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根性-調整修養

更新於 2021/06/09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前言
時常在佛門走動的信徒,一定都有聽過信眾互稱「菩薩」,你我都是凡夫,為什麼佛門會以「菩薩」來互稱呢?因為我們中國佛教弘揚的是大乘佛法的行持,所以站在鼓勵和尊重的立場上,中國佛教的道場對信眾才會有這種稱呼。
根據經典的啟示,行善者的發心,如果是發菩提心來修善法的話,所得的果報功德,有二種殊勝現象:
第一殊勝,是勝過一切人天的果報功德。
第二殊勝,是勝過二乘人的果報功德。
因為有這種的殊勝功德,所以中國佛教為了要鼓勵信眾發菩提心,才會著重大乘佛法的弘揚。
那麼,大乘菩薩道的行持和人天道的行持乃至聲聞道二乘人的行持,有什麼分別呢?為了要引導大家來認識菩薩道的行持,今天師父要來向大家說明「人天、聲聞、菩薩」等三乘人的根性,給大家從根性的認識,去調整自己的學佛修養。

一、人格根性的認識
「根性」指的是什麼呢?根性就是說:一個人從過去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的每一期生命歷程中,業行的薰習,最濃厚的就會成為習性,這個習性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與志向的傾向,成為思想行為的模式,所以在修行上對修學法門也會有偏好的取向,會隨各人習性的偏好,各自找一門與自己志向相投的法門作修持,這種偏好的慣習性,叫「根性」。
中國佛教將人格根性,從大體上來說,是劃分成三類根性:
有一種人潔身自愛,只求自己的身心能自在安樂就好,對別人的身心煩惱與苦難很少去關心,這種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格,佛法將他歸劃為「小乘根性」。依佛法修持法門的特色與人格根性作分類,小乘根性又分有聲聞根性與緣覺根性兩種。
又有一種人,時常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解除身心上的煩惱和苦難。就像很多關懷生命終極者,為護導臨終者的靈識,能夠在捨報的時候得到安全感以及往生的依靠,時常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神,甚至突破不祥的禁忌,前往幫助臨終者維護「離苦得樂」的因緣。這類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人格,佛法將他歸類為「大乘根性」。依佛法修持法門的特色與人格根性作分類,大乘根性即指菩薩根性。
又有一種人,很認真布施結善緣,但他所以會積極行善,只是為自己後來的生活求福祉,這種只為自己日後的生活做打算的人格,佛法將他歸類為「人天根性」。
唯識學中,將眾生的人格劃分成五類,即是「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不定種性、闡提種性」,唯識學上的這個「種性」名詞,跟「根性」是同樣的意義。因為眾生有不同的根種性向,所以在現實人間,我們會看到,有些人所發的願行都是很大的宏願,動不動就要學大菩薩的作為,而且很認真的實踐菩薩願行;我們也會看到,有的人只是默默的為箇人的解脫而努力修行;有的人則是只為現在或來生的福樂修學善法,儘管他學佛已經五年、十年了,完全沒有想求解脫生死輪迴的心念。因為眾生有不同的根性,所以即使一起發心、一起學佛,每個人所發的願行,也不一定會相同。
下面我進一步來分析這三乘人的修行態度是怎樣:

人天根性的修行
