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右靠】藝術家在做什麼?—屬於我們台灣的藝術象徵是什麼呢?

2021/07/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有個很要好的朋友,他常帶我去看藝術品展覽和拍賣。這也跟他自己從事相關工作有關。每次其實我都有點意興闌珊,因為我都覺得那些有些無趣。好幾次我都跟他抱怨,但每次他都笑笑地回我說:「多去看就知道了。」對於這句話我不是很能理解,但我還是常常跟他去那些場所走馬看花,算做是一種附庸風雅吧。有一次我又跟他說起我對這些所謂的藝術品的想法,他突然悄悄的趁我不注意在我耳邊說道:「藝術這種東西不是要讓你看得懂的,是讓你去感受的。」
這封面設計還真的滿藝術的,簡約低調。
後來我才慢慢能體會,我不應該用這個世界已有的規則去理解那些作品,更直接一點的是說不應該用理解的,而是要用感受的,用我的感官去體驗。不知道我的說法對不對?我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這很純粹的個人體驗。這本書用六個例子來說藝術作品,坦白說我還是有看沒有很懂。雖然裡面的一些人名和名詞都知道也大概了解是什麼意思,但說實話我還是非常懵懂。雖然我也有買幾本書試圖來了解,尤其對於西方藝術品的歷史介紹,是有比較了解,但總的來說西方的歷史發展可以說是用這些藝術品來展現的,不論你說美學還是人文精神也好,那些作品就是象徵。這讓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那我們台灣呢?
這就很難回答了。現在仔細思考一下我們要展現,要告訴全世界:這就是我們台灣,這是屬於我們的象徵。不僅外國人一看就懂,他們能夠馬上聯想到我們台灣而我們自己也能夠有所認同,從中產生連結。不知道有嗎?
我必須說現在的我們並沒有,我們有許多產物,有非常多過往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所留下的足跡,那些都成為我們現在的一部份。不管那來自哪裡,那的的確確是我們的文化,可我們核心是什麼?象徵是什麼?我們就像是一堆大雜燴,每個人看到的、想到的都不一樣。就看看每逢選舉一定會被拿出來討論的統獨議題,統派、獨派、台派、中華民國派,這四大派都各有人支持,而且彼此的聲量不相上下。這應該是只有我們獨有的,美國每天都會上演各種社會議題的討論,但不管他們如何分裂、吵的多麼兇,他們都非常清楚自己是美國人。但我們不是,你在台灣北中南、東西外島,不同年齡層、族群問到的答案會相當分歧。
我常覺得台灣的電影為什麼拍不好?因為很簡單,他們沒有深入最深刻的問題去講,沒有直搗黃龍。台灣人最關心的是什麼、最在乎的是什麼?不論哪個世代我們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到現在,都一直困擾著我們的,我認為就三個字可以說完那個疑問,而這可能也是我們台灣人唯一能夠取得的共識,發出同樣的一個怒吼向上天質問:「我是誰?」這就是我們的最根源的核心,現在不論講什麼事情都萬變不離其宗,最後的討論都會回歸到這個問題上面。但要是討論這個問題,那些拍電影的就不能拿去中國大陸,所以我們無限輪迴只能一直在拍小情小愛,拍那些情感轉折繞來繞去卻無法真正挖得深取得共鳴,不然就是黑暗角落、勞工、人權、女權的議題,然後拍來拍去也只能拍蒼蠅,講的都是大家早就知道大道理沒有真的深入人心。沒能拍出那些衝突具張力的故事,給我們看的基本上都可以叫做紀錄片。更何況比離奇比社會黑暗小角落,日本就一堆,我們的根本上不了檯面。
當然不是說拍這些不好,而是我們都不敢直擊最痛苦的那一區塊。管他媽什麼大陸市場,你不會以世界為市場喔?有點骨氣!台灣過往只有一部拍我是誰的電影可以去得了中國,《彩虹橋》因為那裡面講打日本鬼子,這絕對可以。但那絕對不夠。這需要我們大量探討。
我們連自己是誰都講不清了,更何況那些象徵肯定也是各說各話。如何找出一個屬於我們現在台灣人還有未來的象徵,屬於我們的路,貞的有賴各位賢達去好好思考。這是很大的問題,不好處理。我也在想,雖然我沒什麼知名度,但做為台灣人這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份內事和責任所在。望大家集思廣益。
最後我還要多多去感受藝術,增廣見聞,我這個人就是這樣什麼都弄一點。畢竟未來越專精的人越危險,什麼意思呢?這似乎違反直覺,沒關係,我下次再說。另外最近我會開始錄PODCAST,到時候再跟大家公佈,希望能有更多機會跟大家認識和交流。名字已經想好了就叫做:「雞掰的番薯仔」如果你對我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和按讚,這都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謝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向右靠
向右靠
這個世界最近太左了,讓我們右一下。 過左讓世界陷入混亂,彷彿回到快一百年前,讓我們回到正軌,靠右一點,正視這個社會本來就會有的醜陋的真實。每周固定分享一些關於書籍和有我個人的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