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4]Back to the Crime Scen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期所提到的建立腳本下的體驗路徑與相應而來產生的使用者模式,三種狀態對應了不同的空間權利,以路徑的形式來探索空間中的複雜危險體驗。在此參考2015年陳惠君的《城市逃跑》中的路徑實驗。

對於線性、牆、邊緣的思考 圖片來源:https://www.team20map.com/art_works/944

對於線性、牆、邊緣的思考 圖片來源:https://www.team20map.com/art_works/944

在「逃脫」這個主題中,如何在一個高壓且目的性強的路徑中如何置入一個「軟性」活動解放心理體驗?她選擇一條位於台北車站至二二八公園間的路徑,用折疊、環繞、交叉行成迴繞產生人與客體之間的對話,再從線中找出側緣性的特點,以裂縫的形式抽離感情與時空氛圍,在地下街中的不同出口象徵不同的感知心境,衍生出灰色空間的側緣,將空間半開放出來。


緣側空間與主客體思考  圖片來源:https://www.team20map.com/art_works/944

緣側空間與主客體思考 圖片來源:https://www.team20map.com/art_works/944

在地下街中以空間呈現逃避者的內心張力,在藝廊中加入內心小劇場展現緣側空間,在出入口處用長廊的線性特點製造縱向的張力。

再將虛擬場景設為路徑式的體驗之後,在空間操作中加入製造危險的兇案腳本,為了切入危險與性別體驗的內核所做了角色分化,並因此產生了三種使用者型態(詳見前期),轉而對應的空間將為:將空間改造成製造危險的各種狀態、無法改變身處環境並有潛在危險、在沒有變動空間危險與否的限制下體驗(旁觀)腳本中的任意空間。在對於腳本中的空間氛圍體驗,我參考了下面的兩個案例,2020年林冰萱的《福州・愛情・故事-故事中的情感氛圍建築》與2021年胡惠綺的《斷裂的連接》

在《福州・愛情・故事》中,設計者反思了「只復其皮、不復其骨」的修復,試圖在福州找回四個失去了曾經1890年情感氛圍的建築-三坊七巷、上下杭、石厝教堂、鶴齡書院,並思考情感氛圍在空間中的方法論。於是她用了一段1890年的男女愛情故事展開,透過兩人的不同情感視角(靦腆與活潑),嘗試理性又感性的看待建築氛圍。

四個空間中感受到的不同建築氛圍  圖片來源:https://www.team20map.com/art_works/1288

四個空間中感受到的不同建築氛圍 圖片來源:https://www.team20map.com/art_works/1288

在這項操作中,她從空間中所體悟到的情感、人物在故事中所感知的氛圍變化、與之有印象連結的物件氛圍、角色所身除的時代下的空間紋理中,並在每一項體驗種各自加入男女的性格視角下所產生的感知,重構所在建築中的感知氛圍,並將這些逐漸產生的感性變化重構後變成新的建築氛圍。


物件氛圍的重構   圖片來源:https://www.team20map.com/art_works/1288

物件氛圍的重構 圖片來源:https://www.team20map.com/art_works/1288

《斷裂的連接》中選取松山車站前的帶狀公園,設計者認為都市公共空間的意圖不該是為了服務某些政治目的或經濟意圖,並試圖在基地上以敘事劇場喚醒群眾意識。在設計操作中,利用疏離效果來操縱審美意識,在不斷進出間形成共鳴與疏離的張力關係,並產生觀念的移轉。帶狀公園像是被鐵道所分隔的兩邊的連結,但又像是空白的存在,缺乏使用者自身的創造,於是透過疏離效果使人群變為主動狀態。


三塊基地和與之對應的劇場:廟埕廣場01、狹長綠地02、從中華過的破碎空間03   圖片來源:https://www.team20map.com/art_works/1573

三塊基地和與之對應的劇場:廟埕廣場01、狹長綠地02、從中華過的破碎空間03 圖片來源:https://www.team20map.com/art_works/1573

在上述的三個案例中,加入了線性路徑、情感氛圍、敘事劇場的空間腳本,使建築呈現另一種敘事型的連續體驗,在前篇所講述的三種體驗路徑和與之對應的三種使用者模式,將各個使用者帶入到不同的路徑體驗中,得出腳本中的九種體驗空間。

角色與路徑匹配之空間型態可能

角色與路徑匹配之空間型態可能

還記得在畢設.1中提到的原田章的《假想空間街道設計》中,再給受試者的各種空間選項中依照性質分成了危險區、安全區、安心區和便利區,受試者在設計的過程中往往會依照可控性、逃脫可能性和自身經驗作參考。在危險路徑中的交互影響和通行下(C充斥著A與B的矛盾與對抗,是A與B之間的轉換跨際區),於是仍會產出AC、BC等路線合集,如何在路徑中使無法體驗危險的參與者主動參與,我將在這條路線下產出的空間需求分類為:

  • 女性秩序的再建立區(空間中的女性自我意識體驗)
  • 赤裸投影(凝視與被凝視的主客體反思)
  • 遇害場景(易侵害氣質之於場所空間的體現)
  • 權利反轉迴圈(空間主\被動權路徑交移)
  • 鏡像迷宮(看、説、動的姿態與其被動態的思考場域)
  • 第一人稱劇場(角色創造空間危險下的權力再分配)
  • 匿名獵場(空間不自主體驗)

