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恍惚書》—關於書這個東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因為反送中運動的抓捕中才知道鄧小樺,而總是被書名以及設計的我也就無懸念地買了這本書,而我慶幸地是因為這本書作為墊腳石,讓我認識到更多的香港作家,而雖然這本書在不到中間就以開始進行對書展的論說(雖然前言都有說,但我都直接買了才看前言),所以說沒有些氣餒是騙人的,然而這仍無礙於前些篇章中對「書」這個中心論旨的論述價值,這我認為就是最為重要的了。
開宗明義作者就點明本書不特意整理時序,保持著一種恍惚的感覺以及時態的錯置可意外地達成與現實的曖昧性連結,或許可稱作是種怠慢的託辭,但也難否認的是確實時間若被懸置,我們將會忽視過去、現在與未來間的虛假間隔,跳過時間的隔閡而更去看清要被探討的問題,尤其書這個東西可以說是知識的同義詞,文墨所表彰的符號是思想、知識的轉化,換句話說這些紙張不只是樹漿,而是高貴的玉液。
其中點出了諸多愛書人的共同點,例如說相對於購衣狂來說,要找特定的「那本書」總像是發癲一般,而好不容易找到了,卻可能先暫時(永遠?)擺在書架上,但有趣的是就在那時這本書像是注定一般,然而最後卻流落到記憶的懸崖下,鄧小樺說這揭露出的是在當代書已經成為大量生產商品的特性,我們都不自覺地淪為拜物教者,而這晨鐘響亮到讓我們無地自容,原來追求知識的自詡亦難脫免於物質的奴役。
「如果說書是一種讓人得到知識與理性的事物,那為什麼,在尋求它時,反有這麼多的人在尋找它時顯露出如此的失控與迷亂?」
同時,書同時具有靜與動的性質,「書有流動與凝固兩個相反質性。書必須流動、售買,才可以推動有新書出版;另一方面,文史哲的經典好書,本質就傾向凝固在架上。」我們以二元的美醜、善惡、對錯、真假來認識這個世界,但總會面臨到異例而無法透過現有範疇處理,常常知識走到現時的盡頭我們才發現矛盾相容於一體之中而無法獲得消解,書也正是這樣的產物。也就像旅行者觀看著這個世界,但對於愛書人來說書的世界比真實世界更迷人,這也是為何我就連遛狗總是會抓著一本書邊走邊讀,但這樣的取捨總是兩難,因為你不曉得是否會在變電箱上看到另一個風景,又或是缺漏掉此地此刻能對該段落的體會,魚熊總難兩全,無奈也。
其中也談到了現實的問題,例如書店的經營生態,當然港台有所不同,但就本人的見聞而論,書店若要單賣書來生存,尤其主打選書的獨立書店,實在是十分困難,除了二手書店本身自成市場之外,就像連鎖商店7-11一日一日排擠掉柑仔店一般,獨立書店要生存必須要有售書以外的生存方式,尤其書是照原價來賣的話。例如複合式經營餐飲、上品咖啡、舉辦講座,或是賦予書店具有一定的特質(性別、哲學、社科類)。然無論如何在這個知識從印刷移轉到電報再行昇華至媒體的世代,知識論的取向已經轉移到媒體(所以才有漸漸娛樂化的傾向)還能開立書店,除了大部分能被書給環繞這種浪漫環境之外,同時也必定具有些傻勁與理想才能罔顧現實的殘酷而無視辛勞。
對於閱讀者而言也無償不是如此,時間有限讓重讀每本書都成為奢侈,就像好電影一般,隨著鑑賞能力的提升我們就會確知許多作品是值得一再一再地品嚐,但我們又因為了解到生命有終點,才讓每次的選擇都變成是獲得也是拋棄(老生常談看爛書是費時的就不說了),我們當然都夢想著能囊括進所有我們想要的事物,但既要囊括必有容器,而容器必然有限,我們活著也正是學著在種種的不完美與不滿足之間,試著去調適自己的挫折,畢竟這個社會只會提供給我們範式化的榜樣,我們仰望著那個應該要成為的社會化後的樣子,但不時地反觀自身才覺唏噓還差了十萬里。
也或許是因為這樣才產生了新世代的一批文青、廢青,有些是逃避了現實,躲避在荒野又或者學院,排斥這個社會也被這個社會排斥,他們拒絕被主流給收編,聆聽著邊緣的音樂、從事著越界的行為,或許有些人是天生的野叛、天生的離世,但也有些人是為了不同而不同、為了反抗而反抗。當然我們站在一旁說:「這些人真可悲」是很容易的,奚落他人總比理解與分析還要容易太多,但這個社會成為了什麼樣子?這些人又為何被這個社會給推向異邦?或許在嘲笑這些人或是蔑視之前,我們應該先看看這個社會的壓迫力道已經大到什麼程度,然而對於具有改革能力的人而言這常常成為盲點,因為正是這個社會的渠道推使這些人成為菁英,如何自我反對呢?反思畢竟不是常態,而是反常態。
似乎閱讀了恍惚書,寫作也恍惚了起來,飄飄散散寫道對社會的批判,然此實係因以「書」為核心即等同站在稱作「文化」的中心四周觀省,而當我們能從此察照這個社會—以不同於主流視角的視角—我們就能看見很多平常被主流所淹沒的現象。
avatar-img
83會員
