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森林 The mirror》劇評:我們是在揭露事情的真相,還是在掩蓋事情的真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Photo by Line tv
「記者的一支筆,既是救命的繩子也是致命的刀子。」

「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我們常會聽到這句話,特別是在抨擊他人的時候,然而記者這份工作真的有這麼的不好嗎?

在觀看這部劇前,常常認為記者只要上網看看每日各大論壇的熱門討論是什麼,就可以抄一抄標題跟內文即可交稿,甚至覺得他們多半會為了衝高點閱率、搶到頭條版面就什麼都不管的能寫多勁爆就有多勁爆,完全不用理會真相究竟是為何。
直到看了這部劇後才瞭解記者其實並沒有自己所想的那麼輕鬆,也並非所有的媒體記者都是隨便抄一抄網路文章外加幾個字就交稿了,或許還是有很認真挖掘事情真相並想將這些真相公諸於世的記者們,想讓犯罪者們受到應有的懲罰。只是,有很多事情並不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有可能在他們挖到事情的真相時卻因為照片或報導內容不夠刺激無法吸引讀者、提高點閱率,抑或是真相背後牽扯太多人、太多利益,只能被迫撤掉新聞、壓下事情的真相。
每一位媒體記者每天都在跟時間、其他媒體記者比賽,看誰能最快抵達事發現場、拍到最好角度的照片、得知的內部消息最多、下的標題最聳動、上傳到網路平台。也因此,媒體記者的那一支筆變成決定能否還給被害者及被害者家屬一個公道的救命繩索,亦或是變成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殘害被害者的第二把刀。
「大家是不是都不在乎真相?都想看到表面的答案,是吧?」
我很喜歡劇裡的侯方平的口白筆記,這也是在這部劇中相較於高明這個角色,我比較喜歡侯方平這個角色,明明是最討厭記者的他最後卻跑去當社會線的記者,明明對於那些不公不義的骯髒事嗤之以鼻,卻還是不得不向那些骯髒事低頭。也因此,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最真實的一面,特別是聽到他錄進手機裡的每一句話,有些是將最真實的事件毫不遮掩地說出,有些則是透過隱晦的方式說出那黑暗的真相。
第一、二季的每集劇情都很沈重,沈重到每看完一集都會不禁背脊一陣涼意,反思著自己所身處的這個真實社會是否比電視裡所呈現的來得更寫實、冷血呢?不論是都更案、黑心建商、大樓標案,這些都是確確實實曾經發生在你我周遭的事件,然而我們卻沒有真正的去花時間關心這些事,而是看到標題更聳動的新聞就忘了這些更應該要關注的社會議題。
這部劇不僅成功地讓觀眾重新憶起曾經發生過的社會議題,也讓觀眾重新思考自己觀看新聞所抱持的態度為何,並捫心自問著有多久沒有好好靜下心來去觀看每一篇報導並思考著其新聞的真相真是如此嗎?還是這又是某些人為了洗白、掩蓋其真實面目而做的事情、說的話呢?
作為讀者的我們,若是一昧的選擇去看表面的答案,是否那些冰山下的真相就會被掩蓋的越深,深到我們就算潛水下去想一探究竟也看不到了呢?這或許就是這部劇留給觀眾最值得的討論議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電影一開始的畫面是一名女子緩緩地穿上絲襪,在她穿上外套後便毫不回頭地走向屋外,外頭正好下著一場大風雪,而雪地上僅留著那名女子細小的腳印。此時,床另一邊的丈夫突然醒來,發現一旁的人已消失,急急忙忙的穿著睡袍走出屋外...
