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1]Manufacturing "Jack the Ripper"

2021/08/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家」作為心理上最安全的私領域,你會使它遠離哪些潛在危險?(原田章 仮想街空間構成法 http://www.tsjjr.com/tsjjr_ccu/V7N2.pdf )
攤開上面的地圖,是一張根據原田的「仮想街空間構成法」應用在受試者對居住環境投射的受試紙。為了加強對實驗素材的投射作用,在街道上加入了住家的位置。在諸如銀行、醫院、派出所、公園、便利商店、廢墟、亂葬崗等等選項中,並依據可能會對自身造成的危險性、安心性、便利性做區域的劃分(危險區、安全區、安心區、便利區)。
看到以自家為圓心做重新規劃的妳/你,是否會習慣性的將對自己感到舒適的、或安心的素材(例如便利商店、郵局、派出所)圍繞在家附近呢?再將廢墟、亂葬崗荒地這類隱隱覺得不安、或看起來就不安全的地點放得越遠越好?從研究中可以看出,空間中的某些特性會影響受試者在代入這種空間犯罪時的被害恐懼感,其中廢墟、亂葬崗等心理感受評價較低的選項,更是被劃進火車站的另一端(火車站本身在實驗中具有隔絕的作用),這種讓人身處其中會評估自己成為被害者風險(且風險很高),或是對這種環境的認知本能感覺易受傷害的空間,往往希望離開自己日常的活動範圍遠一點(或是不要出現在日常生活圈裡)。
在理想狀態下,這樣的配置當然再好不過,住家旁邊有著便利的商店和令人安心的派出所,生活所需的交通途徑、銀行、郵局等等都在日常出行的安心動線上,然而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在實驗中,女性受試者對於「派出所」的位置放置多傾向「保護自宅」的功能(相對的男性受試者更多傾向「鎮壓犯罪」),進而聯想起女性之於空間中「保護」屬性的思考。

婦女長久以來被劃入私領域,對於公共空間感到陌生疏遠與恐懼不安。雖然好不容易同家裡逃出來,又發現公共場所也拒絕她,被整個世界所排斥、無處容身的感覺不禁令她悲從中來。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p115)
在大多數為男性規劃師所設計的都市公共空間裡,妳是否也曾感受到疏離?不貼心的如廁環境、不得安寧的街道調戲騷擾、月光光心慌慌的深夜暗巷、推著嬰兒車上也不是下也不是的微妙高差⋯⋯許多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在公共空間遭受性攻擊或性暴力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行政員主計處於暴力犯罪的分析中指出,在強制性交罪中的受害者有97%為女性,在當代人的「被害者有罪論」的意識輻射中,究竟是女性因為其女性特質較易成為受害標的?還是環境屬性促使加害者激發了其暴力特質?
生活在都市空間的女性時時暴露在空間隱藏的不便與危險下,特別是人來人往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或活動路徑)的不定時安全隱患使得女性自我約束在這類空間裡的行為,在這類變相的「公共空間使用天花板」的被動限制下,行動更容易受到控制指導、或強制保護,為避免女性的生理弱勢帶來的侵害,一步步限制進而控制干預女性出現在公共空間時的形象與活動。
出現在公共街道的女性就一定是「弄髒街道的污染源」嗎?(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923/1017101.htm)
空間中的危險體驗是一種抽象的心理知覺,像把辣椒放進千百個人嘴裡都就會有千百種辣度,有些人像是喝了口水一樣毫無知覺,有些人僅僅舌尖碰到一點就尖叫著冒起了煙。然而,在每位女性在都市中生活穿梭的這些年,不管是在公共空間的參與上經歷過的諸多不便、還是深夜獨自站在周遭空無一人的公車站牌擔驚受怕地等車,參與空間中的「不適感」早已如影隨形的跟在身旁。
在這個女性與公共空間參與的不適程度的議題操作中,這種以女性為大宗體驗者的危險體驗,如何使大家(包含從未體驗過類似經驗的人們)意識到這種女性在生活中或許習以為常的不適是一個真正的「危險」。我希望藉由「放大檢視」的作用,將日常公共空間的危險zoom到一個讓未曾感受過的人也不得不參與體驗的狀態,作為一個喚醒危機意識的恐慌製造器,這些設計過後的空間型態提供了一種別於之前的空間經驗,一種概念性的體驗建築,在都市的一隅,散播著長年以來對危險體驗與被公共空間排斥(限制)所帶來的幽怨與無奈。
139會員
683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