386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我剛才提到了靈感。被問及何謂靈感或是否真有靈感之時,當代詩人會含糊其辭。這並非他們未曾感受過此一內在激力之喜悅,而是你很難向別人解說某件你自己都不明白的事物。 好幾次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我也躲閃規避。不過我的答覆是:大體而言,靈感不是詩人或藝術家的專屬特權;現在、過去和以後,靈感總會去造訪某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721 向上!我們怎麼知道「上」是指哪裡呢?因為我們是立體國的人,我們是在一個有三個維度的空間生活。但是對於平面國的人來說「向上」他們不知道哪裡是「上」,反而會以為是要「往北」,這就是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288 17世紀前的政治哲學探討的是統治者的品格與德行,經由馬基維利的國家理性,加上布丹的主權概念,最後由霍布斯以個人主義式的社會契約建構出的「利維坦」,是現代國家—主權國家的原型,而這個主權國家,
「讓我成為攝影師的,是陽子。」 這本攝影集裡頭都是陽子,是荒木的愛人,在各種時候,白天、夜晚,在盥洗之前,性愛之中,睡醒之後,穿著華服、赤裸,笑著、面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685 這是二二八事件發生七十週年的紀念書,也是二二八和平日運動三十週年,如同《這裡不是一條船:新國家運動三十週年紀念專書》王順仁在《島嶼向望:對未來新國家教育的思考與想像》,我們也是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189 十六世紀的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寫作的《君王論》探討了統治者的品行,並被譽為邪惡之書,似乎全書是以權術為據而不道德。然而,這並非不道德,而是政治被剝除於道德之外,政治
「我剛才提到了靈感。被問及何謂靈感或是否真有靈感之時,當代詩人會含糊其辭。這並非他們未曾感受過此一內在激力之喜悅,而是你很難向別人解說某件你自己都不明白的事物。 好幾次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我也躲閃規避。不過我的答覆是:大體而言,靈感不是詩人或藝術家的專屬特權;現在、過去和以後,靈感總會去造訪某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721 向上!我們怎麼知道「上」是指哪裡呢?因為我們是立體國的人,我們是在一個有三個維度的空間生活。但是對於平面國的人來說「向上」他們不知道哪裡是「上」,反而會以為是要「往北」,這就是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288 17世紀前的政治哲學探討的是統治者的品格與德行,經由馬基維利的國家理性,加上布丹的主權概念,最後由霍布斯以個人主義式的社會契約建構出的「利維坦」,是現代國家—主權國家的原型,而這個主權國家,
「讓我成為攝影師的,是陽子。」 這本攝影集裡頭都是陽子,是荒木的愛人,在各種時候,白天、夜晚,在盥洗之前,性愛之中,睡醒之後,穿著華服、赤裸,笑著、面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685 這是二二八事件發生七十週年的紀念書,也是二二八和平日運動三十週年,如同《這裡不是一條船:新國家運動三十週年紀念專書》王順仁在《島嶼向望:對未來新國家教育的思考與想像》,我們也是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189 十六世紀的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寫作的《君王論》探討了統治者的品行,並被譽為邪惡之書,似乎全書是以權術為據而不道德。然而,這並非不道德,而是政治被剝除於道德之外,政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經常在想,諸多書友是否和我一樣,每日猛力讀書,仍然跟不上買書的速度,用庫存管理的角度來看,進貨(買書)遠遠大於出貨(出稿),意味著書籍持有者沒有高效善用它,新買的書被最新的書所覆蓋,而重複購書的情況就不足為奇了。   昨日下午,明目書社黃社長給我發了簡訊: 「這本書月初已寄過書,此次訂單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上午,整理家裡書庫的時候,隨手找出了三本書:《現代性的地平線:哈貝馬斯訪談錄》、《後現代性與公正遊戲:利奧塔訪談錄》、《一種瘋狂守護著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依照我可靠的記憶,這三本書是當年我在台北的明目書店購得,也是顯邦兄主持明目書店書友最為熱衷搶書的時期。的確,與現今中國已大量出版的
