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專題採訪的艱難──讀《造假新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造假新聞》書影
讀完了《造假新聞》,這本書裡面討論的問題真的是對所有走在新聞跟文學交界的人提出了深刻的反省。
本書作者Juan Moreno詳細敘述了自己被指派與事件主角Claas Relotius合寫一份專題報導,卻在採訪寫作的過程中發現新聞內容有問題,進而逐步揭露Claas Relotius長期造假的過程。
儘管如此,這本書的主題並不是常見的「假新聞」的問題。

本書內容概述

本書作者(作為簽約記者)和Claas Relotius(專職)任職於德國明鏡週刊,擔任的是專題報導的工作,必須花上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在國外進行採訪,再將成果統整成長篇的文章。(以現在台灣的媒體界來說,可能最像報導者的專題報導,或者天下雜誌的深度專題)這份工作最困難的部分即是如何找到門路,迅速地和受訪者建立關係,並問出關鍵的故事。就算是具有豐富經驗的記者,也很難每次都做出漂亮的專題;而就算找到了好題材,記者的文筆和經營文章的方式,也會影響讀者對於這個題材的觀感。
Claas Relotius剛好在文章的經營上有著傑出的表現,他所寫的專題報導總是受到讀者歡迎,並且屢屢獲得新聞大獎。明鏡週刊的社會編輯部將之視為明日之星,在寫完這篇專題的不久之後,他就要榮升編輯了。
就在這個時候,本書作者Juan Moreno卻驚訝的發現,這位明日之星所寫的報導,很有可能是編造的!跟辛辛苦苦在難民隊伍中做採訪的自己不同,Claas Relotius根本沒有見到受訪者,卻憑著網路搜尋和自己的生花妙筆,寫出了生動又具故事性的「好報導」。
Juan Moreno隨即因為自己的職業道德,被逼迫著走向了揭露者之路。他花了大量的時間與上級溝通、前往美國查證,最後《明鏡週刊》終於揭露了Claas Relotius的造假事件。

從真實世界到文字世界

挖掘真相的新聞專題有多難寫,我想應該大家都可以想像。
我自己這兩年來在高中做的選修課,正巧落點就在這本書討論的範圍內,以如何帶領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針對某個專題擬定題綱、進行採訪、以至於最後寫出報導。這個年紀/世代的學生很難克服社交障礙,也很習慣將網路上搜尋到的資料視為「真實」,除非經過特意的設計,不然很難告訴他們為什麼有必要從「真實世界」取得資料。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有種「你們是不是太常遇到好學生了啊」的詭異憤怒感。不過仔細想想,如果不是因為學生們的文筆太過拙劣,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可能也很難辨認出長期專業撒謊者。
我自己在報導文學上的起點其實很晚,大三的時候修到了某老師的散文課,不過那時候的我無心於中文系的課程,受到各式社運行動的吸引,讀的大多是新聞報導和左派的各種書籍。老師鼓勵我們寫跟現實世界接軌的散文創作,我把參與樂生抗爭行動中的內容寫進去。老師在課堂上特別把我的作品挑出來稱讚鼓勵,我卻覺得自己充滿矛盾。
除了當時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知道自己在這場運動中的位置)之外,更大的問題是,我知道自己融合了好幾個人的形象以及眾多清楚或不清楚的情感,用文學性的筆法去寫我所看到的社運現場。與其說是在嘗試著紀實,不如說只是反映了寫作者的心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7會員
41內容數
