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推理 》-事實的後結構主義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raw-image

《虛構推理》(日語:虚構推理)是日本小說家城平京推理小說作品,插畫為清原紘。由講談社Novels出版。2012年第12回日本本格推理大獎小說部門得獎作品。改編的日本漫畫作品由漫畫家片瀨茶柴作畫,講談社出版,於講談社漫畫雜誌《少年Magazine R》連載。2019年1月正式宣布推出電視動畫作品。含原作小說全系列累計銷量已突破300萬部。(摘自維基百科) 本作在劇情上主要是講述一名身體殘缺的異能少女岩永琴子與不死身的男主角櫻川九郎一同解決各種怪異的故事。本作有意思之處在於兩人解決怪異的方式實際上與自身的異能關聯性偏低,兩人主要解決怪異的方式是依靠合於邏輯的虛構推理來消滅都市傳說或是怪異們向兩人提出的疑惑。而在本作中的鋼人七瀨篇裡,筆者認為作者在琴子解決這個都市傳說的劇情上運用了後結構主義的概念,然而其載體與後結構主義仰仗的文學主體有決定性的差異,因此筆者在此嘗試將後結構主義帶入本作的脈絡中以衍生出新的概念,本文也將著重在針對後結構主義多有著墨的鋼人七瀨篇進行論述。

在進入論述前必得先了解劇情,因此筆者將以一定篇幅介紹此篇的劇情。鋼人七瀨篇的故事是從一名偶像七瀨花凜的死亡開始。七瀨花凜原本是具高人氣的偶像,但過高的人氣使得她受到大量網民攻擊,家人也不願分攤壓力,因此在一次鋼筋墜落事件中她才選擇平靜接受死亡。然而在她死亡不久後,真倉坂市中竟出現了攜帶著巨大鋼筋的七瀨花凜亡靈引發了許多事件,甚至造成了一名員警的死亡。鋼人七瀨極為不自然的誕生方式讓怪異們同樣害怕,兩人在深入調查後發現這個所謂的亡靈其實是藉著某個網站匯聚網民們的想像而成。為了完全根除這個怪異,琴子架設了一個專門討論鋼人七瀨傳聞的論壇來帶領網路上討論的風向。所謂的怪異其力量皆是來自人們對其的相信程度,因此琴子從一開始就不需要做到完全改變網路聲量,她只需要讓相信這個怪異的人變得少到不足以支撐此亡靈的存在即可。然而背後主使者六花所累積的網路聲量相當龐大,因此琴子共嘗試了三種方案才成功的破除鋼人七瀨的都市傳說。在最後,琴子用以破除都市傳說的論述竟是指責網站架設者為七瀨花凜來反證她之前提出數種論述都被遭到反駁的情況。在成功滲透網民的想法後,鋼人七瀨的概念在多數人腦中已經煙消雲散,她也被九郎輕易的擊敗。

在這段解決事件的過程中最為有趣之處在於琴子從一開始就不知道真相,她解決事件靠的是虛構與謊言。她作法的細緻之處在於她捏造了一個個虛構但又合於邏輯的「事實」來瓦解群眾對於都市傳說的統一認知,她讓人們去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實。正是這點處理方式與後結構主義有所接軌。所謂的後結構主義所指稱的是一種在1960年代晚期於法國萌發的一系列哲思運動。羅蘭·巴特與吉爾·德列茲等人為其中的代表人物。「後結構主義真正的論述意圖並非「否定」符號所需的結構,而是讓結構中心,不停地置換與取代,並將符號結構的「邊界」,無限向外推延與交織,讓文本的意義能無限的多元流動與生成差異。」(《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42) 後結構主義在當時尤其針對的是結構性的論述方式。在當時不論是心理學或符號學,所採取的皆是結構性的分析方式,其目的在於賦予文本一個穩定的詮釋方向。與上述兩種理論同時期的文學自然也是被以系統性的方式解構,文學評論家習於使用一套特定的論述來爬梳出一部作品的思想。這種習慣背後的形成脈絡主要是源自於理性主義: 「總之,理性主義認為如果人能善用理性,就能獲致真的和對的知識;運用理性可洞察事物的真象,而不致受到瞬息萬變、含混不清的感官經驗所矇蔽。由理性而得的知識是永恆不變的,而由感官得到的經驗則是變動不居的。」(學術辭典) 理性主義相信人類有能力藉著天生具有的理性去接近真理,而所謂的理性指的是客觀去思考事物的能力,因此真理必然就是經由客觀思考而得。這樣的思想再上溯其根源則是來自在18世紀定型的進步史觀。人類史上對於進步的觀念行之已久,我們一直都有認為自己能不斷變得更好的想法。而十八世紀時的啟蒙思想家們則是做出了「人皆具理性」的假設進而再推導出了「人權」與「窮理致知」的觀念。在他們的預設條件下,人類確實能夠藉著理性思考來接近真理且更加進步。

