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一成不變的護理職場生涯1─病房篇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從事護理工作已經18年了,在外人的眼裡看來一成不變,一直都在同一家醫院服務,但其實這當中轉換五種以上不同業務。
最早的內外科病房四年生涯,當時學姐帶領二周後就獨自作業,所謂獨立上線的護理師,就是護理紀錄上不會再有學姐簽上名幫你背書。
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第一天獨立上線的白班是多麼的刻骨銘心~~第一個接的新病人,病況差到啟動人生第一場CPR急救~~辦理第一次轉院手續~~沒有午餐時間~~沒有晚餐時間~~終於晚上8點可以下班了,原來“我的第一體驗”還沒結束,人生第一次摩托車被偷~~第一次報警做筆錄~~

哈哈哈~~卻沒有打敗第一次踏入護理職場的我~~就這樣一直持續病房職涯,連民國92年的SARS疫情都經歷過,這當中支撐我的力量,就是同甘共苦的同事們,我們會搶著接病人,當完成自己區域病人的治療時,一定會去幫忙未完成的同事,若是准許的情況下,喜歡大家一起說說笑笑的用餐,都不會覺得疲累。
當然有個會關心同工的最高領導者也是很重要的,還記得民國92年12月24日晚上19: 30,第一次院內要辦個病房聖誕傳佳音活動,院長提早到病房觀前看後,噓寒問暖的問“我們吃晚餐了嗎?”,可憐的我們只是隨口回答:“沒有,連打電話訂餐的時間都沒有”。(忙著起的時間,連訂餐都困難了,更不能有珍奶可以充飢)。
院長的關心已經讓我們覺得暖心,沒想到更暖的是,半小時後公關拿著一大袋麵包跟牛奶,叮嚀著一定要吃點東西再工作,這是院長交代的。
有苦有樂的病房職場生涯過了四年,但人生還是該轉變了~突然覺得輪班的生活是不長久的,加上一直上大夜班覺得太勞累,所以離職轉換心境一下
avatar-img
5會員
20內容數
育有二寶的兩光脫線媽媽,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觀察孩子,喜歡用聊天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分享從懷孕到孩子出生過程中,發生意想不到的趣事與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an 女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正在八大戲劇台8-10點播出的家庭喜劇─”結過一次了“,是我們某天晚上不小心發現的,反正也不知道要看什麼的心態下,祖孫三代看看就入迷了~~這齣是屬於長篇戲劇,一共有一百集,說白了很像台灣三立台八點檔的連續劇,但是很不一樣的是內容比較寫實,貼近我們的生活趣事,說著一對父母如何面對四個子女相繼離婚後返家
2021.7.14 全職媽媽的第44天, 簡單的早餐, 燒餅油條跟奶黃包, 真的很不會做菜的我,只想到洋蔥涼拌百香果
這二個月常常會一個人放空、覺得心慌好無助,是的~~因為我失業中~~當然不是疫情所造成的。 2021.4.30我結束了19年的護理職場生涯 2021.5.31我做了一個月的醫療儀器業務 2021.6.1開始當不專業全職媽媽
4.7 .2021 下午3點施打了第一劑Covid 19疫苗 4.8.2021施打後第二天,醒來覺得雙眼異常乾澀 4.9.2021 就沒什麼特別不適,一如往常囉~但是 4.11.2021 第七天,左眼又突然結膜出血 6.30.2021 第二劑一樣會畏寒,發熱,輕微肌肉酸痛,不過少了眼乾症
正在八大戲劇台8-10點播出的家庭喜劇─”結過一次了“,是我們某天晚上不小心發現的,反正也不知道要看什麼的心態下,祖孫三代看看就入迷了~~這齣是屬於長篇戲劇,一共有一百集,說白了很像台灣三立台八點檔的連續劇,但是很不一樣的是內容比較寫實,貼近我們的生活趣事,說著一對父母如何面對四個子女相繼離婚後返家
2021.7.14 全職媽媽的第44天, 簡單的早餐, 燒餅油條跟奶黃包, 真的很不會做菜的我,只想到洋蔥涼拌百香果
這二個月常常會一個人放空、覺得心慌好無助,是的~~因為我失業中~~當然不是疫情所造成的。 2021.4.30我結束了19年的護理職場生涯 2021.5.31我做了一個月的醫療儀器業務 2021.6.1開始當不專業全職媽媽
4.7 .2021 下午3點施打了第一劑Covid 19疫苗 4.8.2021施打後第二天,醒來覺得雙眼異常乾澀 4.9.2021 就沒什麼特別不適,一如往常囉~但是 4.11.2021 第七天,左眼又突然結膜出血 6.30.2021 第二劑一樣會畏寒,發熱,輕微肌肉酸痛,不過少了眼乾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久病會慣性成惡化,醫治不易。預防甚於治療,才能積極人生,樂觀態度,人生沒有一定要得病。 有些古老留下,勵志人心的話語,至今不該完全沿用,時代背景不同,有些狀況是古時的無知無助,才需錯誤中換取經驗,如果知道心是病的根源,就不易病入膏肓。 前文〔腦細胞嗅覺記憶|身心靈〕提及腦記憶會影響身心靈
Thumbnail
