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劉邦,你坐阿!──司馬遷〈鴻門宴〉

2021/08/0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鴻門宴」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宴席之一,也被一再的翻拍成影視作品。
這場爾虞我詐,影響楚、漢局勢的飯局,究竟是怎麼促成的呢?
我們先把時間拉回秦代末年,是時各路英雄好漢推舉楚懷王為共主,懷王這麼說道:「先入秦都咸陽者,為關中王。」眾將欣然接受。
項羽率領大軍,走北方路線,擊潰了秦軍大將章邯。章邯領了二十萬大軍向楚軍投降,然而大軍行至新安時,秦軍因受到凌辱而怨聲四起。項羽唯恐降軍叛亂,竟狠下心將秦軍全數活埋,這就是〈鴻門宴〉一文開頭提及的事件。
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而劉邦當時走的是南方路線,當項羽正在河北與章邯奮戰的同時,漢軍已悄悄地抵達了河南,八月時正面突破了武關,十月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正式走入歷史。接著,劉邦派了軍隊鎮守函谷關,以防其他勢力的部將趁亂入侵。
至此,按照諸將與楚懷王的盟約,劉邦已經合法取得天下共主的寶座。
然而,項羽卻不服輸:我年輕氣盛,軍力也遠勝於劉邦你。要我向你俯首稱臣,這口氣,我項某實在是吞不下去。
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司馬遷在描寫這段歷史時,用了兩次的「大怒」,可見項羽是真心輸不起!而劉邦的下屬曹無傷見苗頭不對,選擇向楚軍靠攏,主動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把關中的寶物整碗端去,完全不把西楚霸王您放在眼裡呀!」正在氣頭上的項羽,對敵軍的言論也沒有進行查證,而是氣沖沖地要將士們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明天好好教訓漢軍!
楚軍四十萬,漢軍十萬。面對如此懸殊的兵力差距,劉邦陣營看似已沒有生機。而就在此時,漢軍的救世主──項伯出現了。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項伯此人是項羽的叔父,過去曾犯下死罪,透過劉邦謀臣──張良的協助才逃過一劫。這次,他得知項羽即將攻打漢軍,特意前來警告恩人。卻不想張良不願背棄劉邦,自行逃離,反而將此事報給劉邦知曉。此處的描寫,我們便可以清楚看到劉邦與項羽的差別──項羽對於敵軍叛將曹無傷的消息選擇照單全收,而劉邦對於這位夜裡跑來的楚人,興起了懷疑的態度。在得知事情原委後,劉邦主動地表示謙讓,以兄長之禮侍奉項伯,更主動提出結為親家的請求。這些行為,都是為了攏絡項伯的心。
而劉邦對於自己封住函谷關的行動,自然也有一套說法: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我入關以後,主動登記官吏漢百姓的戶口、封了國家財庫,等待項大將軍前來接收。之所以要派兵鎮守函谷關,是怕有盜賊進來偷竊,或是有其他意外變故呀。我日日夜夜都期待著項將軍前來,怎麼敢背叛哪?項兄您一定要替我轉達,我絕對沒有反叛之心。
這番說詞,不論你信不信,總之項伯是信了。回到楚軍陣營後,項伯將上述說法轉告項羽,並主動替劉邦求情,建議項羽可設宴款待他。而項羽對於這位夜奔敵營的叔父,竟然也沒有進一步的追究和懲處,就這樣接受了擺宴的提議。
隔日,劉邦帶著張良前往赴宴,並親自向項羽請罪。
(劉邦)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面對懸殊的兵力,為了大局著想,並無理虧的劉邦將自己的姿態放得非常低。此處可見項羽毫不在意的將背叛者的名字給說了出來。從他收到曹無傷消息的反應、面對陣營內潛在反叛者項伯的態度,到今天毫無心機的供出漢軍叛徒,在在可見他在待人接物上的輕忽及缺乏謀略。而這樣的缺點,也種下了楚軍日後的敗因。
宴席上,項羽的謀臣范增一再示意,要他下定決心,誅殺劉邦,但項羽卻視若無睹。最後,范增竟逾越了軍臣分際,主動發動攻擊──他要項莊假借舞劍之名,將劉邦擊殺。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這就是著名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然而就在項莊即將得手之際,項伯起身一同拔劍起舞,並用身體掩護劉邦,導致范增的計畫失敗。最後,劉邦假借如廁之名實行尿遁法,逃離了楚軍勢力範圍,終究化險為夷。
綜觀整場宴席,可見楚軍內部的問題重重:仗著「亞父」之名而僭越本分的范增、雖與項羽有血緣之親,卻吃裡扒外的項伯,還有漠視這一切,束手旁觀的項羽。反觀漢軍陣營彼此合作無間,君臣之間互相信任,高下立判。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項羽不殺劉邦,當真是出自於懦弱、婦人之仁嗎?
當時項羽確實是一氣之下擊破了函谷關,但「誅殺劉邦」一事,卻是明明白白地撕毀了楚懷王與天下眾將的盟約。殺害了天下共主的罪名,勢必引來一波又一波的戰事。縱使項羽再驍勇善戰,面對各路英雄人馬群起圍攻,楚軍也有疲憊的一天。
因此,與其說項羽懦弱,倒不如說他評估局勢,判斷不該在宴席上輕易殺害劉邦。
鴻門宴後,項羽如願占領了關中。為了成就「霸王」的美名,他冊封十八位諸侯各自的領地,並和諸侯們約定:在各自的領地內,只要你們不造反,要做什麼我都不干涉。
而相較於被楚懷王之約綁手綁腳而錯失良機的項羽,劉邦就果決的多──
楚漢相爭的第四年,楚軍和漢軍形成對峙,最後兩軍決議以鴻溝為楚河漢界,各自退兵。此時劉邦並沒有恪守承諾,反而是撕毀了合約,轉頭追擊楚軍。一路窮追猛打,最後導致了項羽烏江自刎的局面。
以結果來看,劉邦確實很無恥、不守信。然而最終能夠統治天下的是劉氏,而非落得自刎下場的項羽。
從歷史中學習教訓,試著去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場看待事情。不論是哪個人物,都有其值得學習之處:劉邦雖看似慌張、懦弱,但處於劣勢時能主動示弱,在該狠下心的時刻,能夠不受約束,把握時機;項羽雖缺乏管理技巧,個性殘暴,但在關鍵時分仍保有謹慎思考的能力。
「不以成敗論英雄」──即使項羽最終未能稱帝,司馬遷仍舊將他的事蹟列入《本紀》,就是最好的證明。
我想比起項王坐在哪、劉邦在哪坐,這是讀完〈鴻門宴〉以後,值得大家好好思考的一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ChunChieh
ChunChieh
Yesterday I saw a lion kiss a deer.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