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漏斗、以量取勝的投放策略,流量廣告真的有效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很多廣告投手在擬定廣告策略時,都會加入流量漏斗的概念,也就是會至少設定一組專門引流的廣告,它的目標不是轉換(購買),而是負責將用戶導向某個特定頁面(官網),透過便宜的廣告費帶入大量的訪客,並且在後續做「再行銷」的策略與動作。

用流量漏斗的概念來說的確沒什麼問題,但實際上此策略真的可行嗎?我們就直接用實際的廣告數據來分析看看吧!


以下是實際跑一段時間後的廣告數據,曝光次數皆超過40萬次以上。

raw-image

以流量為行銷目標

假設花費10萬元廣告費,可獲得:

  • 曝光次數:$100,000 ÷ $67 × 1,000 = 1,492,537
  • 連結點擊次數:1,492,537 × 2.06% = 30,746
  • 購買次數:30,746 × 0.037% = 11.37

可能會有人好奇,怎麼不用$100,000廣告費除以CPC=3,就可以得到33,333個連結點擊次數,既直接又快速,其實這樣計算也是可以的,只是因為Meta廣告系統上的CPC並不會顯示小數點,所以CPC=3.1、3.2、3.3或3.4,都只會顯示CPC=3,那計算上的精準度就一定會有落差,你也可以回過頭來驗算,將$100,000廣告費 ÷ 連結點擊次數30,746,就可以算出每次連結點擊成本CPC=3.25啦!


以購買為行銷目標

假設同樣花費10萬元廣告費,可獲得:

  • 曝光次數:$100,000 ÷ $177 × 1,000 = 564,971
  • 連結點擊次數:564,971 × 0.37% = 2,090
  • 購買次數:2,090 × 4.34% = 90.7


討論

最直觀的來看結果,同樣花費10萬元廣告費,以流量為行銷目標的廣告,雖然可以獲得非常大量的曝光次數和連結點擊次數,但這群人的轉換率極低,僅能獲得11個購買次數;而以購買為行銷目標的廣告,雖然流量沒這麼大,但卻是相對精準的潛在顧客,總共可以獲得90個購買次數。

對於所有的品牌和商家來說,曝光和流量固然很重要,但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夠獲得最多的購買數,畢竟購買才能最直接地增加營業額嘛!


總結

既然如此,那我就專注打轉換(購買)就好了嗎?

以上數據和結果僅供參考,其實你也不見得要擇一,你也能規劃不同比例的預算去搭配投放,但實際的狀況還是要依各產業、品牌、產品甚至是個人操作方法和習慣而定,廣告投放最好的方式還是建議要實際測試過,並且在不斷優化的過程中去找到成效最好的那條路。

