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實務】該如何做好一個「知識型」策展?(前篇-單元規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年來策展已成顯學,但不同的主題類型,還是有挺多實務上的差異。
近十年來,展覽的數量可說是直線飆升,從以往只有博物館或文史單位才能策展,演變成「誰都可以策展」的齊頭式平等(咦)。
但這絕對不是壞事。
畢竟「看展覽」這種藝文行為逐漸變得跟「看電影」一樣普及,增添了許多商業娛樂消費,而線下活動的參與度提升,也使得策展行銷蓬勃發展。
若以目前的主題類型來說,我會將其分為「知識型」、「活動型」與「商業型」策展。
  • 「知識型」泛指藝術類、文化類、學術類...等著重『教育傳達』的展覽。
  • 「活動型」泛指節慶類、運動類、展演類...等著重『現場效果』的展覽。
  • 「商業型」泛指銷售貿易、發表會、快閃店...等著重『銷售推廣』的展覽
很幸運地,我的專案經歷2012~2019年在「科普品牌」以「知識型」策展為主,2008~2012年在「音樂品牌」以「活動型」策展為主。而大學剛畢業那幾年,也待過整合行銷公司做「商業型」策展。
所以,在「策展」這名詞越來越廣義的趨勢下,我覺得應該針對不同的主題內容,拆解出不同層面的企劃重點。
希望讓大家更了解「策展」的專業領域,以及更多元的職涯探索。
首先來聊聊「知識型」策展的核心價值。
如題,知識型展覽的主要目標就是「教育傳達」,也就是讓人認識或學習到原本不知道的知識。
最重要的,是「引發」人們想要認識或學習的「興趣」。
該如何把艱澀的文史、科研內容深入淺出地呈現?不僅讓人想來看,還要留下印象?甚至日後會主動搜尋更多的知識資訊?
得讓學習者先產生意願,才能獲得教育的意義,不然就只是看過就忘了。

接著,讓我們看看依據工作排程所需的企畫重點:
  • 【前期 】展示單元的內容彙整、梳理與提煉
  • 【中期 】展示空間的動線規劃,與視覺感官的節奏設計
  • 【後期 】展示手法的語彙轉譯,與虛實情境的體驗塑造
第一步,展示單元不是全都放進去,而是先進行教材設計。
秘訣就是,試著將「教科書變成故事書」!
在知識型策展的背後,往往有專業的博士或學者擔任顧問,也會有許多研究論文、學術書籍等作為內容資料。
但畢竟民眾是來看展而不是看書...

就像一位好學生不一定是個好老師。
就像,你自己很會念書,也不代表你會教別人念書。所以就如同教材的設計,必須先針對展示單元做彙整、梳理與提煉。
以下,讓我們進入實務面的第一關:該如何企劃知識型的展示單元?

《知識型策展》前期:Step.1 展示單元系統化

企劃的第一步,就是「展示單元系統化」,把現有眾多資訊拆解成單元列表,才能逐步系統性的調整與優化。
基本做法是將主要書籍的目錄,依據主標、副標、次標、子標等架構製成excel表格。
初步使整體內容一目瞭然,也讓團隊容易進行討論,且有了展示單元的架構表格,後方還可附錄該單元已定的展件尺寸或規格。
這就是我以往拿到學術資料後,展開為大綱列表的第一項功課。
如以下圖片參考:
2016 中國天津海洋博物館-展陳大綱列表
2019 中國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展陳大綱列表

《知識型策展》前期:Step.2 單元內容強弱化

展示單元的優化過程,要保留哪些?著重哪些?削減哪些?
這通常需要不同立場的專業人士參與討論。像是學者顧問、博物館方、策展企劃、展示設計、甚至行銷部門等。
但除非其中有主導性很強的人來決策,不然剛開始討論時,大家都會有點不知該從何下手。 (愛裝客氣也是)
因此,個人建議可以先用五種比較法,來做內容取捨:
  1. 「一定要讓人知道的單元 v.s 很想讓人知道的單元」
  2. 「一定要擺在某處的單元 v.s 可以調整順序的單元」
  3. 「一定要全部說完的單元 v.s 可以簡單帶過的單元」
  4. 「一定要這次呈現的單元 v.s 可以之後再講的單元」
  5. 「觀眾不太知道的單元 v.s 觀眾很想知道的單元」
點是每個單元比例的「強弱化」,讓內容更加精簡提煉。
雖然每個單元可能都很重要,但展場面積有限,人的注意力也有限,還是得避免資訊量過於龐大,造成觀眾不易吸收。
再次強調,觀眾是來看展的,不是來看書的。
能引起觀眾的學習興趣、深入淺出,才是單元企劃階段的專業境界。