在這個腳本中成為空間的體驗角色之一時,即開始對自身性別所身處空間產生質疑,空間該因爲性別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邏輯?還是撇開性別差異,因應腳本建立空間中的絕對理性邏輯?我試圖用性別空間回應危險與不安的社會疑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大建築全體
154會員
696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金大建築全體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脫稿拖到天荒地老,還是得把他寫完對吧(哭)
Thumbnail
脫稿拖到天荒地老,還是得把他寫完對吧(哭)
Thumbnail
再高聳的建築終會隨著時間而垮下,但曾被層層牆壁所隔絕的密切關係呢,能重新建立起來嗎?孤獨、衰老、假訊息、傳染病、全球性的災難等等的這些,為什麼又能直接穿透牆壁,產生影響呢?
Thumbnail
再高聳的建築終會隨著時間而垮下,但曾被層層牆壁所隔絕的密切關係呢,能重新建立起來嗎?孤獨、衰老、假訊息、傳染病、全球性的災難等等的這些,為什麼又能直接穿透牆壁,產生影響呢?
Thumbnail
那個還拿著數位相機的年代,那個還沒拿著智慧型手機的年代。 【台北隨想】(2009.02.23)晚上抵達台北。 台北的捷運,讓距離好像近了、卻又遠了;見不到街道上的風光,而是相仿的進出口、指示牌。台北的腳步,讓時間好像多了、卻也少了;拼命追趕著時間的腳步,有多少留給了自己與關心的人物?台北的建築物,讓
Thumbnail
那個還拿著數位相機的年代,那個還沒拿著智慧型手機的年代。 【台北隨想】(2009.02.23)晚上抵達台北。 台北的捷運,讓距離好像近了、卻又遠了;見不到街道上的風光,而是相仿的進出口、指示牌。台北的腳步,讓時間好像多了、卻也少了;拼命追趕著時間的腳步,有多少留給了自己與關心的人物?台北的建築物,讓
Thumbnail
想到小時候玩的那種數字連連看的遊戲。紙上斷續的線、看似散亂的點,照著數字的順序描畫就會出現完整的圖像。然而,我的城市迷走不一定總是有輪廓,也不知道這樣走下去會得到什麼。
Thumbnail
想到小時候玩的那種數字連連看的遊戲。紙上斷續的線、看似散亂的點,照著數字的順序描畫就會出現完整的圖像。然而,我的城市迷走不一定總是有輪廓,也不知道這樣走下去會得到什麼。
Thumbnail
在上期所提到的建立腳本下的體驗路徑與相應而來產生的使用者模式,三種狀態對應了不同的空間權利,以路徑的形式來探索空間中的複雜危險體驗。
Thumbnail
在上期所提到的建立腳本下的體驗路徑與相應而來產生的使用者模式,三種狀態對應了不同的空間權利,以路徑的形式來探索空間中的複雜危險體驗。
Thumbnail
畢設週記|零伍   當代影像不再直接捕捉光線的事實,而是以訊號的方式逐一將現實的光加以記錄。
Thumbnail
畢設週記|零伍   當代影像不再直接捕捉光線的事實,而是以訊號的方式逐一將現實的光加以記錄。
Thumbnail
「被保護」是能夠自在參與公共空間的唯一方式嗎?在許多刻板印象的作用下,女性是不適合戶外、打鬧的公共空間。在社會文化裡,女孩要受到保護,因此活動的範圍受限在家或鄰近的地方。基於性別角色的不同分工,女性時常被逐於公領域之外。
Thumbnail
「被保護」是能夠自在參與公共空間的唯一方式嗎?在許多刻板印象的作用下,女性是不適合戶外、打鬧的公共空間。在社會文化裡,女孩要受到保護,因此活動的範圍受限在家或鄰近的地方。基於性別角色的不同分工,女性時常被逐於公領域之外。
Thumbnail
在大多數為男性規劃師所設計的都市公共空間裡,妳是否也曾感受到疏離?不貼心的如廁環境、不得安寧的街道調戲騷擾、月光光心慌慌的深夜暗巷、推著嬰兒車上也不是下也不是的微妙高差⋯⋯
Thumbnail
在大多數為男性規劃師所設計的都市公共空間裡,妳是否也曾感受到疏離?不貼心的如廁環境、不得安寧的街道調戲騷擾、月光光心慌慌的深夜暗巷、推著嬰兒車上也不是下也不是的微妙高差⋯⋯
Thumbnail
「天氣清明的日子裡,我獨自走在昏黃的路燈下,夏天是如此的靜謐,迎面吹來的風似乎夾雜了汽水味的酸甜,我正低頭從口袋裡掏出鑰匙開門,下一個抬頭,我的世界突然傾倒在我眼前。」
Thumbnail
「天氣清明的日子裡,我獨自走在昏黃的路燈下,夏天是如此的靜謐,迎面吹來的風似乎夾雜了汽水味的酸甜,我正低頭從口袋裡掏出鑰匙開門,下一個抬頭,我的世界突然傾倒在我眼前。」
Thumbnail
某年某月某日,接到藝文陣線同伴捎訊,問我有沒有空陪走廢墟。廢墟?聽來有趣,便跟著玩玩。沒想到廢墟真的是廢墟,有些廢墟到其實我會害怕(噓,不要跟別人說),而這些廢墟的過往,則是城鎮故事的交錯。
Thumbnail
某年某月某日,接到藝文陣線同伴捎訊,問我有沒有空陪走廢墟。廢墟?聽來有趣,便跟著玩玩。沒想到廢墟真的是廢墟,有些廢墟到其實我會害怕(噓,不要跟別人說),而這些廢墟的過往,則是城鎮故事的交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