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戒整頓三業草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最近有一件人人注目的社會新聞,就是罪惡滿貫的陳振興已經伏法槍決了。從陳振興為眷屬脫罪的表現,我們可以發現這樣凶惡的人,也有一份很深厚的人倫眷屬愛,只是他的人生觀一直都是以自私的觀念在建立錯誤的生活習慣。這些錯誤的塵勞執情,一層一層的累積,最後就障礙他的理智去探求道德真理,所以犯下這種人神共憤的滔天罪行。

有一則菜根談,提示世人說:昨日所發生的錯誤觀念或行為,不可以留下習慣。如果留存錯誤的習慣,就像保留火種一樣,隨時都有可能再引發出錯誤的業行,這些錯誤的塵勞執情,一層一層的累積,最後就會障礙理智去探求道德真理。今天所表現的正確觀念與行為,也不可以落有執情。如果去執著它,就像是管道中的渣滓沒有清除乾淨一樣,這些正確行為或思想理念的執情,反而會成為自己的欲念根源。

我們就以這則菜根談的提示道理,來看我們日常的生活現象:

人生存在世間,從生活層面來看,為了事業,為了家庭,難免會與人爭執計較,這中間,將錯誤的觀念和行為習慣,轉變成理智障礙的人,這是普遍可以看到的現象,就是將正確的觀念和行為習慣,轉變成自己的欲念根源的人,也是普遍可以看到的現象。佛經說:『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我們的生活觀念和行為習慣,既然難免會發生無明的現象,在生活上,人人都須要時時自我反省,這樣才能使惡業減少,善業增長。

另外有一則菜根談提示說:『人欲從剛萌生出來的時候就要把它剪除掉,這就好像看到新萌芽的野草,就要趕快把它剪除掉,在「人欲」剛萌生出來的這時候,下手整頓人欲,所費的工夫最容易。』

那麼,什麼是「人欲」?有一句俗語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可見「自私」就是人欲。從這句「人不自私天誅地滅」的俗語來看,可見我們的前人,在人生的經驗中,對人欲已經把它視為是無法斷滅的習性。我們的前人既然認為人欲無法斷滅,我們對人欲的發展就要加以規劃與整頓,否則人欲任其無限制發展下去的話,就會氾濫成災,猶如草原被雜草所覆蓋,就顯現不出青青草原的寬敞明媚風光。所以今天師父準備針對整頓人欲的問題,提出五戒和大家共勉剪除人欲的修養。

菜根談向我們提示,整頓人欲就像除草一樣,一發現草長出來了,就要趕快剪除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廣大的人欲草原,為整頓人欲的廣闊草原,佛陀送給人類五部除草機,讓我們運作它們的功能,來規劃與整頓廣闊的人欲草原,使我們的生活空間不至於被雜草侵佔,能夠擁有清淨自在的領域。這五部除草機,要整頓的人欲草原有三塊,第一塊是「身業草原」,第二塊是「口業草原」,第三塊是「意業草原」。




身業草原的除草機

首先我們來看佛陀送給人類整頓「身業草原」的除草機。在這個草原上,佛陀送給人類的有三部除草機,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三條戒行。現在我逐一將這三部除草機的功能,向大家作個說明:


1.不殺生戒行的功能:

「殺生」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上的自私人欲,在身業的草原上,「殺生」是一種發育能力很旺盛的藤蔓草,這種藤蔓草,不但發育力旺盛,而且有很大的殺傷力,如果不將它斬除掉,在身業草原上活動,免不了就會被這種有殺傷力的藤蔓草絆倒身子的。古德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聞夜半屠門聲」,這二句話,向我們警示,夜半屠門的慘叫聲,就是緣起世上刀兵劫的業報因緣。可見「殺生」的人欲行為一旦氾濫,就像身業草原上,到處都有致人死命的藤蔓草,會讓人寸步難行。

殺生的心態,有害心的殺生行為,固然有業道罪過,無害心的誤殺行為,雖然在「殺生戒」的戒行上沒戒罪,但照樣也會有業道行為的性罪因果報應。「八大人覺經」譯者安世高法師的喪命,便是一個案例:

安世高法師有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世曾誤殺一個人,當生自己要去面對一個誤殺的因果業報。有一天,安世高法師知道自己過去世誤殺的業報已經成熟了,便自己前往廣州的一個市場,去接受過去世誤殺的因果業報。那天市場買賣的人很多,安世高法師走在一個用扁擔挑一擔柴的人後,因為人多,走路互相推擠,挑柴的人給人一擠,不小心將扁擔上挑著的前一梱柴,掉落地上,柴掉落地上當時,扁擔失去平衡,被後邊那梱柴的重量,彈往後邊,正好打到安世高法師的頭,把他的腦袋打破,當下命斷。這就是安世高法師過去世誤殺的性罪業道報應。