《知識型策展》前期:Step.3 單元故事線梳理

注意,這是在經過上一步的去蕪存菁之後,在尚未進入「空間設計」與「風格手法」之前,還需「梳理順序」的重要過程。
所謂的「故事線」,就是觀眾從進場到出口、逐漸理解展示脈絡的結構。
你可以很簡單地企劃,也可以絞盡腦汁重新組合。
尤其是定期要舉辦的常設展覽,如果故事線每年都一樣的話,很容易讓人覺得膩、也不容易有驚喜。
所以,請想像自己是一位說書人:你會怎麼表達這個故事?
你可以線性述說,也可以用倒敘法、或是插敘法;可以從最早的起源講起,也可以從其中的謎團展開。
個人建議可用三種故事線做梳理:
時間軸故事線
以正常時序為主。 譬如跟著演化年代呈現:二疊紀、三疊紀、侏儸紀、白堊紀等,或是順著作者的生平沿革、從少年到鬢髮。是自然類或文化類展覽的常見作法。
主題性故事線
以不同主題作為區分,譬如地理區域分布:美洲、歐洲、亞洲等,或是創作類型的不同,如雕塑、畫作、影像等。是藝術類或創作類展覽的常見作法。
原創性故事線
屬於重新定義的世界觀,有時會輔以正常的時間軸。譬如"失戀博物館"的各種愛情面貌,或是某某公仔或插畫人物的幻想式生活。是原創IP角色或新興議題的常見作法。
讓知識變得易親近而不無趣,是「知識型策展」的首要課題。
在經過前期單元企劃之後,中後期的空間設計與手法轉譯,才會更有脈絡依循。
內容其實有點多...後續會再分兩三篇跟大家分享囉!
(揮手緩慢下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7會員
101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梁子Liangz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年因身份辨識科技逐漸發達,人流控管也變成一門策展的小學問。
近年展覽的科技應用日新月異,但只要結合多媒體就一定是好棒棒嗎?只要用上多媒體,就真的對展覽有百利而無一害嗎?
無論展覽類型或創意,近年的策展話題可說是遍地開花,也讓更多人跨足這個領域。但是,我們該如何看待策展的優劣定義呢?
很多品牌都陷入一種窘境:線上或線下各自都做得很到位,卻不知該如何整合串連...
近年因身份辨識科技逐漸發達,人流控管也變成一門策展的小學問。
近年展覽的科技應用日新月異,但只要結合多媒體就一定是好棒棒嗎?只要用上多媒體,就真的對展覽有百利而無一害嗎?
無論展覽類型或創意,近年的策展話題可說是遍地開花,也讓更多人跨足這個領域。但是,我們該如何看待策展的優劣定義呢?
很多品牌都陷入一種窘境:線上或線下各自都做得很到位,卻不知該如何整合串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提到「當代」時,這個詞背後潛藏的是不得忽略之時間性。策展時,考量過往作品如何編排與整理外,還需關注現下參觀的觀眾,這就是製作展覽時間性的根源。因此,除空間之外,展覽也利用了時間。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Thumbnail
學校辦理班級圖書角佈置比賽,得名是其次,主要是想利用這個機會,讓學生激盪創意,成為一個主動的閱讀者。 我開始構思這個計畫,讓學生成為書展的佈展者,書本由我來提供,但是主題與佈置由學生分組討論完成,學生的積極讓我很驚喜,學生也經由這次的活動對書籍有更多了解。 雖然我不太支持凡事都變成比賽,但是我認
Thumbnail
在商業裡,面對不同的受眾人,必須思考如何讓產品達到不同的人群,更需要考慮市場競爭、符合法規等課題。
Thumbnail
《Curation策展的時代》重點內容: Social Media、興趣打卡APP和專業社群小圈子刊物更易打動目標 以加入不同app或圈子,打破資訊同溫層 在資訊爆炸年代,懂為資訊策展比產出大量內容更重要
Thumbnail
只要跟課,就能獲取源源不絕的素材。 不用再絞盡腦汁思考行銷內容, 只需從課堂學員的反應就能讀懂訊息—「這個素材,目標客群會喜歡!」 但是用豐富的知識素材追求行銷效益時,是否也因此犧牲了學員們付費上課的權益?
Thumbnail
