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修學述要》14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我們看下一段的偏跟圓,這兩個都是大乘,請合掌: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那麼偏跟圓,這兩個人在觀一切法空的時候都帶相,都帶有相狀,都帶有佛道的相狀,都帶有眾生的相狀,所以他才能夠產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這個菩提願;但是這兩個願還不太一樣,一個是心外求法,心外有眾生可度,心外有佛道可成,那麼
所修的功德念念執著不忘,我執法執也是沒有消除,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這個偏的發心一般來說,悲心重,但智慧的觀照相對薄弱。一個人會攀緣外相的話,就表示你智慧薄弱、情感重,這個地方當然它後面會講到,一個人喜歡攀緣外相,你就容易受傷,你的菩提心相對容易受到傷害,你就比較容易退轉。
你看兩個人修大乘佛法,遇到同樣的境界,有些人可以沖過去,有些人沖不過去,這不是忍耐的問題,修行到最後都不是忍耐的問題。你看,菩薩到最後都是智慧的水平,考驗你的心理素質──你喜歡執著相你就通不過去了。人生的相狀是無解,因為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你無量劫來跟眾生結的很多的善緣、你無量劫跟眾生結的很多的惡緣,你今生的時候,不知什麼時候阿賴耶識跳出個什麼相狀出來,你要執著那也沒辦法了。
所以我再講一次,人生無解!你不可能用幾十年去解決無量的問題。你看人類的歷史,五千年的歷史,多少有智慧的人定了多少的制度,想要讓人生得到快樂,提出很多的看法,人要怎麼活,你看到現在有沒有答案?沒有答案。
現在痛苦指數不斷增加,理論上來說,我們人應該越活越快樂,因為很多哲學家都提出建言,人要怎麼樣,要吃什麼東西,要怎麼樣過活,幾點睡覺比較好,人類的經驗累積這麼多年,你快樂嗎?沒有,不見得,所以人生無解。你看!到現在那麼多有智慧的人出世,那麼多的博士也提不出一個解決人類痛苦的問題,其實人生答案是無解!
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這樣子而已了。
其實佛法是創造來生,你看佛陀的意思,我們是為來生而活的。有人說佛教很消極,說對一半,佛教對今生是很消極,它對來生很主動積極。現代人剛好相反,現代人對今生很積極,對來生完全放棄,你不經營來生,你就等於放棄了,隨業流轉。
那麼這個的人他相對是對相狀的執取比較重,所以他的功德就不容易圓滿。我們再看:「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
這種人是不簡單,他知道《楞嚴經》,一切法不離開現前一念心性,一切法都是一念心性所現的假相,所以
一切法都在一念心中以無所得的心,以畢竟空的心來發願,以畢竟空的心來修行,以畢竟空的心來證果,亦無畢竟空的相可執著,如此發心,名之為圓。
那麼一個是心外求法,一個是向內安住。這個相狀跟心性,就是說你是不是會把會歸到心性,這怎麼說?這樣子講好了,如果你認為人生是在受用,你以受來面對人生,那你今生的痛苦的時間會比較多,不管你福報多大;如果你把人生當作歷練,我不是來受用的,我不受,你可以選擇不受,阿賴耶識你有本事把東西丟出來,我第六識我可以選擇不受,丟不丟歸你,受不受歸我,你選擇不受,你人生就變成怎樣?借假修真,完全不同的心態。
所以,你的心態決定你的生命的整個相貌,如果你覺得人生是來受用的,那你的人生就是很不自在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就被業力catch,你跑不掉了。如果你認為人生的果報不管是怎麼樣的,像《楞嚴經》說的「順逆皆方便」
人生只是我借事修心的,我借布施的行為來培養我布施的心,我借逆境來培養我的忍辱,我借別人對我的贊美來給我鼓勵;那麼你這樣子講,你只是把人生的順逆的因緣當做你成就你的一種方便。也就是說,人生是自求你內心的提升,自我完善;所謂的借假修真,那就不一樣了,這就是圓教了。
所以我們大家都發了菩提心,我怎麼知道我的菩提心是屬於偏的,偏向外的,還是向內的圓呢?你現在活在感受當中,你就是偏了;你的人生活在你的願力、智慧,你認為人生只是一個歷練,不管外境是順或逆,人生酸甜苦辣都要去嘗,營養才均衡。
對啊!你一天到晚都在順境當中,你就沒有辦法培養忍辱;人生也不能太苦,你一天到晚都在逆境當中,你很難發慈悲心,真的,人生不要太痛苦了,太痛苦不利於修學大乘。所以你看《八大人覺經》警告菩薩不能墮入貧窮,貧窮多怨,橫結惡緣。這菩薩有菩薩道,你太痛苦的話,誰都看不起你,人家都看不起你,時間久了,你也看不起別人,那你就很難修慈悲心。
人生最好是一半快樂一半痛苦,最好!修大乘,從站在大乘角度剛好,太痛苦了會讓你太偏激,你可能會過度的厭惡,有可能逼你走上小乘;太快樂了,你可能落入人天乘,當然你的心理素質很重要,外境給你的順逆,你要把它收起來以後,轉化成你的道念,你有本事釋放你的能量給我,但是我接收以後,釋放歸你,收了以後,我怎麼去消化這個相狀歸我,就是業力,我做不了主;但是你業力釋放東西以後呢,我要怎麼轉化成我的道心,這塊是我說了算,這是圓教,它能夠法法消歸心性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選擇我們的過去,我們不知道我們過去造了什麼,也不可能回到過去跟過去的你溝通說:「你不要這樣子做,你會害死我,來不及了」對不對?你沒有辦法回到過去,但是你有方法就是說,你有本事釋放出來,我怎麼去轉化它,轉逆緣成菩提道,這就是你的本事了,要不然你看經典幹什麼?增長你的化解障礙的這種能力!