「所有見過鬼魂和幽靈的人都有污點,而我已遠遠超過老王,闖入沒有一個活人應該去的地方。」 -麗蘭 今年NETFILX首部華語劇-彼岸之嫁 就是改編自這本原作小說。在原作中不論是關於麗蘭在陰間所歷經的一切、林家與潘家的關係還是麗蘭的感情線等,都詳細記載,甚至讓你覺得自己身歷其境。
一開始會關注這部影集主要是受到預告的吸引,加上看到網上很多人分享Netflix舉辦的活動「麗蘭的婚禮」,不僅有以紙紮屋形式完美復製的超豪華林家大宅、天青在地府的豪宅,甚至連劇中的某些主要場景都一模一樣,也因為看到這麼盛大的沈浸式體驗活動,讓我對這部以冥婚做為題材的影集更為好奇與期待。
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米果對吃食的偏執,一方面是憑藉著自己對食物的執著,儘管需要走上一大段路程或是翻山越嶺也在所不辭,只為了能一解想品嚐到曾於書中或劇中所見過之美食的口腹之欲
電影一開始的畫面是一名女子緩緩地穿上絲襪,在她穿上外套後便毫不回頭地走向屋外,外頭正好下著一場大風雪,而雪地上僅留著那名女子細小的腳印。此時,床另一邊的丈夫突然醒來,發現一旁的人已消失,急急忙忙的穿著睡袍走出屋外...
「所有見過鬼魂和幽靈的人都有污點,而我已遠遠超過老王,闖入沒有一個活人應該去的地方。」 -麗蘭 今年NETFILX首部華語劇-彼岸之嫁 就是改編自這本原作小說。在原作中不論是關於麗蘭在陰間所歷經的一切、林家與潘家的關係還是麗蘭的感情線等,都詳細記載,甚至讓你覺得自己身歷其境。
一開始會關注這部影集主要是受到預告的吸引,加上看到網上很多人分享Netflix舉辦的活動「麗蘭的婚禮」,不僅有以紙紮屋形式完美復製的超豪華林家大宅、天青在地府的豪宅,甚至連劇中的某些主要場景都一模一樣,也因為看到這麼盛大的沈浸式體驗活動,讓我對這部以冥婚做為題材的影集更為好奇與期待。
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米果對吃食的偏執,一方面是憑藉著自己對食物的執著,儘管需要走上一大段路程或是翻山越嶺也在所不辭,只為了能一解想品嚐到曾於書中或劇中所見過之美食的口腹之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應該是寫故事的人常有的一個問題:若非親身經歷,哪能刻骨銘心?這一年來看的小說及短文比過去多,這種感覺尤甚。報紙上的讀者投書,或者某單位徵文比賽的雀屏中選者所敘述的故事,通常不是憑空幻想,而是真有其事。因為親身經歷過,所以描述起來入木三分,真摯感人,躍然紙上。而這裡面如果再加上三分政治正確:也就是人
Thumbnail
我是公孫石,在大學時攻讀新聞與傳播學;讀書時的志願是當戰地記者,現職是網絡傳媒的特約記者。 有一日,我如常在某間茶舍內一邊喝茶一邊趕稿時,發現了一個被遺在地上的公文袋。 我撿起了公文袋,看完裡邊的文件後,我毅然決定——   「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把真相報道出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防雷提醒】 「為什麼不相信共事多年的人,卻相信毫無實據的謠言呢?」 網路的虛實和科技所帶來的世代差異我認為是《奪命炎上》這部小說最核心的兩個議題。故事的第一個章節,由一位猶豫是否轉發疑似兇殺案的推文的大學生初羽馬開始,展現出一般人對於網路訊息的掙扎:既想參與,又怕被假訊息騙而惹禍上身。(小說中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敝人是一位記者,我在所有事件的案發現場都十分難受,到底要不要追問真相?還是隨便問問,傷害受訪者的心情。 指定參考文獻,我學科學的,把政治學的知識倒背如流,把冷門的知識好好專研,你就會知道我的苦心經營已經慢慢開花。謝謝讀者支持作者,我為了你們的學習進度持續當個人教練。一直叫你去讀書。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部的敘事方式,很多這種懸疑電影,多少會營造緊張的氣氛,甚至是提供各種不同可能性,用多個選項去迷亂觀眾。這部電影卻完全不想用這樣討巧的方式,而是非常真實的去剖析一段婚姻的問題,甚至兇手的選項從一開始就侷限在兩個可能,並沒有要讓大家去猜真相,而是從中觀察,當你和對方一定要有一個是兇手,那麼你還
Thumbnail
