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崗・海洋孕育的百年漁村|臺灣東北角的海女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港口和海洋,對我來說是不一樣的。有人特別喜歡海港,而我更喜歡一望無際的海。在臺灣雖四面環海,但四面看出去的海是不同的。

———

◽️海洋孕育的百年漁村

馬崗距離福隆車站不過10分鐘車程,我在地圖上沒有特別做記號,印象中以前環島經過台2線只為了造訪極東點,若不是這次有機會造訪馬崗或許就會錯過了。

馬崗漁村與港口合一,向外看就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狹長的海蝕平臺佈滿春夏才有的綠色石蓴,有零星在磯釣的居民,還能看見許多人工開鑿的九孔養殖池。

海女罔市阿嬷帶著工具,背著茄芷袋和小桶,帶著我們到潮間帶採集海石花,每年三到五月是海石花的季節,經過七洗七曬會從暗紅色變為乾燥後的黃色,煮過後就是常見的石花凍了!

在潮間帶的生物和藻類,被分為「可以吃」和「不能吃」的類型。沿途發現許多蚵和螺類,只見海女阿嬷眼睛很利的帶我們找「可以吃」的類型,熟練地用工具教我們挖鮮蚵生吃,距離海邊的遠近也會有肉多肉少的差別,也順手叫我們抓特定的螺類等等中午加菜。

在潮池和礁石下,有海蛞蝓、螃蟹、小魚、海葵、各種螺類貝類,還有珊瑚藻、藤壺、海鞘等…尤其是這個季節遍佈整片海蝕平臺的綠色石蓴,原本興沖沖要大展身手,但海女阿嬷只笑笑說「這個用炸的很好吃,可是太麻煩了不要採」。


———

◽️海女的時區是月亮時間

海女分為「潛水(藏水/tshàng-tsuí) 的海女」和「站山(徛山/khiā suann) 的海女」,在韓國濟州島的海女大多是潛水的海女。在馬崗近海的安全地帶,可以潛水採集鮑魚和海膽,上了年紀體力無法負荷後,依然會像海女阿嬷一樣身手矯健的攀行在礁岩上採集,成為「站山」的海女。

漁村居民生活在月亮的盈虧之間,隨著它的變化度日。每日望著海,關注著天氣和海象,盤算著下海的時機。海男們也需懂得掌握洋流方向,出海捕魚。從小熟記海流時刻表,判斷海水什麼時候漲退潮,何時魚群會聚集、何時適合採集才會豐收。這些對海的知識已經深深流入馬崗居民的血液裡跟著傳承下來。

———

◽️被消失的漁村

順應自然的建築

臺灣的石頭厝,是順應環境的風土建築,隨著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差異,運用的石材、工法、樣式都不一樣。東北角海岸類型的石頭厝以卯澳、馬崗為代表,相距僅一公里,在建築外觀上仍有一些差別。

這類建築最迷人的是「人與自然的互動」,先民就地取材運用此地火山地形的石材和礁石建成,砌法分成亂石砌、人字砌、平行砌的工法蓋屋,以木竹為樑,傳統上方覆蓋茅草,後來才出現磚瓦的屋頂。

為了抵禦風浪,屋簷不高,在靠海一側會設置防風牆,還有專門觀測風浪的小窗。依照東北角海邊生活,發展出面對冷冽東北季風與強烈颱風,順應四季的適地性建築。

-

百年石頭厝的開發危機

馬崗漁村擁有百年歷史傳統石頭屋,但自2012年起,便有土地開發公司籌備開發與收購土地,2018年開始,住戶甚至陸續被控告要求拆屋還地,造成當地居民恐慌。雖然在環保組織介入及幫助下,提報文化資產登陸,但大多土地近年已陸續遭建商收購,加上漁村人口外流至今僅剩30多戶居民,過程困難重重,至今仍面臨建商收購及司法上的危機。

———

◽️里海與馬崗

「里海(さとうみ)」,就字面上翻譯,意指人居住且賴以維生的海,形成人與海的共生關係。里海概念強調的是「人與海的結合」,人類隨著海洋的生活,形成產業,並使漁業資源及海洋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並可永續利用。

馬崗是海洋孕育的地方,至今仍保有潮間帶採集文化及海蝕平臺景觀、沿岸養殖與近海捕撈漁業的技術,累積百年的漁村文化,已經將臨海生態系統與自然景觀深深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

