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廣告投放最重要的問題 - 究竟流量廣告有沒有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也投了滿多年臉書廣告了,純以「操作面」來說,已經稱得上熟悉。市面上多數的教學,也自認看得滿熟的了。

但有個問題,我一直非常困擾:「投觸及廣告、流量廣告」真的有用嗎?

多數的教學都會跟你說:「廣告要建立漏斗,依消費者所處的不同階段,投放不投目的的廣告給他。」

白話說,就是有些廣告要投「觸及」(便宜),有些廣告要投「流量」(中等),有些廣告要投「轉換」(極貴)。讓消費者可以從「可能有興趣」變成「稍微有興趣」,再從「稍微有興趣」推動成「立即購買」。

說實在話,以我個人投放廣告的數據來看,這套「漏斗」的投法,似乎沒有比「全投轉換」來得划算。(當然也很可能是我的廣告有問題)

在檢討中我很認真的在想,上述「漏斗」的作法,在 FB 廣告的競價機制裡,真的是合理的嗎?我想到了幾個問題,不知道大家的看法如何?

乍看之下漏斗架構很合理,也符合行銷學術上消費者歷程的主流說法。但這套作法隱含了一個「不確定是否為真」的前提:「同一個消費者你無論用『觸及廣告』或是『轉換廣告』,都能夠成功投放。」

問題是... 面對 FB 廣告競價機制的諸多操作,本質上講的都是「搶著在對的人面前曝光」,也就是說...轉換廣告之所以貴,是因為 FB 的演算法劃定了「某種人」是最適合轉換廣告的,這跟你在廣告組合設定的TA大小無關,白話說,有一批人「買的機會高」所以轉換廣告的「競價策略」會願意出特高的價格曝光給這些人看。(以實測來說 FB 的這種劃定,很神奇其實挺准)

而曝光廣告為何價格低?因為這個策略是買到越多曝光越好,哪個人「沒被競價」就買誰,CPM 就可以低。

那問題就來了,目標消費者,為什麼會在你「希望他在漏斗第一層時,剛好屬於沒人競價的一群。而他快要購買之前,卻又剛好出現在很多人競價(轉換)的那群」?

看起來,大家預設的「漏斗」不太可能發生,實際上的狀況可能是以下兩種:

  1. FB 的競價策略根本是騙人的,影響 CPM 的就只是設定的 TA 人數與金額。
  2. FB 不知怎麼的有辦法知道「誰比較會買東西」,轉換都投給他們,曝光等廣告策略都投給「不會買的」。

以我自己的經驗,一樣的廣告費,投「轉換」的購買量確實比較高。因此第一種可能我不太相信。

所以剩下第二種可能,也就是...只有轉換真的在找「誰會買」,如果你希望「購買機會高的人跟你多次接觸,走你設定的消費歷程」,那無論哪個階段都須要投「轉換」。

除非,你有把握你的素材與文案,可以「讓鐵公雞掏錢」,在 FB 認定不買的那些人裡,依然說服足夠的人購買。否則...花錢投的那些曝光廣告,很可能不會被最後購買的消費者看到,你設想的「多層漏斗」,其實根本接不起來。

