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社會】假新聞竟然會得新聞獎!|胡安.莫雷諾.《造假新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現代社會中人人都知道新聞,每天各家媒體都會釋出新聞報導,有的媒體每天好幾十篇,篇幅很短,幾百字甚至一兩百字以內,不用兩分鐘就可以看完。有一類新聞相對少見,它的篇幅很長,字數動輒上千,有時還會針對一個主題寫多篇詳細報導,這類更深入,更全面的報導稱為「調查報導」。國際上有做調查報導的媒體有《經濟學人》,台灣有在做調查報導的有《報導者》,《報導者》做的專題有「COVID-19下的農業現形記」(3篇文章),「山頭上的掠奪:揭露全台原住民保留地流失亂象」(7篇文章)「沒有煙硝的戰爭──奧運的歡呼與悲鳴」(20篇文章)。全都很值得一看。

德國有一家做調查報導而著名的媒體—《明鏡周刊》(下稱明鏡),《明鏡》以嚴謹的分析與尖銳的批評享譽德國,公信力極高,擁有不少的付費讀者。在免費新聞泛濫的年代,《明鏡》擁有一批願意付錢的訂閱者,本書的推薦者林育立在推薦序中表示「在一昧求快的網路新聞時代,慢工出細活的調查報導德國的讀者反而愛看,對自詡為優質媒體的《明鏡》更是證明其自身存在意義的標竿。」

要知道做調查報導所花的時間很長,因為要更深入、更全面,針對一個議題或事件需要花時間研究,少不免要實地採訪相關人士,要找到相關人士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調查報導的核心就是要「厚」(資料夠厚)、「穩」(寫出來的東要都有根據)、「慢」(要做到「厚」和「穩」就要花更多時間)。從資料搜集到整理,再到寫出一篇報導,一個記者一週未必能產出一篇報導。

然而,以做調查報導而獲得公眾信任的《明鏡》竟然爆出造假新聞。造假新聞記者名字叫雷洛提烏斯(下稱雷洛),揭發者是同在《明鏡》寫調查報導的莫雷諾。更扯的是雷洛從2011年開始寫新聞報導,到2018年才被揭發他造假新聞,期間雷洛還得到過不少新聞獎項。對,你沒看錯,假新聞得了新聞獎……《明鏡》得悉自家記者造假新聞後,也不遮掩,在受到大眾撻伐之前,先狠狠自我批評。莫雷諾表示:「《明鏡周刊》在調查報查中對自己猛烈抨擊,讓競爭對手想要批評它都不知從何著手」。縱然如此,《明鏡》的造假新聞還是為德國的社會帶來衝擊:一家信譽卓著的報社居然有假新聞?!順帶一提,《明鏡》內有事實查核部門,也就是說雷洛瞞過了多重審查,將假新聞送到讀者手上。

不禁要問:「雷諾的假新聞是如何瞞過事實查核的?」

首先查核需要極高的成本,尤其是外國新聞,本地的查核部門如果要專門飛到外國做查核,光是交通與住宿費就要花一大筆了,如果每一篇都這麽做,就跟燒錢沒兩樣了。補充一下,雷洛沒有寫過德國本地的報導。莫雷諾揭發雷洛的契機也是因為兩人要合寫一篇報導,莫雷諾發現雷洛所寫部分與自己所查到的有落差,決定進一步查證。查證過程他自掏腰包買機票,找第一手資料提供者,發現了雷洛的造假。如果莫雷諾不是親身查證,雷洛說不定還能繼續欺騙報社與群眾。

其次,要證明世上某些東西不存在是不可能的事。電影《白日之鴉》提到,要證明天下沒有白色的烏鴉,就必須看過天下所有烏鴉。要找到「所有」難度極高,誰敢聲稱看過天下所有烏鴉?雷洛的報導中就有這些難以查證的「資料」,比如雷洛說他聽到一首歌謠,莫雷諾找到相關的歌謠學家,也找到當地長者,縱然他們都說沒有聽過,也不代表雷洛所說的「歌謠」不存在,因為從客觀角度沒辦法證明歌謠是假的,就像有人說見過白色的烏鴉,在找到所有烏鴉之前,沒辦法說他所講的是謊言。莫雷諾表示:「要證明一件事不存在,尤其是證明沒有某一首兒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再者,莫雷諾認為雷洛所寫的東西滿足了讀者的「信念」。人都希望自己所相信的就是事實,有的人甚至為了捍衛自己的信念而否定事實。雷洛就是透過假新聞滿足讀者心裡的信念,臉書、Netflix、YouTube上的演算法也是如此運作,當你對一篇文章按讚,就會給你更多同類型的東西。莫雷諾表示:「因為那是他的讀者所抱持的信念,雷洛提烏斯保護他的讀者的信念免於遭到真相的破壞。」換句話說,雷洛只是在取悅讀者,讓讀者能繼續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一個人對商人不信任,不斷看到黑心商人的新聞,他就能很安心地說:「商人就是可以了錢不擇手段。」從這看來,假新聞其實是在滿足人信念想被肯定的慾望,這也是假新聞在世界各地皆源源不斷的原因。

假新聞就是有市場,才會一直存在,如果人人都做事實查核,假新聞的生存空間就會大大減縮,可是現代社會有多少人願意做事實查核?不要說事實查核,有的人連腦筋都懶得動。動腦筋對某些人來說,是痛若的事,人的腦袋天生就有懶惰的一面。

那要如何讓人們願意動腦筋和做事實查核呢?說真的,很難……但提高事實查核的曝光度是一個方法,讓更多人看到經查核的新聞,或許能一點一點改變不同人對新聞的態度。

最後再推一下自己很常看調查報導媒體,報導者,如有餘力請投幣支持一下這個優質的媒體吧!

