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台東】借過:跟大地借一席空間,借著他過生活— 雨耕聯合設計

2021/09/2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跟大地借一席空間 借著他 過生活」
林湘苹說:這其實像是「借過」的概念,友善對待土地,房子輕輕放下就好。
林湘苹是雨耕聯合設計的其中一位創辦人,也是當天講者之一,在講座最後與大家分享了她和雨耕團隊的理念。
在會後對談時間,本來想當場與講者分享我的心得:認同他們工作的理念「與土地借過」,也想瞭解他們如何在舊建築保存與調查的工作,以及新建築的設計這些經驗中,爬梳出清晰的理念,並逐步落實。但當天舉手後,只來得及說出自己誤打誤撞地來到這場演講,是因為築生講堂九月一連三場的講座,只剩「島嶼的東邊與小島 雨耕」這個場次,所以才報名的。這話一出,引得講者和全場觀眾被我的直接逗得哄堂大笑。
總而言之,在網路上發現這三場講座,主題談的是:家宅的組織型態
不同設計者對於「家」如何定義?他們又是如何建置出一棟棟的家宅?其實也是在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對於「家」,有什麼想法?我索性更認真看了一下文宣內容以及雨耕的建築作品,赫然發現三組團隊中,只有他們放的是施工圖?!看到一個個未完成的建築呈現在眼前,似乎有種原始藝術之感(看起來是我直覺上會忽略丶會跳過的)。但細讀了文宣,卻也有些吸引人,也就帶著好奇報名了這僅剩的一場講座。
雨耕聯合設計:「脈絡」是我們從學生時期一直到今日都在追求與學習的,因此團隊在工作範疇中一直都規畫著田野、文化資產與新空間。東部從百餘年來一直都扮演著「邊陲」與「中心」,島嶼的邊陲到移民生活內化後的中心性。
回到東部十餘年來每年都在探求著這些答案,或者說學習閱讀找尋脈絡,村落與環境、環境與建築空間、建築本身等,這一層層的脈絡系統被一代代的移民在生活之間疊合著。而這些疊合的元素與組構正是每一代人的村落與建築,在努力求生存的百餘年裡似乎慢慢地建構了地域內的中心性,而這些中心性建立在,自然與產業之間、季節與方位之間、生活與族群之間;這些間與間的組構與方向是我們目前在創作過程當中的依歸。
陸俊元介紹雨耕團隊在舊建築保存與調查方面的工作
實際聽了兩位講者的分享,才理解他們是如此地內斂、沈著,如同他們的名字,雨耕。他們是一群默默耕耘,和土地作伴的空間陪伴者。
陸俊元、林湘苹:我們不敢說這些年我們所參與的空間是「作品」,而今日能分享的比較像是我們正在認識東部與東部陪伴建築生成過程的過程。
再回到當天講座的最後,面對我的反饋,講者陸俊元甚至很謙虛地回應到,他們未來會再減少施加的動作。他們團隊不斷在做的是:與人交流,與土地同在,不斷地思考「脈胳」這件事情,讓必要地留下,其餘捨去。這讓我想到小時候剛開始畫水墨畫時,每次都是認真畫下了大片大片的自然景物,山呀丶樹呀丶石頭丶草丶河⋯⋯最後留小小的位置,加個人丶房子,抑或一葉扁舟,似乎人類、人造物在我們的文化中,並不是那麼張揚地存在於天地之間,甚至比較像配角,而山水才是主體。這樣來看的話,雨耕的理念「跟大地借一席空間」,其實蠻貼近我們自身的文化,不是嗎?我們的一生,不過是在天地間匆匆來去的過客罷了⋯⋯

但處於豐裕物質生活的我們,似乎忘了怎樣尊重土地,尊敬天地,與之共處

現在,我們往往為了一己私欲,短視近利,為求自己的舒適丶愉悅,而忽略掉滋養我們生存的土地,供我們吃丶供我們住,我們反客為主,無視它丶破壞它。剛好連結到這幾天仔細查閱了發起「為氣候罷課」行動的瑞典青少女Greta Thunberg的相關資料。一次,她在聯合國演講,鄭重地要大家重視全球暖化這個議題,她的表情是如此肯切,令人印象深刻。她咬牙切齒地道出多數人無法貫徹執行,無法真正善待生養我們的環境。(不過這邊放的是她在TED的演講,和她在聯合國的演講有些不同,是用穏定而平和的口氣娓娓道來)
生物界的運動丶運作,與外界環境相連⋯⋯而人類,如果總是想到自己,甚至想到自己未來的永生,那我們就會永遠是自私的。相反地,我們應當接受另一種觀點,不僅在日常生活方面,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大自然賦予我們許多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僅應當得到發展,而且應當加以利用。Maria Montessori《吸收性心智》〈全面發展中動作的重要性〉

甚至,人們現在也無法與天地共處,漸行,漸遠了⋯⋯

雨耕團隊自己的工作室「雨耕南屋」,以及一些家屋的設計,都有室內到室外,再進入室內的空間安排。越來越習慣和自然分隔開來的我們,會擔心起:那下雨怎麼辦?要從室內拖鞋換室外拖鞋,再換室內拖鞋,是不是有些太麻煩?
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和土地這麼有距離了?
這讓我想到蒙特梭利談及自然在教育中的角色。她在說明時,先提出一個研究作為例子,說明人和自然習習相關:「生理學家把小天竺鼠隔絕地心引力,結果這隻天竺鼠長大之後有佝僂症。」她接著說:「我們和自然有非常密切的交往,自然對身體的成長有其影響力,當然物質也有影響力。」最後,則把論述完整呈現:「人是萬物之一,本屬於自然,我們要成為人而預備,因為社會生活是他必須面對的本分,但是也必須能回應天性的自然活動。」
早在100年前,蒙特梭利就能從她的觀察中,提出人類要學習與自然共處的核心價值。在現代社會來看,她對於人類一生的教育,是如此具有前瞻性,對於對於人類發展的狀態,是如此地精準。每每讀到這些文字時,心中總是充滿敬佩,也提醒著自己物質生活從簡,但務必發展強大的精神層面。
所以面對自然,不是去征服它,也不是與之隔絕。人要找回天性,與自然共存的天性。這必須跳脫從社會習得的既定價值,讓自己獨立思考這一切,如同易卜生《玩偶之家》的Nora,在劇的最後一幕,她收拾好屬於自己的東西,離開這個把她當作玩偶一般看待的家,碰!一聲,門關上了。因為在身為母親丶在妻子的角色之前,Nora必須去負起一個更重大的責任—「認識自己」,為她自己負責。(《玩偶之家》是最近看了深受啟發的劇,所以想挑出來和大家分享

小結:

聽了雨耕團隊的演講,除了認識不同領域的人們以外(但建築相關專業的詞彙我是完全不懂),其實更多是被核心價值而感動,不論身處在什麼行業,只要抱持著這樣的信念,並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實,我們能一起跟大地借個過,輕輕地來,也輕輕地離去,最終,回歸塵土。
「跟大地借一席空間
借著他 過生活」
38會員
46內容數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閱讀嗎?人類的閱讀行為怎麼出現、數位閱讀時代對人類之影響、如何成為閱讀精熟者進行深度閱、親子共讀、學前幼兒讀寫萌發、學齡兒童學習閱讀與書寫⋯⋯ 從古到今,從老到少,從認知神經科學到兒童文學,讓我這位熱愛閱讀的語言治療師,帶著對閱讀深深著迷的方格子讀者們,一起加入認識「閱讀」的行列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