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不憤怒,可以嗎?——《ルックバック/LOOK BACK》

2021/07/26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大家晚上好。今天更新的這期作品介紹,我必須老實的說,這算是在我更新計畫之外的一期介紹(儘管我完全是藤本樹的粉絲,專欄裡面也大咧咧擺著《炎拳》、《鏈鋸人》兩部介紹文沒錯),這部最近剛發表的ルックバック》(英:LOOK BACK)也毫不意外引起了很多人的迴響沒錯。
但是在粉絲狂歡的數日以後,一些以更冷淡的視線所發表的評語,才讓我覺得對這部作品應該要多一些這樣的解析加以輔助才是,希望能夠讓人對這部作品更增進一些想法。(我不否認對於藤本樹這樣有名氣的作家,會想更嚴格看待的心態。在這種網路時代,觸及率如此之高的作品,或多或少都要擔點社會責任。
由於這部作品這個月都是免費公開,所以這篇文章雖然有被我放入Premium裡面,我也會全文公開,請讀者安心觀看,屆時也請支持藤本樹把這部收錄作品進去的單行本。

這是個關於紀念與療癒的故事

四年級的藤野非常擅於畫漫畫,而且作品都會在每周的學年新聞上連載,直到有天,老師突然讓她讓出一半的欄位給不上學的京本,而京本那精細的畫作跟自己稚嫩的畫作形成了對比。不服輸的藤野下定決心要更多鍛鍊自己的畫技,直到六年級,她發現她永遠不可能追上京本,於是打算放棄漫畫一途。

畢業典禮後,導師請她將畢業證書送到京本家裡,踏進京本家後,藤野發現了比她練習量更多好幾倍的素描簿,當下隨手畫了諷刺的四格漫畫,卻不料這張紙突然飄進了京本的房門縫中,看見漫畫的京本立刻衝出來向藤野表達自己是她的粉絲的興奮之情,面對不繼續連載漫畫的質疑,藤野撒下了一個預定會投稿漫畫新人獎的回答,回家立刻重拾起了畫筆,繼續畫漫畫。京本變成了藤野畫漫畫的助手,她們就這樣搭檔畫了好幾個短篇,直到編輯預計要給她們連載的機會時,京本卻說自己想去美術大學增進自己的畫技,於是兩人就此分道揚鑣。

