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人生以道德為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農曆四月十三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今天與大家共同研究「人生以道德為首要,其次是和諧與樂觀。」道徳、和諧、樂觀,是我們人生處世,最重要的標的。尤其在日常生活,或是一個團體當中,最需要用心研習的。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更是與戒、定、慧三學環環相扣著,這關係到整個心志的成敗與否。
譬如說「以道德為首要」,這就是要我們重視因果。佛教經律論三學當中的律學,就是在教導我們,明白因果與處世的方法,這是佛陀教導眾生修道的起點,也是人生中最高道德的行為準則。你若要修行,一定要明白因果,更要從日常生活中去體會,時常觀照、覺知自己的習氣,明瞭種種瞋恚心,是由哪裡生起來的?
大眾當中以「和諧」為首要,大家和睦相處,在眾中修六和敬,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譬如說兼具和諧與樂觀的人,在大眾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其學習過程是柔和持續進步的。自己明瞭佛法,就會積極對治,積極面對自己的習氣。
關於《無量壽經》,你們現在聽到哪裡?法藏比丘用思惟五劫,才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你們現在說要往生西方,那要思惟多久?「阿彌陀佛」的聖號,起碼一天要念幾萬聲,你若不憶念、思惟、稱念,沒有發「應當發願,願往生的心」,就無法感應道交,那有因緣、有辦法去嗎?
終日打滾世間因,所面對的都是世間的有漏果報。譬如最近我打了一個妄想,想說:很久沒有吃紅龜粿,今天才動一個念頭,就有人送紅龜粿來。萬法唯心,你看歷來高僧行誼,到臨命終時還示現大病!像這樣的例子,我們就要好好地去體悟,出家了,自己如果不在修道上好好用功,功夫不夠,那如何消受信施呢?
祖師曾說:「示現大病就是消業」,我們所造作的業要消,就要從病苦中去消、去體悟,看自己的功夫,堪受得了人家的討債嗎?有的人生病了照常出坡,照常行持。祖師說:「一日不求無事」,平常多發心磨練,生大病的時候,才有本錢吃苦,在病苦中,才能承受得住。
人們在起貪、瞋、癡作用時,當下的因不同,果報也就不同。無論我們是以「有所得」或「無所得」心來做事,這兩者之間因地的發心不同,當然各自的果地,所成就的資糧也就不同。所以我們要「心常覺照」,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以及現前的一念心性。
當你帶領大眾做事,跟對方指示幾次,對方都聽不進去時,那你會怎麼辦呢?
學員答:
我會給他時間,但若是經過幾次的勸諫,對方都不改,我也會起分別心。
院長開示:
空而有,有而空,「真空妙有」是用在什麼地方?你若講他幾次,他還是掉以輕心、慢心,悠悠哉哉地,動作故意慢慢吞吞,這時候就要修「空」觀,當下就要有覺知,不要被境轉。你若說不要理他就好,那他會變成無作用,被放到一邊去。出家人不能夠這樣子,我們要有慈悲心,要有教導他的雅量,希望他能改掉缺點,改變習氣,用慈悲心去攝受他、啟發他,人非草木「以慈為行」,他自會受益的。
這功夫是要時常正思維、安住正念,並反省檢討的。大眾間彼此相處,才能互相體諒(台語:知性好相處);這些生活中的磨合,與所體會而得到的經驗,就是「妙有」,緣起性空嘛!業力就是這樣子,一直磨來磨去,我們能夠安住正念就是修行。
其實,依世間法來說,面對惡因緣,你若不教導他,就變成空,或偏空,就變成有分別的「相」。你若無相,一定「空有不二」、「真空妙有」,各種事情當下圓滿,才叫妙有。若無法圓滿,當下就造惡緣。
我們學習佛法,「不離世間覺」,要在日常生活中,要處處覺,要在待人處事當中去修行;又「一切法不離佛法」,所以要在人事因緣中去鍛鍊,若遇到痛苦的惡因緣,就要修忍辱,再怎麼艱苦,也要忍辱,經云:「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我們要明白這都只是業力在釋放,隨緣消舊業,苦過了業也就消了,是不是?

