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修學述要》2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不能他增上,只有自增上!
好,我們看甲四的菩提心之退失
那麼當我們生起菩提心以後,我們要注意那些因緣會退失的,這個是整個修菩提心的禁忌。我們分成兩段:第一個,約本質明退失第二個,約作用明退失。
什麼叫約本質呢?
就是你這個菩提心,剛開始種的時候呀,就種的不好,這個種子本身就不堅固,怎麼回事呢?我們看這段的論文:
「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以來,煩惱深厚,雖值於,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
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或有供養諸
未經一萬劫,於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
好,我們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就是說,他這個人發了菩提心啊!但是他本身的內在的善根薄弱,內因力薄弱,怎麼說呢?有一類眾生善根微少。這個菩薩有兩種,一種是鈍根菩薩,一個是利根菩薩。
什麼叫鈍根菩薩呢?
就是這個人偏重修福報,智慧薄弱,就是鈍根菩薩。
那麼利根菩薩呢?
就是他花很多時間去修智慧,福報相對薄弱。
一個人如果智慧太差,有什麼缺點呢?我們解釋一下: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必須要靠自己的自覺自省自調來不斷進步。如果你智慧夠,你會創造一個自我調整的能力,這個很重要。現在的人很難勸諫你了,就是說,現在人跟人之間,都保持一定的距離,人都很喜歡保護自己,所以,沒有一個人會冒死勸諫,向你勸谏,不可能了,不可能了。他冒著跟你絕交的危險跟你勸諫,因為人,現在的人誰講得聽?你想?
所以當正法時代過去,像法時代過去,大善知識、大威德善知識時代過去以後,末法時代最難的就是說,我的過失誰來告訴我,幾乎沒有了。你看你兒子不聽話,你講他聽嗎?他不聽,你再講下去,可能子女的關系就被破壞了。所以只好呢,只好怎麼呢?佛陀說的合掌令歡喜,這個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互相合掌令歡喜,有什麼缺點呢?
就是說,就是沒有一個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就糟糕了,因為本來當局者迷嘛!所以這個時代只好靠自覺,就是你的智慧水平不能太差,因為你不能他增上,只有自增上。你如果不看經典,你會有什麼問題,諸位知道嗎?就像佛陀說的,就好像一個人沒有在照鏡子了,你臉上有黑點、有什麼,你都不知道了。你不能自我反省自我調整,那就很糟糕了。
你看,一個人,他的方向錯了以後,他已經不知道怎麼調整自己的方向,他一定錯到底。所以這種人就是善根薄弱。善根薄弱,他一定要到罪業滿盈,到業成熟了得果報了,他看到果報了,才知道怕了。
一個利根人他犯錯的時候,他可能會有一時的糊塗,但他隨時會醒過來,而那個醒過來的力量,調整的力量,就是他平常智慧夠,他觀照力強,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
就是說,這個人智慧薄弱,而且呢,煩惱又深重,那麼他曾經在三寶當中,雖然值遇佛法,也曾經供養三寶,也跟三寶結緣,但是呢,他生起人天的種子,就是貪求人天的果報,或者呢?生起二乘的種子,歡喜偏空的涅槃,都是偏一邊,一個偏於有相,一個偏於無相。
緣外境而發心,這種善根是靠不住的!
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其實說實在,大乘的根器是很難栽培的,真的。你看佛陀度大乘很難,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佛陀要你無住,又要你生心,要生心又要無住。我們一般人就是,你要麼要我追求,要麼我就完全放棄。我們一般凡夫是比較偏激的。
說實在,末法時代,真正能夠掌握大乘中道思想的這種根機的,就非常少了。那麼也就是說,這個人因為智慧不夠,所以他就很難去掌握到這種中道的思想,他可能會採取比較偏激的,就是說,要嘛我就貪求,要嘛我就完全放棄。那麼這個是講這個人大乘的佛法熏習不夠,所以他會產生一種偏激的思想。
若有供養諸,但是時間太短沒有達到一萬劫,那麼遇到惡因緣的刺激呀,遇到惡因緣也可能有發心的情況,這以下講出四種:
第一個,見佛色相而發心。
阿難尊者就是這樣,見佛相好。佛陀說你為什麼出家呢?我看到佛陀相好而發心。佛陀呵責他,祂說:「你看我相好而出家,哪一天我變老了、變醜了,你的道心是不是沒了呢?」所以這個緣相發心是有問題的。或者,緣眾生而發心。說:「你為什麼學佛呢?我看到僧寶的相狀莊嚴而學佛。」這個發心也不對,那麼要是僧團腐敗了,你的道心也就受到傷害。
或因二乘人的教授而發心,二乘人當然就是比較偏重在苦諦呀,無常的思想,比較悲觀。或者是隨他人而發心,隨順眾生而發心。如是等發心呢?因為他本身不是發自內心對真理的覺悟,悉皆不定,遇到惡因緣的刺激,就退失大乘而墮落二乘之地。
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啊,發了菩提心以後,它的堅固的問題。《楞嚴經》講到生滅跟不生滅心,就是說啊,如果你建立一個心態,或者說一個善根,這個善根是外相的刺激,你開始修行,這種善根臨終的時候都靠不住。就是《楞嚴經》說啊,說我一生當中,我在三寶當中栽培很多的善根,我怎麼知道哪些善根我臨終的時候用得到?我怎麼知道我臨終的時候,那些善根是不現前的?
