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一千五百萬積點〉誰的真實體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公雞啼叫是一天的開始,你在黑房間醒來,下床走進另一個黑盒子─浴室。

擠牙膏必須使用點數,想聽音樂必須使用點數,直到你走出房間、坐上單車,踩踏單車才能讓點數增加;你可以到販賣機買到難得的水果,內容物不知為何的飲料,休息片刻後,再回到單車座,漫長地等待工作結束。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raw-image


真實的體驗



麥德森踩踏單車,沒有目的。

自從遇見艾比,從未展現社交興趣的麥德森,忽然找到一股動力──彷彿見到唯一真實的人。他願意將一千五百萬積分送給艾比,讓她完成歌手夢想,永遠逃離踩單車的鬼生活。艾比原先不願平白接受積分點數,認為麥德森應該用在自己身上。

「那些都是東西,是沒用的廢物……妳有某種真實的東西。還有比這個更值得花掉的嗎?」


raw-image

艾比終於答應上台歌唱,卻被評審叫停,男性評審們認為她更適合另一個角色:擔任色情演員。麥德森激動地要上前,卻被工作人員架離後台;艾比孤零一人,面對評審的逼問,與線上群眾的激昂情緒,怯懦地答應了。

宛如從天堂打入地獄的麥德森,回到狹小的房間,螢幕顯示艾比的第一場秀,他閉上雙眼,紅色的螢幕環繞──

raw-image


強迫麥德森必須注視的螢幕,繼續播放預告片,他用盡力氣衝撞螢幕,終於碎裂為生機。此後,他奮力踩踏板、點數從趨近0開始飆升,終於賺到一千五百萬點,買到舞台入場券。

堅信唯一的真實被奪走,麥德森緊握玻璃碎片抵住頸部,全身氣得發抖,吼出被壓迫的人生,完全感受不到一絲真實。踩著單車,要去哪裡?累積的點數,為了什麼?替自己買一頂根本不存在的帽子?那些都只是「東西」,而他們卻把「唯一的真實」變成了東西!FUCK YOU!

raw-image


片刻靜默,評審說這是他見過最真誠的表演,雖然沒有完全聽懂他的意思,但是對麥德森而言的「真相」,渲染現場的所有人,他們全都感受到了。評審提供一個工作機會,讓麥德森繼續暢所欲言,受到群眾鼓舞,麥德森最終接受「表演者」的身分,開始新的生活。


真實是什麼?


人落入勞動環境的循環,便會開始麻木,「上班一條蟲,下班一條龍」的說法,只要回歸私領域,人便能夠自我調適,上班是為了下班,工作是為了生活──然而麥德森即便回到房間,仍被外力推擠、壓迫。

被強迫關注螢幕、被資訊垃圾淹沒,想要獲得眼耳清淨必須「付費」,多麼像現今的商業活動。打開影音、社群平台,各式廣告像是脫閘的怪物,爭先恐後地來到你眼前,有些可以直接按叉關閉,有些必須付費才能擺脫,先不論商業收益與平衡,就人的生活來說,究竟是誰決定我們的需求?或是「打造」人們的需求?

「Hot Shot」(翻譯為歌唱舞台)便是階級流動的出口、創立需求的起點。

唯一的直播平台,觀眾的反應熱烈或噓聲,參加者在台上都能感受到;評審的標準成為觀眾們的圭臬,評審之言加上輿論,形成莫大的力量,全面性地壓迫參加者。

不論艾比或是麥德森都在如此的情境下,選擇成為「表演者」,而非回去踩單車。

第一次觀看本片,對於結局震懾不已,但回頭思考,難道這只是不得已的路途嗎?麥德森擁有的新的生活,能夠看著落地窗外的大自然,即便可能是大螢幕,他也喝到新鮮的柳橙汁、獲得鮮花瓶,更有艾比送的手作企鵝。

一週兩天、每次三十分鐘的暢所欲言,就能得到這樣生活,好過騎單車的無聊生活。忘掉那些剝削人的意識型態吧!瞧,那些騎單車的人,不都是心甘情願地踩單車,享受每日的娛樂節目嗎?麥德森堅持自己的真相,這股信仰帶他走上舞台,日後成為一項娛樂表演──實用性在於賣更多的產品,像是多元化的道具(刺殺自己的玻璃)或是更多的配件,以及調適勞動者的身心狀況。

如何尋找自己能夠提供的服務,並且在制度內最大化這樣的服務,成為體制與個人的雙贏,似乎就是社會階級的寫照。

如果麥德森沒有答應,回去踩單車呢?基於兩個理由,他不可能會走回頭路:其一,麥德森自開始就不斷追尋「真實的體驗」,正是因為勞動條件、私領域的麻痺感,讓他毫無活著的激情,如今出現新的選項,為何不抓住機會?其二,他所抱怨之事,就是體制與生活其中的自己,能夠擺脫舊生活,向前踏步,為何不呢?

