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不少人在臉書廣告的操作上有些誤解。這幾天剛好遇到兩個案例:一位業主抱怨他的廣告投手為了「做漏斗」只投流量和影片觀看廣告,另一位則是新手投手,單純投流量廣告,期待直接轉單。
在這裡先聲明一下,我並不是說流量廣告或影片觀看廣告就完全沒用。事實上,在燒賣燒賣研究所的投手班教學中,每一屆學員在學習流量廣告、測試素材和文案的過程中,的確會有學員能轉單。但是,只投流量廣告來達成轉單,往往還是得仰賴產品本身的吸引力和到達頁面的設計。如果以為光投流量就能達到漏斗效果,那就太天真了。
漏斗的核心是轉化過程,流量只是進來的第一步,但要達成真正的轉換,你必須在流量和轉換之間利用再行銷搭建起承接的橋樑。如果你僅僅投放流量或影片觀看廣告,卻沒有進一步配置再行銷,那麼這個漏斗就只是一個「空漏斗」。
正確的做法是,將一部分預算配置在再行銷廣告上,針對看過你網頁或影片的使用者進行轉換廣告投放(retargeting),而不是單純地期待流量廣告能自動產生效果。我們在課程中建議的預算比例是:流量和再行銷的日預算比例為 6:4 或 7:3,例如每天流量 500 元、再行銷 300 元。這樣的配置可以在源源不斷引入新流量的同時,用再行銷來追蹤、強化這些尚未完成轉換的使用者。
下流量廣告的目的不僅是增加曝光,而是要不斷幫網站開發新使用者。隨著時間推移、有效素材被逐漸找出,除了流量廣告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 ASC(自動化行銷)、類似受眾和 DABA(動態廣告)來幫助拓展新客戶。但是不論使用什麼形式的廣告,唯一不變的就是你一定要配置再行銷的預算和素材,這才是完整的策略。
既然已經花費預算讓使用者進入網站,那麼在轉換發生前,不要輕易讓這些潛在客戶離開。這就是再行銷的目的——盡可能地延續轉換機會,直到最後成交。
漏斗的投放核心在於理解不同階段的受眾心理,並針對這些心理去設計不同的溝通內容。這就像把妹,很多人可能看過那些夜店搭訕教學,教你如何在一瞬間「成交」。這類技巧雖然有效,但只適用於某些特定場景,就像投放轉換廣告只適合特定情境。比起單次的快速銷售,我更傾向於教授一套可以長期經營的廣告策略。
這樣的漏斗概念更像一段長期感情經營,雖然需要更長時間、更多階段,但效果更穩定,也更有助於品牌的長遠發展。在我的投手班裡,我已經教授這套系統 13 年,帶著每一屆學員從零開始搭建、優化,無論他們的品牌是什麼,都能在課程結束後達到穩定成績。
這套概念現在已經變成了數位課程,最近也開始進行開課前的問卷調查。如果你或你的朋友需要一套系統的廣告操作方式,或是想在公司內部建立完整的操作手冊,這堂課程將會是你們的好選擇。
你可以點擊這個連結先填寫問卷,以獲得早鳥優惠資格 https://shumai.tw/ODwNd
做廣告就像看病一樣,醫生已經告訴你病情和用藥,你卻不願意吃藥,轉身抱怨醫生沒用,那當然什麼都不會改變。行銷也是如此,不實踐、不優化,就不會有結果。希望這篇文章能鼓勵你動起來,為你的品牌創造出真正的轉換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