然而這整個思考模式所透露出的敘事邏輯正恰是這一套理性主義在最一開始去反對的。理性主義尤其反對的是像中世紀講求無條件服從與盲信的神權政治,因此嘗試提出修正: 「理性主義應用於神學問題的探討,則以人的理性為標準去判斷信仰及啟示,而不承認超過理性的任何奧祕特質,因而形成所謂神學理性主義(Theological Rationalism)。」(學術辭典) 他們沒有反對神學,但他們認為無法以理性解釋的部分就該被排除。這樣的思考模式演變到後期也會成為一種信仰。幾乎所有的思想在一開始都是為了打破某種既定價值觀而創造的,但當其普世主義化後,它也會成為與它原本意圖破除的東西相同的概念。理性主義就是這樣。在一開始它是為了破除神權統治而生,但自身也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絕對真理。反對神權壓迫的理性主義自身也對其他事物形成了壓迫,這些自詡為進步與客觀的人經常用自己的一套所謂「理性」標準去排除任何不符此標準的事物。到最後,理性變成了一種人們必須絕對遵從的價值。因為在定義上,理性被與人類的定義掛勾: 「能充分運用理性的人,就是理想的人,而一群理性的人結合的社會,就是理性的社會;也就是說,由理性指導的個人,其行動目的和方法,也合乎理性的目的和手段,如是便可達成美好的生活。」(學術辭典) 藉著上文可知當時的主流思想中將一個人類合格的標準定義為能「理性」思考的人。從另一角度來看,不去使用理性原則思考的人也就不會被算做是合格的人,因此構成了一種不須明講而自行產生效力的規制,也是名為「理性」的信仰的誕生。

後結構主義所要反對的就是這種思考模式。在理性主義下,人們看待事物的視角遭到固化,這包含無限生機的世界被化約為一套原則,人們只能機械式的在其中存活。理性主義下衍生的結構性論述賦予了語言符號明確的意義,使用者也因此獲得了一種思考的方向性,但思考模式也被固定,持基進語言哲學觀的後結構主義則否: 「後結構主義更指出符號意義間的相互沾黏,一旦所謂的「中心」(center,即穩固的意義基準點)失落了,那麼所有符號都不可能再產出任何的意義,只能以「去中心」(decentered)的空泛型態在符號鏈中漂流著。」(《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43) 後結構主義認為語言能產生意義的原因在於結構主義賦予其穩定的中心原則,因此把這個中心拔除後,語言便只會剩下一團無意義的符號。而秉持著去中心化語言觀的後結構主義更進一步宣稱現實世界可被徹底的「文本化」,世界並非是一個有固定樣態的「結構」,而是能被無限延伸出意義的文本。這個概念在二十世紀晚期的哲學思潮中主要是被用於文學分析。後結構主義讓文學評論的範疇脫離了以往的作者決定論以及結構分析,羅蘭·巴特是此新型文學理論的個中翹楚: 「他主張,當一部文學文本完成時,其「作者」也會隨之逝去。簡言之,作者的主體性在文本完成時即刻被剝除,作者本人自己的創作詮釋不過是文本解讀的方式之一,並沒有真正的決定性力量。也因此,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作者只是一個「場域」(space) ,場內各式各樣的話語不斷交織,而作者的功能充其量只是把這些交會的話語紀錄下來,但這些話語的意義還得交付讀者決定。」(《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48) 藉著上引文可看出巴特將文學視為一種開放性的空間,在從前被當成預設牆壁的作者詮釋被他硬是轉換成了進入這個空間的一種方式。而筆者認為巴特這段作者已死的理論具有遠超於文學評論之上的價值。筆者認為此理論傳達了一種總論式的概念,也就是「任何事物的預設性意義並不存在,其意義來自使用者的賦予。」