也可能有第三個理由:到了那裡,他可能再見到艾比。

但是結尾並不是兩人相聚,而是麥德森獨自看著森林的畫面,他終於達到了想要的真實體驗,這一次不是螢幕逼迫他觀看,而是他主動關注的畫面──擁有寬敞的房間、一份工作、新鮮食物,以及大自然美景。

寬裕的勞動條件、寬敞的私人空間、美好的飲食與觀看的自由。上升流動的階級,使得所有體驗更加美好──然而,片子結束,人是繼續活著的。

活著,必然會持續受到勞動條件的麻木,終有一天,現實生活的麥德森會再次衝撞體制,勞動者的抗爭可能鬆動體制,也可能再度被體制納入,像是當初的麥德森,只是一切都會與一開始不同。

評審霍普(Hope)曾經對麥德森說,「……我知道你來自哪裡,而且我喜歡你的東西。」
「那不是東西。那是真相──」
「那是真相,我說對了吧?你的真相,無可否認地,就是真相。你說得對,真實很悲哀地短缺。我想再聽你說話。」

真實(authenticity)是什麼?屬於麥德森的真相,真實地呈現各人生活的醜陋,提供了什麼服務?分享社會學家的角度,跟各位討論。


初級調適與次級調適


美國社會學家厄文‧高夫曼曾在《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以下簡稱《精神病院》)描述,全控機構的類型與被收容者的世界,相對來說,本片人物所待的地方類似為「全控機構」,而人物則是類似「被收容者」的角色。

麥德森與艾比談話之中,艾比曾經提到自己想要去姊姊所在的地方,但顯然那裡已經滿了,所以才來到這裡,而麥德森也說到,由於哥哥死去,自己才有一千五百萬點,這些線索在在顯示,他們是從外面的世界進入這個機構工作,就評審所言是「提供動力」的工作;即便下班之後,也無法回到自己的家,住在機構提供的宿舍,幾乎就是全控機構,只差沒有監督人員,但某種意義上,系統已經像是監控者的角色,決定何時提供適合用戶的廣告,看似配合用戶作息,卻是控制用戶的生活。

書中對於「被收容者」如何展現其道德生涯,有相當詳細的內容,不過在此只想提出二個名詞──初級調適與次級調適。

  • 初級調適:配合地向組織貢獻所要求的活動,便是一位合作者:他變成「正常的」、「被計畫的」,或是內建的成員。(節錄《精神病院》第195頁)

也就是說,在學校當個認真學習的學生,屬於初級調適;在工作場合認真工作的在職者,屬於初級調適;回家做好家務,成為好家人,屬於初級調適。組織要求個人的活動,而個人配合地運作,無論是否符合自我,就屬於初級調適的範圍。

  • 次級調適:書中提到說明此概念的難度,基本上有一個範圍,那就是「被認可但沒有那麼正式」的活動。

就本片來說,例如:艾比踩踏單車的時候,將摺紙企鵝放在手把上,被清潔人員掃掉,說它是垃圾;下一次,艾比拿出摺紙企鵝,又塞回自己的褲帶,這回沒有清潔人員拿走它,因為她並沒有將企鵝放在公開場合,而是「非正式」的方式出現又隱藏。

從結果來看,可以將個人創作的摺紙企鵝看作是「被認可但沒有那麼正式」的活動。書中之所以提到次級調適的說明難度,正是因為初級和次級調適是社會定義的問題,得依循該組織的運作方式,才能區分。

我從何判斷艾比的摺紙企鵝屬於次級調適呢?

