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專題採訪的艱難──讀《造假新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造假新聞》書影

《造假新聞》書影

讀完了《造假新聞》,這本書裡面討論的問題真的是對所有走在新聞跟文學交界的人提出了深刻的反省。

本書作者Juan Moreno詳細敘述了自己被指派與事件主角Claas Relotius合寫一份專題報導,卻在採訪寫作的過程中發現新聞內容有問題,進而逐步揭露Claas Relotius長期造假的過程。

儘管如此,這本書的主題並不是常見的「假新聞」的問題。


本書內容概述

本書作者(作為簽約記者)和Claas Relotius(專職)任職於德國明鏡週刊,擔任的是專題報導的工作,必須花上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在國外進行採訪,再將成果統整成長篇的文章。(以現在台灣的媒體界來說,可能最像報導者的專題報導,或者天下雜誌的深度專題)這份工作最困難的部分即是如何找到門路,迅速地和受訪者建立關係,並問出關鍵的故事。就算是具有豐富經驗的記者,也很難每次都做出漂亮的專題;而就算找到了好題材,記者的文筆和經營文章的方式,也會影響讀者對於這個題材的觀感。

Claas Relotius剛好在文章的經營上有著傑出的表現,他所寫的專題報導總是受到讀者歡迎,並且屢屢獲得新聞大獎。明鏡週刊的社會編輯部將之視為明日之星,在寫完這篇專題的不久之後,他就要榮升編輯了。

就在這個時候,本書作者Juan Moreno卻驚訝的發現,這位明日之星所寫的報導,很有可能是編造的!跟辛辛苦苦在難民隊伍中做採訪的自己不同,Claas Relotius根本沒有見到受訪者,卻憑著網路搜尋和自己的生花妙筆,寫出了生動又具故事性的「好報導」。

Juan Moreno隨即因為自己的職業道德,被逼迫著走向了揭露者之路。他花了大量的時間與上級溝通、前往美國查證,最後《明鏡週刊》終於揭露了Claas Relotius的造假事件。

從真實世界到文字世界

挖掘真相的新聞專題有多難寫,我想應該大家都可以想像。

我自己這兩年來在高中做的選修課,正巧落點就在這本書討論的範圍內,以如何帶領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針對某個專題擬定題綱、進行採訪、以至於最後寫出報導。這個年紀/世代的學生很難克服社交障礙,也很習慣將網路上搜尋到的資料視為「真實」,除非經過特意的設計,不然很難告訴他們為什麼有必要從「真實世界」取得資料。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有種「你們是不是太常遇到好學生了啊」的詭異憤怒感。不過仔細想想,如果不是因為學生們的文筆太過拙劣,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可能也很難辨認出長期專業撒謊者。

我自己在報導文學上的起點其實很晚,大三的時候修到了某老師的散文課,不過那時候的我無心於中文系的課程,受到各式社運行動的吸引,讀的大多是新聞報導和左派的各種書籍。老師鼓勵我們寫跟現實世界接軌的散文創作,我把參與樂生抗爭行動中的內容寫進去。老師在課堂上特別把我的作品挑出來稱讚鼓勵,我卻覺得自己充滿矛盾。

