性基礎設施背後的意義。
舉例來說,對我而言,圖書館是安靜念書和借書的地方,當然在校園裡也常常是愛情發生的風水寶地。現在才了解它同時也是社區各類群體的聚集之地,老人家有活動可參加而不孤單,新手媽媽可以尋求經驗,需要空間的青少年也有了可以混在一起的地方;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場所還兼具了免費和安全。
這本書從六大方向闡述社會性基礎設施為公民提供的功能:「聚集之地」、「安全之地」、「共同學習之地」、「維繫健康之地」、「共有之地」、「共同防災」。當一個這樣的設施開始在社區發揮吸引聚集的功能之後,漸漸的,在適當的運作和引導之下,公民能夠彌平貧富種族等差異的鴻溝,最終放下心防共同合作,讓社區乃至大眾更為健康和安全。這也是臉書作為社群媒體所聲稱要達成的目的之一,但目前仍是反向而行。
也許我能夠開始以不一樣的角度看待各種社會性基礎設施,比如說,里民中心假日早上或者寧靜山林中的卡拉ok聚會會會會會會⋯⋯(顯示為迴音開到滿)。好吧,這個對我來說還是有點難消化。我們真的需要更多更良性設計的社會性基礎設施。
最近看了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鏡子之家》,被書中的虛無感虐得很慘,看了這本書感覺得到了拯救。奇怪,現在想想鏡子的家不也是一種社會性基礎設施嗎?怎麼好像完全沒有正向的功能呢?可能是因為僅限少數幾位有錢太太和高顏值年輕男性出入的關係吧。果然場所還是要公開才行。(喂!那不是作者要寫的東西。)
很喜歡這本書,大推,是孤獨世紀的解藥之一,有興趣的話可以和《孤獨世紀》合併閱讀。
--
  • 書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作者:Eric Klinenberg
  • 出版:臉譜出版
  • 譯者:吳煒聲
Esc
Esc
分享喜歡的書,可能也有別的。 閱讀紀錄 ig:escreadinglis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