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XX未死,香港未死
在嚴苛的夏天之前,去看了一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
自主特區── 未來像」的動畫電影放映。在暑熱和疲乏快要打敗我的目下,借着記憶窩心的點點星光,想要帶來沁人的小浪花。
提到動畫電影,很多朋友都會聯想到日本的宮崎駿、新海誠,或是美國的彼思、迪士尼等知名製作團隊。但大家又知不知道,原來香港也有毫不遜色的動畫創作?
我對香港動畫業界認識也尚淺,所以觀看動畫電影放映時,很驚訝本地也有不少有趣、精細、有深度的作品。而最感動的是,在發展空間極其狹窄的香港生態下,仍有一群努力追夢的創作者,也漸漸生出一群願意支持創作者逐夢的觀眾。
(例如
《21³》這部動畫的精細程度完全超越想像,要製作動作流暢又畫面精美的3D動畫並非易事,說是專業水準大概不會有人反對吧?)
介紹幾部放映的動畫作品。
《關》是部特攝影片。醉心日本超人、蒙面超人系列的港人為數不少,但能鍾情到想要製作出屬於香港的特攝電影,相信絕無僅有,而《關》的團隊便是其中之一。故事講述外星人侵略香港,當其時香港已完美融合大湾区,因此國家便派出巨型機械人「雷鋒」迎戰。為了製造團結的假象,「雷鋒」分別有來自中國、澳門和香港的三位駕駛員,但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中國駕駛員才是「親生仔」,另外兩位不過裝裝樣子。有趣的是,澳門駕駛員操着(比港普)流利的普通話不斷抬舉中方,香港代表卻堅持講母語廣東話,也不願服從命令。仿製鐵甲人的「雷鋒」因為偷工減料,不過兩三下功夫便報廢了。倖存的香港駕駛員,加上香港人心誠則靈的信念,竟令關公顯靈,變成巨大化關羽保衛香港,展現出香港人自救的精神。
短片雖已是接近十年前的製作,又因成本有限顯得粗糙,但當中穿插許多諷刺中共的小心思,竟然不見過時——叫人驚嘆港人的創意,和中共的倒退。《關》固然令我眼前一亮,而
創作團隊至今堅持特攝夢,更讓我深感佩服。不過對於創作團隊來說,也許我們這班觀眾更是奇特:明明在youtube就可以免費看到影片,竟然入場觀看?
儘管事前我不知道youtube可以觀看,但能夠在坐滿75%的戲院一起觀影,跟創作者交流,感覺很窩心。這班觀眾有點奇特,但願未來會有更多奇特的人,能夠看見香港創作的魅力,願意真金白銀支持創作者吧。
《香》講述小行星即將於2046年擊中香港,有能力離開的紛紛移民,留下不能走、不願走的人。奇怪的是,社會竟然產生巨變,大財團和地產霸權一一撤出,換來街坊小店和互助網絡,重建舊日溫暖的人際關係。同時亦有人積極努力研發可以擊碎小行星的武器,每日都會發射一次大炮,以行動告訴我們:「除了逃避,其實仍有選擇勇敢面對的自由!」
影片結局有點出其不意,指出小行星已成功被擊碎,香港不再面臨威脅,但由真普選產生的真香港政府決定封鎖消息,繼續每日發炮,以免早已放棄香港的中央政府和新香港人禍港。
影片在2014年3月推出,當時已引起很大迴響。到今天觀看,仍覺得感動非常。近日因去留問題,不少港人爭拗得面紅耳熱,甚至出現自以為是的攻擊性言論。去留是個難題,各人自有考量。最心痛是,竟然有人形容自願留港、受牢獄之苦者愚蠢、情緒勒索云云。明白要面對自身的恐懼和焦慮令人難堪,反射式地展開自我防衛是常事,但為自我感覺良好而去誣衊受苦受難的人,談甚麼為港付出呢?至少,希望我們都能勇敢面對自己的心。
我是衝着其中一部短片