過去曾經有位信徒,帶一位在身業草原上被「殺生的藤蔓草」絆倒過身子的婦人,來普門尋求宗教的庇護。這個婦人遭遇到令她一生無法忘懷的殺禍事件:

有一天大清早二、三點的時候,有二、三個陌生男人來敲婦人的家門,婦人的先生下樓開門,門一打開,這幾個陌生人不分皂白就殺進門來,殺得婦人的先生血濺滿地當場斃命。這是婦人聽到先生慘叫的聲音,奔下樓來,在樓梯口被這一幕血腥現場,嚇得全身發抖。兇手殺死婦人的先生還不擺手,又要衝上樓去行兇,樓上還有一個正在熟睡中的五歲男孩,婦人為保護樓上孩子的生命,擋住樓梯,兇手一刀就往她身上砍去,那時婦人正好是懷孕預產期的時候,她怕兇手傷害到胎兒,母性愛使他本能的將雙手護著挺出來的大肚子,所以他的手臂被兇手砍五六刀,當時他為了救孩子,跪下來要求兇手饒他孩子的命,這幾個兇手總算還有良心,就罷手離去了。

這天,婦人向我表示說:『我們經營印刷器材,生活所接觸的人事並不複雜,不知怎麼緣故,會惹來這一場殺禍,而且至今無法破案,先生就這樣死得不明不白,心中實在有無限的恐懼與懊惱。』

我面對這個驚魂未定的婦人,首先就以宗教力量來調適她恐懼的心情,為她們母子皈依,並安排一份自修功課給婦人做為生活寄情,然後開導他說:『這是業力導致的殺禍,先生死得不明不白你覺得懊惱,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分皂白的突然置眾生生命於死地的殺業,多得無法計數,這些不明不白死在我們手上的眾生,他們何嘗不為自己不明不白的死而懊惱呢?又有誰會來追究這些被我們人欲不明不白所殺死的眾生生命呢?這一切就只有由因果的判官去裁判了。

我們過去既然曾經造下突然置異類眾生於死命的業行,自己也可能會有莫名其妙的死於非命的一天。你今天能因殺禍來親近佛教,總算是也有一份福德因緣,要自己去珍惜。世間就是這麼惡濁,念佛自己淨化混亂的心地,才能夠尋求到一塊心靈的安樂淨土,要去培養這份宗教信仰的情操,人生才會有福祉。』

從婦人的遭遇,我們看到人類遇到殺禍的時候,都知道要討回公道,從來沒有人反省過在自己手上喪生的眾生也需要討回公道。學佛的人,不管今生的行為是如何的善良,都還會有過去的業力隨身,在這塊身業草原上,「不殺生戒」的除草機,我們本來就很少在使用,所以在身業草原上被「殺生藤蔓草」絆倒身子的時候總會遇到。既然在身業草原上已經有「殺生藤蔓草」的種子,我們就不能不使用「不殺生戒」的除草機,否則「殺生藤蔓草」的種子繁殖不已,誰都難免會被身業草原上的「殺生藤蔓草」絆倒身子的。



2.不偷盜戒行的功能:

「偷盜」是將自己的福利建立在別人損失上的自私人欲。在身業草原上,這種人欲猶如帶刺的荊棘草木,如果不斬除它,在身業草原上活動,是很容易被刺傷的。

人家沒有授意要給你,你把人家的東西取過來,佔為己物,這種行為就是偷盜的行為。從粗相作分類,佛制戒律,對偷盜行為分有七類:

