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大春《南國之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張大春著:《南國之冬》,新北:印刻文學,2021年。
讀畢於2021年6月2日
《南國之冬》封面(圖片摘自博客來)
1. 中學時在學校圖書館已經留意到《春燈公子》一書。後來知道了這是張大春「春夏秋冬」寫作計劃中的第一本書。及後,大學時我好像在二手書店中陸續買齊了《春燈公子》、《戰夏陽》、《一葉秋》。我也忘了我從哪一本書的書扉看到了《南國之冬》的名字。本以為是遙遙無期,不知何時得見。孰料偶然發現張大春面書談及此書。
2. 一如《城邦暴力團》的萬籟聲,對於《南國之冬》的人物,我一時之間確實分不清是出於張大春的改造或是虛構。
3. 當年看《一代宗師》看得糊裏糊塗,想不到此書竟有一章與此有關,才明白了電影中一些關節。
4. 感覺中「春夏秋冬」的故事對讀書要求頗高。事關當中融鑄了相當多的古典文學要素。在看《南國之冬》之前,我本想先把《春燈公子》、《戰夏陽》、《一葉秋》重溫,很快就放棄了。因為要仔細讀得明白之前的作品,需時甚久。不過相對之前數作,此著 的「技術門檻」比起《春燈公子》而言顯然低了。
5. 張大春不時於面書發表關於當下台灣時政的看法,如早前台灣有火車出軌後政府官員應否辭職。亦有於香港時值2019年反送中運動時轉載「香港沉沒是歷史的必然嗎?」我經常發現自己對時下事情的看法和他不一。至少認為他的說法尚有可商之處。但我更加想說的是,對於《南國之冬》裏的人物事情品,我卻相當服從他的說法,想不到反駁。這或許出於面書和書籍兩種不同的媒介,令文字論述有不同的成效;亦可以出於我對該事情的接觸深淺而產生不同的見解。我不說「了解」而說「接觸」,是因為前者隱含真假判斷。而「接觸」卻能反映我知道人們對於某件事情的看法有多紛紜不一。所以話說回來,雖然我很享受《南國之冬》的褒貶月旦,但我亦對此有一警覺。這些都是出於張氏的評論,無須當作的論。此外還有更多的可能。
6. 《南國之冬》提及清末民初各種改革人馬,讓我感覺到當時似乎改革思潮滔滔,擋也擋不了。此外,其中又提及即使是改革,其實背後亦有不同派系,拓闊了我的想像——當時所謂變革的方向其實是相當多元,不僅僅是推翻清室。
7. 書中提及了天葬,這是相當好看的一章,展現了天葬的莊嚴及神聖。不過我又會扣連到漢族中心的問題。譬如這章名為〈天葬師〉,置身於《南國之冬》這個關於中華敍事之中,即民國歷史。又或者我認為西藏這個地方的故事納入民國歷史並無可時,若果把尼泊爾一併納入,我卻可能感到不自然、罕有。如何用漢文去說一個「異國」的故事呢?哪怕西藏和尼泊爾這個「異國」的文化交流更深於和廣東的交流。〈天葬師〉裏的藏地時間不明。沒有「清末民初」的歷史。相反,歷史感於故事裏的藏地缺席。這章一反全書對近代歷史的針貶,而是轉向指涉更的人的存在的反思。不過,〈天葬師〉於書中作為番外,——「番外」此詞又讓我想到漢番、內外——或未可以與其他故事等量齊觀。但為何偏是「番外」?又為何要有「番外」?
8. 《南國之冬》可以分為兩層,一層是各個略有關連的故事,一層是張大春說出這些故事。這些故事敷衍鋪排的深意、效果,我尚未細究。
9. 張大春於代跋文末引述王靜芝說「我們讀的是國文系」。文中提及王靜芝認為把「國文系」改稱為「中文系」,實際上把所學的語文客體化了。不過,置身於當今的情況而言,問題就也不這樣簡單,只是「客體化」的問題。譬如所謂「國」應為何「國」?所謂「文」為何何「文」?對於這兩個問題,中文系也是避不開的。「中」是指中國的話,何為中國?指中華的話,何為中華?「文」又是何文?這背後涉及知識範疇、對象的問題,也不單單是學理上的問題了。
2021年6月2日屯門
2021年6月4日馬料水改
avatar-img
9會員
17內容數
記錄完整看過的書籍、文章,以及閱讀過後的感發。文章不求深刻精練的看法,只求看法消失之前盡快寫下,作為日後的思想發展的里程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錦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Guy Deutscher著,王年愷譯:《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換個語言,世界就不一樣?》,臺北:貓頭鷹出版,2013年。
明柔佑、謝雋曄、陳天浩編著:《香江舊聞:十九世紀香港人的生活點滴》,香港:中華書局(香港),2014年。
郭必之著:《語言接觸視角下的南寧粵語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Robbeets, Martine, and Hubert Cuyckens. "Towards a typology of shared grammaticalization." Shared grammaticalization: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Transe
原來這本書也是新經典文化的文學森林系列。之前不少看過的書,事後也發現也是這個系列的,如馬家輝《龍頭鳳尾》、張北海《俠隱》、葛亮《問米》、張大春《城邦暴力團(二十週年版)》。可能是自己的喜好與這系列剛好相應。
語言接觸並非混亂、不可分析的。陳氏此書便精細地分析了語言接觸的過程。
Guy Deutscher著,王年愷譯:《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換個語言,世界就不一樣?》,臺北:貓頭鷹出版,2013年。
明柔佑、謝雋曄、陳天浩編著:《香江舊聞:十九世紀香港人的生活點滴》,香港:中華書局(香港),2014年。