以此概念拉回本作的脈絡。後結構主義在最初就是一種強調去中心化的理論,它是一種應用性廣泛的思想,但仍有其核心。在文學上,後結構主義消除了作者詮釋的文學解構中心。而若是放到本作,筆者認為岩永琴子在處理鋼人七瀨事件上的做法就是一種將事實給「文本化」的行為。鋼人七瀨的亡靈之存在已經是客觀且無法否認的事實,但這個怪物身上卻有「被相信程度影響」的特性。更準確的來說,鋼人七瀨是由群眾的想像所誕生出的怪物。它出生的方式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它可以毫無限制的成長,但另一方面它卻也有可能輕易的就消失。這類的怪異破除方式在於消去群眾的迷思。然而,在鋼人七瀨創造出無數事件的當下,網路上對其的相信程度與討論聲量正是如日中天,即使琴子個人提出再具有邏輯的反駁也難以起作用。琴子清楚了解她自己的意見至多只能算是一種對於此事實的解讀,因此她選擇將鋼人七瀨的客觀存在事實作為一種「書寫性文本」放至網路上,邀請群眾共同來參與詮釋這個事實,下文可證: 「如果這是正常的議會或理事會的話,擁有決議權的人們通常互有掛鉤,最後關頭才亮出相反意見風險太高了。但在這個議會上擁有決議權的人,是閱覽這個網站的所有人」。(動畫第八話) 在現實的討論會議中,對於討論主題的詮釋權經常都是早就先被預設了討論方向,但網路平台的混亂無序卻反使每個參與者都有發言權。將「事實」這個文本放在網路上邀請群眾解構的可能結果便是孕育誕生出新事實的意外。假設將「事實」視為一個文本的話,那麼普世的理性思考以及事實的客觀存在就是它的「詮釋中心」。但當事實變成一種可供討論的概念時,每個人自然就會對其有不同的詮釋。在上段分析中,筆者曾提及巴特的作者已死論所傳達出的敘事邏輯是預設性意義的不存在以及使用者賦予定義的概念。而琴子在六花架設的網路平台上討論「鋼人七瀨是否存在」的嘗試就是在使這些群眾認知到其存在的事實並非是被預設好或無可辯駁的,一切端看群眾要以何種角度去「思考」這個事實。

不過網路上的風向早已定型以久,多數人在討論鋼人七瀨是否存在時都是以它存在為前提而進行討論,因此若只是單純的把疑問丟上去,最終也只會走向原本早就被決定好的答案。所以琴子準備的四個帶風向的方案便是一個以不同角度思考事實的示範。而在詮釋鋼人七瀨案時,琴子捏造了數種虛構但卻又合於邏輯的推理,例如將刑警遇害一案詮釋成與其素有不睦的女警刻意所為,犯案過程琴子詮釋的非常清楚,但動機說服力不夠。而後她又創造了兩三種邏輯推理,每一次都稍微的瓦解一些對於鋼人七瀨的相信度,而每一次的嘗試都是在為最後的底牌鋪路。琴子之前數次的嘗試都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被突然逆轉了風向,她於是便捉住了這些機會。在最後一次的嘗試中,琴子提出了更為嚴密的解答,並藉著網站管理員前幾次對她意見的否認來佐證她所提出的管理員與作案者就是七瀨花凜的宣稱。在這一次嘗試中,風向終於成功被改變。而琴子得以成功的原因在於她在一種詮釋方向上對後結構主義的熟練掌握。上一段曾提及她文本化了事實,而在此處她更是文本化了所謂的推理。她知道自己的推理是奠基在虛構之上,但是她提出的推理在被認同者使用之前也不過只是一串符號,認同她推理的人會賦予其意義,而在最終被認同的提案就成為了新的事實,因為遭文本化的事實是仰賴人們去思考的角度從而得到意義。

