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地「不做計畫」,反而讓時間更有價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看越多關於計畫、精進自己工作流程或心態的工具書,我越有自己好像事事都需要指引的感覺,似乎失去一點主控權。
所以我開始學著「不做計畫」,接著發現一些改變。
讀書計畫魔人
先從以前的習慣說起。
國三時為了大考,我開始習慣做讀書計畫,中間跳過高一高二的荒唐歲月(說荒唐也還好,我就是在學校很少清醒而已),高三時又把自己做計畫的技能推到當時的人生頂峰:除了替自己做精實的讀書計畫之外,我還負責輔導補習班學弟妹、同學們的計畫訂定。
當時真的是一刻都不想浪費,因為覺得所有科目都追著我跑,大考追著我跑,有一陣子走在路上,覺得連車流&紅綠燈都在逼我跑快點、再快點。
當時每個周日,我都會把下周的每個時段要讀的書計畫好,也自己訂下每天都要各寫一篇中英文作文的題目,不管有沒有人可以改,雖然達成率沒能到100%,但我想也差不多有個85%~90%,有時候還能空一些時間出來,把我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字超醜的示意圖。是剛剛隨手凌亂寫的,只是想表達當時那種超有壓迫感的密集度XD
更噁心的是,我還幫他們客製化進度,手把手幫排計畫,帶著各種程度不同的學生,有國中三年英文都用猜的天兵,也有那種國中到高中都是全校第一名的怪物。教他們排計畫的結果,就是我更沉迷於自己做計畫的SOP了。
(p.s.那個天兵的英文,後來可以憑實力考到及格,我聽到當場大罵一聲幹,是喜悅的幹;第一名學霸則是遇到一點撞牆期,但後來還是優雅地考上第一志願。)
幸虧後來自己學測也考得不會太爛,計畫的力量把我推向前了一步,而我也因此更信奉「做計畫」帶來的效果。
計畫變成記錄
然而,不知是不是因為高三的時候計劃過度,上大學漸漸開始變得「計畫趕不上變化」,或者是說,我可能心裡根本沒有想要照著計畫走,卻還是違心地寫著計畫本,持續信奉著計劃教(?)。
久而久之,「計畫本」就變成「記錄本」,每個月都會看到寫好的計畫被劃掉,用不同顏色寫上實際做的事,就這樣一直改改塗塗,甚至出國之後,因為獨處時間很多,就變成大量的記錄。
▲甚至把去超市的收據貼起來(雖然已經褪掉了),寫文章之外還記錄逐項花費。
在韋爾瓦這樣的小地方,我因為西班牙文太破爛而有點害怕出去交朋友,半年中前面2/3的時間,都在獨自探索這個神奇的國家,開始寫一些記錄心情的文章來減緩孤寂感。
一方面也因為第一次出國,萬事萬物都好新鮮,就連下午9點太陽才下山、超市有大份量的便宜優格,或是對面鄰居的狗很愛對我吠叫,這些有的沒的小事情我都可以寫成文章(真是發瘋)。
回國後,一口氣有很多瑣碎的事情要做,也有很多人要見,記錄就在我回來踏入國門那天起,也就同步停止。
亂寫亂畫
演進到剛出社會時,我連記錄都不想做了,更別說是計畫。
第一份工作,我每天都在學新的東西,也希望用最短的時間上手,所以經常用最簡略快速的方式 — 列點,來記錄我當下學到的東西:
▲超亂超沒組織架構,有時自己寫啥也看不出來。
因為接收跟消化的時間非常非常短,東西變得越來越凌亂、沒有章法,連叫他XX紀錄、日誌或筆記我都不忍,雖然全部寫在同一本筆記本裡面,但看起來就很像東一塊西一塊拼湊起來的小抄本,突然間需要什麼再回去翻(比較常需要的我會貼標籤貼),裡面還會參雜我在架構稿件的草圖,真的就是非常亂寫亂畫。
至於現在呢?
