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為什麼短短幾老人施打AZ疫苗的輿論會180度的大轉彎呢?到底要打疫苗還是不打仍舊是輿論高度爭議的話題。本文將仔細分析這個致命的「
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即政府或其他社會公共權威部門解決公共事務或公共問題所採取的執政原則。
其實,施打AZ疫苗有其行為科學中「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的背景,老人及其年經的子女面臨下面下面兩個選擇:1)甲案:決定施打AZ,但面臨十萬分之一(0.001%)死亡的風險(機率);2)乙案:拒打AZ,但面臨約2% 身染新冠肺炎重症而死的風險(機率)。
一般人會認為拒打AZ會死的機率是施打的2,000倍,所以理性的人都應該打。但「
展望理論」卻認為人類對「損失」(Losses)(如死亡)是非理性的敏感─即「
損失厭惡性」(loss aversion),所以即使面臨巨大的機率差異,卻會因為微小的死亡機率,即使是十萬分之一,也會冒高風險拒打。只有「獲利」(Gains)狀況下,人們才會理性的分析機率及「
期望值」─即隨機現象中之變數大小的角色(見
接種後猝死續增50到95歲都有),以下「獲利」(Gains)狀況下的案例:3)丙案:1,000元的彩券,頭獎100萬元;4)丁案:2,000元的彩券,頭獎1,000萬元。一般人會採取丁案。
結論:
「展望理論」卻認為人類對「損失」(如死亡)是非理性的敏感─即「損失厭惡性」,所以即使面臨巨大的機率差異,卻會因為微小的死亡機率,即使是十萬分之一,也會冒高風險拒打。臺灣指揮中心宣佈暫緩打疫苗,也算是順應民意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