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旁觀他人之痛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延續上一篇探討小美人魚故事裡所延伸的性慾探索議題。其實,在不清楚自己對於愛、慾望、性的界線之下,我們還可能侵犯他人而不自知(身體的、言語的⋯),或是被騷擾而混亂,支離破碎,徬徨無助。

面對性的需求,必須在安全界線中才能真正享受身體、享受慾望

透過提升對於性的意識,比如和身邊最親密的伴侶開始,在安全的時間空間下,聊聊彼此的身體、慾望、性的界線,更認識性自我。為什麼要去談性?呂佳慧性諮商師在《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11堂課》一書中提到:談性的目的是溝通⋯⋯重點是在過程中討論交換彼此對於性的觀點與想法⋯⋯更重要的是練習創造自在談性的氛圍。

性教育從來不該是一個獨立出來的主題,它從來不是教生理知識、人際界限、防止性侵而已,它是奠基在好的依附關係之上,讓一個人了解自己、愛自己、身體、心理、性別,在其中學習理解慾望、性的界線與人際互動的一個歷程。《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11堂課》

能夠堅定地在#Me Too運動中站出來的人,這個過程必定是經歷許多的掙扎、懷疑、自我探索,以及各種糾結纏繞的感受。而面對經歷這些事件的人們,我們又能怎麼做?對於將傷痛訴說出的人們,我們的社會可以安全接住他們嗎?

我觀察自己在旁觀這一切時,充滿深深地痛苦,但同時也很想用文字紀錄下來自己的一些想法。一開始先自己整理感受,但仍然覺得很不容易,和這些情緒綁在一起,感到表達也受限了。當察覺到自己無法承接這一切時,我暫時中斷關注這些事件,希望能先好好安頓自己。後來主動尋求協助,進入藝術治療中,透過創作以及治療師的陪伴,在口語與非口語之間,讓自己的感受有一個安全置放的空間,也梳理自己的混亂到底從何來而來。回到穩定的狀態後,再回方格子上繼續書寫,把我想說的話說完。

這樣的自我覺察歷程,讓我想到最近閱讀《破案女神》時,作者Burgess談到她在FBI行為科學組中參與調查的一件綁架案:有兩位女孩遭遇到綁架,其中一位女孩奧珀從嫌犯的車上逃脫,另一位女孩小梅,隨著犯人的車子駛離,只剩哭喊的求救聲傳進奧珀耳中。

我腦袋裡的專業部位立刻將這些資訊都當成數據存進來。但其它部位的我—也就是造就出我這樣一個人的其他內在部分—卻被一種很深層的悲傷給完全淹沒,那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克制的情緒。小梅只是一個小女孩,不管接下來發生什麼,對她或她的家人或她的好友奧珀來說,一切都不一樣了。《破案女神》第六章 好朋友小梅

Burgess對犯罪的倖存者、目擊者,也是受害者朋友的奧珀進行訪談,雖然感受到悲傷,但她也了解分秒必爭,必須先好好承接住自己,才能面對案件。即使身為專業人員,在面對苦痛時,也無法不被影響。需要有意識地察覺自己的感受,安頓好自己,才有辦法繼續思考。

Ann Wolbert Burgess(布吉斯)是被害者研究與性暴力犯罪的精神護理學專家。從〈急診病房裡的性侵被害者〉(The rape victim in the Emergency ward)(1973)這篇論文開始,以及隔年〈強暴創傷症候群〉(Rape trauma syndrome)(1974)的研究,讓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注意到她,並邀請她對FBI探員以性侵案中的被害者研究為主題做演講。

在我們的研究裡頭,最大的關鍵之一是,性暴力其實跟權力和掌控權有較大的關係,而非性行為本身。《破案女神》


在1970年代開始,FBI注意到性暴力犯罪數量的大幅增加,因而急需處理與了解這樣新型態的暴力犯罪趨勢。後來Burgess加入FBI的行為科學組(BSU,Behavioral Science Unit),透過她與團隊共同開發的犯罪剖繪方式來追捕連環殺手。

性侵是一種展現權力和掌控的行為。被害者很清楚這一點,這也是很多人沒有挺身而出的原因,他們覺得無助、不知所措、甚至羞愧。《破案女神》


Burgess與連續殺人犯面對面接觸,透過訪談,直面人性的暴力面。為什麼如此辛苦的工作,她仍能不畏懼黑暗,甚至探索黑暗,而能產生深刻洞察?其實一切都是和被害者有關。前言中有這麼一句話:我誠摯希望這本書能提醒我們:永遠不要遺忘被害者,並尊敬和追念書中出現的敘事者


我想,在近期的#Me Too運動中,我們都在一同經歷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間點,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從何而來,抑或壓抑自己真實的情慾流動、被自己的焦慮牽引,那其實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會說出什麼?做出什麼事?