先談人天根性者的修行態度,這類人天根性的人,在我們所接觸的人群中,是屬於比較廣泛可見到的人。有些人過去不知道信佛,不知道行善,現在因為有歸依三寶的因緣,經由聽經、聞法,深信因果,而積極行善,但是他行善的意念,並不是為了求得「聖者」的那份解脫的安樂,他所有的善行修為,只希望成就現在和往後的生活福報,使明天比今天更好、來生比今生更好。
這種但求今生所遇到的種種挫折、不圓滿的家庭、事業、財富、名利等等,來生能夠更好的思想,根本還不想出離三界的生活環境,所以沒有了斷生死輪迴的意念,他所希望的,是今生即使苦一點也沒關係,只要今生所做的善行,能夠引發來生比今生更好的福報就好了;他覺得今年不好沒關係,只要明年能更幸福就好了。像這一類為追求現生與後生福樂而行善的人,就是「人天根性」者的修行態度。
人天根性的人,他不是完全不知道世間的憂苦,也不是完全不知道無常的道理,但是,他仍然希望來生還是人,而且正報身體要更聰明、更健美,依報處境要更幸福、更美滿。為求得後生的福樂及現生的福樂,這一類型的人,會積極的去修布施、持戒的行持,以求得善報;因為他能修布施、持戒、禪定等善法業行,所以今生即使沒有緣生出多少的福樂,至少也不會有太多的惡業因緣使他來生墮落惡道,因此他會擁有往生天上人間的福報因緣。
面對人天根性的人,如果你跟他講家庭是繫縛的,情愛是不清淨的、這些都是造成煩惱的來源、是生死流轉的罪根等等道理,他會懷疑佛法的思想是悲觀的,他也會認為佛法沒有契合人生的道理。因為他想聽到的是:你布施就更有財富,你慈悲就更有人緣,你放生身體就會更健康。對如此心態的人,他的種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一切的善行修為,都希望透過迴向,使他個人獲得更好的物質、財富、名利、健康等福報。
此類根性,依佛法的人格觀來說,雖然是屬於「不求解脫,不學菩薩,只求箇人福樂」的下品根基的人,可是在人間,這種人應該也是令人敬愛的正人君子,至少他了解到,要生天沒那麼容易,必須要有布施、持戒、修定的善行基礎,所以為了掌握自己來生往生天上人間的因緣,他不會去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

小乘根性的修行
其次要分析的是「小乘根性」的修行態度。中國佛教對人的根性,有大小乘的分別,其實在佛教經典裡,並沒有很明顯的將人格劃分成「大乘與小乘」,只是用「大乘與小乘」來說明人的性向,有這樣的不同根性。
前面提到,在小乘根性中,以法門的修行特性來分類,分有聲聞根性與緣覺根性,他們的修行,都是專注在個人的解脫福樂,最終目的都是想出離生死輪迴的繫縛,因為入道的修學因緣,有所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名稱。
佛陀住世的時候,座下弟子,親聞佛陀說「苦集滅道」四諦的因果關係,依四諦法修觀證滅,得證阿羅漢果者,就是聲聞根性者的入道修學因緣。
沒有機緣親聞佛陀說法,自己從「春看百花開,秋觀黃葉落」的自然生態中,感悟到萬物都在「生住異滅」的生滅因緣中輪迴,為了擺脫這種生滅無常的生死繫縛因緣,依十二支還滅因緣修觀,證辟支佛果者,就是緣覺根性者的入道修學因緣。
聲聞、緣覺這兩類人在中國佛教,都被稱為「小乘根性」,意思是說,小乘就像運載量不多的腳踏車,只能自己騎,頂多再載一位乘客,或像計程車,頂多也只能載四、五位而已,不能像火車、輪船一般的載運大批的乘客。
由此意義來看,可見這一類根性的人,比較會和人群疏遠,因為他急於求解脫,比較沒有心思去關心別人的憂患、痛苦。聲聞人由於專注在個人求解脫的道業上用功,使自己與群眾疏遠了,因此讓人產生一種印象,認為阿羅漢是只求自我安樂的自了漢。事實上,阿羅漢並不是完全沒有悲心,如果說阿羅漢完全沒有慈悲的理念,在佛法中就不可能稱他為「聖者」。
阿羅漢的修行態度,是先從解脫自己的苦難因緣下手,當他得到解脫之樂以後,就比較會安享在自己所證的解脫境界中,不會積極的去說法度眾生,所以他的慈悲心比較沒有發揮出來。因此,若說阿羅漢完全沒有慈悲是不對的,我們只能說他的悲願不夠宏大,慈悲的範圍狹窄一點。