這正是里海的概念的展現,也是馬崗最可貴的文化資產。

註:
1. 里(さと):是人聚集居住的「居所」的意思。
2. 里海(さとうみ):由日本九州大學的柳哲雄(Tetsuo Yanagi)於1998 年提出,最早的定義是「經由人為的操作或人與自然的互動而使其生產力及生物多樣性均能提高的沿岸海域」;較常用的定義則是「人類能與自然共存而能提高生活福祉的海岸生態系或海景」。——出自於《自然生態保育協會里山里海專書(2015年)》

———

◽️馬崗風潮藝術祭

現在,馬崗有一群人,致力讓更多人發現小漁村的美,藉由活動讓人走進馬崗,透過大家的參與能夠更了解馬崗文化,期望讓更多人留下來,一起共榮共好促進經濟。

馬崗風潮藝術祭,將有一系列的活動及在地體驗工作坊。其中需要大家天才小畫家之力,將馬崗常見的三種魚「白毛、硬尾仔、目孔魚」用木板拓印,彩繪成千幅畫,拼成裝置藝術為馬崗添上文化藝術色彩。

四季更迭,讓我們一同放慢腳步,細細觀察外在環境和內在世界的四季變化。透過參與馬崗小漁村藝術創作,用繽紛的色彩展現無窮的創意,與在地居民和百年建築共同感受漁村每個季節所帶來的獨特韻律,豐富並活化漁村的生命力,並肩走過屬於我們的春夏秋冬。

———

  • 8/12、8/13 馬崗風潮藝術祭
  • 馬崗-直接前往即可
  • 歡迎追蹤 IG:@sssyuuu @joewanginthesea 未來有任何地方創生或馬崗的活動都會在這裡露出與發佈

#馬崗風潮藝術站 #水土保持局台北分局 #村落美學與藝術共創計畫 #0812馬崗風潮藝術祭 #仁和鮑魚 #甘納櫃食研所 #新北市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