從INSEAD畢業之後,我順利在新加坡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全職工作。在論理想的工作地點時,很多中華區的打工人都會把在新加坡找到工作、移民新加坡當作目標。 低所得稅、更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又是以華人為主的國際大城市,是很多人選擇的理由。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明白輸出的重要性,但一直無法督促自己輸出資訊,以致他人感到意外。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觀念,發現輸出是為了讓自己輸入的內容更加深刻烙印在大腦上,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通過實踐,我開始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擅長做什麼。
Thumbnail
我叫柳靖,是國考驛站Podcast執行製作兼主持人,同時也是個74年次的新北市地方媽媽。 地方媽媽對於教改的憤怒與無奈 「教改」從我國中那個年代就開始有了,我不想去探究教改的歷史緣由為何,究竟是誰發起的?因為這無法從源頭解決如灰犀牛般的教改問題。 我想問,教改之後,臺灣的經濟GDP有大
對我而言,具體的鐵證,就是見到因為沒有拿好那未開封的礦泉水,而滾到衣櫃底下。 反而,我花了許久的時間,都無法取出來。 當然,我目前還是對那衣櫃底下的礦泉水,耿耿於懷。 不過,這是沒法子的事。 這需要等我母親有體力,才能幫我取出來。 因為,對我而言,就是浪費水。 要知道,水是很珍貴的。
Thumbnail
奶奶總是讓她覺得:「我應該要一次就學會、一次就做好;不然的話,我就是笨蛋,永遠學不會、永遠做不好⋯⋯」。而這個創傷,不但讓她無法專注地學習,會需要分心去擔心、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更讓她錯失了許多成長的機會。
Thumbnail
談論單身女性在經歷產業轉變後,離開居住的小鎮,並開著房車在美國中西部「遊牧」的電影《遊牧人生》,不只贏得2020金獅獎,更在今年奧斯卡獲得最佳影片等大獎。其中除了談論經濟衰退,造成的「下流老人」現象外,持續高漲的居住成本,更引發不少討論。然而,比起點影中的敘述,美國的居住正義議題其實更加複雜。
Thumbnail
在書局逛書時,看到架上的《彈性習慣》一書,封面上因為有女力校長S姐的推薦,所以吸引了我閱讀。 在看書前我好奇的是 到底怎麼樣的習慣養成法可以稱為彈性習慣? 為什麼會比較容易養成呢? 我自己有沒有甚麼習慣也可以透過彈性習慣來微調降低自己壓力或提升習慣後面帶來的優點呢?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久病會慣性成惡化,醫治不易。預防甚於治療,才能積極人生,樂觀態度,人生沒有一定要得病。 有些古老留下,勵志人心的話語,至今不該完全沿用,時代背景不同,有些狀況是古時的無知無助,才需錯誤中換取經驗,如果知道心是病的根源,就不易病入膏肓。 前文〔腦細胞嗅覺記憶|身心靈〕提及腦記憶會影響身心靈
Thumbnail
從INSEAD畢業之後,我順利在新加坡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全職工作。在論理想的工作地點時,很多中華區的打工人都會把在新加坡找到工作、移民新加坡當作目標。 低所得稅、更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又是以華人為主的國際大城市,是很多人選擇的理由。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明白輸出的重要性,但一直無法督促自己輸出資訊,以致他人感到意外。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觀念,發現輸出是為了讓自己輸入的內容更加深刻烙印在大腦上,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通過實踐,我開始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擅長做什麼。
Thumbnail
我叫柳靖,是國考驛站Podcast執行製作兼主持人,同時也是個74年次的新北市地方媽媽。 地方媽媽對於教改的憤怒與無奈 「教改」從我國中那個年代就開始有了,我不想去探究教改的歷史緣由為何,究竟是誰發起的?因為這無法從源頭解決如灰犀牛般的教改問題。 我想問,教改之後,臺灣的經濟GDP有大
對我而言,具體的鐵證,就是見到因為沒有拿好那未開封的礦泉水,而滾到衣櫃底下。 反而,我花了許久的時間,都無法取出來。 當然,我目前還是對那衣櫃底下的礦泉水,耿耿於懷。 不過,這是沒法子的事。 這需要等我母親有體力,才能幫我取出來。 因為,對我而言,就是浪費水。 要知道,水是很珍貴的。
Thumbnail
奶奶總是讓她覺得:「我應該要一次就學會、一次就做好;不然的話,我就是笨蛋,永遠學不會、永遠做不好⋯⋯」。而這個創傷,不但讓她無法專注地學習,會需要分心去擔心、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更讓她錯失了許多成長的機會。
Thumbnail
談論單身女性在經歷產業轉變後,離開居住的小鎮,並開著房車在美國中西部「遊牧」的電影《遊牧人生》,不只贏得2020金獅獎,更在今年奧斯卡獲得最佳影片等大獎。其中除了談論經濟衰退,造成的「下流老人」現象外,持續高漲的居住成本,更引發不少討論。然而,比起點影中的敘述,美國的居住正義議題其實更加複雜。
Thumbnail
在書局逛書時,看到架上的《彈性習慣》一書,封面上因為有女力校長S姐的推薦,所以吸引了我閱讀。 在看書前我好奇的是 到底怎麼樣的習慣養成法可以稱為彈性習慣? 為什麼會比較容易養成呢? 我自己有沒有甚麼習慣也可以透過彈性習慣來微調降低自己壓力或提升習慣後面帶來的優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