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筆記|《穿孔城市》,探討時間、空間、建築與人之間,那藕斷絲連的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展覽介紹

《穿孔城市》展覽海報|台北當代藝術館
由資深策展人黃海鳴策劃的《穿孔城市》這檔展覽,旨在探討時間、空間、建築與人的身體之間藕斷絲連的關係。
再高聳的建築終會隨著時間而垮下,但曾被層層牆壁所隔絕的密切關係呢,能重新建立起來嗎?孤獨、衰老、假訊息、傳染病、全球性的災難等等的這些,為什麼又能直接穿透牆壁,產生影響呢?

這次的展覽中,幾個印象深刻的創作

洪譽豪《無以為家》
走過繁華與沒落衰敗的萬華,如今旅客、商家、小吃攤販、遊民、性工作者來往或駐足於騎樓空間之中,對他們來說,這是「家」嗎?
藝術家以 3D 掃描的方式呈現出萬華的騎樓廊道,動態的影像搭配散落在其中的襯衫、椅子、行李箱、玩偶等家中會出現的靜物,試圖重構騎樓下的狀態。公共與私密空間的交會,有多少人生存於這樣的縫隙之間?而如此一般的日常,終有一天也會流入時間的軌跡。
騎樓影像中間擺放「家」的物件,這個似家又非家的空間傾訴著一個個流轉於此的故事。
陳伯義《步移景換 · 華江陰陽》
這一系列的攝影作品主體為 70 年代建成的華江整宅,是當時極具現代主義、實驗性質特色的建案之一。建築一、二樓為商用空間,三、四樓則為私人住宅,連接其中的樓梯,寬度也從開放轉為狹隘,如此特殊的廊道系統規劃巧妙地展現了公共與私密空間的曖昧關係,也呼應到「穿孔」這個展覽主題。
藝術家利用光影變化串接起整個內容,並以卷軸的方式呈現,使觀眾能跟著鏡頭移轉,漫遊於建築空間中。卷軸末端有藝術家整理出的華江整宅興建及國家重要政策簡表,觀眾能搭配著閱覽,將華江整宅帶入這樣的歷史脈絡中。
光影灑落在華江整宅的空間之中,輕輕喚起這個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黃彥超《Food Winger》
行動送餐在近幾年逐漸成了一股熱潮,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外送員也就此改變城市風景。然而資本主義之下,外送員的生存與身體的工具化、消費與勞動等,各種矛盾交織其中。
影像作品裡,身穿白衣服、背著全白外送背包的女子踩著滑板,溜過無人的停車場、頂樓空間、廢棄的游泳池,明明就除去了真實性的身份,卻四處找不到出口的光。彷彿塑膠小鳥一樣,只能不斷圍繞著球體盤旋,而無法自由飛翔。
藝術家搭配著樓梯轉角製造出四面環繞之感,隨著影像不停的轉啊轉、轉啊轉,彷彿沒有盡頭。
張徐展《Si So Mi》
西索米(Si So Mi )是喪葬樂隊的別稱,這三個音源於德國一首愛情歌曲「我怎能離開你」,藝術家將歌曲翻唱後,搭配著用報紙、紙糊創作出的多個戲偶,以此紀念城市角落中被冠以骯髒、卑微而避之唯恐不及的生命。
動畫中戴上生日帽、被壓扁的老鼠照著鏡子回顧其生命,喪葬樂隊用歌舞歡慶被水淹、被壓扁、被捕鼠器捕獲的終結篇章,運用荒誕的手法將生與死的儀式轉化成為永恆。
順帶一提,藝術館中幾個角落都有這些生命的身影,旁邊配著一段段令人莞爾的文字,靜待大家發掘。
步出展間後發現一隻壓扁的老鼠,無聲地哀嘆:「妳怎麼現在才來?」
姚瑞中《巨神連線》
有別於以往神像攝影的莊嚴靜肅,藝術家在拍攝作品時往往帶入附近的街景、車道或周圍不起眼的角落,以此表達宗教信仰已逐漸成為常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作品以三個投影軌跡呈現,提供了視覺上的震撼效果,搭配著 NASA 錄製的宇宙聲響與法會聲音混合而成的背景音樂,營造出靜謐詭譎的氛圍。