而現在,也不是一個單純選邊站或是看戲的時候。

當真的釐清自己的感受、想法(甚至可以適度的拉開距離,或是讓自己有暫停一下的機會),我想再進一步才有對話的空間,取代對立、公審譴責、冷眼旁觀、吃瓜看戲。或許當每個人都更清晰地自我覺察時,每個人的一小步,才能化為推動這個社會的一大步。

《破案女神:從學院講堂、急診病房到FBI的地下室,找出與殺人魔對話的方法,寫下解讀邪惡之心的規則,「行為科學組」與犯罪剖繪技術的幕後女傑》

《破案女神:從學院講堂、急診病房到FBI的地下室,找出與殺人魔對話的方法,寫下解讀邪惡之心的規則,「行為科學組」與犯罪剖繪技術的幕後女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îm Uí-thîng的沙龍
41會員
46內容數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閱讀嗎?人類的閱讀行為怎麼出現、數位閱讀時代對人類之影響、如何成為閱讀精熟者進行深度閱、親子共讀、學前幼兒讀寫萌發、學齡兒童學習閱讀與書寫⋯⋯ 從古到今,從老到少,從認知神經科學到兒童文學,讓我這位熱愛閱讀的語言治療師,帶著對閱讀深深著迷的方格子讀者們,一起加入認識「閱讀」的行列吧!
2023/07/22
#Me Too運動中越來越多人發聲表態,但其實有一陣子我都不太敢去看那些細節,直到最近才在自我沉澱,加上一些紀錄片觀看、書籍、資料閱讀,一點一點釐清自己,感受自己的懼怕,從何而來?
Thumbnail
2023/07/22
#Me Too運動中越來越多人發聲表態,但其實有一陣子我都不太敢去看那些細節,直到最近才在自我沉澱,加上一些紀錄片觀看、書籍、資料閱讀,一點一點釐清自己,感受自己的懼怕,從何而來?
Thumbnail
2023/07/07
最近#MeToo運動的狀況,讓我的腦海中不斷地浮現這個圖像,這是17世紀少數的女性畫家Artemisia Gentileschi(阿特米希亞· 真蒂萊希)在17歲完成的一幅作品
Thumbnail
2023/07/07
最近#MeToo運動的狀況,讓我的腦海中不斷地浮現這個圖像,這是17世紀少數的女性畫家Artemisia Gentileschi(阿特米希亞· 真蒂萊希)在17歲完成的一幅作品
Thumbnail
2022/10/15
成為爸媽後,是否慢慢地忘記你自己是誰了? 「好久沒有把時間留給自己了」 「生活中都充斥著孩子的事,三餐、上學、功課⋯⋯」 「成為媽媽,沒有什麼是自己的,倒是廚藝增進不少」 距離今年3月的發文後,時隔半年再度發文,這段時間一直忙碌著,投入了家庭教育的領域⋯⋯
Thumbnail
2022/10/15
成為爸媽後,是否慢慢地忘記你自己是誰了? 「好久沒有把時間留給自己了」 「生活中都充斥著孩子的事,三餐、上學、功課⋯⋯」 「成為媽媽,沒有什麼是自己的,倒是廚藝增進不少」 距離今年3月的發文後,時隔半年再度發文,這段時間一直忙碌著,投入了家庭教育的領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能夠堅定地在#Me Too運動中站出來的人,這個過程必定是經歷許多的掙扎、懷疑、自我探索,以及各種糾結纏繞的感受。而面對經歷這些事件的人們,我們又能怎麼做?對於將傷痛訴說出的人們,我們的社會可以安全接住他們嗎?我觀察自己在旁觀這一切時,充滿深深地痛苦
Thumbnail
能夠堅定地在#Me Too運動中站出來的人,這個過程必定是經歷許多的掙扎、懷疑、自我探索,以及各種糾結纏繞的感受。而面對經歷這些事件的人們,我們又能怎麼做?對於將傷痛訴說出的人們,我們的社會可以安全接住他們嗎?我觀察自己在旁觀這一切時,充滿深深地痛苦
Thumbnail
最近 me too 事件狂爆,掙扎了許久,我還是決定寫這篇文章。希望能用我的親身經歷與大家分享,在這看似混沌的世界裡,我們仍擁有希望;就算滿身傷,我們依然可以好好活下去,也仍舊能夠選擇善良。
Thumbnail
最近 me too 事件狂爆,掙扎了許久,我還是決定寫這篇文章。希望能用我的親身經歷與大家分享,在這看似混沌的世界裡,我們仍擁有希望;就算滿身傷,我們依然可以好好活下去,也仍舊能夠選擇善良。
Thumbnail
隨著近期一波「MeToo」風潮興起,才讓我們發現原來台灣對於性平教育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這場MeToo運動不僅揭示了性騷擾和性侵犯問題的嚴重性,更凸顯了女性在社會中遭受侵害的現實。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探討和推動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議題,以建立一個更平等、尊重和自由的社會
