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力思:處在「在路上」的狀態──讀《空橋上的少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年都需要來一次長途旅行的我,當看到這本《空橋上的少年》的書介的第一個關鍵字:「壯遊」,雖說小說這種形式一向不是我的菜,卻還是忍不住被吸引了。
故事開端於蔡醫師的印度之旅啟程,一趟為了摸索出一個有關職涯的答案而出發的旅行。然後與他在台灣的精神科工作環境中最主要的一位病人「朋城」的故事交織發展。
印度台灣、彼時此時、30歲精神科醫師蔡伯鑫的有意識的探詢、17歲卻已在青少年精神科病房待了四年的朋城的身不由己的茫然,兩段截然不同的故事與時空持續交錯,卻都藉由文字緩慢的鋪陳、細膩的描述,逐漸直指同一件事:
生命是公平的,無論你是醫者或所謂的病人,我們都無可避免地會在某個時間點被生命點名,踏上一段追尋的旅程。
追尋什麼?很難說,每個人在不同生命階段都有自己在該面對的課題。他不因為你是否已抵達人生某個階段、取得某些title,就放過你。
我想到,每次踏上旅程最期待的,其實都不是看到什麼美景。美景都是「外面的事」,當然,「外面的事」永遠都在那裡,刺激著我們,無可避免,但到頭來最重要的,是這些「外面的事」跟自己產生的化學反應。
漸漸地我們會發現,旅行的意義甚至跟「旅行」不再那麼相關,重點是那個「在路上」的狀態。人可以即使不離開熟悉的地方,但也處在「在路上」的狀態。
一旦「上路了」,踏上了旅程,那就是走向一次未知,每次的未知都是再一次藉由外在世界刺激自己、跟自己的深層對話。
隨著故事時序不斷推進,我們逐漸看到蔡醫師與朋城的路程慢慢撥雲見日,或許許多疑問不會立刻解開、會持續存在,但就如同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在你不斷尋找你是誰的過程中,那就已經是你了。」
我很喜歡作者總是細緻地書寫場景中的細碎片段,緩緩地引人重回並沈浸於每個當下。不斷交錯兩段時空的敘事方法,在我看來則是巧妙地讓讀者在每次又要陷入故事中時,可以一次次再醒覺,最終意識到,就算是截然不同的靈魂的追尋,到頭來,我們都只是在尋找自己。
這本書我想推薦給靈魂曾經徬徨、正在徬徨、或永遠都期待探索更多未知的你。
我不能保證你能看到與自己相似的人生經歷,可是在某些時刻,你一定會與故事中的人碰撞出專屬於你的靈光、獨一無二的火花。
文:瓦力思(試讀評論讀者)

「太勇敢的人,或者太害怕的人,是不會來到這裡的。」
★真實故事改編 × 心理治療 × 邊境旅行 = 精神科醫師首部雙線長篇小說
★以懼學為線,穿梭家庭/學校/醫療/職場,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困境
★迷惘度直逼《徬徨少年時》!獻給每個在過渡中迷失與不安的靈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伯鑫說,他並沒有想要藉由《空橋上的少年》這本書提供給讀者一個出口,或許人生本來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出口。這本小說對他而言,如同書裡旅行線的曼陀羅、也如同醫療線裡的日間病房,既是一個最好的地方、一個烏托邦,也是一個隱喻的空間,在這樣重現與閱讀的過程中,他期待能讓每個孤單的人在此重新連結。
憂鬱症患者的腦子就是被凌遲的犯人,千刀萬剮,一層層慢條斯理削下肉來。幾次發作的深刻體驗,使我察覺憂鬱症的病源在腦子,而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心。它絕非僅是情緒的起伏,而是腦子的一種分泌失調,阻斷了正常的記憶、思辯、反芻的能力。我因而對腦子元兇的神祕機能產生了興趣……
《找回聲音的美人魚》書中的主角叫「易晴」,而在現在「疫情」蔓延的時刻,或許會是有意義的巧合。就像作者胡慧嫚老師在自序中提到,「會慢(慧嫚)」與「不會慢(胡慧嫚)」這樣看似兩極的衝突,也似乎是自己在一生中致力探索與整合的方向。
「你說,你總是『努力地』和他人融合,一起玩、一起說話。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正是這個『努力』讓你感覺辛苦,讓你不自覺地會渴望離開。因為當你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你就不用照顧別人了。也就是說,你越努力和別人靠近,反而越讓你必須離開。」
