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台灣最東邊在哪裡嗎?我想大多數人應該都能答的出來是「三貂角」。那你知道,台灣最東方的漁村在哪嗎?
相較於三貂角,這座燈塔下頭的那個漁村,卻很少被注意到。直到近來,因為財團與在地居民的土地開發爭端,讓更多人發現,原來這裡有這麼一個純樸美麗的地方,保存著獨特的傳統,以及說也說不完的故事。
一直想來馬崗很久的我,終於,在疫情趨緩後的中秋連假,跳上火車,騎上腳踏車,來到了台灣最東方的這座漁村。
曾經最時髦的傳統聚落 如今最隱密的極東天堂
馬崗的居民大多是隨著「開蘭第一人」吳沙的腳步而來的,但他們並沒有繼續往南進入宜蘭一帶,反而在此落腳。
到了日治時代,為了防止一而再再而三的海難,日人建造了三貂角燈塔。並於此地駐軍。據傳當時日本人在山上養馬,故而將此地稱為馬崗。從一些口述歷史中,我們可以得知馬崗聚落已形成百餘年,而在日治時期開始,就已經與軍事的部署有所關連。
到了戰後,國民政府一樣把此地做為軍事要地,並在馬崗漁村內有駐軍,而且在那段「中美合作」的時期,美軍也到此地落腳,至今仍能在三貂角燈塔附近看到的那顆白色雷達站,就是最明顯的證據。
根據在地居民口述,當時美軍、國軍在村內有住所,而美國有什麼電影上映,都能讓馬崗的美軍同時看到,居民就算看不懂,也會跑去湊熱鬧。這則今日我造訪馬崗聽到令人意外的故事,讓這裡成了「最時髦」的傳統聚落。
而也因為一度軍事管制的關係,讓很多人都不認識這裡,加上三貂角的名聲太過旺盛,光芒遮住了底下的小漁村,也因此讓馬崗成了最隱密的極東天堂。
想要認識馬崗的故事,那就一定要從三貂角燈塔步道入口對側,馬崗街上的「馬崗第一間補給站」旁的「馬崗記憶生活館」開始。
這裡是認識馬崗最好的入門資訊站。該資訊站目前由
曙旅工作室負責營運,展示馬崗的文物特色,以及販售石花凍飲料、精釀啤酒。
曙旅的負責人函恩,在兩年多前因為一趟東北角的腳踏車之旅,來到了馬崗。並偶然的參加了場「潮間帶音樂會」,這個由
「自然系樂團」Rosycloud演出「純天然」音樂會,讓函恩對馬崗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加上後來馬崗的議題延燒,讓她再次造訪馬崗,參加了地方協會的導覽,也因此更加深了她想留在此地的信念。
或許是鹹鹹的海風,或許是可愛的貓兒,又或許是海女阿嬤們的笑容,讓她到這裡停下了腳步。
今天我來到馬崗,是與rosycloud樂團事先預約好的,也因此他們帶我認識了這位新朋友,在函恩的介紹下,從這個小展館開始,展開一趟簡單但難忘的旅程。
牆面帶有「馬崗橘」的馬崗記憶生活館空間並不大,卻有著非常豐沛的能量。目前的「石石在在」展覽,從石頭屋的特色,到海女的工作日常,都讓人發現這座漁村的獨一無二,而不是單純的有好吃的海鮮,以及可愛的貓咪而已。
而曙旅工作室的氣泡鳳梨石花凍,就像這些年輕人進駐馬崗,讓這個傳統聚落出現了不同的新風味,是酸酸甜甜讓人著迷,又如氣泡般有著滿滿衝勁的。
馬崗文化生活館地址:新北市貢寮區馬崗街35號
開放時間:五、六、日、一 12:00-18:00,詳細時間以
FB粉專為準
石頭屋的秘密與爭議
在簡單的認識與介紹後,我們一行人便走出戶外,伴隨著海風,跟著函恩的腳步,走進了馬崗社區內。
而還走不到幾步路,這趟旅程最重要的標的之一─石頭屋,就出現在眼前。
在東北角一帶,存有不少石頭屋建築。而馬崗的石頭屋,相較於鄰近的卯澳,顯得更加「樸實」。這一棟棟石造小屋,都是當地人就地取材所建立的,仔細觀看牆面,可見珊瑚礁岩形塑的咾咕石,見證了石頭屋的「道地」。而每一間石頭屋的砌法,其實都不太相同;大致可以分為亂石砌、人字砌等,不論哪種砌法,都是非常的平整,而能從中看見老一輩的智慧。
除了取材於當地,石頭屋的設計也因應在地環境,而有著其他地方沒有的特色。如為了防風浪,石頭屋的門口不像其他地方正對大馬路,反而是隱藏在側邊,這樣若是風浪來襲,家裡也不會受到太「直接」的衝擊。
此外,靠海邊的石頭屋,外層還會有防浪牆的設計,有一層樓高,寬度達一百公分。這樣巨大厚實的牆壁,是阻擋風浪的第一線。在過去,可沒有所謂「海景第一排」的浪漫!