(1)灼然劫取:「灼」顯明義。這是公開搶取別人財物的行為。比如:土匪強盜,在光天化日下,當街公然搶奪別人的財物。這種業道罪過,與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2)潛行竊取:這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小偷」。竊就是私;趁別人沒看到的時候,私自偷偷的潛入人家的房子,將人家的東西搬出來,這就是竊取的行為。實際上小偷有時也會變成強盜。比如:他進去屋子裡偷人家的東西時,被人發現了,偷不成,這時如果用搶的話,本來只是小偷的行為,這一搶,就變成強盜了。這種業道罪過,也是跟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3)詐術騙取:這是用手段取得別人的財物。例如:金光黨就是專門用手段在騙人的金錢,他利用和真鈔一樣大小的紙張,一疊一疊的綑綁起來,每疊前後各放一張真鈔,然後想辦法把自己準備的假鈔,和別人的真鈔對換,把別人的真鈔詐騙過來,佔為自己所有物,這種方式,雖然不是偷,業道罪過,也是跟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4)勢力強取:這是靠勢力強取別人的財物,近於搶劫罪過。例如:古時帝制時代,往往有一類貪官,利用自己當官的勢力,壓迫百姓,強取老百姓的東西,甚至地皮財產等等。「勢力」以現代語來說,就是特權,靠著特權,得到很多人家得不到的利益。這種情況,雖然不是偷,但財物卻是用勢力強取得來的,業道罪過,也是跟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5)訴訟取:這是打官司得來的財物。別人家的財產、不動產,為了佔為己有,用打官司的方式,贏得別人家的財產、不動產,這種業道罪過,也是跟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6)受託而不還:這是侵佔別人寄託的財物。別人家把金錢或貴重的東西,寄託你代為保存,時間久了,記錯人家寄託財物的數量,歸還時沒有全數還給人家,佔有一部份寄託的東西。例如:實際上朋友是拿一萬元寄託你保存,時間久了,朋友問你要拿回一萬塊,你卻向人家說當時只託存五千塊,因時間久了,對方記憶也模糊不清,究竟是寄託一萬還是五千?記不清楚,就只拿回五千元。實際上朋友是託存一萬元,你只還人五千元,你得到沒還人的五千元的業道罪過,也是跟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7)應輸稅不納:這是偷稅的行為。向國家繳納稅金,是國民應盡的義務,應當要繳的稅就得繳,不可以用漏稅的方式偷稅,若想辦法偷稅,將應當要繳納的稅金佔為自己所有,這種業道行為,也算是跟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偷盜的範圍很大,這些道理,如果要細講,業道罪相有粗也有細,細相道理很多,不但拿人家的一針一草也是偷盜,甚至六根對六塵,眼根佔有色塵,耳根佔有聲塵,鼻根佔有香塵等等的起心動念,通通可以論偷,這種戒相就很微細了。下面舉一個佛經上提起有關偷盜業行的細相故事:

從前有一個老修行,有一天路經一個蓮花池,池中蓮花正在盛開,飄送陣陣蓮花香味,老修行聞到蓮花香,被花香所誘惑,停下了腳步,站在蓮花池畔享受花香。

這時候蓮花池的池神,從蓮池裡冒出來指責他說:『喂!喂!你是一個老修行,怎麼可以偷聞我蓮池中的花香!我跟你說,你把蓮花香佔為己有,已經是犯到偷盜戒了!』

老修行不服氣的跟他辯說:『您說這個話是什麼道理?修行人不可以有偷盜行為的道理,我懂,但是您指責我站在這裡聞花香是犯偷盜,我不能接受您的指責,難道您沒看到把整朵蓮花摘走的人嗎?您怎麼不指責他們偷摘您的蓮花?』

蓮花池神說:『摘蓮花的人,他們是要到閻羅王那邊受業報的,你是要求解脫了生死的修行人,這時候還留戀著香塵,生死如何了!我不說你,誰說你?』

老修行一聽,馬上警覺到自己掉落塵緣了,隨時就向蓮花池神道謝,然後匆匆離開蓮花池。

故事的啟示:佔有就是偷盜心,這份佔有的心念,即是造業的引力。像這樣微細的盜戒業道犯相,都要在行持中去覺察,所以要把偷盜戒的細相持好,起心動念都得注意。

因知,偷盜戒行,站在粗相立場來講,行持並不困難,但以細相來講,這不是普通一般凡夫能做到的,雖然我們做不到,也不能不學,應該漸次漸次去學習,這樣才能夠充份去認識「不偷盜戒」除草機的功能。

我出家三十多年,對財物的需求心,一直都在淨化,我不敢美言自己有「不持金銀」的戒行,但心中對財物的需求,可以說已經放下佔有心了,在我的生活中一切隨緣所獲得的善施供養,除了需要所及取用以外,點點滴滴我都以「布施度」淨化,從心中放下。

我們以正當方法獲得的財物,雖非盜取,如果對這些財物放不下,總是一粒潛伏在身業草原上等待緣起的人欲種子,有朝一日利害衝突發生時,侵佔別人福利的人欲種子,就會萌芽成長。