修行不是改變外境,不是說你學佛以後你就沒有障礙,不是這個意思。你看釋迦牟尼佛功德圓不圓滿?祂的家族,你知道釋迦牟尼佛家族是什麼命運,你知道嗎?佛陀在世的時候被整個滅掉,一個家族,釋迦族佛陀在世的時候,眼睜睜看著被琉璃王滅掉,殺了七天七夜,殺到整條河流全部是血水,佛陀一點辦法都沒有,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目犍連尊者還不服氣,他拿鉢去救,他想說留一點種下來,救幾個釋迦族送到天上去,等到殺完,這些鉢全部變成血水。
你說佛陀啊,你連你的家族都保護不了。不能這樣講,不能這樣講,人生無解,佛陀不是可以改變命運的,佛陀是覺悟到因緣果報的真理,這個道理不是祂定出來的,是祂覺悟出來的。
所以人生的外在因緣是無解人生的內心的世界要把握,你只要方向正確了,你就知道怎麼修行了;你現在還在注意外境,你就是修行還沒有上路。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講到八種發心,我們等於是先了解自己,到底我過去的我留下什麼東西給我,我們再作調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那麼從經典上、經論上的記載,我們每一個人在修學佛法,每天做早晚功課,持咒拜佛,我們用八種思想在修學,前面講到的四種,現在我們看小跟大,我們先把這一段文唸一遍,請合掌: 他問佛陀為什麼? 佛陀說:「這不能怪我」,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叫內、外因緣呢?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我們講到, 乙一、八種發心。 所以佛陀對於外在的因緣,佛陀勸我們的,你看佛陀的態度,是叫你看破、放下,認命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空觀和懺悔兩者是否概念上有矛盾之處? 問:學佛的人應該如何將生命歸零?歸零和懺悔兩者是否概念上有矛盾之處? 若念佛人患有癡呆,臨終時有何方便來補救? 問:若念佛人患有癡呆,臨終時請人助念,他有何方便來補救? 六齋日可以補受嗎?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那麼我們看第二段,偽真: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偽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
《菩提心修學述要》09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當你色身消失的時候,你今生的思想會貫穿到來生去,思想會通過死亡讓你來生繼續受用。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的生命有很多事情是不斷地在重復的,除非你用佛法來調整你的思想。我們今生造了很多的業,今生很可能繼續造,因為他思想貫穿。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那麼從經典上、經論上的記載,我們每一個人在修學佛法,每天做早晚功課,持咒拜佛,我們用八種思想在修學,前面講到的四種,現在我們看小跟大,我們先把這一段文唸一遍,請合掌: 他問佛陀為什麼? 佛陀說:「這不能怪我」,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叫內、外因緣呢?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我們講到, 乙一、八種發心。 所以佛陀對於外在的因緣,佛陀勸我們的,你看佛陀的態度,是叫你看破、放下,認命了。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空觀和懺悔兩者是否概念上有矛盾之處? 問:學佛的人應該如何將生命歸零?歸零和懺悔兩者是否概念上有矛盾之處? 若念佛人患有癡呆,臨終時有何方便來補救? 問:若念佛人患有癡呆,臨終時請人助念,他有何方便來補救? 六齋日可以補受嗎?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那麼我們看第二段,偽真: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偽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
《菩提心修學述要》09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當你色身消失的時候,你今生的思想會貫穿到來生去,思想會通過死亡讓你來生繼續受用。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的生命有很多事情是不斷地在重復的,除非你用佛法來調整你的思想。我們今生造了很多的業,今生很可能繼續造,因為他思想貫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