Thumbnail
昨天晚上剛好經過台大校門正對面巷子裡的小小的『結構群書店』,忍不住進去逛了一下,沒過多久就有種想要把店裡1/4的書都搬回家的衝動,本來拿了一堆,後來覺得實在太重了(我還要去別的地方),就忍住衝動只挑了幾本,之後再慢慢去買吧!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文學在每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影子,每當人生中有困惑時,總是會有那一本書在架上等你去發掘,像個朋友一樣等待著你。它會說出它的故事甚至是你經歷的種種,而閱讀後像是被脫去一層層的保護網般赤裸,有時候卻又平易近人到你幾乎認為他是世俗流行的書籍般普通卻輕鬆。
Thumbnail
每次漫步在圖書館,隨手從架子上取下書本,拿到沙發上看,或是進一步把它借回宿舍閱讀,都是一個個奇妙的緣分。 昨天我借的這本書——由慧敏法師寫的《停下來,才能看見》首先是因為書名吸引我,因為我覺得現階段的我,在像一隻箭很認真地不斷往前衝了很久之後,需要停下來,否則我的*「智商」、「感性」和「靈性」這
Thumbnail
我在漂書站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被作者在封面的獨照「驚艷」到,有一股強大氣場,小心翼翼拿著書心理壓力十足(設計封面的人要負很大責任),我到底該不該拿來翻看?我決定開始翻閱,沒多久書中的一句話吸引到我...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經常在想,諸多書友是否和我一樣,每日猛力讀書,仍然跟不上買書的速度,用庫存管理的角度來看,進貨(買書)遠遠大於出貨(出稿),意味著書籍持有者沒有高效善用它,新買的書被最新的書所覆蓋,而重複購書的情況就不足為奇了。   昨日下午,明目書社黃社長給我發了簡訊: 「這本書月初已寄過書,此次訂單
Thumbnail
雖然紙本書市場萎縮顯而易見,但我仍衷心期盼消失的日子不要那麼快到來,甚至能夠不要到來就好了。書與書店乘載了出版時的時代記憶,也讓人在閱讀時得到他處不可取代的力量。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地震相關的故事,書與書店擁有著「和平常的自己一樣就在這裡」的意義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上午,整理家裡書庫的時候,隨手找出了三本書:《現代性的地平線:哈貝馬斯訪談錄》、《後現代性與公正遊戲:利奧塔訪談錄》、《一種瘋狂守護著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依照我可靠的記憶,這三本書是當年我在台北的明目書店購得,也是顯邦兄主持明目書店書友最為熱衷搶書的時期。的確,與現今中國已大量出版的
Thumbnail
昨天晚上剛好經過台大校門正對面巷子裡的小小的『結構群書店』,忍不住進去逛了一下,沒過多久就有種想要把店裡1/4的書都搬回家的衝動,本來拿了一堆,後來覺得實在太重了(我還要去別的地方),就忍住衝動只挑了幾本,之後再慢慢去買吧!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文學在每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影子,每當人生中有困惑時,總是會有那一本書在架上等你去發掘,像個朋友一樣等待著你。它會說出它的故事甚至是你經歷的種種,而閱讀後像是被脫去一層層的保護網般赤裸,有時候卻又平易近人到你幾乎認為他是世俗流行的書籍般普通卻輕鬆。
Thumbnail
每次漫步在圖書館,隨手從架子上取下書本,拿到沙發上看,或是進一步把它借回宿舍閱讀,都是一個個奇妙的緣分。 昨天我借的這本書——由慧敏法師寫的《停下來,才能看見》首先是因為書名吸引我,因為我覺得現階段的我,在像一隻箭很認真地不斷往前衝了很久之後,需要停下來,否則我的*「智商」、「感性」和「靈性」這
Thumbnail
我在漂書站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被作者在封面的獨照「驚艷」到,有一股強大氣場,小心翼翼拿著書心理壓力十足(設計封面的人要負很大責任),我到底該不該拿來翻看?我決定開始翻閱,沒多久書中的一句話吸引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