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筆記|《穿孔城市》,探討時間、空間、建築與人之間,那藕斷絲連的關係

2022/07/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展覽介紹

《穿孔城市》展覽海報|台北當代藝術館
由資深策展人黃海鳴策劃的《穿孔城市》這檔展覽,旨在探討時間、空間、建築與人的身體之間藕斷絲連的關係。
再高聳的建築終會隨著時間而垮下,但曾被層層牆壁所隔絕的密切關係呢,能重新建立起來嗎?孤獨、衰老、假訊息、傳染病、全球性的災難等等的這些,為什麼又能直接穿透牆壁,產生影響呢?

這次的展覽中,幾個印象深刻的創作

洪譽豪《無以為家》
走過繁華與沒落衰敗的萬華,如今旅客、商家、小吃攤販、遊民、性工作者來往或駐足於騎樓空間之中,對他們來說,這是「家」嗎?
藝術家以 3D 掃描的方式呈現出萬華的騎樓廊道,動態的影像搭配散落在其中的襯衫、椅子、行李箱、玩偶等家中會出現的靜物,試圖重構騎樓下的狀態。公共與私密空間的交會,有多少人生存於這樣的縫隙之間?而如此一般的日常,終有一天也會流入時間的軌跡。
騎樓影像中間擺放「家」的物件,這個似家又非家的空間傾訴著一個個流轉於此的故事。
陳伯義《步移景換 · 華江陰陽》
這一系列的攝影作品主體為 70 年代建成的華江整宅,是當時極具現代主義、實驗性質特色的建案之一。建築一、二樓為商用空間,三、四樓則為私人住宅,連接其中的樓梯,寬度也從開放轉為狹隘,如此特殊的廊道系統規劃巧妙地展現了公共與私密空間的曖昧關係,也呼應到「穿孔」這個展覽主題。
藝術家利用光影變化串接起整個內容,並以卷軸的方式呈現,使觀眾能跟著鏡頭移轉,漫遊於建築空間中。卷軸末端有藝術家整理出的華江整宅興建及國家重要政策簡表,觀眾能搭配著閱覽,將華江整宅帶入這樣的歷史脈絡中。
光影灑落在華江整宅的空間之中,輕輕喚起這個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黃彥超《Food Winger》
行動送餐在近幾年逐漸成了一股熱潮,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外送員也就此改變城市風景。然而資本主義之下,外送員的生存與身體的工具化、消費與勞動等,各種矛盾交織其中。
影像作品裡,身穿白衣服、背著全白外送背包的女子踩著滑板,溜過無人的停車場、頂樓空間、廢棄的游泳池,明明就除去了真實性的身份,卻四處找不到出口的光。彷彿塑膠小鳥一樣,只能不斷圍繞著球體盤旋,而無法自由飛翔。
藝術家搭配著樓梯轉角製造出四面環繞之感,隨著影像不停的轉啊轉、轉啊轉,彷彿沒有盡頭。
張徐展《Si So Mi》
西索米(Si So Mi )是喪葬樂隊的別稱,這三個音源於德國一首愛情歌曲「我怎能離開你」,藝術家將歌曲翻唱後,搭配著用報紙、紙糊創作出的多個戲偶,以此紀念城市角落中被冠以骯髒、卑微而避之唯恐不及的生命。
動畫中戴上生日帽、被壓扁的老鼠照著鏡子回顧其生命,喪葬樂隊用歌舞歡慶被水淹、被壓扁、被捕鼠器捕獲的終結篇章,運用荒誕的手法將生與死的儀式轉化成為永恆。
順帶一提,藝術館中幾個角落都有這些生命的身影,旁邊配著一段段令人莞爾的文字,靜待大家發掘。
步出展間後發現一隻壓扁的老鼠,無聲地哀嘆:「妳怎麼現在才來?」
姚瑞中《巨神連線》
有別於以往神像攝影的莊嚴靜肅,藝術家在拍攝作品時往往帶入附近的街景、車道或周圍不起眼的角落,以此表達宗教信仰已逐漸成為常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作品以三個投影軌跡呈現,提供了視覺上的震撼效果,搭配著 NASA 錄製的宇宙聲響與法會聲音混合而成的背景音樂,營造出靜謐詭譎的氛圍。

寫在最後

從小在台北的軍眷社區長大,高樓大廈與低矮平房在我的生活中有過無數次的交疊,游移於習以為常的空間裡,好像也未曾思考過「它們」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因此看展的當下其實有點摸不透「穿孔城市」這個主題及其與作品之間的關聯性,也難以與作品或甚至整個主題產生共鳴,回家後上網找了許多資料,才慢慢了解到展覽想要傳達的內涵。
展覽相關資訊
展覽名稱:《穿孔城市》
展出時間:2020.05.23 – 08.09
展覽地點:台北|捷運中山站|台北當代藝術館
票價:50 元
Gina
Gina
深深著迷於文字與藝術,也關注許多社會議題,在這裡記錄日常的雜想、以及一些成長的印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