「有時候,我們會把內在的衝突,轉化成為對外在的恐懼或者身體的症狀,因為透過這些,我們內在的衝突得到某種抒發,就不用面對內在的焦慮了。其實身體的症狀,往往是自我所發出的警訊,它在跟我們說:事情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數不清有多少時候,她是那麼渴望和人靠近,於是她努力地和別人融合在一起,一起玩,一起說話。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她又會覺得很累、很想離開,於是她又回到「自己」一個人的狀態。只是過不了太久,這樣的她,又會讓她覺得自己好孤單、好可憐、好寂寞,於是她又開始努力跑向「他人」……
蔡伯鑫說,他並沒有想要藉由《空橋上的少年》這本書提供給讀者一個出口,或許人生本來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出口。這本小說對他而言,如同書裡旅行線的曼陀羅、也如同醫療線裡的日間病房,既是一個最好的地方、一個烏托邦,也是一個隱喻的空間,在這樣重現與閱讀的過程中,他期待能讓每個孤單的人在此重新連結。
憂鬱症患者的腦子就是被凌遲的犯人,千刀萬剮,一層層慢條斯理削下肉來。幾次發作的深刻體驗,使我察覺憂鬱症的病源在腦子,而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心。它絕非僅是情緒的起伏,而是腦子的一種分泌失調,阻斷了正常的記憶、思辯、反芻的能力。我因而對腦子元兇的神祕機能產生了興趣……
《找回聲音的美人魚》書中的主角叫「易晴」,而在現在「疫情」蔓延的時刻,或許會是有意義的巧合。就像作者胡慧嫚老師在自序中提到,「會慢(慧嫚)」與「不會慢(胡慧嫚)」這樣看似兩極的衝突,也似乎是自己在一生中致力探索與整合的方向。
「你說,你總是『努力地』和他人融合,一起玩、一起說話。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正是這個『努力』讓你感覺辛苦,讓你不自覺地會渴望離開。因為當你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你就不用照顧別人了。也就是說,你越努力和別人靠近,反而越讓你必須離開。」
「有時候,我們會把內在的衝突,轉化成為對外在的恐懼或者身體的症狀,因為透過這些,我們內在的衝突得到某種抒發,就不用面對內在的焦慮了。其實身體的症狀,往往是自我所發出的警訊,它在跟我們說:事情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數不清有多少時候,她是那麼渴望和人靠近,於是她努力地和別人融合在一起,一起玩,一起說話。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她又會覺得很累、很想離開,於是她又回到「自己」一個人的狀態。只是過不了太久,這樣的她,又會讓她覺得自己好孤單、好可憐、好寂寞,於是她又開始努力跑向「他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與蔡兄的隨意對話探索了各種有趣的社會議題,從健保政策到全民運動的鼓勵。透過他們的閒聊,作者提出了針對目前臺灣社會的觀察與建議,試圖引發公眾對政策執行的思考,並對未來的可能性進行展望。這些小人物的想法雖然非正式,卻充滿了幽默與智慧,值得一讀。
Thumbnail
從出生那霎那開始,我們的腳印便開始在生命首部曲上留下印記,隨著年紀增長,走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能增廣見聞,亦是種修行。當你覺得迷茫,想為生命找個不同的出路,不妨拾起包包,展開一場豐富閱歷的旅程吧!   書籍《也許生命沒有一種絕對》的作者康康,在等待服兵役的空窗期,突發奇想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走在夢想的路上】在分享謝哲青透過旅行中的體驗與成長,分享了對於夢想、人生的感悟和反思。書中充滿了對於未知的探索及對於生活的深度思考。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我不時渴望出走,即使每次和陌生人交談前,仍有些膽怯和戒備;翻山越嶺前,仍會擔心體力不支;浸泡大海和溪流時,仍會害怕暗流滑石。我深知我是個如此膽小,卻又對一切充滿好奇的人,為了滿足不安跳動的靈魂,還是輕啟家門,勇敢前行吧!