目前我只做工作上的時程安排,就是寫在行事曆上、訂定工作天數這樣,非常簡單必須的程度,但關於全部的生活 — — 很抱歉,我無法告訴你我現在能像以前一樣,做什麼精實的日常計畫,或是精美的筆記。
從以前的歷程去細想,推進到現在之後,我發現自己的演化(?)過程好像要比別人看起來時間拉長很多很多,每個階段要行進到下一階段的時候,需要經過數月、甚至是以年計算的時間。
但其實重點是我感覺到自己心態上的改變
過去我會很在意沒有做計劃這件事情,會覺得每一分鐘沒有得到事先的安排,是一種浪費人生的罪孽,那種愧疚感存在心裡很久,但非常諷刺的是,我實際上也沒有動手去做安排,表象看起來是懶惰、拖延,但其實再向內深挖一層,我發現的是:
1)恐懼作祟:自己很害怕計畫不如預期,所以索性不做安排,就不會因為計畫沒完成而內疚。
2)享受驚喜:我其實是很喜歡生活中有驚喜的人,並且突發狀況反而讓我更有活著的感覺。
理解到「現階段不做計劃」的自己,其實可以靠內在驅動和為生活保留的彈性,竟然改善我一部分的拖延症,也讓我在每個時段裡做的事情,更順著自己的心意去走,而非心不甘情不願做著不想做的事情。
原本認為需要做完整計畫才能開始的事情,像是寫文章、記錄讀書心得、優化履歷表準備換工作,或是每天的運動內容等等,在我拋棄「沒做計劃帶來的內疚&不安」之後,似乎就不那麼遙不可及了。
在排計劃嚇死自己之前,有個順從心意的動機開頭,並且讓這個動機乘著一點彈性飛遠一點,也多看一些預料外的風景,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25內容數
土生土長的台灣文組生,aka第一類組長大的數理絕緣體,工作之後除了自己遭遇到很多荒唐的職場經歷,身旁同為文組的朋友們更是一個個有著如電視劇的工作奇談。很多時候你得要有一枚變形蟲的靈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一個計畫控,⁡ 但以前是個比較低階的計畫控,⁡ ⁡列過很多計畫也失敗過很多。⁡ ⁡大概就是太完美主義,⁡ ⁡不是零就是一百,太有病了。⁡⁡ 現在列計畫只要求自己最多達到八成,⁡ ⁡超過都是多的,執行起來相對輕鬆容易。⁡ ⁡而且也明白有些事適合計畫,例如學習西文,⁡ ⁡但
Thumbnail
這篇文章透過孩子借書的實例,教導如何運用專案管理制定閱讀計劃。學習將閱讀目標拆分成可執行的小步驟。以 30 天為期限,設定每週和每天的里程碑,並計算每日所需的閱讀時間。遇到突發狀況時,他懂得靈活調整計畫。這種「以終為始」的方式使孩子在管理時間和達成目標上更有掌握,讓閱讀成為有成就感的日常習慣。
人不容易區分理想與現實,會高估自己一天的產能,會以為事情要成靠毅力就可以。但實際有操作過的話,都會發現你其實對自己的狀況掌握沒有想像中那麼好。而計畫是用來制約你一天的行動,我也很有共感。如果一天沒有計畫,很容易不知道要做什麼,時間就消失在滑社群貼文,隨意逛影片之中了。
每到年終或期末的時候,許多人都會開始制定新的一年計畫,或是為新的學年、工作做準備。 不管是生活上每天的代辦清單或是每個月分需處理的生活大小事情,總是需要我們費心地去計劃、去處理;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 科系發達的時代,傳統的紙本逐漸被手機和電腦給取代,現在的人打開手機的行事曆就能看到一天甚至是一年
Thumbnail
我是個很愛做計畫的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先上網查詢並作功課才會行動。但,最近聽Podcasts節目中有一集提到:「其實這也是我們這麼網路世代的方便下帶來的隱憂,因為很多人變得因此不敢冒險因為一定要掌握事情的全貌才敢行動,反而被科技控制。」這段話很有趣,也讓我這幾天我也反思了很多事情。確實我好像也有一
▋停止再刪除行程,免得未來清單也被刪除掉 發現自己常有這種僥倖心態 像是今天在趕圖 就會想說 『沒關係,頂多晚上不去上課 這樣還可以繼續趕圖』 明明就不是非不得已的情形 但我卻開始習慣這樣的念頭 導致我常刪除原本行事曆上的行程 要停止這樣啊 否則我寫行事曆做什麼 難
