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生活】2021-0801:原住民族日有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初稿寫於2021-08-01:我的個人臉書,搜尋{韻婷})
*還好沒超過12點,因為剛剛一邊寫,全家一邊在幫戴資穎加油。
◎先安麗重點:以下是族語教學XD
1.「Nga’ay ho kita salikaka a mapolong.
Ci Hana ko ngangan no mako to no 'Amis
(→ 親愛的族人們大家好,我是Hana.(阿美族)
2.「O wawa no Pangcah kako.
(→我是阿美族的孩子)
3.「Sa’icelen no mita.
(→我們一起努力。)

這次東京奧運,可見原住民選手在場上發揮的實力,著實令人動容,而今天恰巧是原住民族日,瀏覽一些朋友們換頭貼,表示對節日的崇敬,我也翻閱從國中以來,學習族語的照片,在回顧的過程中,有了一些省思。

我國小畢業後,離開花蓮,回台中就讀豐原國中,每周族語課(有點忘了是1個禮拜2小時?還是?)在老師帶領下,不太會說族語(不太會說的原因: (1)我7歲前都住在台中,只有後來轉學到花蓮時,才較有語境(2)我爸媽在家都講華語文)在課業壓力之下,學習族語的心態,反倒是因能夠離開沉悶的班級,來到一個相對輕鬆的環境下,認識原住民族。
相較原鄉部落,台中市原住民族,相對而言較少,我記得當時國中同校同屆阿美族,包含我,應該只有3位(其中一位,就是今年2021年東京奧運柔道女子48公斤級第7名的林真豪)觀賞完林真豪,敗部復活淘汰片段,與她久未聯絡的我,也鼓起勇氣傳訊息給林真豪XD(沒想到她還記得我!)

回顧學習族語的歷程,國中時遇到陳金英老師,而當時的我,比較像用漢人思維,學習自己的母語,因為我並沒有使用這個語言的時機,所以每當參加族語朗讀比賽,比較像硬著頭皮,交差了事(記得好像都會要求學生參賽ORZ)外加當時的重心,在升學考試上,於是乎,對課外活動的經營,我比較沒動力;我的長相,不那麼像典型族人,以致於我求學歷程間,原住民的身分,較常成為他人拿來說嘴「升學+分制度」的腳色,也因此,我從小直到大學前,都不曾主動說「我是原住民」。

高中期間,我專注於學測、指考準備,族語學習,完全變成記憶中封存的語言,只有偶爾轉電視聽到母語,自己內心,會有隱隱約約的熟悉感湧現。直到上大學,接觸原資中心,因為打工的緣故,我必須觀課,才又有學習母語的機會,而認識Apetayan singsi(林錦宏老師);而後,我媽看我投入學族語,也跑去報名台中部落大學的課程,先是參加手工藝紙紮的課程,接著報名阿美族語的課程,認識Linga陳美佐老師,在這樣牽引之下,我因美佐老師的分享,去年參加『阿美族語兒童文學創作繪本研習營』重遇已退休回花蓮的陳金英老師,想想就非常感動,老師老了,而我長大了。
學習族語,從不是一件易事,就像每個得到屬於自己榮耀的人,往往也堅持許久,撐過許多艱難時刻,才在那短暫的瞬間,得到喝采與掌聲,然而在那之前,往往是一段孤寂的路途。

這次東奧運,看到拳擊選手陳念琴進八強時,念出族語「Pangcah no wawa」可以感受到母語與自身的連結,竟是如此強烈,而從全身發出震撼力,我想那份感動,是不了解族語的人,也會被震懾的!原住民族身分,歷經多年來,轉型正義的施行,才讓這身分,得以不再處於社會邊緣。願每一個原住民族人,都能在逐漸習慣漢化生活的情況下,不要忘記我們美麗的傳統文化,也期許我能不斷挑戰自我,早日考過中高級XD
(其實考證書,是為了讓我記得使用母語,也希望這個語言不要消失!)

Sa’icelen no mita.

