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麒麟閣飛將軍:趙充國】

2021/07/0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飛將軍是李廣的渾號,不是官名。
是匈奴人送給李廣的威名。

年紀比李廣小得多的趙充國,出生於漢武帝建元年間。

趙充國的威名成於西羌,所以其實是沒有人叫他飛將軍的。
但他跟李廣之間,卻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相似。

趙充國也是隴西人,以騎士身分從軍,並因騎射本領高強,且為「六郡良家子」進入羽林軍。
六郡指的是: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這六個地方地屬邊陲,長年需要跟蠻荒戎狄打架,民風剽悍得很。
所以漢朝政府向來針對這些地方,徵補士兵。更選為宮廷禁軍羽林。

這是一個概論。

事實上,史上有記錄的第一個六郡良家子從軍,就是李廣。
李廣後來被漢文帝帶回宮廷,成為禁軍護衛。

「文帝中年,赫然發憤,遂躬戎服,親御鞍馬,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講習戰陳。」

漢文帝開啟了這個機制,而漢武帝蓋了建章宮,設建章衛,元封之後改為羽林。
某方面而言,或許我們可以說,李廣就是羽林六郡良家子的開山祖師爺。

所以,趙充國的經歷,看起來才這麼像李廣。

天漢二年,李陵被擒的那一次戰役。
趙充國以「假司馬」身分,隨李廣利遠征匈奴。

當時趙充國也被匈奴包圍,幸得李廣利帶兵來援,才得以逃出生天。
趙充國身上受了二十多處傷,險死還生。

李廣利也算夠意思,就幫趙充國報了個大功。

不過漢武帝可能是被騙得多了,就下詔要趙充國來「驗傷」。
畢竟此戰,李陵跟路博德方的戰報,漢武帝是有所懷疑的。

結果一看之下,趙充國果然是滿身瘡痍,漢武帝不禁嘆了一口氣。
嗯,所以某方面來說,漢武帝才會不容司馬遷詆毀李廣利。

事後,漢武帝就像當年漢文帝一樣,把趙充國這個不姓李的李廣二世留在身邊,擔當侍中。
算是金日磾的同事後輩。

漢武帝過世後,金日磾為車騎將軍,趙充國也成為了車騎將軍府的頭號人物:車騎長史。

或許是因為隸屬金日磾的關係,趙充國雖為武將,但未能在漢昭帝前期受到重用。
一直到霍光將要對上官桀等人反戈一擊前,趙充國才得以大將軍護軍都尉的身分出戰。

也許是趙充國在霍光跟上官桀之間,選定了新的主子獻上忠誠吧?

之後,就像韓增傳提到的,趙充國多有征戰。
不同於小韓的是,老趙可是戰功彪炳得多。

而霍光也一直要老趙領著水衡都尉。

漢昭帝死後,趙充國繼續跟著霍光,廢劉賀,迎宣帝。因得封侯。
宣帝即位後,趙充國也得領重號「蒲類將軍」遠征匈奴。

這是韓增的最後一戰,卻不是趙充國的。

大司馬張安世過世後,韓增就補了上去,但趙充國仍是繼續領軍,討平西羌叛亂。
當時的光祿大夫,義渠安國曾經出使諸羌,認為羌人不會來犯。

但趙充國反對。

早在兩年以前,漢宣帝就曾經跟趙充國討論過西羌事宜。
趙充國認為,西羌部落林立,只要能讓他們自己鬥爭不休,就不會來犯。
這是漢武帝時代的戰略,沒有錯。

但漢武帝末年,匈奴開始派人進入西羌領地,進行整合,至今已有三十多年。
如果還把西羌當成散沙一盤,恐怕就要吃虧。

事情果然如趙充國所料,本來答應義渠安國,不會渡過湟水的羌人,突然越過來開始攻擊漢朝郡縣。

趙充國再次進言,表示這一支入侵,不是大問題。
可怕的是,後面匈奴可能已經完成整併,待到秋高馬肥,西羌跟匈奴可能就會聯手進攻。

為今之計,不是上去把羌人打一頓--那會激起各部族同仇敵愾。
應該要派出使者,再次分化西羌,才是上策。

漢宣帝准奏。
結果還是派了義渠安國。

義渠安國才覺得之前趙充國削了他的面子,心裡不服,結果一到西羌,就用計騙來三十多個部落首長,盡皆斬殺。
並且調動兵馬,攻擊那些部落。
完全無視趙充國所定戰略。

結果再次被老趙說中,西羌部落聚集了起來,合力反攻義渠安國。
義渠安國部隊死傷慘重,他本人也趕緊逃了回來。

這時候,趙充國已經七十多歲。
漢宣帝認為他太老了,所以只借重他的智慧,不想讓他帶兵。

可事到如今,總得要有人應戰?
漢宣帝又派丙吉去問趙充國,誰可以帶兵解決這次危機?