Thumbnail
隨著近期一波「MeToo」風潮興起,才讓我們發現原來台灣對於性平教育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這場MeToo運動不僅揭示了性騷擾和性侵犯問題的嚴重性,更凸顯了女性在社會中遭受侵害的現實。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探討和推動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議題,以建立一個更平等、尊重和自由的社會
Thumbnail
關於MeToo,身為一個心理師的觀察與思考。 對他人的痛苦更有想像力。 不輕易批判、評價他人的痛苦,那是一個人僅有一次的人生。 獨孤與社會的排拒會讓人走向邊緣,如果可以,別讓受傷的人持續孤單,試著伸出手。
Thumbnail
關於MeToo,身為一個心理師的觀察與思考。 對他人的痛苦更有想像力。 不輕易批判、評價他人的痛苦,那是一個人僅有一次的人生。 獨孤與社會的排拒會讓人走向邊緣,如果可以,別讓受傷的人持續孤單,試著伸出手。
Thumbnail
這是一篇MeToo長文,是我以女性的立場談自身遭遇過的某些性騷,還有這一切的起頭,從幼年開始,我所感受到:作為一名女性在這社會上,怎麼被期待、投射成一個性的承接者。我想傳達比較不一樣的聲音,作為從小會反抗騷擾的女生,自覺這靠的是她的性格本能,不是社會文化的教育。 我也想跟你聊我曾提出告訴的性騷經驗。
Thumbnail
這是一篇MeToo長文,是我以女性的立場談自身遭遇過的某些性騷,還有這一切的起頭,從幼年開始,我所感受到:作為一名女性在這社會上,怎麼被期待、投射成一個性的承接者。我想傳達比較不一樣的聲音,作為從小會反抗騷擾的女生,自覺這靠的是她的性格本能,不是社會文化的教育。 我也想跟你聊我曾提出告訴的性騷經驗。
Thumbnail
儘管看到這些曾(幾度)被侵犯仍終於勇敢站出來的人的遭遇及身心創痛感到難過與氣憤,但眼見#METOO 風潮終於可以延燒到台灣,對社會與國家,以及更廣義層面的療癒創傷和過去來說,都是一個正向的進步。 整理&分享給大家最近讀到這些性騷擾、性侵新聞的看法:...
Thumbnail
儘管看到這些曾(幾度)被侵犯仍終於勇敢站出來的人的遭遇及身心創痛感到難過與氣憤,但眼見#METOO 風潮終於可以延燒到台灣,對社會與國家,以及更廣義層面的療癒創傷和過去來說,都是一個正向的進步。 整理&分享給大家最近讀到這些性騷擾、性侵新聞的看法:...
Thumbnail
雖然我在168,天天被迫要吃瓜。 膩的不是瓜,是各種評論千百家。 首先metoo是一種權益 所以雖然我吃瓜吃的不甚舒服,我認為受害者有權傾訴她們的委屈。讓社會大眾看到她們在面對的是什麼,也警惕那些道貌岸然的加害者。 我老實說,我也會傾向先相信受害者。 因為要舉證自己受性騷擾非常的不易。 受害者在面對
Thumbnail
雖然我在168,天天被迫要吃瓜。 膩的不是瓜,是各種評論千百家。 首先metoo是一種權益 所以雖然我吃瓜吃的不甚舒服,我認為受害者有權傾訴她們的委屈。讓社會大眾看到她們在面對的是什麼,也警惕那些道貌岸然的加害者。 我老實說,我也會傾向先相信受害者。 因為要舉證自己受性騷擾非常的不易。 受害者在面對
Thumbnail
性犯罪往往讓被害者陷入心理創傷,而社會對待這類罪行的評價卻與其他犯罪不同,充滿著傳統價值觀、性羞恥和社會禁忌。被害人常常自我懷疑並採取自衛機制,甚至發展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評論者往往無法全面看待事情,並將重心放在被害人身上,這種指責容易產生懷疑和痛苦。被害人經歷隱忍、自我對話和努力弭平傷痕的孤獨
Thumbnail
性犯罪往往讓被害者陷入心理創傷,而社會對待這類罪行的評價卻與其他犯罪不同,充滿著傳統價值觀、性羞恥和社會禁忌。被害人常常自我懷疑並採取自衛機制,甚至發展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評論者往往無法全面看待事情,並將重心放在被害人身上,這種指責容易產生懷疑和痛苦。被害人經歷隱忍、自我對話和努力弭平傷痕的孤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