◎關於林真豪的報導:
◎陳念琴講族語的影片可見:
大概就是我對生活的一些體悟,可能是散文、極短篇,隨筆,或是小說。 生活就是創作,創作就是生活,又該如何在這其中:「斷虛實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長期生長在都市,父母親早已離開原鄉,使用母語交談的狀況,多年來,在我家已非常少見,父母親因應工作需求,台語非常流利,然而和孩子們溝通,則是使用華語文,作為交談的媒介。  四年前,我來到臺北教育大學就讀,因緣際會之下,在原資中心工讀,使我展開自我認同、追尋自我的旅程。在原資中心,有更深入學習母語的機會
長期生長在都市,父母親早已離開原鄉,使用母語交談的狀況,多年來,在我家已非常少見,父母親因應工作需求,台語非常流利,然而和孩子們溝通,則是使用華語文,作為交談的媒介。  四年前,我來到臺北教育大學就讀,因緣際會之下,在原資中心工讀,使我展開自我認同、追尋自我的旅程。在原資中心,有更深入學習母語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原住民人口僅佔總數的2.5%,卻在奧運名單中佔有18%的比重。本文探討臺灣原住民運動員在奧運中的突出表現,以及面對的刻板印象與挑戰。同時,文章也呼籲重視運動員的努力與心理素質,而非僅僅偏見地看待他們的「天分」。透過阿爆的發言及都市原住民的自我認同過程,思考標籤對於文化與身份的影響。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這集請到全中運的奪牌,青少年游泳選手場上唯一使用族名的選手的教練,從實際經驗談談專業運動員的養成,以及體育與原住民的刻板印象。還有另一大重點是,要走向專業運動員,需要大量的培訓資源,最關鍵的還是經濟與環境因素。
Thumbnail
很榮幸代表原語會受邀參加玉山神學院族語教育推廣成果盛會。兩天時間裡,超過一百人次參與其中。今日也規劃了「唱自己的歌」橋段,讓參與者深切感受到族語和文化、信仰的力量,為臺灣各角落的族人朋友帶來光彩感動的展現。 Walis院長表示,族語是母親的語言,我們應該有自信地說出來,而族語聖經則蘊含了豐富的語料
Thumbnail
青鳥行動期間在濟南教會參加晚禱,其中一天是一位原住民牧師證道,在投影幕上顯示的名字,同時出現他的原住民名字和華語名。 牧師在證道中說,他曾經因為無法在外面使用自己的母語,而不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身份,甚至會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原住民,直到30歲以後才找回自己的名字。 我沒有印象我經歷過「請說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原住民人口僅佔總數的2.5%,卻在奧運名單中佔有18%的比重。本文探討臺灣原住民運動員在奧運中的突出表現,以及面對的刻板印象與挑戰。同時,文章也呼籲重視運動員的努力與心理素質,而非僅僅偏見地看待他們的「天分」。透過阿爆的發言及都市原住民的自我認同過程,思考標籤對於文化與身份的影響。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這集請到全中運的奪牌,青少年游泳選手場上唯一使用族名的選手的教練,從實際經驗談談專業運動員的養成,以及體育與原住民的刻板印象。還有另一大重點是,要走向專業運動員,需要大量的培訓資源,最關鍵的還是經濟與環境因素。
Thumbnail
很榮幸代表原語會受邀參加玉山神學院族語教育推廣成果盛會。兩天時間裡,超過一百人次參與其中。今日也規劃了「唱自己的歌」橋段,讓參與者深切感受到族語和文化、信仰的力量,為臺灣各角落的族人朋友帶來光彩感動的展現。 Walis院長表示,族語是母親的語言,我們應該有自信地說出來,而族語聖經則蘊含了豐富的語料
Thumbnail
青鳥行動期間在濟南教會參加晚禱,其中一天是一位原住民牧師證道,在投影幕上顯示的名字,同時出現他的原住民名字和華語名。 牧師在證道中說,他曾經因為無法在外面使用自己的母語,而不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身份,甚至會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原住民,直到30歲以後才找回自己的名字。 我沒有印象我經歷過「請說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原住民傳統祭儀、漢人文化、人類生活都包含著對世界的尊敬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動,雖然與自己關係依然淺薄,但在閱讀後情感能激起感謝與尊敬。 祖靈的女兒,那些成功背後的付出,傳統與現代社會的衝撞又該如何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