除了對於語言的熟練使用外,與後結構主義相輝映的思考模式在另一個方面上造就了琴子的成功,也就是成功引起群眾參與討論的動機。以文本的角度來看,還未被放到網路空間上討論的「事實」就是一種「閱讀性文本」。也就是具先設性意義的事物: 「「閱讀性文本」指的是那些作者已經預先安排好固定意義的作品,因此拒絕將詮釋的可能性留給讀者。例如官方歷史、偉人傳記、寫實小說與教材課本的意義就屬於一種「閱讀性文本」。」(《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50) 在實際的世界中,人們所謂的事實指的是可被驗證且中立的陳述,因此事實的誕生必得經過此二標準的審核。對於事實,人們無法再去賦予其什麼意義,閱讀性文本的意義由作者先行賦予,而事實也是先在一套普世標準中被設定了它將如何被人們認知。因為事實無法再被找出任何超出客觀範疇的詮釋,人們對它只能以單向的管道接收。事實的存在與人們對其的認知已經在普世價值觀下被正常化成與生活密不可分。人們不會對得知事實產生任何喜悅之情就像是一般人不會覺得呼吸很值得感激一樣自然。然而當事實被放到網路上討論時,琴子為其轉化的「可議性」使事實成為了「書寫性文本」,也就是可被開放討論的事物: 「它邀請讀者一同進入詮釋的開放性場域,提供每個讀者產出詮釋路線的機會。當讀者在努力閱讀、「理解」時,可以感受到一種「快樂的感覺」。」(《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51) 當鋼人七瀨的存在能夠被放到網路上討論時,它就不再具有先設性的「客觀」,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認定它是否存在。人們在擁有自主能動性的去詮釋文本時,按巴特的說法就是他們能感到喜悅。至於為何能感到喜悅,筆者認為這與以己身之力去獲得某種獨一無二的事物之滿足是相同的。若說事實是每個人共享的,那麼詮釋就是自己獨有的。而得到獨有之物的喜悅就是琴子得以確信自己的計畫會使此平台的其他使用者們上鉤的原因,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想親自在鋼人七瀨存在與否的場域中得到自己獨有的一套說法。

本作的整體劇情平心而論並無相當的深度,全作在劇情上主要就是解謎與推理,兼及作為副線的男女主角戀愛。然筆者認為本作縱然相對缺乏深刻的核心哲學,但其在推理以及劇情複雜度上每每能展現出作者語言邏輯的熟練。而也正是因為如此,筆者在探討本作時才選擇從最為突出的推理來解構。所謂後結構主義原先是較常被置於文學評論脈絡中的理論,但筆者將其硬是抽離並轉而引以分析在這場虛構推理中被文本化的事實。最終的行進方向與後結構主義的論述如出一致。被文本化的事實遭琴子與群眾的多元詮釋而脫離了原本客觀定義的中心而在群眾無限制的想像下產生了新的意義。後結構主義帶來的好處在於學術界產生了新穎的思想和分析視角,它同時也給這個過度理性化的世界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在客觀上其並無實質危害。然則需要注意之處在於本文所討論的事實文本化實際上只適用於作品中的語境,在現實中的事實是不能被這樣扭曲的,若是事實的最基本原則向本作這般遭到顛覆,那麼個人將會失去正確觀測世界的方式並身陷幻象無可自拔。可惜的是,當今社會尤其在政治領域上,大眾討論議題的方式已經有將事實文本化的趨勢。不同陣營的人只會以自己的預設視角去看待既有事實,這使得陣營間對立因所知事實的不同而更加極化。在論理上,此現象即費雪所謂的「感受風格學」。費雪此理論一方面是對其早期讀者身分論述的彌補,一方面是對後結構主義在文本多元詮釋上作的補充:「個人閱讀經驗受到「詮釋社群」(interpretive community)的左右。費雪深信讀者在閱讀時會依據自身所屬的「社群」(如學者、學生或網民)而採用特定的規範與假設。」(《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61) 目前的狀況確實正如費雪所述,當議題牽扯到政治時,每個陣營對特定事實的詮釋就確實是被其所屬社群所影響深刻,由此再衍生的族群對立使社會的傷口不斷擴大。本文的功用除了使後結構主義被更清楚的了解,更是要讓讀者提防在現實某些不該如此思考的議題中出現的這種思考模式,以此作出微薄供獻。








