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歡迎光臨人類學》所思:當今社會同時強調集體與個體之怪現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法國哲學家Gilles Deleuze(德勒茲)提出游牧論,主張人類應該要過上橫跨各種場所和領域的生活,因為人生的意義在於每一次的偶然,所以要不斷地嘗試新的可能。人不應該被自己、他人以及環境所侷限。
圖源:讀冊TAAZE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跨出去是因為覺得自己「能力普通,一定做不到。」可是〈歷史、改變與適應〉一章,從人類最遠古的生活環境談起,描述人類還處在採集生活階段時,游群之間的互動關係和生活。那時候的人類從智商上來說,很可能是不及現代人,卻不會因為害怕而不敢到一個新環境。所以人類的適應能力肯定是遠大於自己的想像的。
之前修過一堂《旅行文化》的課,老師曾在課堂上討論過類似的觀點。有時候我們會把外國想的很可怕。例如常常聽到歐洲治安很差,東西常常被偷。我也曾在網路上看到,遊客在路上被強迫施捨或是買花等等。還記得課堂上有個女生說,她在出國之前也常常覺得外面很可怕,但實際去過之後,卻覺得和台灣是沒什麼兩樣的,她甚至還睡過機場。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知識並不永遠都是使人御風飛翔的翅膀,有時更像是一隻粉筆,被我們拿來畫地自限。
人類從早期的遊群,逐漸發展到定居時的園藝和放牧,這個時候仍是一個小群體,且仍具有移動性。再後來,人口越來越多,需要更穩定的食物來源以供養龐大人口。科普作家Jared Diamond(賈德‧戴蒙)認為這是人類做出的錯誤決定。定居社會帶來的問題包含飲食不均以及疾病傳播,栽種技術和醫療產生專業;想要安穩地定居,需要安全的房子,於是有了相關知識;為解決飲食不均的問題而仰賴貿易,貿易也就成了一種行業……於是定居似乎成了一像不可逆的演進。不過文中似乎沒有提到是甚麼因素讓人類決定要定居。耕種圈養、定居以及人口增長這三項因素又是誰先誰後呢?
都說「物極必反」,其實,我覺得我自己現在的世代似乎不再那麼中心化,雖然離遊群的生活型態仍十分遙遠。Jacques Drrida(德希達)的解構主義,提出打破二元對立與與去中心化。現在也常常聽到強調個人化、在地化等等類似於去中心化的言論。但我覺得總體來說現在的社會仍是越來越中心化的。
例如美中掌握越來越多的資源,在國際局勢上越來越佔上風。隱藏在俄烏戰爭的背後是民主和獨裁的較勁,也是美國與中俄較勁,而當今世界局勢幾乎與雙方脫離不了關係。之前去北美館看《狂80》特展,看到黃建業說的一句話很有感觸:
80年代有很多開放性、多元性……大數據掌握了更龐大的資源,讓所有的選擇達成非常高度的邊緣性,所以主流會變得更主流,這個東西是非常可怕的。
去中心化的部分,我自己感受到的是對社會的無奈。其實有時候會想要往中間集中靠攏,例如把履歷投到一些名聲響亮的大公司,卻被刷掉,但又不甘心躺平,所以只好在離中心遠一點的地方找尋機會。或是近幾年很流行的打工換宿,以最少的資本去體驗不同文化與生活,藉由暫時脫離常軌,來緩解無法立足於中心的痛苦與鬱悶。身處於資本社會,這些去中心化的行動最終仍會往中心前進,因為只要是人就會有虛榮,只有越靠近中心的位置,才越能獲得認可和注目。如今各式各樣的跨國人才需求,人們不再從生到死都一直停留在一地,卻也不難發現絕大多數人都選擇前往「已開發國家」,也就是「世界的中心」,選擇「屈尊」到比台灣開發落後國家者,少之又少。
電影《你的情歌》裡,男主角為了自己夢想,也為了逃避功利的家人而來到宜蘭。可是當他帶著學生到臺北比賽時,說自己向臺北以及親友們證明了自己。台北市台灣政經、教育、行政等等的「中心」。
人們仍是要從邊緣迴游至中心才能被他者看見與肯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有感於自己跨出舒適圈的懵懂和不安,希望有個地方可以互相交流資訊和鼓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之前修了系上的《詩經》課程,又想起之前曾經看過一篇詩經賞析專書,《詩經是一枚月亮》,一時興起,選了幾篇詩經試譯。
透過網路搜尋,我們找到了當地的花生品牌:喜笑花生。經過聯繫後,很幸運地能到他們的工廠以及田地參觀。
「其實像我們這樣面對面說話,就是政治。」這是我高一參加台大杜鵑花節時,台大政治系的學姐告訴我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奇妙,人們組成社會,而政治和傳播是社會中無法分割出來的元素。所以政治並不是遠在天邊的,而是近在眼前的。
政治其實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但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這些事情離我們很遠,於是選擇漠不關心。但當我們自己都不重視自身權益時,當權者又為何要在意呢?
因為寫論文的關係,反覆讀了幾次舒國治的旅行散文,開始羨慕起他的散漫晃蕩,開始嚮往舒式漫遊與流浪。
這學期擔任了學校的學伴,為自己增加文化交流與外語口說的經驗。很高興自己勇敢地踏出舒適圈。
之前修了系上的《詩經》課程,又想起之前曾經看過一篇詩經賞析專書,《詩經是一枚月亮》,一時興起,選了幾篇詩經試譯。
透過網路搜尋,我們找到了當地的花生品牌:喜笑花生。經過聯繫後,很幸運地能到他們的工廠以及田地參觀。
「其實像我們這樣面對面說話,就是政治。」這是我高一參加台大杜鵑花節時,台大政治系的學姐告訴我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奇妙,人們組成社會,而政治和傳播是社會中無法分割出來的元素。所以政治並不是遠在天邊的,而是近在眼前的。
政治其實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但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這些事情離我們很遠,於是選擇漠不關心。但當我們自己都不重視自身權益時,當權者又為何要在意呢?
因為寫論文的關係,反覆讀了幾次舒國治的旅行散文,開始羨慕起他的散漫晃蕩,開始嚮往舒式漫遊與流浪。
這學期擔任了學校的學伴,為自己增加文化交流與外語口說的經驗。很高興自己勇敢地踏出舒適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