但事實既然是主觀的,我們又該如何取捨?證據(Evidence)。電影的進行方式讓所有觀眾都像故事裡頭的角色一樣,角色知道多少,作為觀眾的我們就知道多少。既然裁判是依照證據所能證明的事實得出,那這個故事裡頭的證據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本文從電視劇《真相捕捉》中,探討科技、道德、暴力、正義、真相、社會責任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劇情中涉及了政治和科技力量等議題。文章從個人層面,到社會全局,從倫理道德與社會發展來反思。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巨大的謎團。就像《墜下的對證》所呈現那般,或許我們對他人自以為的「了解」其實也只是一種盲目的相信罷了。
Thumbnail
所謂的「訊息」類新聞。背後可能吊著「平衡報導」的幌子。說幌子,並不是指平衡報導是假的,而是,但凡沒有什麼能力或實力可以提出個人見解的記者或寫作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呈現多方視角」,但讀者是絕對看不出記者個人的觀點或論述,因為根本沒有……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應該是寫故事的人常有的一個問題:若非親身經歷,哪能刻骨銘心?這一年來看的小說及短文比過去多,這種感覺尤甚。報紙上的讀者投書,或者某單位徵文比賽的雀屏中選者所敘述的故事,通常不是憑空幻想,而是真有其事。因為親身經歷過,所以描述起來入木三分,真摯感人,躍然紙上。而這裡面如果再加上三分政治正確:也就是人
Thumbnail
我是公孫石,在大學時攻讀新聞與傳播學;讀書時的志願是當戰地記者,現職是網絡傳媒的特約記者。 有一日,我如常在某間茶舍內一邊喝茶一邊趕稿時,發現了一個被遺在地上的公文袋。 我撿起了公文袋,看完裡邊的文件後,我毅然決定——   「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把真相報道出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防雷提醒】 「為什麼不相信共事多年的人,卻相信毫無實據的謠言呢?」 網路的虛實和科技所帶來的世代差異我認為是《奪命炎上》這部小說最核心的兩個議題。故事的第一個章節,由一位猶豫是否轉發疑似兇殺案的推文的大學生初羽馬開始,展現出一般人對於網路訊息的掙扎:既想參與,又怕被假訊息騙而惹禍上身。(小說中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敝人是一位記者,我在所有事件的案發現場都十分難受,到底要不要追問真相?還是隨便問問,傷害受訪者的心情。 指定參考文獻,我學科學的,把政治學的知識倒背如流,把冷門的知識好好專研,你就會知道我的苦心經營已經慢慢開花。謝謝讀者支持作者,我為了你們的學習進度持續當個人教練。一直叫你去讀書。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部的敘事方式,很多這種懸疑電影,多少會營造緊張的氣氛,甚至是提供各種不同可能性,用多個選項去迷亂觀眾。這部電影卻完全不想用這樣討巧的方式,而是非常真實的去剖析一段婚姻的問題,甚至兇手的選項從一開始就侷限在兩個可能,並沒有要讓大家去猜真相,而是從中觀察,當你和對方一定要有一個是兇手,那麼你還
Thumbnail
但事實既然是主觀的,我們又該如何取捨?證據(Evidence)。電影的進行方式讓所有觀眾都像故事裡頭的角色一樣,角色知道多少,作為觀眾的我們就知道多少。既然裁判是依照證據所能證明的事實得出,那這個故事裡頭的證據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本文從電視劇《真相捕捉》中,探討科技、道德、暴力、正義、真相、社會責任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劇情中涉及了政治和科技力量等議題。文章從個人層面,到社會全局,從倫理道德與社會發展來反思。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巨大的謎團。就像《墜下的對證》所呈現那般,或許我們對他人自以為的「了解」其實也只是一種盲目的相信罷了。
Thumbnail
所謂的「訊息」類新聞。背後可能吊著「平衡報導」的幌子。說幌子,並不是指平衡報導是假的,而是,但凡沒有什麼能力或實力可以提出個人見解的記者或寫作者,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呈現多方視角」,但讀者是絕對看不出記者個人的觀點或論述,因為根本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