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森林 The mirror》劇評:我們是在揭露事情的真相,還是在掩蓋事情的真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hoto by Line tv

Photo by Line tv


「記者的一支筆,既是救命的繩子也是致命的刀子。」


「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我們常會聽到這句話,特別是在抨擊他人的時候,然而記者這份工作真的有這麼的不好嗎?


在觀看這部劇前,常常認為記者只要上網看看每日各大論壇的熱門討論是什麼,就可以抄一抄標題跟內文即可交稿,甚至覺得他們多半會為了衝高點閱率、搶到頭條版面就什麼都不管的能寫多勁爆就有多勁爆,完全不用理會真相究竟是為何。

直到看了這部劇後才瞭解記者其實並沒有自己所想的那麼輕鬆,也並非所有的媒體記者都是隨便抄一抄網路文章外加幾個字就交稿了,或許還是有很認真挖掘事情真相並想將這些真相公諸於世的記者們,想讓犯罪者們受到應有的懲罰。只是,有很多事情並不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有可能在他們挖到事情的真相時卻因為照片或報導內容不夠刺激無法吸引讀者、提高點閱率,抑或是真相背後牽扯太多人、太多利益,只能被迫撤掉新聞、壓下事情的真相。

每一位媒體記者每天都在跟時間、其他媒體記者比賽,看誰能最快抵達事發現場、拍到最好角度的照片、得知的內部消息最多、下的標題最聳動、上傳到網路平台。也因此,媒體記者的那一支筆變成決定能否還給被害者及被害者家屬一個公道的救命繩索,亦或是變成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殘害被害者的第二把刀。


「大家是不是都不在乎真相?都想看到表面的答案,是吧?」


我很喜歡劇裡的侯方平的口白筆記,這也是在這部劇中相較於高明這個角色,我比較喜歡侯方平這個角色,明明是最討厭記者的他最後卻跑去當社會線的記者,明明對於那些不公不義的骯髒事嗤之以鼻,卻還是不得不向那些骯髒事低頭。也因此,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最真實的一面,特別是聽到他錄進手機裡的每一句話,有些是將最真實的事件毫不遮掩地說出,有些則是透過隱晦的方式說出那黑暗的真相。

第一、二季的每集劇情都很沈重,沈重到每看完一集都會不禁背脊一陣涼意,反思著自己所身處的這個真實社會是否比電視裡所呈現的來得更寫實、冷血呢?不論是都更案、黑心建商、大樓標案,這些都是確確實實曾經發生在你我周遭的事件,然而我們卻沒有真正的去花時間關心這些事,而是看到標題更聳動的新聞就忘了這些更應該要關注的社會議題。

這部劇不僅成功地讓觀眾重新憶起曾經發生過的社會議題,也讓觀眾重新思考自己觀看新聞所抱持的態度為何,並捫心自問著有多久沒有好好靜下心來去觀看每一篇報導並思考著其新聞的真相真是如此嗎?還是這又是某些人為了洗白、掩蓋其真實面目而做的事情、說的話呢?