出家人修出世間法,哪有那麼簡單的!如在菜市場賣菜的菜販,菜市場環境不好,為了生活、為了經濟,再辛苦也要忍辱。我們出家人,是追求最高清淨的行者,嚴格持守戒律就是修苦行,而真正的苦,是調伏煩惱,是持戒與煩惱習氣,彼此對峙的當下。所以戒律首要端正威儀,這就是在學定。你們現在比丘尼、沙彌尼搭衣有沒有持咒?
學員答:
每天為了行門的功課、定課,要持多少咒,或念多少佛號,在這種情形下,搭衣就沒有念咒。
院長開示:
怎麼可以說為了用功,就這樣忽略或隨便?佛法是不能替代的,沒有說趕著早課,因為來不及,就一邊走一邊搭衣,而忘記持咒,這樣要如何培養高度的覺性呢?就是說不管什麼時間,我們都要培養自在,保持在正知正念中,不能以世間的理由說:「我忘記了!」因為忘記就容易墮落,忘記就會造業。
再說居士們來寺院,受八關齋戒、五戒或菩薩戒,我們的威儀一定要特別注意。尤其是男眾居士,如果剃了頭髮又搭縵衣,出入形同出家人,人家會誤以為他是出家人。女眾比較分得出來,男眾就分不出來了。如果受人頂禮,那福報就消了,這是一個很不好的因緣,是會障礙你未來的修行。
譬如小孩子剃了光頭,人家叫他小和尚,在叢林的方丈稱和尚,如果把居士或是孩子錯當成真正和尚,那就不對了。今日姑且不論真假有意無意,在寺院殿堂裡,戲論擾眾就有很大的過失。
又依教理來說:和尚是要具備有戒臘,道德、學問、能力,能夠增長他人慧命的大德,才配稱為和尚,才是名符其實。不然被人稱呼和尚,是會消損福報的,所以這要非常注意。過去的高僧大德,都不隨便自稱和尚的,人們頂禮他,他都還會謙卑地側身合掌說:禮佛一拜!
現在有居士說,台灣有二百多人去大陸灌頂,聽說是黑教的,這都是個人的問題,不是師長的問題。印光大師說:禪宗開悟,只是證自性佛,還未圓滿。但若要追求名利掌聲的人,我們是沒有立場說他什麼的?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同,祝福他就好了。如今社會上的人,為了生活大多不都是貪名求利的嗎?貪名就造業,貪利為了錢財,就把道德放一邊了。
學員問:
佛法無法替代,那搭衣、洗手,沒念偈咒,念佛可以嗎?
院長開示:
你若念佛功夫好,能念到清淨,當然是好,若沒有程度,還是循序漸進,老實修行比較好。若說以念佛來替代,那是功夫要夠,洗手、搭衣時時刻刻都沉浸在佛號裡才行,你們有嗎?不然說以念佛來替代,這只不過是一個推託之詞而已,是不是!我們要培養高度的覺性,須依持真心修行,才會有妙用,否則《毘尼日用》不持,無意中踩到眾生,還是犯誤殺罪的。
要去了解受持《毘尼日用》的目的是什麼?它有提醒養成覺性的妙用。若晚上熄燈、養息、起床時都要受持著它,它有一定的聖言量;如果沒有受持,在行走中,就會放縱自己,無意中就可能會踩到眾生。若以受持來說,走路時就會憶念攝心,眼睛保持看著鼻頭,視覺都在眼前一尺處。
比如:有一次,我在蓮因寺建大殿,與懺公他老人家在商談結構的問題,當時手上沒有紙筆,我隨手就撿一顆石頭在地上畫草圖,剛好有一隻螞蟻經過,懺公他老人家就說:不行!不行!我也看到了,石頭就停在螞蟻的前面,這就是高度的覺性。他老人家知道你這一畫下去,螞蟻會被畫到,他馬上禁止你做。修行功夫的深淺,差別就在這裡;說不行後,就不會畫到螞蟻,當下跟老人家的商談就完成了。
又比如說:自在與不自在的分別。若居士不如法,在寺院裡抽煙,你敢勸說他,而他會不起瞋恚嗎?當下的念頭,你若有了這個顧忌,自己就會不自在,不自在就變成疑問。你若是自在就殊勝;若不自在,有時看了就會起分別,當你起分別時,說話的音調,就會有所不同。