寫在最後

從小在台北的軍眷社區長大,高樓大廈與低矮平房在我的生活中有過無數次的交疊,游移於習以為常的空間裡,好像也未曾思考過「它們」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因此看展的當下其實有點摸不透「穿孔城市」這個主題及其與作品之間的關聯性,也難以與作品或甚至整個主題產生共鳴,回家後上網找了許多資料,才慢慢了解到展覽想要傳達的內涵。
展覽相關資訊
展覽名稱:《穿孔城市》
展出時間:2020.05.23 – 08.09
展覽地點:台北|捷運中山站|台北當代藝術館
票價:50 元
avatar-img
1會員
1內容數
分享書單、藝術與社會議題,也會偶爾回顧一下不太出色但還算精彩的人生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1730~0230 9個小時 騎了360公里 從臺南美術館2館~新北 上午將近九點起床 隨便吃了點東西 十點左右進臺南美術館2館 一進門的展覽就引起一些感觸: 〈觀沈昭良攝影「漂流」〉   我們以為雲氣漂流 雲氣認為我們才居無定所   我們看河面漂流殘枝 河面看世間漂
一座現代空中三合院依著都市河堤的綠帶而建,那雅致柔白雕塑般的建築形式,正一面和蔚藍的天空對話,也稍稍地改變這個街道的輪廓。恰當的臨路退縮距離,除了給予建築展現立面表情的空間外,也為轉角處得到更好的緩衝,而體貼設置一隅的座椅,圍塑了當代的奉茶形式。
Thumbnail
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中,發現獨特的建築之美。高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是臺灣戰後建築史上的重要作品,呈現理性、創新和現代性。這篇文章探討波浪大樓的功能、美感以及施工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並介紹設計師陳仁和的背景與貢獻。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台北公館有個寶藏巖聚落,1960年代開始出現居民,大多是榮民老兵與家屬,依著山形興建違章建築,漸漸成為聚落,80年代市政府原本想拆除,經歷抗爭,漸漸轉型為藝術村,斷垣殘壁的景象被稱作歷史斷面。差事劇團二十年前便在寶藏巖歷史斷面搭帳篷演出,2024年3/22、
Thumbnail
新竹縣「湖口好客文創園區」裡的主建築為兩座圓樓和兩幢拱形紅磚街屋,裡頭有著許多客家文化的佈置。園區裡不定期的舉辦市集活動,提供街頭藝人與藝文創作者一個展演的空間與舞台。戶外廣場擺設各式各樣裝置藝術可供遊客拍照,還有舊時踏水車、手壓式汲水泵浦等設備能讓親子共同體驗。
Thumbnail
無論看見了多少臺階, 無論走遍了多少街道, 也不管覆蓋屋頂的是什麼, 或者那片牆的建材有多特殊... 組成一座城市的不是那些, 而是「空間量度」與「過去事件」的關係, 欄杆的高度與翻過欄杆的志願者, 漁網的破洞與修補的老人們閒聊著話當年, 這些記憶, 清晰或模糊的過往, 城市被一
踩踏  街道應聲碎裂 墜落  城市化為深淵 一眨眼 時空回溯至從前 那時的街尚未染上喧囂 那時的街尚未背上立場 那時的街尚未取上意象 浮現在眼前的 是眷村回憶 沒有金龍 更無星雲 步行於無名的小巷 一望無際的 是人情味 時間帶走了一切 沒有人願意為他們留下故事
Thumbnail
景物召喚記憶、尋回時間,不管是之於個體抑或集體,我們總是透過一些「實體的物」,得已回到過去。 一幢房子、一根柱子、一扇窗,打開窗子,陽光照了進來,光影交織形成未知,來到「2023城中串遊季OPEN A NEW PAGE」(展期:2023/12/10-2024/1/15),走進台中城新的一頁。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1730~0230 9個小時 騎了360公里 從臺南美術館2館~新北 上午將近九點起床 隨便吃了點東西 十點左右進臺南美術館2館 一進門的展覽就引起一些感觸: 〈觀沈昭良攝影「漂流」〉   我們以為雲氣漂流 雲氣認為我們才居無定所   我們看河面漂流殘枝 河面看世間漂
一座現代空中三合院依著都市河堤的綠帶而建,那雅致柔白雕塑般的建築形式,正一面和蔚藍的天空對話,也稍稍地改變這個街道的輪廓。恰當的臨路退縮距離,除了給予建築展現立面表情的空間外,也為轉角處得到更好的緩衝,而體貼設置一隅的座椅,圍塑了當代的奉茶形式。
Thumbnail
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中,發現獨特的建築之美。高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是臺灣戰後建築史上的重要作品,呈現理性、創新和現代性。這篇文章探討波浪大樓的功能、美感以及施工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並介紹設計師陳仁和的背景與貢獻。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台北公館有個寶藏巖聚落,1960年代開始出現居民,大多是榮民老兵與家屬,依著山形興建違章建築,漸漸成為聚落,80年代市政府原本想拆除,經歷抗爭,漸漸轉型為藝術村,斷垣殘壁的景象被稱作歷史斷面。差事劇團二十年前便在寶藏巖歷史斷面搭帳篷演出,2024年3/22、
Thumbnail
新竹縣「湖口好客文創園區」裡的主建築為兩座圓樓和兩幢拱形紅磚街屋,裡頭有著許多客家文化的佈置。園區裡不定期的舉辦市集活動,提供街頭藝人與藝文創作者一個展演的空間與舞台。戶外廣場擺設各式各樣裝置藝術可供遊客拍照,還有舊時踏水車、手壓式汲水泵浦等設備能讓親子共同體驗。
Thumbnail
無論看見了多少臺階, 無論走遍了多少街道, 也不管覆蓋屋頂的是什麼, 或者那片牆的建材有多特殊... 組成一座城市的不是那些, 而是「空間量度」與「過去事件」的關係, 欄杆的高度與翻過欄杆的志願者, 漁網的破洞與修補的老人們閒聊著話當年, 這些記憶, 清晰或模糊的過往, 城市被一
踩踏  街道應聲碎裂 墜落  城市化為深淵 一眨眼 時空回溯至從前 那時的街尚未染上喧囂 那時的街尚未背上立場 那時的街尚未取上意象 浮現在眼前的 是眷村回憶 沒有金龍 更無星雲 步行於無名的小巷 一望無際的 是人情味 時間帶走了一切 沒有人願意為他們留下故事
Thumbnail
景物召喚記憶、尋回時間,不管是之於個體抑或集體,我們總是透過一些「實體的物」,得已回到過去。 一幢房子、一根柱子、一扇窗,打開窗子,陽光照了進來,光影交織形成未知,來到「2023城中串遊季OPEN A NEW PAGE」(展期:2023/12/10-2024/1/15),走進台中城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