這一類修出離行的人,他們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獲得「涅槃」的解脫安樂。
「涅槃」是佛學的專有名詞,有的人覺得這個名詞非常的抽象難解,在佛學中是用它來代表聖者修行的果報法境,簡要的說,「涅槃」是指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絕對清涼、自在、寂靜的究竟安樂境界。涅槃的解脫安樂,並非我們凡夫所能模擬、揣摩的,它是絕對的清淨,絕對的安樂,絕對的善和永恆。
根據教典的說明,小乘的聲聞人與緣覺人所證到的「涅槃」,只是「究竟涅槃」的部份解脫分。出世法的修行,斷盡八十一品的思惑時,就證入阿羅漢果,這中間若要再證入絕對清涼、自在、寂靜的究竟涅槃的安樂境界,還要分破四十二品無明惑,每破一品無明惑,就能分證一分究竟涅槃的解脫分,如此四十二品無明惑,一一分破,一一分證,才能證入絕對清涼、自在、寂靜的究竟涅槃安樂境界。
修出世法,從凡夫到證得究竟涅槃,要超越兩種生死,這兩種生死,即指「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
三界內的眾生,因為有形質的形相段落現象,又有壽命的時間長短段落現象,故稱眾生在三界中的生死輪迴現象為「分段生死」。
超出三界之後,從阿羅漢到等覺菩薩的修證過程中,有微細無明習氣的起伏現象,這種習氣的起伏現象,不像我們人的色身有形質的生死現象,那是解脫層次漸次提昇的蛻變現象,故稱聖者修證法身時的解脫蛻變分證歷程為「變易生死」。
「分段」與「變易」二種生死,通通斷盡了,就是清淨的、究竟的涅槃解脫境界,也就是佛果的境界。

菩薩根性的修行
接下要分析的是菩薩道「大乘根性」的修行態度。提到菩薩,如果大家與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連想在一起,就會感覺到菩薩有大慈大悲的心胸和無所不能的攝受力量,這樣的心胸與力量,就是從菩薩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個性孕育出來的。為了要對眾生付出關懷,菩薩不僅要具有大慈大悲的心胸,還要有深智大慧,才能觀眾生的根性,施設救度因緣。因此菩薩的修行,不但要成就聲聞緣覺的自利「涅槃樂」,同時還要在悲智雙運下,將利他的行願,轉化成為「究竟涅槃樂」的功德。
譬如: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願,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大悲,都是從利他的立場,將行願轉化成為究竟涅槃的功德。
菩薩果位的修證,從初發心到等覺,有五十二個層次,每一個層次的修行態度,都不離「利他」的立場,所以凡是能將一切眾生的苦難,當做如同自己的苦難一般的去感受,並急於去解除眾生憂苦的人,從初發心到等覺,無論那個層次,佛法都稱這種人格根性者為菩薩。

二、人天福樂非究竟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從眾生根性的修行取向,可以歸納出三種修行果報: 第一是人天根性的修行目的,是為了要求得「現後生福樂」的果報。 第二是小乘根性的修行目的,是為了要求得「涅槃的解脫安樂」。 第三是菩薩根性的修行目的,是為了要求得「究竟涅槃的解脫安樂」。
盡管從根性的分類,有這三種修行目的,但每一種根性的人,他們所以要修行,都有一種相同的修行主題,這就是希望能夠「離苦得樂」。
若以人天根性行持來說,只要依照十善法去作行持,就能夠擁有人天道的福報因緣。不過這種的人天福樂,並不是最殊勝的福樂,因為人天果報不能使人究竟「離苦得樂」,那麼人天的福樂有什麼缺憾的地方呢?