報導者官綱:https://www.twreporter.org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眾讀PopRead的沙龍
14會員
124內容數
眾讀PopRead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1/02
最近發生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有時會不禁想:「我真的好慘啊。」看了電影蜘蛛俠無家日以及東野圭吾所寫的《信》,我明白了一件事,很多事情都能比目前狀況更壞。 《蜘蛛人,無家日》Peter Parker蜘蛛人的身分被公之於眾,日常生活受到了大量關注包括支持與反對的。Peter Parker想要改變目前的壞情況
Thumbnail
2022/11/02
最近發生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有時會不禁想:「我真的好慘啊。」看了電影蜘蛛俠無家日以及東野圭吾所寫的《信》,我明白了一件事,很多事情都能比目前狀況更壞。 《蜘蛛人,無家日》Peter Parker蜘蛛人的身分被公之於眾,日常生活受到了大量關注包括支持與反對的。Peter Parker想要改變目前的壞情況
Thumbnail
2021/12/19
如果認為「一人做事一人當」,那需要懲罰的人只有郭芙一人,認為「一人犯罪,家屬同責」的人,就會把黃蓉和郭靖都怪上
Thumbnail
2021/12/19
如果認為「一人做事一人當」,那需要懲罰的人只有郭芙一人,認為「一人犯罪,家屬同責」的人,就會把黃蓉和郭靖都怪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假新聞、認知作戰,自從2016美國總統大選、2018台灣公投等事件後,這些詞彙便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然而,到底什麼是假新聞?它們從何而來?又會對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Thumbnail
假新聞、認知作戰,自從2016美國總統大選、2018台灣公投等事件後,這些詞彙便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然而,到底什麼是假新聞?它們從何而來?又會對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Thumbnail
2018年《科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成為日後討論社群媒體新聞傳播必然引用的文章,該論文指出,假新聞傳播的比真相更遠、更快、更廣,且被轉發的機率比真相高出七成。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當謊言繞過半個地球時,真相還在穿鞋子。」 我們到底還能相信誰?
Thumbnail
2018年《科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成為日後討論社群媒體新聞傳播必然引用的文章,該論文指出,假新聞傳播的比真相更遠、更快、更廣,且被轉發的機率比真相高出七成。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當謊言繞過半個地球時,真相還在穿鞋子。」 我們到底還能相信誰?
Thumbnail
以做調查報導而獲得公眾信任的《明鏡》竟然爆出造假新聞。造假新聞記者名字叫雷洛提烏斯(下稱雷洛),揭發者是同在《明鏡》寫調查報導的莫雷諾。更扯的是雷洛從2011年開始寫新聞報導,到2018年才被揭發他造假新聞,期間雷洛還得到過不少新聞獎項。對,你沒看錯,假新聞得了新聞獎⋯⋯
Thumbnail
以做調查報導而獲得公眾信任的《明鏡》竟然爆出造假新聞。造假新聞記者名字叫雷洛提烏斯(下稱雷洛),揭發者是同在《明鏡》寫調查報導的莫雷諾。更扯的是雷洛從2011年開始寫新聞報導,到2018年才被揭發他造假新聞,期間雷洛還得到過不少新聞獎項。對,你沒看錯,假新聞得了新聞獎⋯⋯
Thumbnail
看了理財書就真的會理財嗎?看了保健書你就會變醫生嗎?看了食譜就會變大廚嗎?陌生的作者、冰冷的文字,根本無法說服閱聽者甚麼事。關鍵是,你是否自願想要相信這件事?或者你的觀念本來就如此?只是剛好有其他人的文字符合你的心意而已?
Thumbnail
看了理財書就真的會理財嗎?看了保健書你就會變醫生嗎?看了食譜就會變大廚嗎?陌生的作者、冰冷的文字,根本無法說服閱聽者甚麼事。關鍵是,你是否自願想要相信這件事?或者你的觀念本來就如此?只是剛好有其他人的文字符合你的心意而已?
Thumbnail
卡洛尼娜 · 庫拉(Karoline Kuhla)出生於1986年,長期擔任德國各大時報的記者,對於後事實、後真相時代的媒體亂象,有高度的敏感,於是寫出了《假新聞》一書,銳利地點出當代傳播媒體的種種問題,與閱聽人的素養問題。
Thumbnail
卡洛尼娜 · 庫拉(Karoline Kuhla)出生於1986年,長期擔任德國各大時報的記者,對於後事實、後真相時代的媒體亂象,有高度的敏感,於是寫出了《假新聞》一書,銳利地點出當代傳播媒體的種種問題,與閱聽人的素養問題。
Thumbnail
《造假新聞》記錄德國明鏡周刊專題報導欄目造假事件,本書作者Juan Moreno詳細敘述了自己被指派與事件主角Claas Relotius合寫一份專題報導,卻在採訪寫作的過程中發現新聞內容有問題,進而逐步揭露Claas Relotius長期造假的過程。
Thumbnail
《造假新聞》記錄德國明鏡周刊專題報導欄目造假事件,本書作者Juan Moreno詳細敘述了自己被指派與事件主角Claas Relotius合寫一份專題報導,卻在採訪寫作的過程中發現新聞內容有問題,進而逐步揭露Claas Relotius長期造假的過程。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