給憧憬文創產業的你 喜歡看展覽/逛獨立書店/買文創品牌/看舞台劇的你,是否對文創產業有份憧憬? 但非相關科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更擔心興趣變成工作後失去熱情。 不如先放下種種擔心,讓我們先來認識文創產業有哪些職業領域吧!
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管理和增值自己的知識變得尤為重要。一個精心設計的知識工作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將日常的努力標準化,還能夠將這些努力轉化為可重複的任務,進而產生規模化的成果。以下是設計有效知識工作流程的三個關鍵步驟,它們將指導你如何從啟發中捕捉想法,將想法轉化為實用的筆記和地圖,最終創造出能與世
Thumbnail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展覽活動成為品牌推廣和產品展示的有效手段。然而,一場成功的展覽不僅僅需要華麗的裝潢和吸引人的展品,更需要精心策劃的規劃,這就是策展規劃的重要性。本文將深入探討策展規劃的各個階段,從展示規劃、設計到製作,解析展覽策展的藝術和科學。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提到「當代」時,這個詞背後潛藏的是不得忽略之時間性。策展時,考量過往作品如何編排與整理外,還需關注現下參觀的觀眾,這就是製作展覽時間性的根源。因此,除空間之外,展覽也利用了時間。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Thumbnail
學校辦理班級圖書角佈置比賽,得名是其次,主要是想利用這個機會,讓學生激盪創意,成為一個主動的閱讀者。 我開始構思這個計畫,讓學生成為書展的佈展者,書本由我來提供,但是主題與佈置由學生分組討論完成,學生的積極讓我很驚喜,學生也經由這次的活動對書籍有更多了解。 雖然我不太支持凡事都變成比賽,但是我認
Thumbnail
在商業裡,面對不同的受眾人,必須思考如何讓產品達到不同的人群,更需要考慮市場競爭、符合法規等課題。
Thumbnail
《Curation策展的時代》重點內容: Social Media、興趣打卡APP和專業社群小圈子刊物更易打動目標 以加入不同app或圈子,打破資訊同溫層 在資訊爆炸年代,懂為資訊策展比產出大量內容更重要
Thumbnail
只要跟課,就能獲取源源不絕的素材。 不用再絞盡腦汁思考行銷內容, 只需從課堂學員的反應就能讀懂訊息—「這個素材,目標客群會喜歡!」 但是用豐富的知識素材追求行銷效益時,是否也因此犧牲了學員們付費上課的權益?
Thumbnail
給憧憬文創產業的你 喜歡看展覽/逛獨立書店/買文創品牌/看舞台劇的你,是否對文創產業有份憧憬? 但非相關科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更擔心興趣變成工作後失去熱情。 不如先放下種種擔心,讓我們先來認識文創產業有哪些職業領域吧!
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管理和增值自己的知識變得尤為重要。一個精心設計的知識工作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將日常的努力標準化,還能夠將這些努力轉化為可重複的任務,進而產生規模化的成果。以下是設計有效知識工作流程的三個關鍵步驟,它們將指導你如何從啟發中捕捉想法,將想法轉化為實用的筆記和地圖,最終創造出能與世
Thumbnail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展覽活動成為品牌推廣和產品展示的有效手段。然而,一場成功的展覽不僅僅需要華麗的裝潢和吸引人的展品,更需要精心策劃的規劃,這就是策展規劃的重要性。本文將深入探討策展規劃的各個階段,從展示規劃、設計到製作,解析展覽策展的藝術和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