以人類身心問題來做探討,有一些苦痛,都不是生活上的福樂可以彌補得了的。先從身體的生理痛苦來看,凡是有生命體,就會有「生、老、病、死」的生理痛苦。在佛法裡.我們時常可以看到「生老病死」這四個字,可是我們在生活中,卻又很少發覺這四種現象,如影隨形的跟在自己身上,總是要在這四苦的逼迫下,才會發覺到生、老、病、死的生理痛苦,是一輩子如影隨形的跟在身上。
身體的生理變化現象,健康的慢慢會不健康,年輕的慢慢的會衰老,只是有的人,體質較弱,生理變化得比較明顯;有的人,體質比較強壯,生理變化得比較慢,不論是怎樣的體質,或怎樣的體形,凡是有生命體,就有這些生、老、病、死的生理變化現象。所以我們從呱呱墮地的時候,就開始承受生理變化的痛苦,只是童年生機旺盛,不覺得生理變化的苦,長大之後,漸漸的就會感覺到生理不調的種種痛苦。上了年紀,老化的生理苦,還不算是苦,如果老病相煎,想求生不得、要求死也不能,這種生理病苦,才是苦不堪言的痛苦。
從精神不安的痛苦來說,這方面的苦,佛法稱它為「心苦」。心理的苦有那一些呢?把它歸納起來,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三種。
「求不得苦」是從愛憎的心理產生出來的,見到別人擁有,自己沒有,心裡就苦惱,便百般渴望得到;等到自己追求到的時候,卻又發覺所擁有的,變成自己生活上的累贅,這時想要放捨這些累贅,卻又沒有因緣,苦惱又來了。這是對外物的得失,常見的求不得苦。
「愛別離」與「怨憎會」,則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情境所引發的心苦。一個是從「愛」引生的苦,一個是由「怨」引生的苦,這兩種苦,都是從人際接觸所帶出來的苦惱。人與人相處,能夠恩愛,當然是很好,可是在這個世間上,偏偏會有拆散恩愛相聚的別離因緣,當恩愛別離時,就產生了「愛別離苦」。沒有緣份的人,不如永遠不相見,可是在這個世間上,偏偏又會有冤家路窄的相聚因緣,當怨惡共處時,就產生了「怨憎會苦」。
人生,生理變化會引發「生老病死」苦,心理變化會引發「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這些現實上的痛苦與生理上的身苦,人人大致都差不多,我有病是苦,你有病還是苦,感冒、酸痛的難受都一樣;老弱無力的狀況也都差不多;至於死苦,雖然有人能無疾而終,這畢竟很少的,死依個人的業報,在臨終時雖然有所差異,但畢竟還是苦的。所以在身苦方面,每個人的感受,大致應該是一樣的。精神上的心苦,就有差別了,有的人比較會去追求物質的享受,有的人則比較大而化之,所以物質生活所引發的心苦,常因人而異。不過以一般凡夫的情境來講,身心和合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相互緣起,是會產生五蘊熾盛的逼迫性痛苦。
上面所分析的身心痛苦,從相對現象來說,我們並不能以此現象,下一個定論說:『因為身心有如此苦惱現象,所以世間唯苦。』苦與樂是相對緣生的情境,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當我們無病且又健康的時候,那種生龍活虎的生活魄力,不也是有快樂的情境嗎?為什麼一定要說「世間是苦」?我們一家人一直是恩愛共住、幸福美滿、為什麼一定要說人間有愛別離苦呢?我現在擁有的都很好,也沒有什麼缺乏,為什麼一定要說人的生活有求不得苦呢?所以從苦與樂的對待現象來講,要以苦惱的這一面,為世間的生活下一個定論,說「世間唯苦」,有的人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佛法特別將苦諦的意義,下一個定義,說苦的內涵,就是「逼迫性的」、「熱惱性的」。

三、世間苦的體驗
