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化石標本~
聽起來好像很堅固耐放捏!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最近壁掛式的蛇頸龍化石標本正在進行修復,原因是蛇頸龍化石的腸道區域出現了「
#黃鐵礦病(Pyrite Decay)」
(菊石化石也常深受其害)
黃鐵礦(Pyrite),是岩石中一種常見的礦物,它淺黃銅色和明亮金屬光澤的外觀,常被誤認為是黃金,因此也叫作「愚人金」。因為看起來亮晶晶,所以非常受歡迎!
由於黃鐵礦在地質中太普遍,所以常常在化石形成的過程中融入動物的骨骼或殼裡面;然而,黃鐵礦很容易在濕度高的環境下氧化產生「黃鐵礦病」,因此,常讓地質和古生物類型的博物館很頭痛。
「黃鐵礦病」除了會散發出刺鼻的味道以外,氧化後的產物體積還會比原本的礦物大上好幾倍。
BUT!
因為黃鐵礦時常位於化石標本的內部,因此,氧化物膨脹擠壓後,容易造成標本開裂,甚至粉末化的情形,屬於「不可逆」反應。加上氧化反應後的硫酸具有腐蝕性,也讓標本附近的紙盒、紙質標籤等出現類似灼蝕的痕跡,使得這種病成為了博物館和化石愛好者心中的痛。
最好的方式還是「預防勝於治療」
讓化石標本保持在乾燥合適的環境之下
一旦發現了「黃鐵礦病」,博物館都會馬上進行處理(例如:氨氣處理、脫氧、加固...等)
下方圖片來自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的資深保存修復人員Lu Allington-Jones正在處理長頸龍化石標本上的黃鐵礦病。
黃鐵礦和氧氣、水反應後形成了硫酸亞鐵、#具腐蝕性的硫酸及有害的二氧化硫氣體,因此
修復人員必須全副武裝做好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