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實務】展覽該選AR.VR還是什麼R?小心多媒體應用「是福也是禍」!

2020/05/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年展覽的科技應用日新月異,但只要結合多媒體就一定好棒棒嗎?
「多媒體」到底是什麼?其實定義非常廣泛。
簡單來說,就是不以傳統平面「圖文板」,而是導入電腦影音相關設備的展示手法,都可以列入多媒體範疇。
以前只要「有螢幕」讓民眾能按鈕、觸發影片,就能說是多媒體;現在則更需有「互動性」與「遊戲感」,才比較符合多媒體的定義要求。
更何況,現今的電腦軟硬體等級遽增,從程式技術到體感偵測,從光雕投影到虛擬實境眼鏡,那些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甚至是MR(混合實境)等等,多媒體技術似乎多到令人難以抉擇...
也因此「多媒體展示」演變成一種流行。
除了當作突破傳統巢窼的口號,展覽標案內若是沒放入這堆什麼R的需求條件,就彷彿沒跟上展示科技的洪流趨勢。
但真的是這樣嗎?
只要用上多媒體,就真的對展覽百利而無一害嗎?
我個人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展示手法」或「多媒體應用」在策展過程中,應該要到後期才被討論。
或許有人會問,那如果一開始就是以多媒體為「展覽主題」呢?比如把藝術家的經典畫作變成大型光雕,或是用全境聲光效果來取代傳統展件?
這些不都是一開始就該以多媒體來構思定位嗎?
嗯,我會建議這麼想:
創意手法一開始該構思的會是...
「如何將藝術作品用不同以往的形式呈現」,或是「該用何種觀展體驗來取代傳統展件?」
而不是一開始就預設「某種多媒體」。
重要的永遠是期望效果,而不是先決定技術結果。
因為使用多媒體來提升展示效果,往往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如果是以多媒體手法回推內容,很容易就讓人忘記初衷,陷入技術優先的弔詭邏輯。
一個策展人在前期應該要多思考,展示單元本身「適不適合」或「需不需要」此種多媒體技術,是不是能藉此達到「原本無法達到」的結果。
以上是不是有點太過哲學(?!)
建議可用三個簡單條件來判斷,是否需要應用多媒體科技:
『展示目的、期望效果與成本效益。』

【展示目的】

所謂“目的“,就是你希望觀眾”得到”什麼?
是獲得新知識、引發好奇心、帶動辯證思考,還是單純留下感官印象?
希望對方好好閱讀內容、透過遊戲感受過程、面對議題討論抉擇,還是只想打卡拍照?
而這些單元手法,未來應該要透過何種「互動形式」才更容易達成你的目的?
再進而將「多媒體」列為其中一種選項。會是策展中較適當的思維脈絡。

期望效果

所謂“效果“,就是你希望觀眾”感受到”什麼?
有了展示目的,我們就能繼續思考,該如何運用人體感官來達到這個目標。譬如...
展示單元的空間效果,應該是明亮的還是陰暗的?是寬敞的還是狹窄的?是彩色的還是黑白的?
展示單元的氛圍效果,應該是緊湊的還是悠閒的?是雄偉的還是精緻的?是多向的還是聚焦的?
展示單元的空間效果,應該是觀賞的還是互動的?多人參與的還是單人沉浸的?可事先得知的還是不可預測的?
我們需要更大的圖文板、更好的影音、更好的互動科技,來幫整體展示效果加分嗎?
甚至是否該使其在整體觀展動線中,成為既重要又深刻的端景亮點?
再進而將「多媒體」列為其中一種選項。會是策展中較適當的思維脈絡。(講第二次)

成本效益

所謂“效益“,就是不要亂花錢!(笑)
很多人在使用了高科技多媒體之後,才發現維護成本是如此昂貴。
除了提供小孩民眾使用就肯定容易損壞之外,像是程式動畫的製作費依然偏高,有些設備只能單人體驗容易造成排隊,甚至一旁也需人員幫忙解釋或操作。
不僅增添維修和人力成本,最後變成蚊子設備、寧願關著不用的更大有人在。
優秀的多媒體規劃,絕不只是新穎酷炫而已,而是要結合「成熟技術」的應用。
有時只是簡單不貴的短焦投影或體感設備,卻能透過有趣的風格佈置與創意場景,呈現有別於一般的觀展體驗。
不非得用到AR啦VR啦這些聽起來很潮、用起來苦惱的新玩意,而是先將「多媒體」列為其中選項,會是策展中較適當的思維脈絡。(很重要所以講三次)
高科技的多媒體展示不是壞事,也絕對是未來趨勢。

但炫目技術的背後不要忘了初衷,互動娛樂背後也不要少了深度,如何拿捏應用比例與成本控管,也是策展時的重要眉角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0會員
113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