前面提到的諸苦,給人的感受都是含有逼迫、苦惱的性質。譬如:身體老化,漸漸的由健康而衰弱,會逼迫著我們為身體苦惱不安。因為世間諸苦含有「逼迫、苦惱」的性質,所以佛法才給世間的生活下一個結論,說「世間唯苦」。若要體驗一下「世間苦」的逼迫、苦惱現象,我們可以從「物質、心理、生命」這三方面的生活感受做探討,自然可以體會到「世間苦」的逼迫與苦惱。   「物質方面」給人的逼迫苦惱,是從事物的永不安定產生的。佛法說「諸行無常」,提示我們,隨因緣的轉變,世間萬事萬物的流動、轉換、變化,都會給人產生逼迫性、苦惱性的壓力。比如:物質的享受,隨因緣的變化,心念的需求,就會在因緣變化中,產生執物流轉的逼迫性、苦惱性的不安。
有一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相同的物質享受,隨因緣的變化,心念的需求,對美好的享受,也會有逼迫性、苦惱性的壓力。
以前,有一個人中了狀元,衣錦返鄉。他的岳父高興有這位出人頭地的女婿,於是就請女婿來家中用餐,岳母特地為女婿煮了一大碗的米粉加芋頭和湯圓的餐點,據說這種料理,是他們家鄉最有鄉土風味的餐點。
女婿很久沒有嚐到這種可口的餐點,很快的就把這碗餐點吃完。岳母看女婿這麼快就吃完,好像很喜歡這道餐點,趕緊再去煮一大碗出來,女婿又再將第二大碗吃下去,這時女婿覺得肚子已經很飽了,可是岳母太熱情了,看女婿吃完了第二碗,馬上又到廚房,再端出一大碗要給女婿吃,本來是一道美食,可是女婿肚子已經很飽了,美食就不中飽人食,女婿看到岳母把第三大碗端來,實在苦不堪言,但是在禮貌上還是勉強把第三碗撐下去,岳母看他吃完,又從廚房再端出第四大碗,女婿看到了,趕緊拔腿就跑了,岳母、岳父以為他客氣,於是趕緊也追出門去,要把他叫回來,這個女婿撐著過飽的肚子跑路,後面又有人追趕,讓他覺得,此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女婿新官上任,當了縣令,上任所辦的第一椿事情是審罰一個小偷的罪刑,這時縣令一想,應該以最痛苦的折磨來處罰他,於是就吩咐部下:你們先煮三大碗米粉加芋頭和湯圓給小偷吃,吃完之後就放人,然後你們再從後面追趕他,那個小偷本已餓了幾餐,吃上這三碗米粉後,正好補足虛弱的體力,就這樣一放,再也追不回來了。
同樣的米粉大餐,飢餓的人感覺是最好的享受,相繼不斷吃下去,就產生了逼迫性、苦惱性的苦受。可見一切物質的享用,隨因緣的變化,心念的需求,是沒辦法永遠保持一個固定狀態的。
現實生活,因緣隨時在轉變,因為我們永遠趕不上事物的變化,物質的波動,就會讓人在執物流轉中,產生逼迫性、苦惱性的不安,所以就是現在給你擁有百分之百的美滿,換箇因緣,這百分之百的美滿,可能也會給你帶來逼迫性、苦惱性的缺憾。因為萬事萬物,都隨因緣在轉變,會給人在需求上,有永不安定的感受,因知,物質需求,帶給人的感受是逼迫性、熱惱性的苦惱。
「心理方面」給人的逼迫苦惱,是從欲望的永無止盡產生的。人類對情欲、物欲的追求永不滿足,因此欲望就像填不滿的無底深淵,使我們在情欲上、物欲上,發生難以克制的欲求衝動,人心一旦被欲望的愛結所繫縛,永無止盡的欲求,就會給人帶來逼迫性、熱惱性的生活壓力。
我們普門的理事性瀅法師,有一天搭乘一輛計程車,上車不久,司機就問他:『我真想不通,你為什麼要出家?』並且又自言自語的說:『我除了開計程車外,也販賣醬瓜,遇到熟人就賣給他。』
性瀅法師問他:『你何必這麼辛苦,開計程又賣醬瓜?』
計程車司機說:『我希望自己,往後能在台北、台中、高雄各建立一個家,每個家都擁有一位太太,所以必須多兼差賺錢。』
這真是與眾不同的願望,我和廣大的信眾接觸,大多數人都只背一個家,而且一個家就背得很辛苦了,這位計程車司機竟然發願要背三個家,像這種累贅,都是欲望的衝動所帶來的,因為他覺得中、南、北都有一個家,是自己的人生享受,是件光榮的事,所以他朝這個目標拼命去爭取,為自己帶來生活上的勞碌,帶來了逼迫性、熱惱性的生活壓力。
可見人一旦被欲望的愛結所繫縛,即使心甘情願為欲望而奔勞,欲望的衝動,也是會給人帶來逼迫性、熱惱性的生活壓力。
「生命方面」給人的逼迫苦惱,是從箇體生命的一期生死產生的。每個人都希望箇體的生命現象是永恆的,可是任何箇體的存在,都會隨因緣的變化,產生一期一期的因緣變化的生滅現象,所以箇體的生命,會隨每一期生命因緣的生滅現象,出現生住異滅的變化現象,因此每期因緣的箇體生命過程,都不是恆久性的,在生住異滅的因緣遷流中,所出現生老病死現象,就會給人帶來逼迫性、熱惱性的生活痛苦。

