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年前有些研究認為,家貓與人之間,會出現類似人與人之間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而且這跟「貓的特質」有關。有些貓會,有些貓不太會,換了環境或飼主,也不太會改變依附行為。
去年有個研究則針對貓的「瞇瞇眼」行為,也就是眼睛慢慢閉起來但沒有閉合,或維持眼睛半睜半閉的動作,看看貓對人類的瞇瞇眼會不會有回應?

一般說來,貓對陌生人眼睛直視的行為會視為威脅。瞇瞇眼時較不容易展開攻擊行動,或許可視為表達友善。貓如果對你瞇瞇眼,這通常是表達正面情緒,是示好的表現。如果人類對貓瞇瞇眼,貓能感受到嗎?
這種「異種動物間的溝通」,是現在學界的熱門話題。在許多動物,尤其是人類蓄養的動物或寵物,也有觀察到類似的互動。這說明這樣的認知功能,普遍存在許多動物,然後經由演化適應,在我們熱愛的寵物如貓或狗身上,也就越來越常見。
這研究是第一個系統性分析人貓之間的瞇瞇眼互動,實驗一找來18組人與貓,來自14個家庭,雌雄各半,貓齡從0.45歲到16歲,跟飼主相處時間至少三個月。視力不佳、有健康問題的貓已被排除。貓會被放在家裡熟悉的房間,以一套先進的CatFACS軟體分析眼睛的動作。研究者會指導飼主如何正確做出瞇瞇眼動作。有時飼主會坐在貓貓面前一公尺、跟貓互動(含瞇瞇眼)。有時飼主會在房間裡但不跟貓互動。
實驗二則透過線上廣告找來18隻家貓,雌雄各半,年齡從1歲到17歲。這些貓都沒有參與實驗一。找來實驗的陌生人(對貓而言)會以一套標準程序跟貓建立關係,接著以「沒有視線接觸的臉」,或「瞇瞇眼的臉」交替來面對實驗貓。兩種互動模式,會儘可能都把陌生人的頭擺在相同位置。兩種模式之間會有兩分鐘的休息,讓貓從社交模式裡抽離。
結果統計起來,飼主跟貓互動、瞇瞇眼的時候,貓貓瞇瞇眼的次數也會增加;不理貓的時候,貓貓瞇瞇眼的次數顯著降低。這表示有些貓擁有回應飼主瞇瞇眼的能力。陌生人對貓貓瞇瞇眼時,也比側臉面對貓時,更能引發貓貓瞇瞇眼。這說明,以瞇瞇眼示好,是內建在一部分貓大腦裡的能力,牠們能辨識、也能回應瞇瞇眼。
人類常覺得貓咪遺世而獨立、不太愛理人,的確有一部分貓咪是這樣。我們心裡是拿貓跟狗比較,自然會覺得狗活潑好動、體貼人心,貓貓常臭臉不理人。但如果跟其他寵物或畜牧動物比較,貓咪理解人類動作、語言、心情、與人類互動的能力,其實比狗差一些些而已。許多貓咪需要飼主的感情互動,有時牠們也懂得發出呼嚕聲與摩蹭來吸引飼主注意。這些研究,對貓咪的福祉(貓權?)也會有幫助。有時,不要把你的貓當成孤傲的女皇。有時,牠不過就是需要你關注需要你撫摸的小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