《離騷幻覺》而去觀影的。(並且已經看過影片了,充分體現盲撐精神)已忘了當初怎麼會接觸到這個企劃,只記得《離騷幻覺》開始眾籌時,我還是個初出茅廬的新鮮人,卻被巧妙挪用《離騷》和春秋戰國歷史,配以改造人cyborg、機械人的劃時代設定,探究靈魂、生死的主題及發生在六十年代的香港場景深深吸引,便說服好友夾份贊助企劃。
《離騷幻覺》的世界既前衛又倒退:故事中統一天下的秦國政府吹捧着號稱可帶來幸福的永生計劃,於是滿街都是改造得不知是人還是機械的軀體,一般人的生活卻充斥着貧乏的味道,保留着九龍城寨、熱狗巴士等草根的證明,遙遙呼應着現實中高樓林立卻又劏房處處的香港。加上浮誇的 CMYK 色調、魅惑的配樂、生命哲學的探究,營造出疑幻疑真、引人入勝的感官體驗。誠如導演江記所說,我們都想在這個即是香港又不是香港的世界,
用想像找出口,感受「
對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愛和失落,學習如何在烏煙瘴氣的世界中堅持信念。」
其實香港只是一個很小的港口,卻有世界的格局。 ——江記
相較其他放映作品,得力於文藝界名人加持,甚至邀請到炙手可熱的演員聲演,《離騷幻覺》大概算是香港動畫界一個罕見的成功例子。江記形容:「《離騷幻覺》的世界本就是一場夢,但在不少人的信念加持下,逐漸變成一個可以追求的真實 (…) 這個計劃於我其實仍然很神秘,因為預測不到之後的發展。但因為多了很多人的支持,他們的支持有股能量,令我們覺得有些信念仍然可以追求。」
然而他的成功,卻顯得很卑微。《離騷幻覺》計劃的眾籌目標是以八百萬完成整套作品,最後籌得一百多萬。以一般電影的角度,一百萬的成本低得不能再低了,能拍出叫絕的作品可說是奇蹟。即使香港創作人已很習慣用壓榨到最低的預算去追逐夢想,成就人們眼中的奇蹟,還是覺得很心痛。
其中一位觀眾就問起何時會再辦眾籌(我們都很想課多些金啊)。有製作人表達難處,對比起願意盲撐創作的中國觀眾,香港觀眾要求高,不會輕易信任及支持眾籌。《離騷幻覺》的製作人則提到參加過不同影展,努力開拓資源,現時仍在逐少使用先前眾籌所得,謹慎理財的態度使我會心微笑。但我還是覺得,好的作品,好的創作者,絕對值得支持。外國的月亮可能特別圓,但香港作品絕不失色,可以多多關注及支持本地作品啊。
最後,引用江記訪談:
江記不是沒有想過放棄。日本書法家井上友一的故事成為了他近年的創作信念:「有段時間我很堅持做藝術家,不覺得需要其他職業。井上友一雖然終其一生都是中小學校長,但卻會堅持每天早起創作。或者是否全職藝術家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投入你所做的那件事,而非像機械一樣無意識地工作。」江記坦言近年自己體力有所下降,對《離騷幻覺》投入的熱情卻不減,雖然經常「畫極都畫不完」,卻逐漸理解何謂「過程就是意義」。
「其實近年會覺得創作者不需要妥協那麼多,可能自己信心大強了左,想的反而是怎樣充份投入到一件事,將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只要作品的世界觀足夠吸引,觀眾就會自然地參與進去。」江記笑說如果觀眾有機會看到,看完後又有種「發了一場夢」的感覺就已經足夠。
很想感激一眾香港動畫工作者,明眼人會知道你們為香港付出的血汗。若創造者可以專注創作,不用關顧其他雜事,我想便是觀眾/支持者的一大成就了。作為觀眾,能回報的只有多關注、課金和推廣。
如這篇文章有幸接觸到你,願你可以行動支持本土創作,讓我們可以走得更久、更遠。我們只有彼此,我們不只有彼此。
如你願意支持我繼續努力,可以請我一杯咖啡☕
歡迎每月定額支持我的寫作,讓我們在暗夜中互相守望,彼此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