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街】路名的由來

2021/09/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汕頭街一處荒廢老屋上的塗鴉:I want to show you where i hide.
檳城喬治市的路名一般都有好幾個版本。“汕頭街”(Kimberley Street)也叫“潮州街”,這並不讓人驚訝,大概早期來自汕頭的潮州人多聚集在這裡吧?這條街上還有個“惠來同鄉會”的會所,但2020年才成立72週年,感覺街名應該比這會館來得更為悠久。無論如何,喬治市的確有潮州會館,但不在這條街,而是在吉寧仔街(Chulia Street)。現在的喬治市也很少聽到潮州話,主要通用語是福建話,其次是廣東話。
這裡也曾叫”麵線街”,因為早期先民主要靠製麵生活,並會在街邊曬麵線。還有一個名字叫”打索仔街”,同樣不叫人意外,畢竟全盛時期的港口對繩索的需求很高,加上有條橫貫汕頭街的街道“義福街”,別名也叫“打索街”,英文名更直接叫“Rope Walk”。
港口沒落以後,跟繩索相關的東西就只留在裝置藝術上了。
繩索製作是港口貿易時期的重要產業。
汕頭街還有個別名叫“姓鄭公司街”。這我就不明白了,現有的汕頭街確實有三處會館,卻沒有一個是姓鄭的。好在鄭氏滎陽堂的網頁上還有詳盡的記錄,才知道這創立於1891年的組織初期是租借汕頭街199號為會所的。
現在的會所也看不出是會所了吧(變成了賣咖哩麵的店)。
說到底還是官方給的名字最無聊。“金伯利”(Kimberley)大概也是哪個殖民時期高官的名字吧?結果我錯了,“金伯利”是爵位的名稱。這裡指的是1870-1874年成為英殖民地大臣的第一代金伯利伯爵約翰·伍德霍斯(John Wodehouse)。
檳城喬治市汕頭街(Kimberley Street)全街圖
正因為他曾兩次擔任英殖民地大臣(第二次在1880-1882年,時間都不長),後來還成為外交大臣(1894-1895年),各個前英殖民地都有“金伯利”的痕跡。香港就有“金巴利街”(Kimberley Street)與“金巴利道”(Kimberley Road),紀念他對當地政策的貢獻。
南非“金伯利”則曾是個盛產鑽石的地方,與位於澳洲西部的“金伯利區”一樣。但澳洲南部還有個“金伯利縣”,卻是個偏郊地區,這點跟紐西蘭的“金伯利”倒是很相似。
新街(Campbell Street,或馬來文Lebuh Campbell)與義福街(Rope Walk,或馬來文Jalan Pintal Tali)的交界處。
不過,我竟然沒找到新加坡與“金伯利”的任何關係,這點還蠻讓人驚訝。我以為檳城與新加坡同為海峽殖民地,應該有很多相似的英文地名,像檳城有Campbell Street(中文名為新街,參見“新街字展”),新加坡就有Campbell Lane。
但仔細查下去,才知道我又錯了。這兩個街分別取名自兩位完全不同的Campbell。檳城的Campbell是位警長,新加坡的Campbell是名商人。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還有一條街也曾被命名為Campbell Road,而這位Campbell則是柔佛州(Johor)的第一位英籍顧問
不深究還真的會出錯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羅弄裡的阿四
羅弄裡的阿四
自稱“阿四”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年初三撿到的貓就叫作“初三”。“羅弄”是馬來文“Lorong”的音譯,就是巷弄的意思。跟貓一樣喜歡在巷弄裡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