理解中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熱鬧。本專題嘗試用輕鬆的方式,深入淺出的觀點,帶你走進中國的方方面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多明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個故事寫成的年代在一九七七年,剛好在台灣文壇的鄉土文學風潮之後。有一些文學批評家認為「殺夫」這個故事對於女性自主性、能動性的描寫太少,但我認為李昂對於(過去)女性悲劇地位的描述掌握得恰到好處,「殺夫」這個行為本身就是醞釀已久的反抗。
這個故事寫成的年代在一九七七年,剛好在台灣文壇的鄉土文學風潮之後。有一些文學批評家認為「殺夫」這個故事對於女性自主性、能動性的描寫太少,但我認為李昂對於(過去)女性悲劇地位的描述掌握得恰到好處,「殺夫」這個行為本身就是醞釀已久的反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當了記者、新聞主管、廣播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文字、口說、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水準,雖然常常會興起寫部落格的想法,但都是註冊後 貼個幾篇文章,然後就不了了之 如果連我職涯一開始當記者,後來當過上市公司的公關、行銷、企業高階主管,都不知道該分享什麼給別人,我相信有更多人也會覺得「我要寫什麼?」
Thumbnail
如果大家看到標題而進來,希望看到我買馬贏錢的內容。拆穿筆者自命清高,愛看書寫文、沒有不良嗜好的形象,實際原來是個熟悉賽馬事的嗜賭之徒。那麼本文就要令你失望了。因為我不擅長說謊,我寫的除了小說需要的虛構情節以外,全部都是非常坦白。如果你是長期讀者,應該比我朋友更了解我的想法。今天分享一下明紹師兄故事。
這應該是寫故事的人常有的一個問題:若非親身經歷,哪能刻骨銘心?這一年來看的小說及短文比過去多,這種感覺尤甚。報紙上的讀者投書,或者某單位徵文比賽的雀屏中選者所敘述的故事,通常不是憑空幻想,而是真有其事。因為親身經歷過,所以描述起來入木三分,真摯感人,躍然紙上。而這裡面如果再加上三分政治正確:也就是人
Thumbnail
《生命鬥士的熱血志願》一書快上市之前,出版社主編要我寫一篇有關作者的趣事,然而......
總是聽到作家好話,我覺得有點無聊。 之前與書友約定一起寫「說東野圭吾壞話」這個主題。他選《解憂雜貨店》,我則是《嫌疑犯X的獻身》。書友未能完成,表示原來認真說壞話是很難的,是個難得的體驗。我之後去圖書館借《解憂雜貨店》,看完認為他選錯書。《白夜行》(雖然我沒看過)或《當祈禱落幕時》以犧牲弱勢者的
Thumbnail
前幾天和前同事相約到基隆去找前主管,一同度過三月的第一個週日。 前主管是我在媒體的第二份工作認識的,作為當年赫赫有名的紙本雜誌社,每個週三,所有媒體,不分網媒還是電視台,都等著雜誌出刊,然後開始抄寫或複製雜誌的封面故事——通常,寫的都是政治娛樂圈的驚天奇案,一下子就會撼動了一些什麼的那種。在當時,
Thumbnail
所謂的「訊息」類新聞。背後可能吊著「平衡報導」的幌子。說幌子,並不是指平衡報導是假的,而是,但凡沒有什麼能力或實力可以提出個人見解的記者或寫作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呈現多方視角」,但讀者是絕對看不出記者個人的觀點或論述,因為根本沒有……
Thumbnail
新聞業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新聞事實的敏銳度,還需要非常強大的心理素質,他說,許多人進入新聞業後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力,因為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和付出的行業。
Thumbnail
這本書針對假新聞、後真相、資訊戰的議題進行詳細的解析,深入探討了大腦快思與慢想的機制、大腦認知偏誤的機制以及虛幻真相效應等,並從舅舅是佛洛伊德的公共關係之父愛德華.伯內思和希特勒的角度出發,藉由大量引用美國真實案例,讓讀者更清楚理解這些複雜的概念。這本書不限年齡,值得學齡生一讀。
Thumbnail
