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分享】馬太效應

2021/09/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理論背景

  196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King Merton)提出了「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而馬太效應一詞,是源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從前,有位貴族要出遠門,臨走前叫來了三位僕人,並且分別給予5,000兩、3,000兩、1,000兩銀子去做生意。貴族回來後驗收三位僕人的成果,卻發現第三位僕人沒有善用錢財,因此,這位貴族只獎賞前兩位僕人,同時嚴懲第三位僕人。馬太福音這則故事的寓意是:「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剝奪。」
  該理論起初被應用在科學界,爾後才逐漸應用在經濟學、社會學。原先寓意為勉勵人們辛勤工作,後來則被用來說明殘酷的社會現象-「富者恆富、貧者恆貧」。

🧠理論內容  

  馬太效應在實務上最經典的案例,發生在了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當時,安東尼·休伊什教授的研究生約瑟琳·貝爾·伯奈爾發現了脈衝星,關於發現脈衝星的文件共有5個作者,結果,休伊什博士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並沒有把貝爾作為共同研究者列入諾貝爾獎獲獎名單。這起著名的案件,就是「馬太效應」的縮影。未成名的研究生還是比不上著名的科學家,甚至功勞最後會被整碗端走。
  馬太效應講述的就是一個不公平的社會現象,當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或群體擁有名聲或財富時,他就會如滾起雪球般的創造出更多優勢,比起其他人更容易成功,這個效應就好比我不久前發的那篇關於「階級複製」的文章。在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下,導致了贏者通吃,沒有資源就難以翻身的結果,也就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這種資源、權力過度集中在某些人身上的狀況,形成了一種難以僭越的社會問題。

🧠為何和投資理財有關呢?

  在股市中,可以見到強勢股恆強,弱勢股恆弱的狀況。當一檔沒有知名度、沒有成交量的股票,自然難以成為一檔飆股,即便它的基本面非常穩定也是如此,且這種股票通常還會在經濟不景氣時率先領跌,導致弱者恆弱的現象。相反的,行情看漲的知名股票,其需求會越來越高,最後變成恆強的飆股。
  此外,也能解釋在富人不斷錢滾錢的現象。一般平民百姓的投資本金是有限的,相對的,富有的人擁有龐大資金,成為股市中的大戶,自然擁有影響股價走勢的能力。以報酬率來看,倘若一個窮人家本金5萬,另一大戶擁有200萬,同時投資在一個年報酬率10%的資產上,一年後,窮人家取得利息(or股利)為5千,而富人家卻擁有了20萬的利息(or股利),因此,富人就擁有更多的財富投資在報酬率更高的資產上。如此不斷地滾雪球下去,導致社會的天秤不再平衡,最後趨向M型化社會。

🧠反思

  我認為資本主義存在的一天,富者恆富的現象就不會改變,而身為一芥百姓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所能的發揮自我專長,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其不斷與他人比較,不如好好的活出自己的人生!在職場中,也不要害怕自己矮別人一節,只要能認清事實,貢獻自己所能,總有一天一定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喜歡我的文章的朋友,不妨動動小指,幫我按個文章底下的綠色小手手(Liker Land),不需要花錢喔!您的鼓勵,是我繼續寫文章最大的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Dr.HowChi
Dr.HowChi
一位來自鄉下的窮孩子,落腳於方格子。身為喜歡健身的財金系學生,將與各位分享自身對於金融市場的觀察,偶爾寫寫健身日誌與心情雜誌。很榮幸與各位在此邂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