臨海面的房屋除了有厚實的防浪牆,另一個特色就是,石頭屋沒有能「欣賞美麗海景」的景觀窗,而是僅有一長、寬約3、40公尺的小窗,作為觀浪用。若是颱風來襲時,從小窗觀測到轉強的風勢,一家人就會準備好食糧,逃往聚落高處避難,成了許多馬崗人「走風颱」的記憶。
如今走在馬崗村,這些傳統的石頭屋,有的已經荒廢,有的則因應時代而有了改變。
更加堅固的鋼筋水泥建築越來越多,也出現內在為石頭本質,外層則是水泥的房屋,或許有些人會質疑,「這不就失去原本的樣子?」然而,在地居民還是要生活的,總不可能叫他們一直住在不夠安穩的環境下。
為了有好一點的生活品質,與時俱進的改變,這是時代演變下的必然。
衝著這一點,居民們在捍衛馬崗這些房舍時,卻也被「缺乏獨特性」的評語轟的站不住腳…
早期,在這天涯海角的居民並沒有土地產權的概念,都是自行開地建屋,直到後來開始有土地登記後,土地集中於少數地主身上,而居民便向其納租金,也就這樣相安無事好久好久。
誰知道,2010年代開始,財團看中了這裡的「觀光價值」,以居民大多沒有土地產權的理由,要求拆屋還地,甚至也向幾位地主買下馬崗大多數土地,讓這裡的平穩生活產生了比颱風還劇烈的質變。
馬崗目前保存完整的石頭屋約有24棟,一開始,22戶居民原本要將馬崗漁村石頭屋提報登錄「聚落建築群」,卻被文資審議委員判定「馬崗漁村風貌與東北角各漁村雷同、缺乏獨特性,與村民歷史脈絡欠缺」而拒絕列冊。
後來,他們改以「各個擊破」的方式,將馬崗街11號、12號與28號三間百年石頭厝提報登錄為「歷史建築」,才好不容易至少將兩棟百年石頭厝給保護住,但很可惜的,目前也只有這江家的11、12號兩棟,像是28號的石頭屋,就被解除列冊追蹤…
海潮,與海女
不到十分鐘的導覽與漫步時間,我們很快地就到了海邊 。這天天氣雖然有點微微的陰,但藍的迷人不已的海,卻讓心情升起大太陽。
走上馬崗漁港其中一側的堤防,取代假日期間的釣客,我們在這裡,一邊吹著微微的海風,聽著陣陣浪濤,一邊聊著馬崗的海洋文化。
聽著函恩說著沿海的房屋是如何擋風浪,如何「走颱風」,不免也會疑惑,為何這裡風浪這麼大,人們還要在此地落腳呢?
函恩說,那是因為這裡位處寒暖流交會處,漁民不用跑太遠,就能有滿滿的豐獲。
就像轉過頭,從堤坊向左望去的潮間帶,有著極其豐富的生態。也因此,這裡有著獨特的海女文化,退潮時,海女們會到此採集海菜、海膽等。
在春季,岸上的螺貝類,以及海面下的石花菜、珊瑚草等,都是他們採集的目標。而海女們採集不只是在岸上,有的時候甚至會「藏水」(潛水),收割那些海中的珍寶。如今,這些海女們大多已做阿嬤,卻有著不輸年輕人的活力與開朗笑容,而且,她們仍能如常地採集呢!不用到日韓,在台灣,就能遇見這麼一群海女們。
而採集到石花菜等海味後,可不能馬上食用!還必須經過重複七次左右的泡水、搓洗與曝曬,才能夠熬煮成有著獨特口感的石花凍。若是四五月到馬崗,你就能看見正在曝曬的石花菜,如一片片黃金地毯一般,點綴著這個樸素的小漁村。
結束簡單但充實的導覽,腦海中似乎還響奏著海浪拍打聲。
「刷刷刷」的,海好像在告訴著我們什麼,於是回到了村落的信仰中心「吉和宮」,非常剛好的,遇到了坐在廟前廣場閒聊的資深海女罔市阿嬤。
很隨性,大家坐在廟前的階梯上,圍繞她身旁,聽她講古講今,言談中充滿活力與趣味,我們聽著聽著不自覺也笑了出來。
阿嬤說著居民是如何愛護貓咪;說著以前如何走上十六公里的路程,從馬崗到大溪;說著以前萊萊的老家被颱風吹垮的故事;說著舊時馬崗有多少駐軍多麼的「熱鬧」…從她的口中,從今至古,我們好像看見了一段大歷史裡的小小故事,一幕幕的如電影般播映在眼前。
貓咪天堂與最東邊的咖啡夢