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比方說:你來參加佛七,要有人打電話,跟你說某某人啊!這個佛七很重要啊!你一定要來參加。你不好意思,只好來參加。那麼你的發心是緣朋友的感情而發心,你這個力量是外面給你的,這個臨終就不算了,因為《楞嚴經》說,你是借來的,那個善知識跟他借的,借來的要怎麼樣?對!要還,對!
佛陀說借來的東西為什麼要還呢?
太陽帶給我們光明,虛空的光明是跟太陽借來的,當太陽走的時候,它把光明帶走了。佛陀說:樹上的葉子在動,這個動態是什麼來的呢?是跟風借來的,當風走了以後,它就把動相帶走了。所以佛陀阿難尊者說:你出家的十二年,你想想看,你內心當中,哪些是真實的功德?哪些是借來的?你一定要借這個相,你的心才生起?你看有些人他一定要把佛堂弄得很莊嚴,冷氣打開,再泡一杯咖啡,他才可以拜佛。那你臨命終的時候,萬一這個地方剛好沒有冷氣怎麼辦?你就完了,佛號提不起來了。因為你這個佛號的生起,要跟三個東西借:第一個跟冷氣借來;第二個跟一個莊嚴的道場借;第三個跟一杯咖啡借。所以你只要有一個條件不具足,你的佛號就提不起來。
所以諸位你要知道,你心中的佛號是借來的?還是你的東西?借來的,是要還的,臨終的時候,是要還的。你看我們色身跟四大借來的,臨終的時候它討回去了。只要你這個東西是要外境的刺激,你這個心才生起的,叫諸法因緣生,那臨終的時候它就逃走了,你會發現,哎呀!我平常可以念佛,我臨終佛號提不起來呢?因為你的佛號是借來的,借來的。
有人問印光大師說:「大師啊,你一輩子勸人家念佛往生,你到底有沒有真的看到人家往生呢?」印光大師回答得很妙,他說:「就算所有人都沒有往生,我照樣往生。」他這個往生的心不是借來的。換句話說:外境跟我沒有關係,我往生,我是從佛法的真理體會出來的,我往生,是我明白這個因緣的道理
你的心是從真理的思惟從內而外的,只要你的心是由內而外的,這個剛開始的緣起很重要,由內而外,你悟到真理以後,你發心求生淨土了。所以我不太願意用感應的故事來啟發你,因為你用這樣子的話,萬一你看到哪一天都沒有人往生,你就不要往生了。所以你要注意,如果你的東西是借來的,你要調整一下,否則臨終是要還的,你可能會產生錯覺。
那麼這個地方的發心就是說,這個人發心都是借來的。他假借佛陀的相好而發心,假借僧寶的莊嚴而發心,但是相狀是變化的,所以他就覺得他的心不斷在變,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因為你一開始就是借來的。你假借它而生,你就受它的干擾。
所以他的發心為什麼會退呢?他一開始不是依止真理的體會而發心,是依止外相而發心這個本身就錯誤,這本身就脆弱,你的一開始因地就是生滅心嘛!所以你不可能產生不生滅的力量。
那麼這個地方,就是提醒我們注意,就是我們的善根,最好是不要借來的;是你自己思惟法義,然後從你的內心發動出來的善根,這才是你的東西。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2面, 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我們心態的調整有三個方向! 那麼從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調整啊!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出離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是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呢?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發菩提心有總相發心跟別相發心,這兩個部分。先看總相,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但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攝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 淨土宗,淨土宗一般人的盲點在哪裡?在第一個。我相信淨土宗的人多少對今生的痛苦都有所體會。所以你說這個人會追求今生的五欲快樂,追求今生的名利,我覺得相對不多。但是淨土宗很多人對來生還是有期待。 我舉個例子。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準備,你不可能往生!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 甲三、如何真正發心。 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的差別相貌,有些相貌是邪惡的,有些是正確的,乃至有的是偏有的是圓,還有發菩提心的次第。 思惟生死過患、死殁無常而發出離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15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的差別 我們再看下一段,下一段再把這八種發心、菩提心再作一個細分,從它的本質跟作用再作細分,先看四種差別。 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的差別 好,那麼我們講到願菩提心,也就是說這個菩提心一定要先發願,然後才有行動。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2面, 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我們心態的調整有三個方向! 那麼從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調整啊!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出離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是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呢?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發菩提心有總相發心跟別相發心,這兩個部分。先看總相,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但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攝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 淨土宗,淨土宗一般人的盲點在哪裡?在第一個。我相信淨土宗的人多少對今生的痛苦都有所體會。所以你說這個人會追求今生的五欲快樂,追求今生的名利,我覺得相對不多。但是淨土宗很多人對來生還是有期待。 我舉個例子。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準備,你不可能往生!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 甲三、如何真正發心。 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的差別相貌,有些相貌是邪惡的,有些是正確的,乃至有的是偏有的是圓,還有發菩提心的次第。 思惟生死過患、死殁無常而發出離心
菩提心修學述要15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的差別 我們再看下一段,下一段再把這八種發心、菩提心再作一個細分,從它的本質跟作用再作細分,先看四種差別。 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的差別 好,那麼我們講到願菩提心,也就是說這個菩提心一定要先發願,然後才有行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第四十一大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祂說:「祂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中所有的菩薩,不是極樂世界而已,他方國土所有菩薩聽聞我的名號,一直到成佛......」「諸根沒有任何的缺陷。」就是諸根如果有缺陷,或者醜陋,或者不具足,祂就不成佛。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第四十一大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祂說:「祂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中所有的菩薩,不是極樂世界而已,他方國土所有菩薩聽聞我的名號,一直到成佛......」「諸根沒有任何的缺陷。」就是諸根如果有缺陷,或者醜陋,或者不具足,祂就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