我個人認為安樂比富裕更有生活福祉,因為富裕的人,時常會因為財物繫掛心頭,不得安寧,所以在身業草原上,我們若要擁有安樂的生活空間,心就不要被物所役,不但要運用「不偷盜」的除草機,勤於整頓草原上的人欲雜草,同時「布施度」的殺草劑也要適度的去使用,如此才有可能在身業草原上整頓出一片廣闊無所障礙的安樂空間。

***

3.不邪淫戒行的功能

「邪淫」是將自己的生理慾樂建立在傷風敗俗上的自私人欲。在身業草原上,這種人欲猶如會散發香味的毒草,如果不斬除它,我們在身業草原上活動,很容易被這種有毒性的香味誘惑,身心被迷惑毒害以後,不但會做出敗壞風俗的行為,甚至也會引發傷天害理的業行。

「淫欲戒」出家人所受持的是「不淫戒」,這條「不邪淫戒」,是針對在家人的生活所制定的戒行。所謂「不邪淫」就是不可和不合法的異性發生夫妻關係:就是合法的夫妻,也不可在齋戒日或不適當的地點和時間行淫;不可以自己手淫;不可以和同性行淫。佛法是以這個戒行,幫助眾生出離生理欲求。

淫欲是眾生最難自拔的慾愛,慾愛的生理衝動,就是眾生的生死結合。生理欲求習氣深重的人,一期生命捨報以後,習氣就會成為業力,中陰身就會隨業力的磁場,和淫欲習性深重的眾生起和合,和合之時,中陰身會看見兩性交配,引發中陰身的慾愛衝動,當時中陰身若是對女性產生慾愛的衝動,投入母體,就成為男胎;如果對男性產生慾愛的衝動,投入母體,就成為女胎。

所以生理欲求習氣深重的人,業力會使他的中陰身和淫欲習性深重的眾生起和合,在六道中的眾生,淫欲習性最深重的就是畜生,因此淫欲若沒有適當的控制,不但現生家庭眷屬不能得到安樂的保障,來生的往生磁場,也難逃墮落畜生道的命運。

因為生理慾求的衝動,是很難突破的習性,而且又是生死輪迴的結合因緣,凡夫俗子既然超越不出生理慾求的衝動,至少也要為自己往生的福祉,作一個適當的控制,所以佛陀制定「不邪淫戒」,幫助眾生淨化淫欲的習氣。如果厭惡生死,要求出離生死輪迴,那就一定要修「不淫」的出離行,才能夠澈底淨化淫欲習氣。

過去普門慈幼慈善會理事性瀅法師,曾經送來一本「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出版的書--天意憐孤草,這本書記載的內容,都是婦援會救援雛妓的個案,性瀅法師希望慈善會能夠協助婦援會推動雛妓的救援善行,因此就在第四十三期普門慈幼雜誌的「普門服務」單元中,為婦援會登一篇「苦海覓慈航」的救援文宣,披露了邪淫者的罪過。

婦援會出版的「天意憐孤草」,所訴說的個案,每一件都是充滿邪淫的罪惡,就因為有許多男人克制不住生理的衝動,才造成有人逼害未成年女童賣淫的傷天害理事件。性愛的欲求,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生理現象,男婚女嫁之後,這種性愛欲求的生理衝動,就有發洩的對象,但很多嫖客並非沒有家室的人,他們在外面拈花惹草,都是放縱自己生理慾樂的行為,就因為有男人喜愛放縱自己生理慾樂在外嫖妓,所以才緣起淫女賣淫的邪淫業行,這種邪淫的人欲行為,不加以克制的話,在身業草原上活動,就會被淫氣毒害身心。

因此沒辦法超越「性愛人慾」的人,必需要使用「不邪淫」的除草機來克制性愛人欲的發展,如此在身業草原上活動,才有清新的空氣可養護健康的身心。



口業草原的除草機

接著要談的,是佛陀送給人類整頓口業草原的除草機。口業草原上的這部除草機,就是「不妄語戒」,這是一部多功能的除草機,在口業草原上,這部除草機,不但要除去妄語草,還要除去惡口草、兩舌草、綺語草。

古人有句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人類的生活環境,所以會充滿衝突的氣氛,都是口業草原上的雜草沒有整頓所造成的。妄語是欺騙人的言行,惡口是中傷人的言行,兩舌是挑撥離間的言行,綺語是美麗、誇大、不實際的言行,這些言行如果不加以規範的話,口業草原上的雜草叢生,就會造成種種糾纏不清的業障。