藤野成為了連載中的漫畫家,某天卻接到了美術大學闖入了殺人犯的消息,崩潰的她再次來到了京本的房門之前,懊悔著自己如果從沒把她帶出來多好,撕碎了當初的諷刺漫畫,第一格畫著「不要出來」的那格畫紙再度飄進了房門,展現了一個她們沒有搭檔畫漫畫的平行世界:在那個世界線中,鍛鍊了空手道的藤野救下遇到殺人犯的京本,有感而發的京本也畫了一個四格漫畫,而這四格漫畫也陰錯陽差地來到了這邊的藤野手上。而這令藤野回想起為什麼繼續這麼久畫漫畫的初衷,於是她繼續回到了桌前,繼續自己的創作之途。
這部高達一百四十七頁的短篇故事概要大約如此,也可以看出這部作品有兩大主軸,一個當然是「對於創作者的心境和境遇」,而另外一個則是「京都動畫縱火案二周年紀念」(這部漫畫所發表的時間、以及犯人的最具標誌性言語出現在作品裡、加上社群的反響,都夠讓人特定出原型事件了),都透過故事裡藤野跟京本這兩個基本上就是作者分身的女孩子的生活點滴串聯起來(帶著藤本個人的自傳印記),形成了一個雖然篇幅是短篇,但絲毫不讓人覺得單薄或中空的紀念回顧之作。
藤本樹那宛如電影的分鏡已經是他作品的招牌特徵,大量且寫實的人物面部表情(猙獰的極富有戲劇性)與毫不吝嗇使用各種經典電影名場景的捏他,都是看藤本樹作品會感受到與別的作家不同的魅力點,本次的短篇作品《LOOK BACK》當然一貫的保留了這些優點,看完的這篇作品的讀者若是舉辦一個最富有記憶點的場景,在雨中爽到跳起舞來的藤野,那格畫面肯定能拿下前三甲的好成績吧?
當然藤本樹的作品不只是單格畫面極富有衝擊性,最讓我喜歡的是這格之後發生的劇情:藤野就那樣溼漉漉地回了家,什麼把自己弄乾的措施也不作,就那樣回到了桌前繼續畫圖。藤本樹利用了地板上的水跡來控制讀者自然做出運鏡,他不需要畫,也能讓讀者想像出藤野到底是有多爽、有多迫切,就這樣一路回到了家,真的是很棒的場景。
而這部作品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不只有這個亮點:藤野在繪圖桌前繪畫的畫面大量且頻繁的使用,然而每一次都能感覺到這不是漫畫家在混格子、而是人物心境的堆疊與轉變:一開始是努力增進自己畫技、再來是展現了藤野與京本合作的羈絆、而最後展現了藤野重振精神繼續創作的結局。即使是如此樸素的生活中的一角,藤本樹也為這格畫面,透過故事為其賦有多大的魅力,其厲害程度也毋需多言。
而承載這部作品最重要的核心情緒「療癒」,藤本樹當然也選擇了「漫畫」作為承載情緒的媒介:四格漫畫帶著京本從家裡蹲走出了房門、也給予了藤野重振精神的契機。藤本樹充分利用了漫畫是「數個畫格連接起來」的藝術,第一格喊著不要出來,但下一格承載的可能就是完全相反的訊息,切換了兩種平行世界,那種分鏡使用法和訊息濃縮的技術,都令這部作品完全變成了藤本樹展現自己漫畫才華的結晶體。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這部作品取名為《LOOK BACK》這個題名也高度精確的濃縮了這部作品所出現的各種場景,以內在作品意義而言,它可以是單純的回頭看這個動作,可以是回顧過往,可以是作家創作的背影,可以是那件簽名簽在了背上的外套,可以是京本創作的漫畫標題,當然也可以是藤野和京本兩人關係的隱喻;而以外部意義來說,這也是作者藤本樹回顧了自己過往的人生,還有對於自己背景助手的致意.以及歷史悲劇事件的紀念,還有這首經典名曲:《Don't Look Back in Anger》的引用(而這句同樣也隱藏在作品裡面,小彩蛋.讀者可以自己尋找):
藤本樹本來就習於引用經典電影中的場景與情節,而這次他也引用了《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從前有個好萊塢)中,阻止了曼森犯下莎朗蒂命案的故事情節,描繪了一個讓本該慘死的京本沒有死去的世界線,都是試圖讓讀者在作品得到救贖的作法,彌補慘案發生的當時的無能為力,並呼籲人們積極走出傷痛。
由於我個人是屬於比較晚讀到的那群,所以在明知道這部漫畫裡的悲劇原型就是「京都動畫事件」時,我的感受就是「有種頑垢被超渡」的感覺:京阿尼事件所帶給熱愛動畫的阿宅們來說,同樣也造成了只要看到京阿尼作品,就會反射性想起這件事的創傷,即使這些堅強的人們最近已經重新再度站起來,心裡也會有閃避的衝動,讀完這部作品,就覺得「可以不必再躲了」。
而大部分我在噗浪上閱讀到的感想,都是對於創作者境遇的共鳴(例如村長此文就是),讀者若是讀完之後感覺到振奮,或者這部漫畫愉悅到了你,那麼這部漫畫的優秀程度就已經無庸置疑了。
但這部漫畫真的就已經沒有問題了嗎?