除了當時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知道自己在這場運動中的位置)之外,更大的問題是,我知道自己融合了好幾個人的形象以及眾多清楚或不清楚的情感,用文學性的筆法去寫我所看到的社運現場。與其說是在嘗試著紀實,不如說只是反映了寫作者的心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多明卡的沙龍
80會員
44內容數
理解中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熱鬧。本專題嘗試用輕鬆的方式,深入淺出的觀點,帶你走進中國的方方面面。
多明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利用通勤的時間,把這本口袋書讀完了。上週國民黨青年軍戴納粹臂章,剛好趕上時事。提起納粹,許多人只會想到希特勒跟《我的奮鬥》,事實上普利摩・李維的《如果這是一個人》才是更應該被閱讀、被記住的書。
Thumbnail
2025/04/25
利用通勤的時間,把這本口袋書讀完了。上週國民黨青年軍戴納粹臂章,剛好趕上時事。提起納粹,許多人只會想到希特勒跟《我的奮鬥》,事實上普利摩・李維的《如果這是一個人》才是更應該被閱讀、被記住的書。
Thumbnail
2025/03/02
這個二月,我剛好同時在讀許成鋼的《制度基因》和陳翠蓮的《重構二二八》,這兩本書剛好有許多呼應的地方,對從巨觀和微觀層次理解二二八事件的意義有許多啟發。
2025/03/02
這個二月,我剛好同時在讀許成鋼的《制度基因》和陳翠蓮的《重構二二八》,這兩本書剛好有許多呼應的地方,對從巨觀和微觀層次理解二二八事件的意義有許多啟發。
2025/01/01
這本書是用專欄形式在雜誌上連載,一篇討論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生活議題,讀起來既輕鬆又能讓人深思,整體的閱讀經驗十分愉快。包含了學校與社區的交互作用,以及各類社會議題。
Thumbnail
2025/01/01
這本書是用專欄形式在雜誌上連載,一篇討論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生活議題,讀起來既輕鬆又能讓人深思,整體的閱讀經驗十分愉快。包含了學校與社區的交互作用,以及各類社會議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本 後來,我告了報社老闆:一本直擊新聞製造內幕的前總編輯回憶錄 作者是 大衛.希門內斯 (David Jiménez)他是西班牙人。 書的封面長這樣: 他本來就是個記者,在他接手世界報總編輯之前,他其實是二十年以來奔走於世界各地的戰爭、災難及革命現場的記者等於是很圈圈外的資深人,不太可能接
Thumbnail
這本 後來,我告了報社老闆:一本直擊新聞製造內幕的前總編輯回憶錄 作者是 大衛.希門內斯 (David Jiménez)他是西班牙人。 書的封面長這樣: 他本來就是個記者,在他接手世界報總編輯之前,他其實是二十年以來奔走於世界各地的戰爭、災難及革命現場的記者等於是很圈圈外的資深人,不太可能接
Thumbnail
一則訊息如何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真相製造》為劉致昕以記者身份實際走訪八個國家後的發聲。真真假假的訊息充斥在媒體中,獲取與辨識訊息的能力成為一種劃分階級的指標。身處這樣的世代中,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的選擇。 假新聞不只是議題,還是肉眼可見的實際影響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能帶給你真相,也能用假新聞煽動你
Thumbnail
一則訊息如何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真相製造》為劉致昕以記者身份實際走訪八個國家後的發聲。真真假假的訊息充斥在媒體中,獲取與辨識訊息的能力成為一種劃分階級的指標。身處這樣的世代中,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的選擇。 假新聞不只是議題,還是肉眼可見的實際影響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能帶給你真相,也能用假新聞煽動你
Thumbnail
以做調查報導而獲得公眾信任的《明鏡》竟然爆出造假新聞。造假新聞記者名字叫雷洛提烏斯(下稱雷洛),揭發者是同在《明鏡》寫調查報導的莫雷諾。更扯的是雷洛從2011年開始寫新聞報導,到2018年才被揭發他造假新聞,期間雷洛還得到過不少新聞獎項。對,你沒看錯,假新聞得了新聞獎⋯⋯
Thumbnail
以做調查報導而獲得公眾信任的《明鏡》竟然爆出造假新聞。造假新聞記者名字叫雷洛提烏斯(下稱雷洛),揭發者是同在《明鏡》寫調查報導的莫雷諾。更扯的是雷洛從2011年開始寫新聞報導,到2018年才被揭發他造假新聞,期間雷洛還得到過不少新聞獎項。對,你沒看錯,假新聞得了新聞獎⋯⋯
Thumbnail
《造假新聞》記錄德國明鏡周刊專題報導欄目造假事件,本書作者Juan Moreno詳細敘述了自己被指派與事件主角Claas Relotius合寫一份專題報導,卻在採訪寫作的過程中發現新聞內容有問題,進而逐步揭露Claas Relotius長期造假的過程。
Thumbnail
《造假新聞》記錄德國明鏡周刊專題報導欄目造假事件,本書作者Juan Moreno詳細敘述了自己被指派與事件主角Claas Relotius合寫一份專題報導,卻在採訪寫作的過程中發現新聞內容有問題,進而逐步揭露Claas Relotius長期造假的過程。
Thumbnail
我看《給年輕記者的信》:彰顯人的價值 彷彿就在不久之前,我還是一個拿著筆記本四處採訪企業家、名人的記者,在每個月的截稿期來臨之前,搖筆桿寫下一篇又一篇的創業故事和成功傳奇(當然也有令人扼腕、嘆息的失敗案例),也試圖為讀者解析當今的科技趨勢,或是介紹企業背後的商業模式。 雖然自己不再是剛進社會的年輕人
Thumbnail
我看《給年輕記者的信》:彰顯人的價值 彷彿就在不久之前,我還是一個拿著筆記本四處採訪企業家、名人的記者,在每個月的截稿期來臨之前,搖筆桿寫下一篇又一篇的創業故事和成功傳奇(當然也有令人扼腕、嘆息的失敗案例),也試圖為讀者解析當今的科技趨勢,或是介紹企業背後的商業模式。 雖然自己不再是剛進社會的年輕人
Thumbnail
「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我們常會聽到這句話,特別是在抨擊他人的時候,然而記者這份工作真的有這麼的不好嗎? 這部劇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在討論記者是如何不惜一切方式得到新聞來源、亂下聳動標題、抄寫論壇文章當新聞內文,只為了頭條版面、高點閱率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觀看新聞所抱持的態度為何。
Thumbnail
「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我們常會聽到這句話,特別是在抨擊他人的時候,然而記者這份工作真的有這麼的不好嗎? 這部劇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在討論記者是如何不惜一切方式得到新聞來源、亂下聳動標題、抄寫論壇文章當新聞內文,只為了頭條版面、高點閱率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觀看新聞所抱持的態度為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