呱,不夠看,換個有點內涵的戰將好嗎? 小丑耍低能是吧,呵,不織布種類有幾種都不知道,也敢跟本蛙嗆聲。這些主力就是想要騙你,卻不認真、不用功,他們的資料來源是「經濟日報」,呃,咱們假設記者詳實報導,沒有收公司及主力「黑錢」幫忙炒作。 原文如下,一個字未删,一個字未改~證明「小時不讀書,長大當那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當了記者、新聞主管、廣播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文字、口說、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水準,雖然常常會興起寫部落格的想法,但都是註冊後 貼個幾篇文章,然後就不了了之 如果連我職涯一開始當記者,後來當過上市公司的公關、行銷、企業高階主管,都不知道該分享什麼給別人,我相信有更多人也會覺得「我要寫什麼?」
Thumbnail
如果大家看到標題而進來,希望看到我買馬贏錢的內容。拆穿筆者自命清高,愛看書寫文、沒有不良嗜好的形象,實際原來是個熟悉賽馬事的嗜賭之徒。那麼本文就要令你失望了。因為我不擅長說謊,我寫的除了小說需要的虛構情節以外,全部都是非常坦白。如果你是長期讀者,應該比我朋友更了解我的想法。今天分享一下明紹師兄故事。
這應該是寫故事的人常有的一個問題:若非親身經歷,哪能刻骨銘心?這一年來看的小說及短文比過去多,這種感覺尤甚。報紙上的讀者投書,或者某單位徵文比賽的雀屏中選者所敘述的故事,通常不是憑空幻想,而是真有其事。因為親身經歷過,所以描述起來入木三分,真摯感人,躍然紙上。而這裡面如果再加上三分政治正確:也就是人
Thumbnail
《生命鬥士的熱血志願》一書快上市之前,出版社主編要我寫一篇有關作者的趣事,然而......
總是聽到作家好話,我覺得有點無聊。 之前與書友約定一起寫「說東野圭吾壞話」這個主題。他選《解憂雜貨店》,我則是《嫌疑犯X的獻身》。書友未能完成,表示原來認真說壞話是很難的,是個難得的體驗。我之後去圖書館借《解憂雜貨店》,看完認為他選錯書。《白夜行》(雖然我沒看過)或《當祈禱落幕時》以犧牲弱勢者的
Thumbnail
前幾天和前同事相約到基隆去找前主管,一同度過三月的第一個週日。 前主管是我在媒體的第二份工作認識的,作為當年赫赫有名的紙本雜誌社,每個週三,所有媒體,不分網媒還是電視台,都等著雜誌出刊,然後開始抄寫或複製雜誌的封面故事——通常,寫的都是政治娛樂圈的驚天奇案,一下子就會撼動了一些什麼的那種。在當時,
Thumbnail
所謂的「訊息」類新聞。背後可能吊著「平衡報導」的幌子。說幌子,並不是指平衡報導是假的,而是,但凡沒有什麼能力或實力可以提出個人見解的記者或寫作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呈現多方視角」,但讀者是絕對看不出記者個人的觀點或論述,因為根本沒有……
Thumbnail
新聞業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新聞事實的敏銳度,還需要非常強大的心理素質,他說,許多人進入新聞業後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力,因為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和付出的行業。
Thumbnail
這本書針對假新聞、後真相、資訊戰的議題進行詳細的解析,深入探討了大腦快思與慢想的機制、大腦認知偏誤的機制以及虛幻真相效應等,並從舅舅是佛洛伊德的公共關係之父愛德華.伯內思和希特勒的角度出發,藉由大量引用美國真實案例,讓讀者更清楚理解這些複雜的概念。這本書不限年齡,值得學齡生一讀。
Thumbnail
呱,不夠看,換個有點內涵的戰將好嗎? 小丑耍低能是吧,呵,不織布種類有幾種都不知道,也敢跟本蛙嗆聲。這些主力就是想要騙你,卻不認真、不用功,他們的資料來源是「經濟日報」,呃,咱們假設記者詳實報導,沒有收公司及主力「黑錢」幫忙炒作。 原文如下,一個字未删,一個字未改~證明「小時不讀書,長大當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