意業草原的除草機

最後一部除草機,是「不飲酒戒」,這是佛陀送給我們整頓「意業草原」的除草機。這部除草機,專除含有「貪、瞋、癡」麻醉力的雜草,以維護意業草原上的明麗風光。

「貪、瞋、癡」是人欲的無明種子,潛伏在意業草原上,酒以及其他帶有麻醉作用的物品,都會使意業草原上的無明種子加速生長力,所以在意業草原上,不戒除麻醉性的物品,草原上「貪瞋癡」無明種子的親因就有助緣,會促進無明種子不斷萌芽生長,使意業草原,失去明亮秀麗的風光。


結語

以上所介紹的是佛陀送給我們規劃、整頓人欲的「五戒」除草機。

古代宋文帝,很重視佛化治安,下面我引宋文帝和他的宰相何尚之的一段對答:

宋文帝對他的宰相何尚之說:『如果全國的人民通通都遵循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我就可以坐在這裡,接受天下太平的好處了。』

宰相何尚之聽文帝這樣說,就加以闡釋文帝的旨意,他說:『假定在百戶人家的鄉里中,有十個人學佛持五戒,這百戶鄉里就有十個很單純、謹慎的守法人家,這十個好人,就能對一個鄉里產生好的影響力。在一個縣郡的人口中,如果有一百人修行十善,這一百個人發揮修十善的行持,就能表現和睦相處的生活態度,這對一個縣郡也是會產生好的影響力。一個國家的百姓都能行一善,就能去一惡;去一個惡法,就能停止一種刑罰;如此每一個家庭都能止息自己的家人去觸犯刑罰,國家所制定的種種刑罰,就用不著了,因為百姓都學佛守法,他們都不會做殺人、放火、搶劫、淫妄的種種惡事,國家自然就太平了。』

古代有帝王這樣提倡佛法的行持,來幫助治安,可惜現在的國主,不重視佛化行持,所以現在的治安情況才會這麼壞。「五戒」是佛陀送給我們規劃、整頓人欲的五部除草機,既然人欲在人們的生活經驗中,被我們的先人視為是無法斷滅的習性,我們就不能不以佛「戒」來規範「人欲」的發展,應當要在生活中,時常運作這五部除草機,來規劃與整頓人欲的發展,這樣身口意的人欲草原,才不氾濫成災。希望大家要去重視五戒的行持,以五戒來幫助自己遠離身口意的不良行為習慣,三業的活動空間,自然就有自在安樂的領域。

最後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每一位信眾,在淨化人欲的修學中.得到平安吉祥如意的生活。