不過這個結論實在跟一般說法差距太大,讓我覺得非常不安。加上轉換廣告很貴、曝光次數相對少,可以的話,當然不要每個廣告都下轉換。

所以想問問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有沒有什麼看法?小弟我是想錯了哪裡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kyler Chen的沙龍
5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最近,我看到不少人在臉書廣告的操作上有些誤解。這幾天剛好遇到兩個案例:一位業主抱怨他的廣告投手為了「做漏斗」只投流量和影片觀看廣告,另一位則是新手投手,單純投流量廣告,期待直接轉單。
Thumbnail
最近,我看到不少人在臉書廣告的操作上有些誤解。這幾天剛好遇到兩個案例:一位業主抱怨他的廣告投手為了「做漏斗」只投流量和影片觀看廣告,另一位則是新手投手,單純投流量廣告,期待直接轉單。
Thumbnail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企業需要採取有效的行銷策略來吸引客戶。傳統的行銷漏斗理論廣受歡迎的同時,卻仍有能夠補足之處,集客式行銷應運而生。接下來會分別介紹並比較兩種行銷模型,感興趣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Thumbnail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企業需要採取有效的行銷策略來吸引客戶。傳統的行銷漏斗理論廣受歡迎的同時,卻仍有能夠補足之處,集客式行銷應運而生。接下來會分別介紹並比較兩種行銷模型,感興趣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Thumbnail
很多廣告投手在擬定廣告策略時,都會加入流量漏斗的概念,也就是會至少設定一組專門引流的廣告,它的目標不是轉換(購買),而是負責將用戶導向某個特定頁面(官網),透過便宜的廣告費帶入大量的訪客,並且在後續做「再行銷」的策略與動作。 用流量漏斗的概念來說的確沒什麼問題,但實際上此策略真的可行嗎?
Thumbnail
很多廣告投手在擬定廣告策略時,都會加入流量漏斗的概念,也就是會至少設定一組專門引流的廣告,它的目標不是轉換(購買),而是負責將用戶導向某個特定頁面(官網),透過便宜的廣告費帶入大量的訪客,並且在後續做「再行銷」的策略與動作。 用流量漏斗的概念來說的確沒什麼問題,但實際上此策略真的可行嗎?
Thumbnail
行銷之路既漫長又岔路分布,若缺乏組織的東拾西揀,將難以培養綜觀行銷佈局的能力。學習個案時,在研究細節前先試著分析其行銷漏斗(銷售漏斗)以了解行銷活動彼此的關聯性與功能,是快速理解行銷的有效方式。同時,行銷漏斗的擬定也有助行銷者將注意力放回整體,避免過度深陷細節。 因此,這篇將大略整理筆者過去學的行銷
Thumbnail
行銷之路既漫長又岔路分布,若缺乏組織的東拾西揀,將難以培養綜觀行銷佈局的能力。學習個案時,在研究細節前先試著分析其行銷漏斗(銷售漏斗)以了解行銷活動彼此的關聯性與功能,是快速理解行銷的有效方式。同時,行銷漏斗的擬定也有助行銷者將注意力放回整體,避免過度深陷細節。 因此,這篇將大略整理筆者過去學的行銷
Thumbnail
Facebook廣告無疑是現在數位行銷的顯學,為什麼呢?臉書每個月的全球活躍使用者就高達16.6億,台灣的月活躍用戶佔總人口數的7成以上,根據資策會報告,台灣人平均每天滑手機的時間超過3小時,在一天中手機解鎖次數高達80次,其中Facebook就佔了14次。 潮樂FB直播-----點此連結
Thumbnail
Facebook廣告無疑是現在數位行銷的顯學,為什麼呢?臉書每個月的全球活躍使用者就高達16.6億,台灣的月活躍用戶佔總人口數的7成以上,根據資策會報告,台灣人平均每天滑手機的時間超過3小時,在一天中手機解鎖次數高達80次,其中Facebook就佔了14次。 潮樂FB直播-----點此連結
Thumbnail
如果你想看的是廣告投放可以保證獲利,那應該是走錯棚了。 廣告,沒有保證的結果,說穿了,大多數的預估值、銷售值的評估基礎,都是個人觀點居多。如果有哪個敢拍胸脯保證收益的操作合約,我也想要簽,躺著數錢多好,都別人幫我做就可以了。 
Thumbnail
如果你想看的是廣告投放可以保證獲利,那應該是走錯棚了。 廣告,沒有保證的結果,說穿了,大多數的預估值、銷售值的評估基礎,都是個人觀點居多。如果有哪個敢拍胸脯保證收益的操作合約,我也想要簽,躺著數錢多好,都別人幫我做就可以了。 
Thumbnail
有許多人對「買廣告」這件事有一種潔癖,好像這是一種「作弊」行為;對於不用買廣告就達成行銷目標的成功案例,則是心生嚮往,希望自己的產品或活動都能享受「病毒式行銷」的操作,只靠口耳相傳就被很多人知道。然而,這其實是一種隱藏的偏見。
Thumbnail
有許多人對「買廣告」這件事有一種潔癖,好像這是一種「作弊」行為;對於不用買廣告就達成行銷目標的成功案例,則是心生嚮往,希望自己的產品或活動都能享受「病毒式行銷」的操作,只靠口耳相傳就被很多人知道。然而,這其實是一種隱藏的偏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