結語
從以上這三方面的分析,說明了我們整箇世間的一切一切,都在「諸行無常」的定律下運轉,因此,佛法站在這樣的角度,以「諸行無常」的定律,為世間的林林總總下個定論,說「世間唯苦」,這個苦,不是只針對對待性的苦樂現象所下的定義,是針對「無常」的逼迫性、熱惱性所下的定義。如果只針對現實生活的身心痛苦的感受來說,則尚有相對一面的感受,有苦則有樂,有病則有健康,有美則有醜,如此就不一定能完全用「憂悲苦惱」來涵蓋現實生活的感受。
所以佛法提到「世間唯苦」的這個苦諦的定義,是「聖者」以豁然了達的智慧眼光,透視出「諸行無常」的定律,從無常的逼迫性、苦惱性所下的判斷。這樣的觀念,對貪享世樂的凡夫來說,是領會不來也領會不到的問題,所以凡夫一生即使歷盡滄桑,也領悟不出「諸行無常」的逼迫性,還是在追求明天比今天更好,來生比今生更好的世樂,不想出離。
雖然凡夫好像感受不出「諸行無常」的逼迫性,但不代表凡夫的生活,沒有受到無常的逼迫,在生滅因緣中,凡夫因貪染的欲望衝動,永遠都讓人在得失的憂悲苦惱中打轉,即使有世樂的一面,終究還是擺脫不了憂悲苦惱的纏繞。這就是人天福樂的缺憾。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因為了解佛法所說的苦諦,知道淨化自己對世樂的貪染習性,雖然一樣過著世間生活,卻有克制各種欲望的力量,所以能擺脫情欲、物欲的衝動情緒,對事物永不安定的無常現象,就不至於執物流轉,脫落了逼迫性、苦惱性的壓力。
因此發菩提心的人所成就的福樂,會比人天根性的福樂更加自在、快樂。發菩提心的人所成就的福樂,修入聖位的菩薩,身心上的解脫福樂,會比二乘人的解脫福樂還要殊勝。若要體認出世法的解脫福樂,只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出世法去做行持,才體認得到,因此,我們學佛若想要得到究竟的解脫福樂,一定要調整一下自己的學佛修養,從發菩提心的行持去做修養,同樣的世間生活就會有不一樣安樂心境。
我們普門學苑為了要發揚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救苦救難的願行,附設有普門慈幼慈善會的服務,以家扶與急難救濟兩種方式,來照顧社會苦難人家的生活。由於現今思想開放,傳媒普及,不良誘因日多,造成誘引孩子走向犯罪的邊緣,雖然有些家長也意識到為孩子培養一些學習興趣,總比讓孩子泡在電視節目還好,將自己的子弟送到兼授才藝的安親班去學習,或請家教到府教學,但這種機會,對生活在「衣食足」尚有顧慮的普門家扶家庭中的孩子,是夢想。
為此普門慈幼慈善會除了每年為普兒策劃兒童學佛夏令營的活動以外,另外又推出「普兒讀書會」的教化方案,此一教化方案的推動,普門嘉委會已於八十七年五月,成立「雲嘉地區普兒讀書會」,每月下鄉進行普兒讀書會導讀活動;普門高委會於八十九年二月,成立「高屏地區普兒讀書會」,每月假高雄文化中心進行普兒讀書會導讀活動;普門中委會策畫的「中彰地區普兒讀書會」八十九年十一月登場,每月除了進行普兒讀書會的教學活動以外,同時也為普恩戶的家長舉辦祈福共修會,更加有溫馨的關懷。
為了要永續經營普門的教化活動,普門不但要結合熱心教育人士,投入志工行列,來協助普門的教化工作,同時還要再開發財力來支持普門教化活動的經費。由於善施人士捐施來普門的所有家扶認養金與急難濟助金,都只是專款的「代轉金」,普門無法從中取用作為教化活動的經費,是故發起徵求「教化認養顧問」運動,凡每年提供壹萬元做為普門教化活動的經費者,將聘為普門「教化認養顧問」。
普門是善施人士與苦難人家的「施與受」的橋樑,我以誠懇的心,邀請各位信眾與普門「牽手作伴走」,共同來為貧苦家庭的孩子,開闢一條「書香啟蒙之道」。有意願支持的信眾,請向普門服務人員登記簽認做為普門「教化認養顧問」,這也是菩薩道上對苦難眾生的一種關懷,歡迎踴躍參加。