老將胸膛一挺:「除了我之外,沒人辦得到。」
漢宣帝收到報告,又再派人問:「將軍有什麼計劃?需要多少兵馬?」

趙充國看著使者,「百聞不如一見,我這就前往金城,皇上等著收捷報便可。」

是的,這句千古名言,就是老趙說的。
漢宣帝連召見他都不肯,只是這樣反覆派人來問……戰爭首重機變,說得再多,不如讓你看看戰果。

這就是老將的豪氣。

漢宣帝知道自己有所得罪,就准了老趙所言,並為他召集萬人部隊,在金城會合。
趙充國抵達後,先撥出三校軍,趁夜渡河布陣,隔天才全軍渡河,避免被羌人襲擊。

大軍渡河之際,羌人派出約百名騎兵前來。
趙充國的軍官認為應該要趁敵人數量少,先行擊破,也不致漏了行蹤。

老趙卻說:「我們的馬現在很疲倦,一旦追逐也趕不上人家。萬一是誘餌,只怕更糟。如今正應以不變應萬變。」
趙充國下令不可出擊,要全軍休息,並且派出斥侯。

確定附近沒有羌人大軍,老趙再次趁夜行軍,抵達落都,建立據點。

趙充國用兵的特色,就是先以斥侯掌握情勢。行軍時要士兵當成是在追擊,隨時備戰。
一旦停下來,就要建立敵人無法攻破的陣營。

憑著這持重的風格,趙充國的部隊逐步推進深入。
一旦抓到俘虜,趙充國就會把不同部族的人關在一起,挑撥他們互相爭吵。

「叫你們不要造反,現在漢朝派了這麼厲害的老將軍來,你們想找死的現在可稱心如意啦。」

這些當然是讓他們吵一吵,就再放走,讓他們的部族覺得畏懼,不能齊心。

趙充國本軍一邊威嚇招降,另一邊則由趙充國的兒子帶兵游擊騷擾。
隨著深入,趙充國再次回報漢宣帝,請求出動大軍,完成最後的鎮壓。

然而,酒泉太守辛武賢卻持反對意見。簡單說,他認為把大軍投入西羌,對於其他邊防跟經濟民生都不妥。

漢宣帝自己不知趙充國的用兵細節,就把酒泉太守的意見轉去前線。
雙方的戰略討論很詳細,總之重點是,趙充國認為只要先破「先零羌」,後面「罕羌」好處理,也不會有危險。

可是,趙充國的意見,不為朝廷公卿認可。

漢宣帝決定改派辛武賢等兩名將軍主事,並召回趙充國。
趙充國收到詔命,表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是上書再次勸漢宣帝,讓自己完成戰略,而沒有就此返還。

終於,漢宣帝被說動,要趙充國按照原定計畫行事。

你道老趙在原地等詔令?沒有,他回完信就出動了。
趙充國先是打跑先零羌,又招安罕羌。

這時監軍表示,這些反賊你怎麼能夠自己隨便原諒他們?應該要來個下馬威,殺幾個頭讓我們領功啊。
畢竟這時候,趙充國算是違反詔令出擊,監軍大可以將之就地正法。

老趙嘆息:「你們這些不懂戰爭的東西,只是為了私利,心中豈有天下?」

雙方正要爭執起來,漢宣帝的詔書剛好送到。
「一切依趙將軍命令行事!」

然而,平定罕羌,也只是整個西羌部落的一小部分。
到了秋天,年老的趙充國病得起不了身。

漢宣帝的詔令再次來到,打算更換主將。

兒子趙卬跟身邊的人都勸他,先求自保再作打算。
老趙又嘆氣了:「我之前說派個使者可以解決,你看義渠安國怎麼搞?」
「我說派援軍來可以解決,你看那個酒泉太守怎麼扯我後腿?」

「這些人辦起事來,對命令七折八扣,所以羌人才敢造反。今天我要是退了,他們只會更確信漢朝沒有玩到底的決心,就算後來的人比我更厲害,也不能善了。」

於是,老趙上書,請求就地屯田,跟羌人拚到底。
這次,漢宣帝只回覆:「說好的百聞不如一見呢?說好的戰果呢?你還是把計策跟我說仔細了吧。」

此後,書信往返不休。
史書實戰研究上,怕少有如此詳細的記錄,這邊就不翻譯出來了。後面做個番外又一篇。

趙充國每次上書,朝廷都得開會。
第一次,十個人只有三個贊同。
第二次,有五個人認為老趙說得有理。
最後,十個人有八個認為,老趙是對的。

之前反對的人,貌似都為老趙筆戰功力所折服?
最具代表性的當然就是丞相魏相:「實在是我不瞭解軍事,之前才會反對,現在我認為,我們一定要挺趙將軍到底啊。」

漢宣帝最後的回覆便是:「一切聽你的,但請老將軍務必保重。」
不過漢宣帝不只採用了屯田計劃,同時也允許了辛武賢等人的出擊計劃。
戰後,撤出騎兵與大部隊,讓趙充國留下。

神爵二年五月,趙充國上書:「結束了,我收拾乾淨了,謝謝。」

趙充國凱旋,升為衛尉。
而反對他的酒泉太守辛武賢,則遭到免官。

七十七歲的趙充國沒有當太久的衛尉,神爵四年就自請退休了。
之後則以蠻夷軍事顧問的身分,繼續在朝廷中活躍。

甘露二年,八十六歲的趙充國過世。

這是一個運氣比較好的李廣。
並不是漢宣帝比漢武帝好,漢宣帝多疑善變的性格,可說在那次平羌之戰中顯露無遺。

趙充國的運氣好在,他沒有站在外戚寵臣的對立面。
但說到底,他還是跟上面所提到的酒泉太守辛武賢一家結下了樑子。

趙充國的自請退休,其實就是因為辛武賢告發了他兒子趙卬,導致趙卬自殺。
不過老實說,辛武賢會倡議反對增援,那也是因為趙充國曾經阻擋了他弟弟辛湯的仕途。

恩恩怨怨,你死我亡。

悲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4會員
805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