Thumbnail
雖然沈醫師不寫詩,但是我總覺得他是一位貨真價實的詩人。 他承繼了遠自西方古希臘時代吟遊詩人的餘緒,也兼具東方黃河流域採集民間歌謠所成的詩經,他漫遊在高雄地區,以一個當代吟遊詩人之姿為城市留下紀錄。 哲學家班維明在百年前提出漫遊者的概念,認為漫遊者雖然身處都市文明中,卻能以旁觀者的姿勢凝視擁擠的人
每一段旅程都是未知的,不論是現實或人生的旅程,都只能用心去感受,而這些旅程寫成了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 將近一年沒有遠途開車,而且術後也不知道恢復了多少(因為習慣用雙腳開車),要重新出發,難免有點不確定,但,心裡明白,有個理由,我一定要走這趟,中午下班後,回家洗個澡,整理一下,便出發了,還不忘帶著罐罐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游牧十年就跟寓言故事一樣,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到,會有屬於各自心境上的收穫。這不是本只講述青旅瘋狂夜晚的書;也不是一直述說旅行陰暗面的鬼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人生的書,只是剛好作者的人生都走在旅途的路上。而這篇書評,也不只是書評,而是關於旅行的文章。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與蔡兄的隨意對話探索了各種有趣的社會議題,從健保政策到全民運動的鼓勵。透過他們的閒聊,作者提出了針對目前臺灣社會的觀察與建議,試圖引發公眾對政策執行的思考,並對未來的可能性進行展望。這些小人物的想法雖然非正式,卻充滿了幽默與智慧,值得一讀。
Thumbnail
從出生那霎那開始,我們的腳印便開始在生命首部曲上留下印記,隨著年紀增長,走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能增廣見聞,亦是種修行。當你覺得迷茫,想為生命找個不同的出路,不妨拾起包包,展開一場豐富閱歷的旅程吧!   書籍《也許生命沒有一種絕對》的作者康康,在等待服兵役的空窗期,突發奇想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走在夢想的路上】在分享謝哲青透過旅行中的體驗與成長,分享了對於夢想、人生的感悟和反思。書中充滿了對於未知的探索及對於生活的深度思考。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我不時渴望出走,即使每次和陌生人交談前,仍有些膽怯和戒備;翻山越嶺前,仍會擔心體力不支;浸泡大海和溪流時,仍會害怕暗流滑石。我深知我是個如此膽小,卻又對一切充滿好奇的人,為了滿足不安跳動的靈魂,還是輕啟家門,勇敢前行吧!
Thumbnail
雖然沈醫師不寫詩,但是我總覺得他是一位貨真價實的詩人。 他承繼了遠自西方古希臘時代吟遊詩人的餘緒,也兼具東方黃河流域採集民間歌謠所成的詩經,他漫遊在高雄地區,以一個當代吟遊詩人之姿為城市留下紀錄。 哲學家班維明在百年前提出漫遊者的概念,認為漫遊者雖然身處都市文明中,卻能以旁觀者的姿勢凝視擁擠的人
每一段旅程都是未知的,不論是現實或人生的旅程,都只能用心去感受,而這些旅程寫成了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 將近一年沒有遠途開車,而且術後也不知道恢復了多少(因為習慣用雙腳開車),要重新出發,難免有點不確定,但,心裡明白,有個理由,我一定要走這趟,中午下班後,回家洗個澡,整理一下,便出發了,還不忘帶著罐罐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游牧十年就跟寓言故事一樣,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到,會有屬於各自心境上的收穫。這不是本只講述青旅瘋狂夜晚的書;也不是一直述說旅行陰暗面的鬼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人生的書,只是剛好作者的人生都走在旅途的路上。而這篇書評,也不只是書評,而是關於旅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