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3、經營品牌與經營直播帶貨,有甚麼不同?

EP.53、經營品牌與經營直播帶貨,有甚麼不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前一陣子有讀者來訊,他提到,經營品牌需要時間、需要內容、需要長期的行銷投入。所以他想經營直播,直接帶貨銷售,省去中間這些過程,直接拿到業績跟利潤,這樣比較實際、錢進到口袋才是真的。
其實他說的沒錯,直播帶貨是最快的銷售模式,但,真的就能輕鬆做到嗎?這是另一個問題。直播需要流量,而這個流量就是平時經營個人品牌的來源,假設你完全沒有花時間在社群媒體,開直播根本不會有人理你,更不會有觀看量,那何來轉單的績效。

直播帶貨,最大的魅力來源是主播個人的特色,平常累積的大量粉絲流量,因為直播主的臉去買單,其實賣甚麼都不是重點,只要直播主說好,而且你有機會使用,就會有轉單的效果。但這個前提是,個人品牌的經營聲量要夠高。
換個角度來談,很多直播主經營到最後都會建立自己的品牌,專門銷售自己開發的商品。倘若廠商的業配直播這麼好賺、利潤這麼高,為什麼還要自創品牌,投入研發成本、囤積商品庫存風險、以及現金流周轉的風險,這些都是檯面上看不到的經營能力。

直播主帶貨銷售,意思就是賣誰家的產品都可以,想賣誰就賣誰的,看分潤機制、看合作條件。經營品牌銷售,想找誰直播銷售都可以,條件由廠商開,找到願意合作、分潤機制合適的KOC、直播主。
兩種銷售模式,都需要品牌的經營,差別在於產品的品牌與個人品牌的差異,沒有不經營就可以銷售的商業模式,這只是經營者放大直播這個工具的來招商的手法而已。畢竟經營個人品牌流量,也不是都能穩定找到固定的廠商做工商合作,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的產品,就只能不斷邀約廠商合作,也是很累人的一件事。

最後有人會說,那就自己開發商品就好了啊。
對,這就解決問題了,那這不就又回來經營品牌了嗎? 一樣要找人開箱,一樣要找人推薦,一樣要經營粉絲團、銷售網站。說到頭來,只是先後順序的問題而已,商業話術拆解開來,有時候就沒這麼值錢了。

avatar-img
葛捷思品牌經營學的沙龍
153會員
273內容數
職場嘛,就是一個賺錢生活的地方,沒這麼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說服我們該怎麼做,決定要怎麼做的只有自己。 老闆的思維在我們身上不一定有效,誰說每個人都嚮往當著大老闆的生活,其實你的日子通常比這些人更精采,我們,只是不想炫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近期在廣告後台的數據觀察上,不難發現FB與IG的直接轉換率有明顯的下滑,若只有單純在自媒體平台上投放廣告的企業主,肯定非常的有感。 但如果有耕耘ADS的品牌方,會發現預算的消耗上比以往來的更快,Pmax的銷售表現上也有持續上升的樣貌,這一切的數據的連動關係,很有可能來自於META開放搜尋的功能。
現在自媒體廣告投放很難有突出的效益,就是穩定的轉換,不會大好、但也壞不了,這種莫名其妙的成效,來自於各個小眾轉換的結果。  回想一下,這一兩年來你追蹤自媒體、你訂閱的YOUTUBER,身邊的朋友是不是都開始不太熟悉,有時候話題都不一定能
不論哪種廣告,GOOGLE ADS、聯播網、FB+IG投放,開始漸漸分不清楚轉單來源的依據,界線越來越模糊。廣告關了,短連結的轉單還是持續會有績效;放大FB的投放預算,結果是ADS、聯播網的轉單率提高了,FB卻因為預算提升,造成ROAS下滑。
近期在廣告後台的數據觀察上,不難發現FB與IG的直接轉換率有明顯的下滑,若只有單純在自媒體平台上投放廣告的企業主,肯定非常的有感。 但如果有耕耘ADS的品牌方,會發現預算的消耗上比以往來的更快,Pmax的銷售表現上也有持續上升的樣貌,這一切的數據的連動關係,很有可能來自於META開放搜尋的功能。
現在自媒體廣告投放很難有突出的效益,就是穩定的轉換,不會大好、但也壞不了,這種莫名其妙的成效,來自於各個小眾轉換的結果。  回想一下,這一兩年來你追蹤自媒體、你訂閱的YOUTUBER,身邊的朋友是不是都開始不太熟悉,有時候話題都不一定能
不論哪種廣告,GOOGLE ADS、聯播網、FB+IG投放,開始漸漸分不清楚轉單來源的依據,界線越來越模糊。廣告關了,短連結的轉單還是持續會有績效;放大FB的投放預算,結果是ADS、聯播網的轉單率提高了,FB卻因為預算提升,造成ROAS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