所以,這要看自己念佛的功夫如何?覺性的妙用有沒有現前,才是最重要的。好啦!大家好好修行,先堅固戒律,穩定基礎,建立人生最高的道德行為準則;繼而才有辦法發展禪定的功夫,制伏瞬息萬變的心念,這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我今天要策勵大家的,大家要用心去研究:「人生以道德為首要,其次是和諧與樂觀。」其中的妙理,大家要好好用功!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在這個時代非常方便,台北整個地下化,人們怕熱、怕辛苦,從早上出門到公司,整天都是在空調的保護下過日子。身體當然是無法與大自然相應,就像車子本來是便利營生的工具,雖然說生活比較方便,但是家裡同時有好幾輛車,這樣方便就會變成隨便!一隨便就與種種煩惱相應了。
早年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當初在培養人才時,一天上課八個小時,他培養那八大金剛是這樣培養的;如今天一進教室,將八個籤放在筒子裡,放在講桌上,每個人一進去就抽一個起來,今天講課八個小時,抽到籤的人明天要複講,早上四小時,下午四小時,一共八個小時。
大家要知道,一個道場是以大殿為主,大殿是最高的,它是供奉佛菩薩,亦是供奉法的地方。我們現在雖然不是聖僧,但我們凡夫僧也算是三寶之一,所以在大殿內,我們的言行舉止一定要嚴肅,這是我一再交代,一定要嚴嚴肅肅的!若有事要請教,盡量到大殿外講,聲音以能讓對方聽到即可,不能讓第三個人聽到,這是表示我們的心很靜
修行,就像在過濾,如水過濾就清潔了。這個意思就是懺悔清淨,但不可以變成習慣,經常出來向大眾懺悔,這樣不只侵佔大眾時間,自己也沒有辦法改進。有時,有事情遲到,那還說得過去,若時常遲到,時常在那裡懺悔,習氣串成,就不是真正懺悔。譬如一塊布,你把東西弄翻了沾到水,拿起來曬乾了,若第二次又沾水,拿起來還會乾
因為六道當中唯有人道才能修行聖道;神和鬼你再怎麼說,神在天上,鬼在地下,人類往往錯把神明捧到最高點,神明是有賞善罰惡的能力,但這無非是輪迴的一個相狀而已;當在懲罰你的時候,跌下來往往會跌得更深。當你跌到最底的時候,想要挽救起來卻是非常地困難。所以,佛陀的教育宗旨,基本上就是以人為主,大家平等相處。
「一切是因緣」。古時候的人說:「知恩報本」。上一輩的人也常說:「做人要知恩報本」。佛法也開示:「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古代的人,就算是世間法,也是這樣說。那你說世間法有離開佛法嗎?或者佛法有離開世間法嗎?古人這麼說,老一輩的教導下一代,可是現在的人卻比不上以前的人。
現在這個時代非常方便,台北整個地下化,人們怕熱、怕辛苦,從早上出門到公司,整天都是在空調的保護下過日子。身體當然是無法與大自然相應,就像車子本來是便利營生的工具,雖然說生活比較方便,但是家裡同時有好幾輛車,這樣方便就會變成隨便!一隨便就與種種煩惱相應了。
早年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當初在培養人才時,一天上課八個小時,他培養那八大金剛是這樣培養的;如今天一進教室,將八個籤放在筒子裡,放在講桌上,每個人一進去就抽一個起來,今天講課八個小時,抽到籤的人明天要複講,早上四小時,下午四小時,一共八個小時。
大家要知道,一個道場是以大殿為主,大殿是最高的,它是供奉佛菩薩,亦是供奉法的地方。我們現在雖然不是聖僧,但我們凡夫僧也算是三寶之一,所以在大殿內,我們的言行舉止一定要嚴肅,這是我一再交代,一定要嚴嚴肅肅的!若有事要請教,盡量到大殿外講,聲音以能讓對方聽到即可,不能讓第三個人聽到,這是表示我們的心很靜
修行,就像在過濾,如水過濾就清潔了。這個意思就是懺悔清淨,但不可以變成習慣,經常出來向大眾懺悔,這樣不只侵佔大眾時間,自己也沒有辦法改進。有時,有事情遲到,那還說得過去,若時常遲到,時常在那裡懺悔,習氣串成,就不是真正懺悔。譬如一塊布,你把東西弄翻了沾到水,拿起來曬乾了,若第二次又沾水,拿起來還會乾
