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David Hockney的新地鐵視覺設計:藝術、人脈、宣傳

2021/05/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英國地區議員及首長選舉剛結束不久,獲得連任的倫敦市長Sadiq Khan在推特(Twitter)上宣布斥資七百萬英鎊推行的新一季倫敦觀光宣傳(Let's do London)計畫,包括由知名英籍畫家David Hockney(大衛・霍克尼)設計的倫敦地鐵公共藝術。
倫敦市長推特新公布由畫家David Hockney所設計的地鐵主視覺。(截自市長推特)
這項計畫的重點,就是將過去極具代表性的倫敦地鐵主視覺,從正紅正藍的組合換成黃色及紫色的配色,在第一波公開的情報中,首先秀出的是搭乘量及遊客數都極具代表性的皮卡迪利圓環站(Piccadilly Circus),車站各處都被新的視覺所包圍,加上那搶眼不容忽視的配色,想必所有乘客或路人都一定會注意到。
皮卡迪利圓環站於1906年啟用至今,原本的倫敦地鐵視覺標準配色。
可以想見,計畫的用意是透過知名度極高的David Hockney打造新的公共藝術,創造新的打卡熱點,進一步在後疫情時代帶來觀光人潮。可惜,網友的反應並不熱情,並紛紛表示這件作品「他們做得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或者形容成「像是7歲小孩贏得繪畫冠軍」。作者David Hockney現年83歲,最近幾年的作品多使用Ipad繪成,最近才剛辦了一場個展,展出畫作也幾乎都是用Ipad完成。這件地鐵主視覺的構成也是如此,質樸的線條和手寫字體,散發出濃濃的素人風。
有趣的是,「我也畫得出」、「像小孩畫的」等評語,在當代藝術中並不缺席,所以這個地鐵視覺設計被如是批評也不能算是什麼新聞。是的,當代藝術不比現代藝術追求技法和形式上的突破,更著重作品本身的概念和傳達出的意義,所以重點是,作品背後的論述為何?難道是為了呼應正在皇家藝術研究院舉辦的個展?還是想強調疫情恐慌之下每人仍不忘欣賞美、維持童趣和玩心?
我所看見的,是藝術圈極令我詬病的「名聲」和「人脈」,正如倫敦政府有償邀請David Hockney參與宣傳計畫,他的藝術圈地位、英籍身份、國際知名代表性、作品價格及受歡迎的摩登畫風,都令人很難置喙(當然,是指直到看見作品為止)。因此這樣的選角,從初始就屏除了那些有天賦的、持續不斷努力的、栽培多年的、多元且更「倫敦」的畫家,他們苦無一席之地,政府自然不會邀約他們,而他們也無處敲門探問。會變成如此,和當代藝術的主觀性息息相關,有太多解讀作品的不同方式,因此作品的好壞標準來自於專業藝術圈(藝術評論、博物館、畫廊、學校)的評價,而要獲得認同,打造人脈和堆砌自己的身價變成不得不然。反面來看,那些不擅長自我推銷、非體系出身的人,就相對比較辛苦,苦苦掙扎,但不代表他們的作品比較差。
兩個觀點,首先,我認為David Hockney應該要適當釋出他所獲得的市場資源、媒體關注和公眾認同,他已是少數在世便獲得成功的畫家,而城市裡有千千萬萬太多想要機會卻不可得的人(他們缺少的並不全是努力)。其次,這則新聞再次成功博得媒體版面,許多網友甚至紛紛偕擬取笑這件作品,可以說宣傳層面來看,至少是成功了一半(只要紅了,何須太在意是怎麼紅的?),我已經可以想像有網友會跑去拍照打卡,不管他們抱的是什麼心態。
「The Arrival of Spring, Normandy, 2020」自5月至9月在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展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