#新北 #馬崗 #貢寮 #臺灣 #taiwan #文化永續 #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更多文章請追蹤IG: 在地女子曼蒂說Mandy's talk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在地女子曼蒂說 Mandy’s talk
8會員
17內容數
記錄在地人的生活故事,傳承這片土地的人情味。
2025/04/17
2025年5月17日至18日,臺東將舉辦第二屆「書書果實」閱讀盛事,活動地點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結合國際博物館日,讓閱讀走進博物館。活動包含書店串連、書服閱讀、書菜品嚐、展場說書、祕寶解說及學校共讀市集等多元體驗,創造五感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並融入永續理念。
Thumbnail
2025/04/17
2025年5月17日至18日,臺東將舉辦第二屆「書書果實」閱讀盛事,活動地點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結合國際博物館日,讓閱讀走進博物館。活動包含書店串連、書服閱讀、書菜品嚐、展場說書、祕寶解說及學校共讀市集等多元體驗,創造五感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並融入永續理念。
Thumbnail
2024/08/25
以鄒族人傳說中的大洪水故事,連結現代社會面臨的環境挑戰。透過紀錄片《新大洪水》,探討原住民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和災害,以及文化和土地之間的聯繫。如何在災後重建中融入傳統文化,回歸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重建不僅是建築的修復,更是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延續。
Thumbnail
2024/08/25
以鄒族人傳說中的大洪水故事,連結現代社會面臨的環境挑戰。透過紀錄片《新大洪水》,探討原住民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和災害,以及文化和土地之間的聯繫。如何在災後重建中融入傳統文化,回歸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重建不僅是建築的修復,更是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延續。
Thumbnail
2024/08/25
鹿麻產車站是阿里山支線上的一站,位於嘉義鹿滿村,象徵著臺灣重要的菸草文化與經濟歷史。該社區曾是四大菸葉產區之一,隨著時代變遷,菸田景象逐漸消失,但其豐富的文化和獨特的互助精神仍然在居民之間延續。菸草的生產過程充滿艱辛,然其對社區的凝聚力卻不可小覷。透過地方團隊的努力,這些故事得以重新編輯和傳承。
Thumbnail
2024/08/25
鹿麻產車站是阿里山支線上的一站,位於嘉義鹿滿村,象徵著臺灣重要的菸草文化與經濟歷史。該社區曾是四大菸葉產區之一,隨著時代變遷,菸田景象逐漸消失,但其豐富的文化和獨特的互助精神仍然在居民之間延續。菸草的生產過程充滿艱辛,然其對社區的凝聚力卻不可小覷。透過地方團隊的努力,這些故事得以重新編輯和傳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隱居於背山面海的傳統村落,擁有超過百年歷史人工堆砌的石頭古厝,這座純樸淡然時光緩慢的小漁村,曾經有段鮮為人知的璀璨風華。隨著九份、金瓜石逐漸褪去的採礦掏金熱,素有「小基隆」美稱的卯澳,這一頁興衰落寞的斑斑歷史,漸漸被後代世人所遺忘,徒留當地耆老望遠觀海的塵封往事。
Thumbnail
隱居於背山面海的傳統村落,擁有超過百年歷史人工堆砌的石頭古厝,這座純樸淡然時光緩慢的小漁村,曾經有段鮮為人知的璀璨風華。隨著九份、金瓜石逐漸褪去的採礦掏金熱,素有「小基隆」美稱的卯澳,這一頁興衰落寞的斑斑歷史,漸漸被後代世人所遺忘,徒留當地耆老望遠觀海的塵封往事。
Thumbnail
東北角濱海公路開車經過無數次馬崗,五月中不經意選擇馬崗哨所咖啡店作為下午茶停留點,非假日這裡真是一個看海喝咖啡的好地方,可惜沒多久後來了一群學生頓時讓寧靜的時空整個變調,只好匆匆結束風聲與浪白的饗宴,當然也預約擇日再來的念頭。
Thumbnail
東北角濱海公路開車經過無數次馬崗,五月中不經意選擇馬崗哨所咖啡店作為下午茶停留點,非假日這裡真是一個看海喝咖啡的好地方,可惜沒多久後來了一群學生頓時讓寧靜的時空整個變調,只好匆匆結束風聲與浪白的饗宴,當然也預約擇日再來的念頭。
Thumbnail
臺灣東北角的馬崗,是百年石頭村海洋聚落,依海而生的海男海女,隨著潮汐度日。沿著美麗的潮間帶,潛水的海女下海採集九孔鮑魚,站山的海女採集海石花、海藻、海螺與鮮蚵。海男則依照海象出海捕魚。 馬崗也是個貓村,先前隨著臺劇華燈初上中花子的老家而引起注意。 馬崗風潮藝術季,共同創作彩繪讓漁村有不同的色彩。
Thumbnail
臺灣東北角的馬崗,是百年石頭村海洋聚落,依海而生的海男海女,隨著潮汐度日。沿著美麗的潮間帶,潛水的海女下海採集九孔鮑魚,站山的海女採集海石花、海藻、海螺與鮮蚵。海男則依照海象出海捕魚。 馬崗也是個貓村,先前隨著臺劇華燈初上中花子的老家而引起注意。 馬崗風潮藝術季,共同創作彩繪讓漁村有不同的色彩。
Thumbnail
濟洲島北邊的行程來到最後一天了,這天的行程主要去拜訪一直很想深入了解的濟洲海女文化 - 海女博物館,接著在芒草叢裡體驗鐵道自行車,最後我們拜訪無意間經過的松堂里藝術村,這裡有著出乎意料許多值得拜訪的小店。 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Thumbnail
濟洲島北邊的行程來到最後一天了,這天的行程主要去拜訪一直很想深入了解的濟洲海女文化 - 海女博物館,接著在芒草叢裡體驗鐵道自行車,最後我們拜訪無意間經過的松堂里藝術村,這裡有著出乎意料許多值得拜訪的小店。 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Thumbnail
才下飛機,就被壯闊的山壁、湛藍的海洋給黏住了,日常在城市中行走的我們,少有機會這樣近山也近海,氣溫雖是高的,但海風襲來,較之台北城的悶熱,是更為宜人的。
Thumbnail
才下飛機,就被壯闊的山壁、湛藍的海洋給黏住了,日常在城市中行走的我們,少有機會這樣近山也近海,氣溫雖是高的,但海風襲來,較之台北城的悶熱,是更為宜人的。
Thumbnail
夜,已然來到,金黃色的聚落與海沈睡。
Thumbnail
夜,已然來到,金黃色的聚落與海沈睡。
Thumbnail
島內移民,是我在打工換宿的咖啡店中和客人聊天時聽到的名詞,說的是許多台灣人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已不再與美、加、澳洲的那些熱門移民城市所掛勾,人們開始在這座島嶼內尋找自己新的一方安身之處,人口開始流動進各地美好的山海美地裡。
Thumbnail
島內移民,是我在打工換宿的咖啡店中和客人聊天時聽到的名詞,說的是許多台灣人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已不再與美、加、澳洲的那些熱門移民城市所掛勾,人們開始在這座島嶼內尋找自己新的一方安身之處,人口開始流動進各地美好的山海美地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