作為讀者的我們,若是一昧的選擇去看表面的答案,是否那些冰山下的真相就會被掩蓋的越深,深到我們就算潛水下去想一探究竟也看不到了呢?這或許就是這部劇留給觀眾最值得的討論議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ita的評論手札的沙龍
11會員
14內容數
2022/04/08
一首好聽的樂曲之所以能扣人心弦、觸動人心底最深的情感,不光是音樂本身的旋律觸動著你,而是連作曲家、作詞家等在作曲時所注入的情感也一併透過這首歌傳達給正在聽這首歌的你。古典樂更是如此,儘管沒有像現在的歌曲一樣可以利用歌詞讓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加充沛,卻更值得好好反覆咀嚼,意會出其中所要傳遞的情感。
Thumbnail
2022/04/08
一首好聽的樂曲之所以能扣人心弦、觸動人心底最深的情感,不光是音樂本身的旋律觸動著你,而是連作曲家、作詞家等在作曲時所注入的情感也一併透過這首歌傳達給正在聽這首歌的你。古典樂更是如此,儘管沒有像現在的歌曲一樣可以利用歌詞讓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加充沛,卻更值得好好反覆咀嚼,意會出其中所要傳遞的情感。
Thumbnail
2021/08/18
雖然這本小說的故事是瓊瑤、花系列等的八點檔走向,畢竟這本書的撰寫年代也很早期。不過,今天不是來介紹小說,而是介紹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半生緣》。 據說張愛玲筆下的人物故事都很悲情,起先我還不這麼認為直到看完本部片,才深有感觸...
Thumbnail
2021/08/18
雖然這本小說的故事是瓊瑤、花系列等的八點檔走向,畢竟這本書的撰寫年代也很早期。不過,今天不是來介紹小說,而是介紹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半生緣》。 據說張愛玲筆下的人物故事都很悲情,起先我還不這麼認為直到看完本部片,才深有感觸...
Thumbnail
2021/02/28
有關心理方面的故事,是我近年來最常看,也最喜歡的類型,不論是電影或是電視劇。從一開始的《沒關係,是愛情啊!》到今年這部《靈魂修繕工》,都是我有時間就會點開來追的影劇。對我來說,看劇就像是跟著編劇筆下的角色一起去歷經冒險、歷經創傷,接著再慢慢將傷口癒合...
Thumbnail
2021/02/28
有關心理方面的故事,是我近年來最常看,也最喜歡的類型,不論是電影或是電視劇。從一開始的《沒關係,是愛情啊!》到今年這部《靈魂修繕工》,都是我有時間就會點開來追的影劇。對我來說,看劇就像是跟著編劇筆下的角色一起去歷經冒險、歷經創傷,接著再慢慢將傷口癒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巨大的謎團。就像《墜下的對證》所呈現那般,或許我們對他人自以為的「了解」其實也只是一種盲目的相信罷了。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巨大的謎團。就像《墜下的對證》所呈現那般,或許我們對他人自以為的「了解」其實也只是一種盲目的相信罷了。
Thumbnail
你相不相信,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為殺人兇手? 模仿犯是部因為改編自宮部美幸的同名小說而擁有極高討論度的台劇,我也因為這個原因久違的回歸台劇的懷抱。雖然我本身沒有看過宮部美幸的這部作品,無法對這兩部作品做出比較,但也因為沒有看過原作,對於這個改編的看法會更純粹,將焦點更集中於台劇本身上。 故事內容 郭曉其
Thumbnail
你相不相信,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為殺人兇手? 模仿犯是部因為改編自宮部美幸的同名小說而擁有極高討論度的台劇,我也因為這個原因久違的回歸台劇的懷抱。雖然我本身沒有看過宮部美幸的這部作品,無法對這兩部作品做出比較,但也因為沒有看過原作,對於這個改編的看法會更純粹,將焦點更集中於台劇本身上。 故事內容 郭曉其
Thumbnail
看慣了使用最先進鑑定儀器的日劇和美劇等影集,也就見怪不怪,就算搬出再厲害的武器都習以為常,所以剛開始幾集真的有點不習慣,總覺得好落伍,連監視器畫面都不太清楚,不過看了幾集之後便覺得回到最初的辦案方式才能讓觀眾專注在每個角色的演技和人物的個性上。 很喜歡主角這種外冷內熱,看似淡漠、又難以親近,實際上卻
Thumbnail
看慣了使用最先進鑑定儀器的日劇和美劇等影集,也就見怪不怪,就算搬出再厲害的武器都習以為常,所以剛開始幾集真的有點不習慣,總覺得好落伍,連監視器畫面都不太清楚,不過看了幾集之後便覺得回到最初的辦案方式才能讓觀眾專注在每個角色的演技和人物的個性上。 很喜歡主角這種外冷內熱,看似淡漠、又難以親近,實際上卻
Thumbnail
看《罪後真相》時,莫名地讓我想到電影《 7 號房的禮物》原型人物鄭元燮。同樣都是由冤獄萌生的一連串故事,只是一個迫害的是政府,另一個是媒體和私心。像這樣的故事裡頭,每一個人都像骨牌效應一樣環環相扣,只是受害者最終的命運,除了自身的造化,運氣也很重要。
Thumbnail
看《罪後真相》時,莫名地讓我想到電影《 7 號房的禮物》原型人物鄭元燮。同樣都是由冤獄萌生的一連串故事,只是一個迫害的是政府,另一個是媒體和私心。像這樣的故事裡頭,每一個人都像骨牌效應一樣環環相扣,只是受害者最終的命運,除了自身的造化,運氣也很重要。
Thumbnail
《罪後真相》讓人看見創作者的努力與突破,是台灣懸疑類型的成功嘗試。雖然距離影史傑作還有距離,但是作為一部商業電影,本片確實有達到水準,展現成熟的劇情節奏與製作規模。如果往後台灣每年都能出現幾部類似電影,相信台灣也會有機會叩問國際市場,真正帶來電影產業化的可能。
Thumbnail
《罪後真相》讓人看見創作者的努力與突破,是台灣懸疑類型的成功嘗試。雖然距離影史傑作還有距離,但是作為一部商業電影,本片確實有達到水準,展現成熟的劇情節奏與製作規模。如果往後台灣每年都能出現幾部類似電影,相信台灣也會有機會叩問國際市場,真正帶來電影產業化的可能。
Thumbnail
《鏡子森林》描寫一群新聞工作者,在媒體業面對金錢、權利的現實環境中,與政界、財團、警界、司法、被害人家屬等交會的光明與陰暗面。本文擬從真實的偵查與相驗程序談起,探討偵查不公開與媒體之間的關係與衝突,進而從理想與人性的角度,與讀者一同思考當今的媒體與被人們忽視、扭曲的社會問題。
Thumbnail
《鏡子森林》描寫一群新聞工作者,在媒體業面對金錢、權利的現實環境中,與政界、財團、警界、司法、被害人家屬等交會的光明與陰暗面。本文擬從真實的偵查與相驗程序談起,探討偵查不公開與媒體之間的關係與衝突,進而從理想與人性的角度,與讀者一同思考當今的媒體與被人們忽視、扭曲的社會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