馬崗不只是個漁村,更是一座貓村。走在這裡每三五步,就能看見一隻貓對你喵喵叫,高傲但可愛的呼喚著路人奉上食物。
這些貓有的是被棄養的流浪貓,有的是不知為何而出現的逐浪貓,他們自然而然地在此落腳,彷彿自己就向馬崗真正的主人一樣。
這群主人們性格各異,但他們同樣的都是可愛又迷人的罐罐派角色。面對釣客、遊客,還是在地客,不論是誰的罐罐,都來者不拒。
吸貓吸到麻痺的我,衷心的期盼著,他們能永遠健康快樂的在這生活下去。
在這趟馬崗行中,我相處最久的貓咪。便是「最東邊的咖啡店」─馬崗街27號咖啡小館所飼養的店貓。說到這間咖啡店,也充滿著說不完的故事。
店長夫婦游伯軒與葉貴嫻,他們並不是在地人,而是像許多駐地青年一樣,在偶然的機會下來到馬崗,並愛上了馬崗。
2015年起,他們接手了一間古厝,便將此地打造為咖啡廳,起初在地居民覺得這兩個年輕人很奇怪,也覺得在這開咖啡廳不太可能成功。然而,隨著長時間的往來,居民們也把店長夫婦當作了一份子,時不時還會送來新鮮魚獲,滿滿的人情味,讓他們更愛這裡。
然而,隨著咖啡事業因為「極東」、「貓」,以及他們的好手藝而有起色不久,土地開發的爭議也像夏日山後的雷陣雨般,壟罩著這個時常晴朗的漁村。
這使得夫婦倆不再只是如貓般慵懶的度日,而開始像以前在軍旅年華時一樣,用戰鬥般的強烈意志,投入維護馬崗平常但非常的日常,為了保存這塊單純樸實的小漁村而勞心勞力。以這間內牆塗有「馬崗橘」的咖啡廳為支點,戮力發揚馬崗的獨一無二,力圖讓人看見,這裡,一點都不平凡。
馬崗街27號咖啡小館地址:新北市貢寮區馬崗街27號
開放時間:10:30–18:00(週三、四休息)
FB
前進,台灣極東點!
馬崗漁村真的不大,但因為這些故事,我們待上了很久很久。可惜,曲終終就要人散,為了給這趟極東之旅留下最後的獨特回憶,rosycloud的倆人,決定要帶我到那個真正的最東點,比三貂角還要東邊的地方。
「最近那裏有毒蛇喔!」咖啡店店長這麼說。但我本身並不怕蛇,秉持著「站上台灣極東點」的熱血,不顧有沒有蛇,我跟著rosycloud,走過看似沒路的草叢,穿過莫名的垃圾掩埋工程,來到了那片廢棄的九孔池。
他們指著那塊岩石說。
打開google地圖,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比三貂角燈塔還要在東方的東方,若不是因為漲潮,否則就真的能站上那塊岩石,征服極點 。
跟著rosycloud的腳步,離開小路,我們一步步的往海邊那不知道該稱之為廢棄碉堡,還是廢棄工廠的廢墟前進。
這座廢墟的功用為何沒人知曉,但裡頭可是別有洞天。從裡頭望向大海,就像個天然的大螢幕,播映著最自然的純粹。
而在廢墟周邊,是一個個廢棄的九孔池。過去九孔養殖在東北角很興盛,但隨著不明的九孔疾病蔓延,以及替代的陸上養殖成本上升,一池池的九孔便被放棄養殖,留下海邊一格格的空白。
我們就在這裡,開始唱起了歌。透過rosycloud的清澈歌聲,還有眼前的浪花,一首《旅行的意義》,徹徹底底的迴盪在我的內心。
餘音還繞樑著,但時間真的太晚,總是要向馬崗道別的。
回程路上,我們走了地圖上找不到,但卻是真真實實的「馬崗街」,在隱隱約約的海浪聲,還有周邊自然得很簡單的綠意盎然中,我好像在那條路的盡頭看到了些什麼。
那是一個對於在地深深的愛,比海還要深,比天空還要寬。不論是在地居民,還是偶然來到此地的外來者,他們都眷戀著馬崗的純樸美麗,迷上這座時空靜止的小漁村,在島嶼的最東方,用滿滿的愛,呵護著這片天涯海角,默默的祝禱著,這樣的風景,永遠都能保持下去。
參考資料:
更多角落故事
關於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