高度設計性

或許你讀到這裡也已經明白了,這部作品在故事結構上設計的非常精良,連讀者讀完會有的反饋,也同樣具有高度的同質性,沒錯這部作品的設計是連「讀者反應」都是屬於被設計後的成果,所有你以為是自己透過讀漫畫得出的個人見解,其實全在作家的預料之中,這都是他誘導後的結果。
讀者感覺到作品的「設計感」後會不會感到厭惡?這種事情只能說是見仁見智。我覺得以短篇來說,如果沒做到某種程度的設計,讀者的感想就會達到最大程度的溢出,特別是對於藤本樹要講述的議題來說,漫無目的絕不是好事(周刊連載就隨便讀者愛看哪就看哪)。所以他調動了所有技術讓讀者「不要分心」,讓人無暇使用自己的觀點,而是完整的被作家帶走,去體驗整部作品的邏輯。當所有讀者都被作者拉的太近,自然其他異質性意見就少了。(當然有些讀者會不滿思考的自由被作家奪走,但無傷大雅,一部漫畫不可能同時討好所有人。)
在漫畫的技術上已臻完美,而藤本樹使用的題材,更可以算是這部作品的外掛:「京阿尼事件」真的是太大的殺招,如果只是作品虛構的一場無可奈何的意外,是絕對沒辦法達成現在這樣讀者群們有著最高程度的共識。雖然這部作品通篇沒有提到京阿尼(在作品裡藤本樹使用的很節制),但社群操作和作品細節都明確的指向這種社會性傷痕的事件,題材的意義性過於巨大了,導致人沒法客觀評價作品。

不憤怒,可以嗎?

面對像京阿尼這樣重大的社會傷痕事件,所有人都應該要理解「有一些人就是一輩子都不會走出去」,不管是憤怒還是傷痛,這些強烈的情緒就像是雙面刃,一部分狠狠砍傷了自己,另一部分迫使你繼續深刻的銘記這件事。雖然傷痛的深淺跟記憶的深刻沒有絕對的正相關,但應該有不少人依然會抗拒這股憤怒的情緒會隨著傷痛的痊癒而釋懷的事情。
如今藤本樹在作品裡面所設計的情節,無疑是在呼籲讀者要冷靜、要釋懷這份悲痛,對於像我這樣離事件很遠的讀者,當然能夠輕易的被淨化;然而離事件越近的人,面對這股透過故事的誘導,強制性得到的淨化,會不會覺得很難以接受呢?你藤本樹要人「Don't Look Back in Anger」,那讀者就要反過來回問:「不憤怒,可以嗎?」
如果你懷著這樣的問句再次重讀,就會發現藤本樹並沒有給出關於這個反問的任何解答(因為也沒有解),進而理解到這部作品所提供的救贖感,其實只是一場夢。

錯誤連結

如果抱持著冷靜的心情來看待,就會發現藤本樹在這部結構精巧的短篇故事,巧妙的運用故事的力量,讓讀者無法一時發現,其實他把兩件不相關的事情湊出了連結:
一個當然是故事中所給出的「救贖」:許多人都會以為拯救藤野和京本的東西是「漫畫」,但實質上用各種邏輯都不可能說得通,漫畫可以拯救誰?京本嗎?可是在IF的世界線當中,是那個沒有繼續畫漫畫的藤野才能挽救京本的生命耶?藤野嗎?又為什麼藤野會在故事裡痛苦說出「創作根本就沒有用!」這句蘊含所有創作者焦慮的真心話呢?
當藤本樹給出這個問句時,就已經在這個試圖在創作裡提供讀者救贖的世界中埋下了否定的種子,顯然作家自己都不覺得創作可以帶來救贖,而且這個問句還能持續下去:「如果創作沒有用,那你幹嘛繼續創作?」
我相信創作者或多或少都有面對這句質問的時候,我知道有許多創作者都會覺得這部漫畫給予了很多鼓舞他們繼續創作的力量,指出創作無用這件事並不是在潑人冷水,而是希望不要過度放大「創作能夠影響別人多深」的效用,創作,也就是虛構與現實都有其極限,知曉有極限之後做好當下,才不會面對虛無的哀傷。(藤本樹這篇《LOOK BACK》就沒有百分百達成他淨化讀者情緒的目標,亦能自證這一點。)
面對創作無用論的無力感,而藤本樹自己的回答到底是什麼,我當然不可能為他代言,只能從這部帶有他自傳印記的漫畫中得出他的行動:即使京本離開了,藤野也會回歸書桌前繼續畫漫畫,而他藤本樹亦同。
聽完作者自我明志以後,讓我們再次回到問題本身,既然漫畫並不是救贖,那麼什麼才是救贖?那當然是兩位主角寄寓在漫畫之上的羈絆。漫畫既是藤野與京本接觸的橋樑,也讓藤本樹藉著「繼續畫漫畫」的回答,來回應他給不出解的問題(也許為了讀者的笑容將會繼續創作,也可算是他的回答之一),來為這個故事畫下一個句點。