麥德森沒有投射自我的個人物品,起床使用的牙刷、牙膏,並沒有讓他感到自我存在的表現,販賣機買的食物,也沒有激起他的喜好表現,然而,艾比卻相當明顯,摺紙的過程到拿出企鵝把玩,凸顯她與其他人不同之處:她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並且真心喜愛它。當清潔人員掃除之,艾比感到沮喪,爾後決定將企鵝塞在自己的腰褲,這樣企鵝就不會消失了。

配合踩踏單車屬於初級調適,而摺紙企鵝屬於次級調適。

那麼,為何麥德森做出類似自殺行為的舉動,最後卻享有新生活的美好?

記得麥德森進入舞台,先是跳了一段舞嗎?出奇不意地拿出玻璃,作勢抵住自己的頸部,要求所有人關注,真正地聆聽他的心聲。評審們接受他的請求,麥德森頓時語塞,霍普說你應該準備一段話要說,是吧?

麥德森打破了舞台對於大眾的娛樂作用──這種娛樂,也是一種初級調適。所有人目瞪口呆,腦袋一片空白,只等著麥德森說話,而他開口傾瀉的真相,使人們啞口無言。

各位想想看,「Hot Shot」提供的舞台,屬於機構官方的初級調適,踩單車的無聊生活以外,唯一直播的娛樂平台,卻被麥德森一語道破,扯開虛假的面罩,評審聽到最後都低頭不敢直視;作為初級調適的範疇出現了危機,評審霍普則將之看作「希望」──將次級調適的吶喊巧妙地轉換成初級調適的節目。

若非攤在大眾眼前,評審也不會面臨這種危機,更不可能轉化為新的節目,一切來自麥德森的反動。他最初的目的是自殺嗎?不是。難道他最初想要殺評審嗎?也不是。麥德森控訴自己受盡壓抑與不滿,終於出現一絲希望的真實感,竟被這個體制所輾壓成一根骨頭。

麥德森控訴的絕望,成為大眾的希望,因此評審認定他值得擁有美好的新生活──上升流動的階層。麥德森擁有更好的福利,也換了新的工作,增加了體制的穩定性。

《精神病院》第204頁的這段話:


……初級調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它們有助於機構的穩定性:依照這樣的方式來調適組織的參與者,只要機構還要他參與,他就可能會持續參與下去,而如果他要離開,也會讓機構順利找到代替者。

初級調適的這個面向,讓我們區分出兩種次級調適:第一種是破壞性的調適,參與者實際的意圖是要放棄這個組織,或是徹底改變它的結構。兩者都會中斷組織順暢運作。第二種是涵容性的調適,它和初級調適的共同特色在於融入現存的機構結構,不會引入造成激烈改變的壓力,而且事實上具有一種明顯的功能,就是使一些原本可能造成破壞的嘗試轉向。……


各位注意到了嗎?

麥德森原先的作為是次級調適的第一種:破壞性的調適。他意圖放棄或是改變體制的結構,雖然沒有實際計畫,但是他竭盡所能地放聲吶喊,讓所有人感受到真相,重點是──然後呢?沒有人敢接下文,直到霍普出聲,把即將造成崩裂的結構,納入第二種:涵容性的調適。

麥德森的社會角色被轉化了。

本來渴望衝破體制的人,被體制改變方向,因此,看到結尾的觀眾感到唏噓,終究麥德森接受體制的安排,但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會拒絕,繼續回去踩單車呢?如果對於本片的瞭解只停在這個層面,不免有些可惜;社會學家高夫曼的角度來看,即便最後屈就體制,選擇新生活的麥德森,仍有某種體悟。


「我們身為一個人的感受,來自於自己被捲入更大的社會單位;我們的自我感來自於我們抵抗拉扯的各種微小途徑。我們的身分狀態受到世界上牢固的建築物所支撐,但我們的個人認同感卻往往存在於裂縫之中。」──厄文‧高夫曼。