最後祈求觀世音菩薩慈光加被各位信眾所求如意,生活平安吉祥,福慧綿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一種宗教都是勸人行善,只有佛教教人行善要發菩提心。事實上不發菩提心也可以修善業,譬如修十善或修三皈五戒的人,並不一定個個都要發菩提心才能修,但是修善法若不發菩提心的話,所修的只是世間的善法,所成就的只是人天善果,善報享盡了,將來還是要墮落,所以修世間善法是會漏失掉善法功德的,這是不究竟、不徹
    今年的日子,我過得特別忙,往年還能勉強的撥出一些時間,作一點田園工作,今年各種因緣的成熟,一事未了,一事接踵又來,不得不放下田園工作,來接應人事。 每當我生起厭倦人事的情緒時,就會去探討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耐力,是如何長養出來的?後來我在優婆塞戒經找到答案了。優婆塞戒經的「發菩提心
    現代人的工作動力,好像早上九點以後才發揮得出來,八點半就要趕來普門上課,真的是要拿出身為志工的使命感來面對,在座各位的精神是值得讚嘆的。雖然沒有幾個人,我們還是要按照預定的時間開課,否則會影響下一堂課的上課時間。今
    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截至三月二十三日止《法新社》的全球疫情報導說: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總數已突破三十萬例,超過半數在歐洲,準十五萬二千例,義大利有五萬三千多例,是歐洲病例最多的國家,亞洲則有九萬六千多例。全球至少一百六十九國有確診病例
    今年一月,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造成世界各國為防疫而備戰,普門四月原定的中委會與協助家園護理之家舉辦的各一場佛誕慶典活動,都配合防疫取消活動了。本來二月底台彎的疫情稍微有緩和的現象,反而歐洲、美洲各國疫情亮起紅燈了。病毒的傳染,以中國大
    今年一月總統大選過後,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造成世界各國為防疫而備戰。 四月八日是國際性的佛誕節紀念日,所以國曆與農曆的四月期間,世界各國的佛教團體都會舉辦佛誕慶典活動,因疫情嚴重,防疫嚴峻,今年普門台中志工委員會,配合防疫不但將二、三
    每一種宗教都是勸人行善,只有佛教教人行善要發菩提心。事實上不發菩提心也可以修善業,譬如修十善或修三皈五戒的人,並不一定個個都要發菩提心才能修,但是修善法若不發菩提心的話,所修的只是世間的善法,所成就的只是人天善果,善報享盡了,將來還是要墮落,所以修世間善法是會漏失掉善法功德的,這是不究竟、不徹
    今年的日子,我過得特別忙,往年還能勉強的撥出一些時間,作一點田園工作,今年各種因緣的成熟,一事未了,一事接踵又來,不得不放下田園工作,來接應人事。 每當我生起厭倦人事的情緒時,就會去探討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耐力,是如何長養出來的?後來我在優婆塞戒經找到答案了。優婆塞戒經的「發菩提心
    現代人的工作動力,好像早上九點以後才發揮得出來,八點半就要趕來普門上課,真的是要拿出身為志工的使命感來面對,在座各位的精神是值得讚嘆的。雖然沒有幾個人,我們還是要按照預定的時間開課,否則會影響下一堂課的上課時間。今
    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截至三月二十三日止《法新社》的全球疫情報導說: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總數已突破三十萬例,超過半數在歐洲,準十五萬二千例,義大利有五萬三千多例,是歐洲病例最多的國家,亞洲則有九萬六千多例。全球至少一百六十九國有確診病例
