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東人的茶園不在竹東又一例!家住二重的張運男先生,自工研院退休後閒不住,購進了新的製茶設備,返回北埔老家的山上小量復育茶園。
採訪/許佩玟‧黃智琪 文/許佩玟 攝影/鍾小宏
退休後的興趣 復耕茶園
張運男年少時即跟隨父親在老屋北埔水磜村的茶園種茶、採茶,退伍後在竹東大林路上的新竹玻璃公司(今慈濟功德會竹東共修處)工作一段時間,轉往桃園龜山發展,其後為照顧年邁的父親,又返回竹東,進入工研院工作。
在職期間,周末假日他常跟父親去顧茶園、做茶,父親從9歲採茶採到87歲,早上4、5點就開始採茶,一輩子的種茶人卻跟他說:「你不要再種茶了,太辛苦!」但張運男退休後,一方面為了有茶喝,一方面也手癢難耐,而復耕茶園,但擔心他太勞累的張太太,不希望他耕作太大的範圍,於是他細心照顧70、80年的青心烏龍茶樹,從以前的1甲8分地茶園到現在的5釐地,從以前一季春茶產出2,500斤到現在50斤。
那些茶園裡的事兒
親身走進茶園,才會知道這裡的蟲兒有多少,布袋蟲(避債蟲)、瘤尺蠖蛾、茶毒蛾等,在張運男的茶園尤以布袋蟲危害最大,常常成串啃食茶樹,最怕把一整顆樹都給啃死了,所以在4~6月危害最盛的時候,每3天左右要去抓除一次。
抓蟲之外,乾旱時需澆水,6~9月炎夏無雨期間,約3個禮拜要澆澆水;茶園的雜草每年進行1次鋤草,平日每25天左右割1次草。他平時沒事就三天兩頭往山上的茶園跑,就想看看他照顧的茶樹們。今年梅雨季持續10天的豪大雨,他倒是老神在在,位在陡坡石壤的茶樹都好好的,展現出堅韌的生命力。
左1圖│最怕被成串布袋蟲啃食過的茶樹,就這樣枯死了。
左2圖│椿象蟲卵,孵化後的椿象會吸食啃咬茶樹嫩芽、葉面或莖部汁液,
做出來的茶湯有明顯悶異味。
中 圖│在茶園裡備有多個儲水桶,以防長時間無雨乾旱。
右2圖│除了鋤草與除蟲,還有茶籽也要摘除,以免影響茶芽嫩葉長不出來。
右1圖│手採茶芽嫩葉。
對東方美人茶的高標準
春茶、夏茶、6月白、秋茶、白露、冬茶,按著自然時序,張運男將茶菁利用製茶設備製成烏龍茶。他自退休後新購進的製茶設備就擺在家中一廳,有炒茶機、捻茶機,烘茶過去是用竹焙籠炭焙,但必須守著炭火,保持木炭燒紅、暗火,卻不能有雜質,製作過程非常耗時而辛苦,後來買了一台電焙籠,時間、溫度設定好就等著完成。
他做茶的手法是從父親所學改良而來,而種茶則是遠從約150年前祖父時代,在另一塊北埔絕崖地開始的。
說到東方美人茶與膨風茶,他的要求可高了,不是在地做出來的烏龍茶就是東方美人茶與膨風茶,唯有立夏後10天到夏至後5天,這短短40天左右的時間所採收的茶菁,才有可能做出東方美人茶;顏色轉黃的新鮮茶菁,是東方美人茶起碼的要求,最上等的則呈紅褐色,特稱為「血絲茶」。沒有達標的,就稱烏龍茶。
這座茶園裡的伯公,是張家人一起合作籌建的,特別
的是,不但設伯公位,也設有龍神(右)和地基主。
張運男綁上竹編茶籠,準備採茶去,這個茶籠
是芎林一位高齡80多歲的老人家編的。
近年平均春茶有50斤,11/10以後所採收的冬茶只得2斤,除了自己喝,主要是老客戶訂購,還曾有人從門前經過,看到他的製茶設備,跟他買走現有的數斤茶;他回憶,約40、50年前,有中盤商來收購。今年因身體的狀態,暫不採茶、做茶,今年連自己都沒茶喝,只能挖出父親做的、平時捨不得喝的老茶。
採訪途中,遇跟張運男學種茶做茶的另一竹東人林文生先生(右),
他也是退休後在北埔買地種茶。
說到喝茶,張運男回憶小時候父親都是大水壺煮滾開水,丟一把茶葉,帶著去茶園工作,喝上一整天,他喝了幾十年,88歲前健保A卡都沒蓋章,以92歲高齡安然老逝,所以對於現在人茶葉久泡不健康的說法,他保持懷疑的態度。
左圖為今日使用的炒茶機,數量少時,將機身傾斜一樣可以炒茶;
右圖為傳統用來炒茶的「茶刀」,又稱炒茶板、炒茶椑、木掌。
今年無茶可炒,圖為張太太示範炒茶手勢。
張運男與侄子張洪權的茶園比鄰,今年他未採茶,就將茶園交給侄子照顧採收。張洪權以朋友做的柴燒茶具沖泡自製的茶招待我們,熱水一沖,濃郁茶香撲鼻而來。從種茶、採茶、做茶到喝茶,隨著時代與環境變遷,或多或少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
張運男的侄子張洪權茶園與張運男比鄰,張洪權
學了父親製茶的方法後,又跟別人學做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