郭必之著:《語言接觸視角下的南寧粵語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Robbeets, Martine, and Hubert Cuyckens. "Towards a typology of shared grammaticalization." Shared grammaticalization: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Transe
原來這本書也是新經典文化的文學森林系列。之前不少看過的書,事後也發現也是這個系列的,如馬家輝《龍頭鳳尾》、張北海《俠隱》、葛亮《問米》、張大春《城邦暴力團(二十週年版)》。可能是自己的喜好與這系列剛好相應。
語言接觸並非混亂、不可分析的。陳氏此書便精細地分析了語言接觸的過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個故事的時空背景就是在國民政府搬遷到台灣之後的其中一位退役的軍官的故事。 故事內容 這是白先勇的另一部短篇小說:《歲除》也收錄於他的《臺北人》小說集裡。歲除也稱為「除夕」或「除夜」,指的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有除舊更新的意思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春雁 明代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這首詩的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南方的複雜感情。一方面,他被它的美麗和魅力深深感動。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自己在這片土地上是個陌生人,無法充分領略這片土地的本質。道出了身在山清水秀的外地人的苦樂參半的感覺。總的來說,
《傷寒雜病論》經後世整理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傷寒論》貴為四大經典之一,可見其學術地位。 其中張仲景首創的六經辯證,還有許多方劑一直沿用至今,療效甚好。 幾年前第一次接觸《傷寒論》看到張仲景作的序,很是鎮靜心痛,原來他還有這樣的經驗。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臺東元宵節的熱鬧景象令人讚嘆,這是一項年度盛事,從炸寒單到鑽轎腳,媽祖遶境儀式和入廟表演,帶來正面的力量和活力。
Thumbnail
最近陸續閱讀了由劉子倩翻譯新版本的川端康成作品,分別是雪國、伊豆的舞孃、古都,也分別看了這幾本小說幾個版本的電影,可以稍微聊聊我的心得。 首先大牌出版由劉子倩翻譯的這個版本很好看,大推!這個版本是我第二次閱讀這幾本小說,比起上一次版本的大失所望,這個版本真的很好。 關於電影,先來說說 雪國,有三
Thumbnail
周公子是微信公眾號「周公子愛讀書」的作者, 2017年開始在網路上發表詩詞人物誌。 中國她出了三本簡體書、台灣出一本繁體書。 她似乎已經沒在更新微信, 上次更新文章已是一年前的事。 書中時而認真剖析詩人生平大事、時而以搞笑的下標方式吸引讀者 如「張說力捧,張九齡王維爭相結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個故事的時空背景就是在國民政府搬遷到台灣之後的其中一位退役的軍官的故事。 故事內容 這是白先勇的另一部短篇小說:《歲除》也收錄於他的《臺北人》小說集裡。歲除也稱為「除夕」或「除夜」,指的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有除舊更新的意思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春雁 明代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這首詩的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南方的複雜感情。一方面,他被它的美麗和魅力深深感動。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自己在這片土地上是個陌生人,無法充分領略這片土地的本質。道出了身在山清水秀的外地人的苦樂參半的感覺。總的來說,
《傷寒雜病論》經後世整理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傷寒論》貴為四大經典之一,可見其學術地位。 其中張仲景首創的六經辯證,還有許多方劑一直沿用至今,療效甚好。 幾年前第一次接觸《傷寒論》看到張仲景作的序,很是鎮靜心痛,原來他還有這樣的經驗。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臺東元宵節的熱鬧景象令人讚嘆,這是一項年度盛事,從炸寒單到鑽轎腳,媽祖遶境儀式和入廟表演,帶來正面的力量和活力。
Thumbnail
最近陸續閱讀了由劉子倩翻譯新版本的川端康成作品,分別是雪國、伊豆的舞孃、古都,也分別看了這幾本小說幾個版本的電影,可以稍微聊聊我的心得。 首先大牌出版由劉子倩翻譯的這個版本很好看,大推!這個版本是我第二次閱讀這幾本小說,比起上一次版本的大失所望,這個版本真的很好。 關於電影,先來說說 雪國,有三
Thumbnail
周公子是微信公眾號「周公子愛讀書」的作者, 2017年開始在網路上發表詩詞人物誌。 中國她出了三本簡體書、台灣出一本繁體書。 她似乎已經沒在更新微信, 上次更新文章已是一年前的事。 書中時而認真剖析詩人生平大事、時而以搞笑的下標方式吸引讀者 如「張說力捧,張九齡王維爭相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