raw-image





圖片來源:Netflix。
參考資料:《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群學翻譯工作室譯。群學出版。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鋼哥-avatar-img
2021/09/26
我也超愛黑鏡!黑鏡系列根本就是現實的寫照,影集以一種更魅惑的姿態展現世界最糟、最不堪的一面。
黎納-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9/26
近未來的科幻內容,時常令人毛骨悚然,也是一記警鐘,黑鏡系列非常獨特!
怒怒心理師-avatar-img
2021/09/25
最後面的反轉真的很精彩、震撼,而且異常的寫實,或多或少,反動都來自不滿,若被滿足之後,人性驅使下還會追尋更高的正義倫理嗎?確實不得而知😮
黎納-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9/25
第一次看完後,我跟友人提到「這根本就是真實世界啊!」,面對人性與生存的真相,不免有股蕭瑟感,然而再次觀賞且分析,理解到更多層面的社會意義,高夫曼的著作引人深思!
avatar-img
納樣如何
34會員
62內容數
【納格劇魂】 故事性格像是鬼魂軀殼,納入其中體察、分析影像作品的絕妙與可惜之處,即是我的日常。歡迎不怕劇透,喜歡影像、劇情分析的讀者。 【納涼】 寫作之餘的生活小篇,分享趣事與各種觀察疑問。涼爽心態過輕盈生活,好好過人生。 【納津】 小創作的渡口。
納樣如何的其他內容
2024/08/29
絕望的人,但凡看見一絲希望,都會努力抓住繩索往上爬。哪怕那是一條會咬人的蛇。
Thumbnail
2024/08/29
絕望的人,但凡看見一絲希望,都會努力抓住繩索往上爬。哪怕那是一條會咬人的蛇。
Thumbnail
2024/08/14
唐尼,你想要什麼朋友關係?
Thumbnail
2024/08/14
唐尼,你想要什麼朋友關係?
Thumbnail
2024/07/23
唐尼為了成為喜劇演員,獲得了觀眾瑪莎,然而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Thumbnail
2024/07/23
唐尼為了成為喜劇演員,獲得了觀眾瑪莎,然而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 以前網路不發達,當我們想要脫離現實的時候,就躲進網路裡,在陽春的聊天室裡,「安安、你好、住哪裡?」成了開頭,或者是打線上遊戲,螢幕的對面是男是女,是高矮胖瘦,我們都無從知曉,所以網路變得美好,因為好像有接觸得到人類的真實,卻不用用包裝好的自己面對他人,對話的時候不需要馬上反應,不需要注意儀容和表
Thumbnail
- 以前網路不發達,當我們想要脫離現實的時候,就躲進網路裡,在陽春的聊天室裡,「安安、你好、住哪裡?」成了開頭,或者是打線上遊戲,螢幕的對面是男是女,是高矮胖瘦,我們都無從知曉,所以網路變得美好,因為好像有接觸得到人類的真實,卻不用用包裝好的自己面對他人,對話的時候不需要馬上反應,不需要注意儀容和表
Thumbnail
社群時代,有人被迫陷入遭觀看的窘境,有人主動販賣隱私。你展示好,被它人嫉妒,同時又有人環伺,期待你暴露醜態。最終世界充滿敵意眼光,你能怎麼辦呢?當個好人,或者逃得遠遠的,到宇宙去,這些都與你無關,可能會更快樂。
Thumbnail
社群時代,有人被迫陷入遭觀看的窘境,有人主動販賣隱私。你展示好,被它人嫉妒,同時又有人環伺,期待你暴露醜態。最終世界充滿敵意眼光,你能怎麼辦呢?當個好人,或者逃得遠遠的,到宇宙去,這些都與你無關,可能會更快樂。
Thumbnail
近期Netflix 上映《我推的孩子》,連續聽到不同的朋友推薦,都說是部很厲害的作品,就點進去看了。確實是部游刃有餘的作品,片頭曲由知名度相當高的YOASOBI演唱,劇情環環相扣,中心主題明確,讓人欲罷不能,劇中深度探討當今演藝界、媒體、網民在網路上互動所產生的問題。 偶像是商品還是人 ? 我自己之
Thumbnail
近期Netflix 上映《我推的孩子》,連續聽到不同的朋友推薦,都說是部很厲害的作品,就點進去看了。確實是部游刃有餘的作品,片頭曲由知名度相當高的YOASOBI演唱,劇情環環相扣,中心主題明確,讓人欲罷不能,劇中深度探討當今演藝界、媒體、網民在網路上互動所產生的問題。 偶像是商品還是人 ? 我自己之
