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之前看過多位文友寫過《黑日》的書評和其對時代之意義,一直沒有特別留意香港文學的我,應該不會把此書入手(雖然今年也有買過《我香港我街道2》)。
而說實在,此書以散文集方式呈現,內容闡述亦相當直白,沒有甚麼文學修養的我,也覺得容易入口,儘管中間有個別段落的深層含意,還是不太讀得明白。
此書以半虛疑的視角,記述了作者(或散文裡的自述者)對於運動和武肺下對社會、自身的觀察和感覺。好些的段落,雖擦邊球地沒有直指哪是甚麼事情,及其發生的地方,但對於這兩年經歷了不少事情的香港人,就算沒有高調表明,也自能心神領會;但在部份的段落,作者還是不厭其煩(或有意識)地,直接道出了各種事件(如721、831)的原委(儘管略有潤飾但不影響事實的傳遞)、牽涉的主角,甚至直斥港區國安法的存在。
在荒誕的事情接踵而來,叫人瞠目結舌的程度不斷升級的世態下,也許我們對於運動的片段、極權的各種暴行,多少仍存有一點記憶,但在盛怒和筋疲力揭的情況下,我們未必有足夠的心力,詳細思索這些驚濤駭浪對於身體、心理、人性的衝擊和操縱;而武肺下面對著種種「抗疫措施」,許多人曾經感到恐慌、失措,也會認為是對自由、私隱等的剝奪,期盼著「正常」的日子能盡快歸來。但日子過得久了,這種生活方式成了「新常態」,大家開始習慣了,就漸漸忘記了這些「社交距離」措施和行蹤追縱背後的邪惡,和「過去」的生活方式之於個人和社會的價值。
所以,在這個時候讀到《半蝕》這本書,雖然它並不是對當下香港的一個直接記錄,但這些散文,還是能夠做到一點呼應,在對於荒誕開始變得麻木的情況下,喚起讀者對於運動和疫下生活的一些(傷痛)記憶,重新連結自身與這個大時代,也對眾人做著種種的敲問。對著運動裡極權的殘暴、義士的付出、烈士的犧牲,我們曾經憤怒過、痛心過,但之後有否避免重新墮進這個萬劫不復的旋渦?極權那些充滿政治計算和報復意味的「抗疫措施」,我們也曾經批評過、咒罵過,但又有否持續地消極應對下去,還是只是「投其所好」讓自己成為迎合這種生活「態度」的人?
只是,在出版界的「紅海」越加暸闊的時候,這本書成為香港禁書其中一員的日子,相信也不遠矣,不知道在今年自我審查相當嚴重的書展裡,能否找到這書的蹤影,但趁現在獨立書店尚有一點空間,有意閱讀的文友,還是得快快入手吧。
不過,如同作者在書中結尾所述,在這個「安全安定」的城市,沒有人是真正無罪的。也許三五七年後,我們仍有機會再讀此書,重新refresh一下自己的記憶和思緒,傷春憶秋;但也有可能終有一天,寫書的作者、賣書的書店店長、寫書評的評論人、買書的讀者,會在一個大家都不願意前往的地點相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