Thumbnail
事先擬定具備彈性的計畫,讓大腦得以釋出空間,跳脫預設模式,讓我們更專注有效的運用時間。
Thumbnail
以前在訂定每周或每日的工作計畫,總是把項目排得滿滿當當。彷彿時間能夠被清楚地塊狀切割,但卻忽略了,每一項任務之間,還有轉換成本。 可能包含注意力的轉換需要的時間、精神收斂需要的能量,還有進入到不同工作情境的時刻,或許也需要不同的情緒狀態。 隨著年紀漸長,現在不太喜歡在一天之中處理太多事情或見到太
又到新的一個月了。 雖然我閱讀較傾向隨心,但每個月初也會計劃一下這個月要看什麼書,其實是習慣每到月尾在圖書館借書,首先當然是要讀完借回來的書,然後再看自己買的書。 計劃畢竟只是計劃,我不一定完全照著閱讀,一來預約了圖書館的書可能會突然跑進來打亂計劃,二來有時看到別人介紹的書,可能就會被吸引了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一個計畫控,⁡ 但以前是個比較低階的計畫控,⁡ ⁡列過很多計畫也失敗過很多。⁡ ⁡大概就是太完美主義,⁡ ⁡不是零就是一百,太有病了。⁡⁡ 現在列計畫只要求自己最多達到八成,⁡ ⁡超過都是多的,執行起來相對輕鬆容易。⁡ ⁡而且也明白有些事適合計畫,例如學習西文,⁡ ⁡但
Thumbnail
這篇文章透過孩子借書的實例,教導如何運用專案管理制定閱讀計劃。學習將閱讀目標拆分成可執行的小步驟。以 30 天為期限,設定每週和每天的里程碑,並計算每日所需的閱讀時間。遇到突發狀況時,他懂得靈活調整計畫。這種「以終為始」的方式使孩子在管理時間和達成目標上更有掌握,讓閱讀成為有成就感的日常習慣。
人不容易區分理想與現實,會高估自己一天的產能,會以為事情要成靠毅力就可以。但實際有操作過的話,都會發現你其實對自己的狀況掌握沒有想像中那麼好。而計畫是用來制約你一天的行動,我也很有共感。如果一天沒有計畫,很容易不知道要做什麼,時間就消失在滑社群貼文,隨意逛影片之中了。
每到年終或期末的時候,許多人都會開始制定新的一年計畫,或是為新的學年、工作做準備。 不管是生活上每天的代辦清單或是每個月分需處理的生活大小事情,總是需要我們費心地去計劃、去處理;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 科系發達的時代,傳統的紙本逐漸被手機和電腦給取代,現在的人打開手機的行事曆就能看到一天甚至是一年
Thumbnail
我是個很愛做計畫的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先上網查詢並作功課才會行動。但,最近聽Podcasts節目中有一集提到:「其實這也是我們這麼網路世代的方便下帶來的隱憂,因為很多人變得因此不敢冒險因為一定要掌握事情的全貌才敢行動,反而被科技控制。」這段話很有趣,也讓我這幾天我也反思了很多事情。確實我好像也有一
▋停止再刪除行程,免得未來清單也被刪除掉 發現自己常有這種僥倖心態 像是今天在趕圖 就會想說 『沒關係,頂多晚上不去上課 這樣還可以繼續趕圖』 明明就不是非不得已的情形 但我卻開始習慣這樣的念頭 導致我常刪除原本行事曆上的行程 要停止這樣啊 否則我寫行事曆做什麼 難
Thumbnail
事先擬定具備彈性的計畫,讓大腦得以釋出空間,跳脫預設模式,讓我們更專注有效的運用時間。
Thumbnail
以前在訂定每周或每日的工作計畫,總是把項目排得滿滿當當。彷彿時間能夠被清楚地塊狀切割,但卻忽略了,每一項任務之間,還有轉換成本。 可能包含注意力的轉換需要的時間、精神收斂需要的能量,還有進入到不同工作情境的時刻,或許也需要不同的情緒狀態。 隨著年紀漸長,現在不太喜歡在一天之中處理太多事情或見到太
又到新的一個月了。 雖然我閱讀較傾向隨心,但每個月初也會計劃一下這個月要看什麼書,其實是習慣每到月尾在圖書館借書,首先當然是要讀完借回來的書,然後再看自己買的書。 計劃畢竟只是計劃,我不一定完全照著閱讀,一來預約了圖書館的書可能會突然跑進來打亂計劃,二來有時看到別人介紹的書,可能就會被吸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