慢慢地你會發現,與其追求大量的流量,「流量品質」才是真正的關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avin行銷趣
11會員
6內容數
記錄我在數位行銷領域中的各種奇遇和學習,感謝你的蒞臨,讓我們一起在行銷的世界探索。
Gavin行銷趣的其他內容
2024/04/13
ASC全名為Advantage + Shopping Campaign,結合了Meta最新的機器學習模型,簡單說就是讓AI來幫你投廣告的意思。 這篇文章討論了ASC廣告的轉換成效以及CPC,並提供了相關數據分析。
Thumbnail
2024/04/13
ASC全名為Advantage + Shopping Campaign,結合了Meta最新的機器學習模型,簡單說就是讓AI來幫你投廣告的意思。 這篇文章討論了ASC廣告的轉換成效以及CPC,並提供了相關數據分析。
Thumbnail
2024/04/11
最近人們紛紛討論FB廣告成效下降的問題,懷疑是Meta推出的ASC廣告演算法所導致。 據報導指出,Meta廣告主聲稱出現自動化系統故障,導致銷售額下降,成本上升。 大家都很關心此問題,因為如果持續演算法問題繼續影響廣告效果,行銷人員將需要採取行動來降低成本。
Thumbnail
2024/04/11
最近人們紛紛討論FB廣告成效下降的問題,懷疑是Meta推出的ASC廣告演算法所導致。 據報導指出,Meta廣告主聲稱出現自動化系統故障,導致銷售額下降,成本上升。 大家都很關心此問題,因為如果持續演算法問題繼續影響廣告效果,行銷人員將需要採取行動來降低成本。
Thumbnail
2023/06/02
隨著數位廣告的蓬勃發展,還有線上消費的趨勢和習慣,許多企業、品牌或商家,甚至是個人,都可能有投放廣告的經驗,而在數位廣告越來越競爭的情況下,精準投放便顯得格外重要,但你知道Facebook廣告投放有分前後台嗎?在投放之前,要記得選對工具,才能幫助你事半功倍噢!
Thumbnail
2023/06/02
隨著數位廣告的蓬勃發展,還有線上消費的趨勢和習慣,許多企業、品牌或商家,甚至是個人,都可能有投放廣告的經驗,而在數位廣告越來越競爭的情況下,精準投放便顯得格外重要,但你知道Facebook廣告投放有分前後台嗎?在投放之前,要記得選對工具,才能幫助你事半功倍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很多廣告投手在擬定廣告策略時,都會加入流量漏斗的概念,也就是會至少設定一組專門引流的廣告,它的目標不是轉換(購買),而是負責將用戶導向某個特定頁面(官網),透過便宜的廣告費帶入大量的訪客,並且在後續做「再行銷」的策略與動作。 用流量漏斗的概念來說的確沒什麼問題,但實際上此策略真的可行嗎?
Thumbnail
很多廣告投手在擬定廣告策略時,都會加入流量漏斗的概念,也就是會至少設定一組專門引流的廣告,它的目標不是轉換(購買),而是負責將用戶導向某個特定頁面(官網),透過便宜的廣告費帶入大量的訪客,並且在後續做「再行銷」的策略與動作。 用流量漏斗的概念來說的確沒什麼問題,但實際上此策略真的可行嗎?
Thumbnail
對於網路平台而言,廣告分潤是實現商業模式創新的一種方式。廣告分潤是指網路平台與廣告主之間建立起一個互利共贏的廣告收益分享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讓網路平台和廣告主都能夠受益。
Thumbnail
對於網路平台而言,廣告分潤是實現商業模式創新的一種方式。廣告分潤是指網路平台與廣告主之間建立起一個互利共贏的廣告收益分享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讓網路平台和廣告主都能夠受益。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客戶一直猶豫不決?用選擇題來溝通》,這篇將陸續整理我在群眾集資平台擔任集資專案顧問時(a.k.a. 客戶成功 Customer Success),所觀測的各種專案數據指標,分別是 (1) 數據指標的重要性、(2) 領先指標 vs 落後指標、(3) 單一指標 vs 多項指標。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客戶一直猶豫不決?用選擇題來溝通》,這篇將陸續整理我在群眾集資平台擔任集資專案顧問時(a.k.a. 客戶成功 Customer Success),所觀測的各種專案數據指標,分別是 (1) 數據指標的重要性、(2) 領先指標 vs 落後指標、(3) 單一指標 vs 多項指標。
Thumbnail
近幾年常常聽到掌握流量,就是掌握財富秘碼是真的嗎? 據泰昇統計來看找對KOL的廣告行銷,對於產品效益至少提升30%的產量 你還在用傳統方式行銷嗎?不妨試試看數位行銷吧!
Thumbnail
近幾年常常聽到掌握流量,就是掌握財富秘碼是真的嗎? 據泰昇統計來看找對KOL的廣告行銷,對於產品效益至少提升30%的產量 你還在用傳統方式行銷嗎?不妨試試看數位行銷吧!
Thumbnail
什麼是 Google Ads 競價? Google Ads 使用競價系統來安排結果網頁上的廣告費用,確定每次廣告點擊的費用。 谷歌用戶希望獲得符合自身需求的廣告,這比什麼都重要。用戶希望時不會被廣告主播的廣告。廣告客戶也希望顯示相關的廣告,這樣才能獲得可能適合的廣告。 Google 想為用戶提供良好
Thumbnail
什麼是 Google Ads 競價? Google Ads 使用競價系統來安排結果網頁上的廣告費用,確定每次廣告點擊的費用。 谷歌用戶希望獲得符合自身需求的廣告,這比什麼都重要。用戶希望時不會被廣告主播的廣告。廣告客戶也希望顯示相關的廣告,這樣才能獲得可能適合的廣告。 Google 想為用戶提供良好
Thumbnail
如果你想看的是廣告投放可以保證獲利,那應該是走錯棚了。 廣告,沒有保證的結果,說穿了,大多數的預估值、銷售值的評估基礎,都是個人觀點居多。如果有哪個敢拍胸脯保證收益的操作合約,我也想要簽,躺著數錢多好,都別人幫我做就可以了。 
Thumbnail
如果你想看的是廣告投放可以保證獲利,那應該是走錯棚了。 廣告,沒有保證的結果,說穿了,大多數的預估值、銷售值的評估基礎,都是個人觀點居多。如果有哪個敢拍胸脯保證收益的操作合約,我也想要簽,躺著數錢多好,都別人幫我做就可以了。 
Thumbnail
有許多人對「買廣告」這件事有一種潔癖,好像這是一種「作弊」行為;對於不用買廣告就達成行銷目標的成功案例,則是心生嚮往,希望自己的產品或活動都能享受「病毒式行銷」的操作,只靠口耳相傳就被很多人知道。然而,這其實是一種隱藏的偏見。
Thumbnail
有許多人對「買廣告」這件事有一種潔癖,好像這是一種「作弊」行為;對於不用買廣告就達成行銷目標的成功案例,則是心生嚮往,希望自己的產品或活動都能享受「病毒式行銷」的操作,只靠口耳相傳就被很多人知道。然而,這其實是一種隱藏的偏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