使用外掛必須付出的代價

《LOOK BACK》這部作品其實還有一個爭議點,也就是藤本樹所做出的第二個錯誤連結:他並沒有完整的引用「京阿尼事件」犯人當下犯行的精神狀態,而這可能會助長民眾對於思覺失調患者的偏見。
讀過漫畫的人都知道,漫畫中的犯人襲擊了京本之後,有格畫面是用報紙給出了犯人有幻聽症狀的情報,當然以虛構的犯行來說這樣已經足夠說明犯人行兇的原由,然而這部作品所有人都知道他要紀念的事件是什麼,也就是這場犯行已經不夠虛擬,而是充分可以連結現實的事件。
很多讀者讀了之後也許就會以為京阿尼事件的犯人是因為自身的身心疾病而犯行,但實際上經過精神鑑定之後,早就已經確認了犯人在犯行當下是具有「行為能力」的,如果犯行歸因到精神疾病,不只會讓京阿尼事件的始末在大眾的記憶裡留下錯誤印象,更對於同病名的其他患者很不公平,不是每個患者都會殺人的。
我目前想到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但藤本樹跟編輯最終都沒有特別在漫畫上特別加註犯人的狀態,也沒有將京阿尼事件犯人的真實精神狀態加註,或者就在漫畫裡完整引用真實的情況,直接就把有思覺失調症狀的人跟殺人這一行為做連結,這對一部充分具有社會性的漫畫來說,當然大有問題。被詬病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使用外掛必須付出的代價,即使這跟漫畫技術沒有任何關係。
我相信藤本樹和編輯都沒有預料到會有這方面回響,不然應該會在發表前就對這一部分做出處理。(希望單行本內能看到改正的措施,千萬不要覺得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對號入座而忽略了其苦痛,精神病患者是一小部分的人,那仍受京阿尼事件傷害的人當然也是可以說是一小部分的人,沒有哪種人的苦痛比較重要,也沒有哪種人的悲傷需要被忽視。)

※八月二號新增:
目前已經作品內部已經做出修正,請各位不妨趁此機會再多讀個幾遍。

因知名度而起的漣漪

以漫畫技術的手法來看,這篇《LOOK BACK》確實是上乘之作,但論這部故事裡兩個主線(創作者的焦慮與對已逝者的悼念)是否可以用這部作品來講述、甚至代言?這又是另外一回事。
也許有人會覺得樹大招風吧,但我更願意把這些不願意被這部作品代言的意見,當成是朵朵漣漪,畢竟不管是作者藤本樹本人,還是這部作品《LOOK BACK》,都應該對自己的知名度有所認知,更多時候粉絲自己更要自制,正因為很喜歡作品,才更要去接收一些冷淡的觀點,後退一步,會更有效幫助自己更讀透這部作品。

引用資料:

噗友旅星截選並且翻譯了一些推特上一些日本作家對這部作品的思考,這些觀點和分析才讓我決定寫下這篇心得。(實際上這篇文章也是我的心路歷程後整理的結果,想看的人可以看這裡。)
這篇文章和ptt底下的推文充分說明了「為什麼思覺失調的患者會想出來拒絕為犯人代言」的社會環境,看了這些言論就能明白不是樹大招風、爆紅是非多的問題,而是這些患者已經太常被這樣負面事件貼標籤,在這種環境下會變得更加敏感(大部分人都在嘲諷是對號入座)是非常自然的舉動。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5533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漫漫慢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1.2K會員
256內容數
《漫漫慢談》目前主要談論日本漫畫、韓國漫畫,畫風、題材、類型、性向皆不侷限,每篇文章亦會提供延伸閱讀欄位,推薦更多類似作品可供讀者閱讀;雜談大致談論VTUBER主題、或是開某一主題的相關書單,不定時把過去已經書寫過心得的作品再度翻上來推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