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印法師文集的沙龍
5會員
61內容數
2021/06/10
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兢。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人的修養如果能撥開世間上的一切塵緣霧氣之障,胸中開朗自然沒有如同處在火炎中一般的焦慮心態,也沒有如同處在寒冰中一般的戰兢心態。人的修養如果能夠消除心中的淺薄貪吝之心念,眼前所呈現的一切現象,就時常會有如同處在「明月當空、和風
Thumbnail
2021/06/10
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兢。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人的修養如果能撥開世間上的一切塵緣霧氣之障,胸中開朗自然沒有如同處在火炎中一般的焦慮心態,也沒有如同處在寒冰中一般的戰兢心態。人的修養如果能夠消除心中的淺薄貪吝之心念,眼前所呈現的一切現象,就時常會有如同處在「明月當空、和風
Thumbnail
2021/06/10
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便可為民物之命,天地立心矣。 【譯文】心中若有一份仁慈念頭,這念頭就是滋長眾生一體的生命根芽;心中若有一股有所不為的志氣節操,這志氣節操就是一根可以頂天立地的柱石。所以一個有德學修養
Thumbnail
2021/06/10
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便可為民物之命,天地立心矣。 【譯文】心中若有一份仁慈念頭,這念頭就是滋長眾生一體的生命根芽;心中若有一股有所不為的志氣節操,這志氣節操就是一根可以頂天立地的柱石。所以一個有德學修養
Thumbnail
2021/06/10
一念常惺,纔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 我們心中的每一個念頭都要清醒,這樣才能避免行為的過失而招來良知的譴責。我們的心對塵緣不要去沾染它,這樣才能解開身心的一切束縛。
Thumbnail
2021/06/10
一念常惺,纔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 我們心中的每一個念頭都要清醒,這樣才能避免行為的過失而招來良知的譴責。我們的心對塵緣不要去沾染它,這樣才能解開身心的一切束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 佛陀菩薩、[太上]諄諄教誨,但凡是我輩升起惡念惡行,就猶如行走在山高險峻的懸崖峭壁邊緣上,一小步走錯便會墜入萬丈深淵中,求救無人,粉身碎骨,悔之不及。 所以善惡心行、言語舉止皆有標準,依聖人教育照實而做,能遠惡避凶,自然幸福安康!!
Thumbnail
※ 佛陀菩薩、[太上]諄諄教誨,但凡是我輩升起惡念惡行,就猶如行走在山高險峻的懸崖峭壁邊緣上,一小步走錯便會墜入萬丈深淵中,求救無人,粉身碎骨,悔之不及。 所以善惡心行、言語舉止皆有標準,依聖人教育照實而做,能遠惡避凶,自然幸福安康!!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發起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發起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有時與人無法相處融洽,係因自身的習氣較貢高我慢所致;本世再來投胎是要圓滿過去世的不圓滿,要好好修,把不好的習性修掉,否則,本世的苦就白受了。」 分享二 消魔性心得: 新業力心得: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有時與人無法相處融洽,係因自身的習氣較貢高我慢所致;本世再來投胎是要圓滿過去世的不圓滿,要好好修,把不好的習性修掉,否則,本世的苦就白受了。」 分享二 消魔性心得: 新業力心得: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聖嚴法師: 有了前車之鑑,這次只保留個人辦公所需要的設備物品,並不打算從公司搬任何東西回家。有一次因事返回舊辦公大樓時,過去看看認購區,真的有不少很新、品質很好的傢俱和設備。當下心想,若是是過去的自己,心裡一定會覺得「好可惜」,想盡辦法也要搬幾樣回家。 淨空法師: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聖嚴法師: 有了前車之鑑,這次只保留個人辦公所需要的設備物品,並不打算從公司搬任何東西回家。有一次因事返回舊辦公大樓時,過去看看認購區,真的有不少很新、品質很好的傢俱和設備。當下心想,若是是過去的自己,心裡一定會覺得「好可惜」,想盡辦法也要搬幾樣回家。 淨空法師:
Thumbnail
殺生的果報有八種,犯殺戒的果報是如何呢? 殺生第一個、它會讓我們墮三惡道。 將來會讓我們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當中裡面去受苦。 第二個、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假若我們轉生,生到人道當中,那他經常會有許多的病痛,而且短命就死去了,所以我們想要長壽的話,就不要殺生,能夠持不殺生戒,那將來就能夠得長壽
Thumbnail
殺生的果報有八種,犯殺戒的果報是如何呢? 殺生第一個、它會讓我們墮三惡道。 將來會讓我們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當中裡面去受苦。 第二個、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假若我們轉生,生到人道當中,那他經常會有許多的病痛,而且短命就死去了,所以我們想要長壽的話,就不要殺生,能夠持不殺生戒,那將來就能夠得長壽
Thumbnail
一念常惺,纔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 我們心中的每一個念頭都要清醒,這樣才能避免行為的過失而招來良知的譴責。我們的心對塵緣不要去沾染它,這樣才能解開身心的一切束縛。
Thumbnail
一念常惺,纔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 我們心中的每一個念頭都要清醒,這樣才能避免行為的過失而招來良知的譴責。我們的心對塵緣不要去沾染它,這樣才能解開身心的一切束縛。
Thumbnail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 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譯文】昨天所發生的錯誤觀念或行為,不可以留下習慣。如果留存錯誤的習慣,就像保留火種一樣,隨時都有可能再引發出錯誤的業行,而這些錯誤的塵勞執情,一層一層的累積,最後就會障礙理智去探求道德真理
Thumbnail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 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譯文】昨天所發生的錯誤觀念或行為,不可以留下習慣。如果留存錯誤的習慣,就像保留火種一樣,隨時都有可能再引發出錯誤的業行,而這些錯誤的塵勞執情,一層一層的累積,最後就會障礙理智去探求道德真理
Thumbnail
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處拔除不淨,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譯文】一個能視富貴如浮雲的人,卻不能將這個「能輕富貴」的心念也放下;一個能視名節與道義如泰山的人,仍然還有重視這個「能重名節與道義」的心念放不下;存有這麼一個「能修」、
Thumbnail
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處拔除不淨,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譯文】一個能視富貴如浮雲的人,卻不能將這個「能輕富貴」的心念也放下;一個能視名節與道義如泰山的人,仍然還有重視這個「能重名節與道義」的心念放不下;存有這麼一個「能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