Thumbnail
你滾著輪子離開了腳步平穩, 或者你光著腳丫 遠離了那道支流。 我的確在呼喊 在你家客廳外的小盒子裡面, 哭泣吵鬧。 也許我們該做的是關閉那道門, 摀著對方的嘴 悶死對方。                 《我是小丑》歌詞片段
Thumbnail
你滾著輪子離開了腳步平穩, 或者你光著腳丫 遠離了那道支流。 我的確在呼喊 在你家客廳外的小盒子裡面, 哭泣吵鬧。 也許我們該做的是關閉那道門, 摀著對方的嘴 悶死對方。                 《我是小丑》歌詞片段
Thumbnail
本文為限制級,未成年請勿閱讀本文 男人之所以悲哀 因為男人總願意為了得到一個可入的美尻 而毫無尊嚴的如同奴隸做牛做馬 配種繁衍制度 05(圖文完整版) 醫院畢竟是屬於出入管制區,所以新聞記者都被警衛和醫院員工擋在大門外。 只有一般民眾和徵召報到者可以入內。 青春大偶像愛咪親密挽著我的左手,陪我走在醫
Thumbnail
本文為限制級,未成年請勿閱讀本文 男人之所以悲哀 因為男人總願意為了得到一個可入的美尻 而毫無尊嚴的如同奴隸做牛做馬 配種繁衍制度 05(圖文完整版) 醫院畢竟是屬於出入管制區,所以新聞記者都被警衛和醫院員工擋在大門外。 只有一般民眾和徵召報到者可以入內。 青春大偶像愛咪親密挽著我的左手,陪我走在醫
Thumbnail
我望著前面這個我從大學就認識的M,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他真的要我付這杯咖啡錢?當然啊。他說的。這年頭大家都習慣了詐騙集團的技倆。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自然也就不會有白喝的咖啡。 他不是詐騙集團。 他的咖啡要你付錢,或不付錢。 用貝殼來換,用故事來換,用世間你覺得等值的所有東西來換。 我繼續說。
Thumbnail
我望著前面這個我從大學就認識的M,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他真的要我付這杯咖啡錢?當然啊。他說的。這年頭大家都習慣了詐騙集團的技倆。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自然也就不會有白喝的咖啡。 他不是詐騙集團。 他的咖啡要你付錢,或不付錢。 用貝殼來換,用故事來換,用世間你覺得等值的所有東西來換。 我繼續說。
Thumbnail
歪理1:靠別人養也能活,被討厭又不會死!
Thumbnail
歪理1:靠別人養也能活,被討厭又不會死!
Thumbnail
演出結束了,比起演出《708號會議室》時的自己,也不再是張白紙 我更深刻體認到表演工作者要處理與面對的東西,除了表演的部分,原來還這麼多五花八門、疑難雜症
Thumbnail
演出結束了,比起演出《708號會議室》時的自己,也不再是張白紙 我更深刻體認到表演工作者要處理與面對的東西,除了表演的部分,原來還這麼多五花八門、疑難雜症
Thumbnail
喜歡這篇文章可以給愛心 + 拍拍手 5 下(最下方)或是留言,我會很開心的也非常感謝~ ^^ . 評價: 兩場作弊帶出計畫的開端及角色間的轉變,劇情緊湊、最後發人深省,寫實又令人唏噓,新穎卻貼近生活的題材、不堪的體制、有錢人的應對、一般人的抵抗種種設定交織出不同以往的校園電影,值得推薦。 推薦指數:
Thumbnail
喜歡這篇文章可以給愛心 + 拍拍手 5 下(最下方)或是留言,我會很開心的也非常感謝~ ^^ . 評價: 兩場作弊帶出計畫的開端及角色間的轉變,劇情緊湊、最後發人深省,寫實又令人唏噓,新穎卻貼近生活的題材、不堪的體制、有錢人的應對、一般人的抵抗種種設定交織出不同以往的校園電影,值得推薦。 推薦指數:
Thumbnail
自從遇見艾比,從未展現社交興趣的麥德森,忽然找到一股動力──彷彿見到唯一真實的人。他願意將一千五百萬積分送給艾比,讓她完成歌手夢想,永遠逃離踩單車的鬼生活。
Thumbnail
自從遇見艾比,從未展現社交興趣的麥德森,忽然找到一股動力──彷彿見到唯一真實的人。他願意將一千五百萬積分送給艾比,讓她完成歌手夢想,永遠逃離踩單車的鬼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