因為六道當中唯有人道才能修行聖道;神和鬼你再怎麼說,神在天上,鬼在地下,人類往往錯把神明捧到最高點,神明是有賞善罰惡的能力,但這無非是輪迴的一個相狀而已;當在懲罰你的時候,跌下來往往會跌得更深。當你跌到最底的時候,想要挽救起來卻是非常地困難。所以,佛陀的教育宗旨,基本上就是以人為主,大家平等相處。
「一切是因緣」。古時候的人說:「知恩報本」。上一輩的人也常說:「做人要知恩報本」。佛法也開示:「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古代的人,就算是世間法,也是這樣說。那你說世間法有離開佛法嗎?或者佛法有離開世間法嗎?古人這麼說,老一輩的教導下一代,可是現在的人卻比不上以前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求道, 是人生中一輩子一次的人生大事, 有啟發自性、與佛結緣同行、渡化九玄七祖、脫離十殿閻君掌管、 超越生死等殊勝,使自己在身心靈修養路上,走在光明坦途。   在進行如此慎重莊嚴的儀式之前, 求道人需要有哪些準備呢?   包含: 1.吃素一天─學習彌勒佛慈悲。 2.功德費─兩百元
Thumbnail
放生善行,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如果國家的政令是提倡,更要好好去做,把放生變成一生中重要的傳統。一個修行人,少不了「放生」。不用很高深修行境界的人,都可以用「放生」來利益有情,救度我們的家人。家裡很多人都不信佛法,甚至還在無明造作諸種惡業。有的時候,讀了佛經因果業報的道理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原罪如果要消滅,次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惡的念頭全殺,善的念頭就不是根本,是不是很怕?不用怕。只要原罪和次功合一,就是人。有人動念:消滅原罪、惡念全殺,不做最好的人,做最好的和尚。願意被人殺的和尚也不殺人。不願被殺的人,願自我防衛。這就是最好的和尚和最好的人之分別。 善惡到頭終有報?和尚真的願意被人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求道, 是人生中一輩子一次的人生大事, 有啟發自性、與佛結緣同行、渡化九玄七祖、脫離十殿閻君掌管、 超越生死等殊勝,使自己在身心靈修養路上,走在光明坦途。   在進行如此慎重莊嚴的儀式之前, 求道人需要有哪些準備呢?   包含: 1.吃素一天─學習彌勒佛慈悲。 2.功德費─兩百元
Thumbnail
放生善行,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如果國家的政令是提倡,更要好好去做,把放生變成一生中重要的傳統。一個修行人,少不了「放生」。不用很高深修行境界的人,都可以用「放生」來利益有情,救度我們的家人。家裡很多人都不信佛法,甚至還在無明造作諸種惡業。有的時候,讀了佛經因果業報的道理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原罪如果要消滅,次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惡的念頭全殺,善的念頭就不是根本,是不是很怕?不用怕。只要原罪和次功合一,就是人。有人動念:消滅原罪、惡念全殺,不做最好的人,做最好的和尚。願意被人殺的和尚也不殺人。不願被殺的人,願自我防衛。這就是最好的和尚和最好的人之分別。 善惡到頭終有報?和尚真的願意被人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