    今年一月,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造成世界各國為防疫而備戰,普門四月原定的中委會與協助家園護理之家舉辦的各一場佛誕慶典活動,都配合防疫取消活動了。本來二月底台彎的疫情稍微有緩和的現象,反而歐洲、美洲各國疫情亮起紅燈了。病毒的傳染,以中國大
    今年一月總統大選過後,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造成世界各國為防疫而備戰。 四月八日是國際性的佛誕節紀念日,所以國曆與農曆的四月期間,世界各國的佛教團體都會舉辦佛誕慶典活動,因疫情嚴重,防疫嚴峻,今年普門台中志工委員會,配合防疫不但將二、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無性戀寶寶們有時對肢體接觸是比較敏感。 不是不喜歡對方,但就是 會覺得怪怪的。 有些人可以做到為了對方開心而牽手。  不過除了牽手之外,還有很多可以表達親密的方式...
    Thumbnail
    人需要「自律」「規矩」這種說法,都是因為你沒有真的發現「停不下來的瘋狂」有多瘋狂!有時候只是把「不好的習慣」轉變成「好的習慣」的差異而已!「停不下來」不好嗎?當你開始會因為沒有做那件事而感到焦慮的時候,那就是該先停下來的時候。但前提是,你要懂得清楚意識自己的狀態!
    Thumbnail
    懇請連署調整稿費免稅額和認定標準: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62514356-310e-46cd-ad19-c3eba7797547   各位藝文工作者與關心藝文議題的朋友大家好,  相信領過所得類別代號9B(稿費、演講等)項目酬勞的人,  都知道有18萬的免
    台灣某知名大學校長,以前擔任台灣官方高階官員時,以筆名在知名雜誌開設長期專欄,月收入為新台幣五萬元,被台灣官方的監察院以長期固定寫稿領稿費,認定屬於違法兼職,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讓筆者想起從事圖文工作經驗......
    Thumbnail
    俄羅斯人口總共為1億4450萬人。而其中有6700多萬人是男性,而7700多萬人是女性,男女比為1000:1147,是世界上男女比最誇張的國家之一。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無性戀寶寶們有時對肢體接觸是比較敏感。 不是不喜歡對方,但就是 會覺得怪怪的。 有些人可以做到為了對方開心而牽手。  不過除了牽手之外,還有很多可以表達親密的方式...
    Thumbnail
    人需要「自律」「規矩」這種說法,都是因為你沒有真的發現「停不下來的瘋狂」有多瘋狂!有時候只是把「不好的習慣」轉變成「好的習慣」的差異而已!「停不下來」不好嗎?當你開始會因為沒有做那件事而感到焦慮的時候,那就是該先停下來的時候。但前提是,你要懂得清楚意識自己的狀態!
    Thumbnail
    懇請連署調整稿費免稅額和認定標準: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62514356-310e-46cd-ad19-c3eba7797547   各位藝文工作者與關心藝文議題的朋友大家好,  相信領過所得類別代號9B(稿費、演講等)項目酬勞的人,  都知道有18萬的免
    台灣某知名大學校長,以前擔任台灣官方高階官員時,以筆名在知名雜誌開設長期專欄,月收入為新台幣五萬元,被台灣官方的監察院以長期固定寫稿領稿費,認定屬於違法兼職,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讓筆者想起從事圖文工作經驗......
    Thumbnail
    俄羅斯人口總共為1億4450萬人。而其中有6700多萬人是男性,而7700多萬人是女性,男女比為1000:1147,是世界上男女比最誇張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