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0]Taipei Paradise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天氣清明的日子裡,我獨自走在昏黃的路燈下,夏天是如此的靜謐,迎面吹來的風似乎夾雜了汽水味的酸甜,我正低頭從口袋裡掏出鑰匙開門,下一個抬頭,我的世界突然傾倒在我眼前。
午夜的都市巷弄裡隱藏著什麼樣的好戲
每當半夜睡不著時拉開紗窗往樓下望去,就會看到黯淡的招牌像一隻閉上的眼睛,對於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全都無動於衷。人們忙著收攤、忙著買宵夜、忙著停車、忙著偷情、忙著做些不可告人的事,夜幕往往給人絕佳的遮羞布,讓我想起去年十月發生在台南的女大生命案,「獨自走在馬路」竟然成了一件帶有潛在惡意、令人不安的事。
從「令人不安」開始,開始思考空間的宜人性與不耐性。這樣一個詭異而沈重的開頭,從一起兇殺案中所牽出的空間思索線頭,人類同時具備躲避危險和製造危險的能力,空間亦如是。然而,對於宜人性的感受或許大同小異,在看待「危險與不耐性」上,人跟人之間卻產生了可大可小的分歧。在上圖中的巷弄裡,或許再深入一些,對於「不安」的感知可能就明顯差異在男女上了,男性或許掏出手機照亮前方就能繼續走下去,女性或許即使把手電筒開到最亮也還是惴惴不安,相似的不安場景會之於不同人(不同性別、年齡、經歷、社經地位等等)有著深深淺淺的不同程度感受。
對於兩性來說城市及其公共空間同時跟恐懼與喜悅、危險和任性的自由有關⋯⋯他們的言行在不同時間,賦予同一空間不同意義。
(Linda McDowell,2006,《性別、認同與地方》,p228)
在都市空間的舞台上,我在思考著用建築語彙反射兇殺案中所要表現(提醒?提示?揭發?)現代社會對女性所暗藏的種種不安不適,犯罪現場隱含過去、現在、未來的多種意義,已死的殺意、被展示的手法、潛在的動機。在台北高譚市的舞台上,我想到在設計過的腳本中建構一個虛擬場景,試想像建築與人之間所存在的互動中是否有除了看與被看、體驗與被體驗之外的關係。
avatar-img
147會員
688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嗨嗨,畢設
木頭木頭黏起來,房子房子蓋起來
我發現建築不能解決所有事情,它無法解決從事性工作者、八大行業來自深層的貧窮和社會的污名,那建築它在這之中能做到什麼?
太陽下做工的人-工人、施工、開獎 晴空萬里烈日照耀之下,有一群人戴著頭盔、身穿排汗衣著長褲、腰間隙著釘袋與各式吃飯傢伙為生活努力的揮灑汗水,沒錯!他們正是【做工的人】。工人們一邊揮舞著槌子一邊苦中作樂談笑風生,而我負責監督著他們與隨時接應他們呼叫的支援,過程中出點力搬木頭搬模板,成就了我瘦五公斤的
嗨嗨,畢設
木頭木頭黏起來,房子房子蓋起來
我發現建築不能解決所有事情,它無法解決從事性工作者、八大行業來自深層的貧窮和社會的污名,那建築它在這之中能做到什麼?
太陽下做工的人-工人、施工、開獎 晴空萬里烈日照耀之下,有一群人戴著頭盔、身穿排汗衣著長褲、腰間隙著釘袋與各式吃飯傢伙為生活努力的揮灑汗水,沒錯!他們正是【做工的人】。工人們一邊揮舞著槌子一邊苦中作樂談笑風生,而我負責監督著他們與隨時接應他們呼叫的支援,過程中出點力搬木頭搬模板,成就了我瘦五公斤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這幾天在網路上查了很多資料關於畢業設計的議題/基地是如何選址的,但其實在此之前內心就有了一些想嘗試的操作手法。 系統、模式,可解決的問題的方法論。 再利用、改造?以多點式設計發展在基地內串聯。 但議題要做些甚麼呢?每天都在焦慮,好像被困在了無限迴圈中,出不來。 後來想想了之前的生活經驗,和參考了學長
Thumbnail
2019年初,我帶著一個隨身後背包跟一個行李袋開始了我的探索之旅(?)。
Thumbnail
畢設那年對職場有什麼幫助? 思考了很久後,我發現對進入職場大概半年的我來說,還真的沒什麼幫助,當然我若寫個沒幫助就放到系刊上,老師大概會想殺來台北把我打一頓,所以我決定換一個方向切入”畢業設計之於我的建築路程象徵什麼?” 記得大四那年,跟幾位同學跑到淡江建築去看他們的畢業評圖,當天有一位老師針對在場
Thumbnail
雖然智慧型眼鏡尚未普及,但一隻手上同時出現智慧型手機跟手錶已經是大家見怪不怪的事了,我們漸漸地習慣透過螢幕去感知這個世界,我想這個世界大概已經無法阻止我們查看「即時」訊息了! 我們要做的已經不再是讓空間充滿著警示又同時斥責人們不要划著手機過馬路,而是保護或是重新定義使用穿戴裝置時的實體環境。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這幾天在網路上查了很多資料關於畢業設計的議題/基地是如何選址的,但其實在此之前內心就有了一些想嘗試的操作手法。 系統、模式,可解決的問題的方法論。 再利用、改造?以多點式設計發展在基地內串聯。 但議題要做些甚麼呢?每天都在焦慮,好像被困在了無限迴圈中,出不來。 後來想想了之前的生活經驗,和參考了學長
Thumbnail
2019年初,我帶著一個隨身後背包跟一個行李袋開始了我的探索之旅(?)。
Thumbnail
畢設那年對職場有什麼幫助? 思考了很久後,我發現對進入職場大概半年的我來說,還真的沒什麼幫助,當然我若寫個沒幫助就放到系刊上,老師大概會想殺來台北把我打一頓,所以我決定換一個方向切入”畢業設計之於我的建築路程象徵什麼?” 記得大四那年,跟幾位同學跑到淡江建築去看他們的畢業評圖,當天有一位老師針對在場
Thumbnail
雖然智慧型眼鏡尚未普及,但一隻手上同時出現智慧型手機跟手錶已經是大家見怪不怪的事了,我們漸漸地習慣透過螢幕去感知這個世界,我想這個世界大概已經無法阻止我們查看「即時」訊息了! 我們要做的已經不再是讓空間充滿著警示又同時斥責人們不要划著手機過馬路,而是保護或是重新定義使用穿戴裝置時的實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