參考資料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9%9B%E6%A7%8B%E6%8E%A8%E7%90%86

2.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42

3.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0548/?index=10

4.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43

5.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48

6. https://ani.gamer.com.tw/animeVideo.php?sn=15223

7.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50

8.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51

9.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61

10.https://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6/10/18/144090/%E3%80%8A%E8%99%9B%E6%A7%8B%E6%8E%A8%E7%90%86%E3%80%8B%E3%80%8C%E4%B8%8D%E6%B1%82%E7%9C%9F%E5%AF%A6%EF%BC%8C%E4%BD%86%E6%9C%89%E8%99%9B%E6%A7%8B%E5%98%85%E7%9C%9F%E7%9B%B8%E3%80%8D%E5%98%85%E6%9C%AC



作者:李佾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佾學的沙龍
93會員
71內容數
李佾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0
本作的劇本是武田綾乃負責,這也是她第一次擔任這個職位,她自己也提過她認為漫畫更適合表現朗讀的情境。本作與她另外一部百合小說《細數藍色青春》高度相關,除了主角春山花奈將其選為朗讀文本之外,書中許多人物都可以視為《群花綻放、彷如修羅》角色們的原型,本文因此有非常大部分對這兩部作品的比較。
Thumbnail
2025/04/10
本作的劇本是武田綾乃負責,這也是她第一次擔任這個職位,她自己也提過她認為漫畫更適合表現朗讀的情境。本作與她另外一部百合小說《細數藍色青春》高度相關,除了主角春山花奈將其選為朗讀文本之外,書中許多人物都可以視為《群花綻放、彷如修羅》角色們的原型,本文因此有非常大部分對這兩部作品的比較。
Thumbnail
2025/01/24
本文是針對入間人間這部未完之作的解說,角角者的網站可以看到完整的本作。本文主要是解釋入間人間這部作品與他其他百合作品的關聯,還有它在文學描寫上的特色與價值,特別是與日本古典文學的關聯。當然,本文在討論這部以悖德為主題的作品時也一定會觸及跟這相關的幾個哲學思考,以及對於劇情伏筆和特徵進行預測和分析。
Thumbnail
2025/01/24
本文是針對入間人間這部未完之作的解說,角角者的網站可以看到完整的本作。本文主要是解釋入間人間這部作品與他其他百合作品的關聯,還有它在文學描寫上的特色與價值,特別是與日本古典文學的關聯。當然,本文在討論這部以悖德為主題的作品時也一定會觸及跟這相關的幾個哲學思考,以及對於劇情伏筆和特徵進行預測和分析。
Thumbnail
2025/01/16
註:本稿是關於一次有關百合之訪談所擬的講稿,訪談只會深入討論兩題因此本稿也僅回答這兩題。本稿回答的是百合這個文類在討論時經常會遭遇的種種迷思與一些外人容易有錯誤印象的區分。它在節目時未必能完全講述出來,故而仍先放出全文以供參考。 1.為何迷上百合?: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目
Thumbnail
2025/01/16
註:本稿是關於一次有關百合之訪談所擬的講稿,訪談只會深入討論兩題因此本稿也僅回答這兩題。本稿回答的是百合這個文類在討論時經常會遭遇的種種迷思與一些外人容易有錯誤印象的區分。它在節目時未必能完全講述出來,故而仍先放出全文以供參考。 1.為何迷上百合?: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80年代末造成社會派推理衰退和新本格浪潮的成因又是什麼?在回答問題之前,也許先略為思考一下,當我們以「寫實與否」的角度去區別兩種推理小說書寫時,這個「寫實」究竟是指什麼。或者說,所謂的「真實感」,其實是否並非靜態,而是一直在變動?
Thumbnail
80年代末造成社會派推理衰退和新本格浪潮的成因又是什麼?在回答問題之前,也許先略為思考一下,當我們以「寫實與否」的角度去區別兩種推理小說書寫時,這個「寫實」究竟是指什麼。或者說,所謂的「真實感」,其實是否並非靜態,而是一直在變動?
Thumbnail
雖然她可以老早就透過詢問目擊證妖得知真相根本不用推理,但比起尋找真相,琴子顯然比較在意怎麼用推理的過程達成目的。
Thumbnail
雖然她可以老早就透過詢問目擊證妖得知真相根本不用推理,但比起尋找真相,琴子顯然比較在意怎麼用推理的過程達成目的。
Thumbnail
閱讀推理小說時,「背景知識」會比一般小說還多:偵探的功能是破案、華生角色的功能是襯托偵探的聰明、警察的功能是為偵探提供偵查線索等等。「背景知識」有些源自作者與讀者之間不成文的默契,有些則有清楚規條……
Thumbnail
閱讀推理小說時,「背景知識」會比一般小說還多:偵探的功能是破案、華生角色的功能是襯托偵探的聰明、警察的功能是為偵探提供偵查線索等等。「背景知識」有些源自作者與讀者之間不成文的默契,有些則有清楚規條……
Thumbnail
日本早期的傳奇推理代表人物非橫溝正史莫屬。他成功將日本式傳奇元素融合原為西方舶來品的本格推理小說,為日本推理的在地化過程作出重要貢獻。橫溝的「金田一耕助系列」便有不少作品將舞台設定在殘留著民間傳說的封閉村落,這些傳說往往是招致慘劇的元凶……
Thumbnail
日本早期的傳奇推理代表人物非橫溝正史莫屬。他成功將日本式傳奇元素融合原為西方舶來品的本格推理小說,為日本推理的在地化過程作出重要貢獻。橫溝的「金田一耕助系列」便有不少作品將舞台設定在殘留著民間傳說的封閉村落,這些傳說往往是招致慘劇的元凶……
Thumbnail
作品名稱:《虛構推理短篇集 岩永琴子的純真》 作者:城平京 出版社:尖端 售價:320元
Thumbnail
作品名稱:《虛構推理短篇集 岩永琴子的純真》 作者:城平京 出版社:尖端 售價:320元
Thumbnail
在80年代左右出生的作家既未見證橫溝正史作品的影視化熱潮,也沒經歷過新本格浪潮。對這些新世代作家當中一部分人來講,推理小說並非一種具有歷史感、必須嚴謹地從累積了百多年的經典中追溯正統書寫方式的類型文學。於是,他們的作品雖然大致保留本格推理的基本形式,卻又出現某種「脫逸」傾向。
Thumbnail
在80年代左右出生的作家既未見證橫溝正史作品的影視化熱潮,也沒經歷過新本格浪潮。對這些新世代作家當中一部分人來講,推理小說並非一種具有歷史感、必須嚴謹地從累積了百多年的經典中追溯正統書寫方式的類型文學。於是,他們的作品雖然大致保留本格推理的基本形式,卻又出現某種「脫逸」傾向。
Thumbnail
給訂閱電子報的你: 走出高鐵的冷氣風門,就到了南國。 這是《雪國》的開頭,一本我從沒看完的書。 這期電子報的標題是否叫做「吃書脊的人」? 如果沒有,肯定是我改變了心意。 還是回到漂流少年上面來吧。 是的,還要再介紹兩種能(概)力(念)。 建構式世界,還有心理學導向與寫實主義導向的。
Thumbnail
給訂閱電子報的你: 走出高鐵的冷氣風門,就到了南國。 這是《雪國》的開頭,一本我從沒看完的書。 這期電子報的標題是否叫做「吃書脊的人」? 如果沒有,肯定是我改變了心意。 還是回到漂流少年上面來吧。 是的,還要再介紹兩種能(概)力(念)。 建構式世界,還有心理學導向與寫實主義導向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