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者的兩難 (I) - 看英特爾的創新難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Clay Christensen的經典"創新者的兩難"一書中,解釋為什麼曾經輝煌的科技巨人最後很少成為百年企業。

難題是:其實這些巨型企業是非常關注新技術的,這些管理階層不是懶惰不進取,他們很積極投資新創技術,但他們總好像沒辦法押對注。

這牽涉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不管怎麼投資新事業, 怎麼評估,在他們的眼中,新技術和新市場是不可能跟本業一樣賺錢的,他們所有的計分板,價值系統,包括投資人,供應鍊上下游,全部都是用來增加現有市場的競爭優勢 - 如果他們的本業越賺錢,新技術的"舉證責任" (burden of proof) 就越大。

因此,成功的企業很難在框架內創新。原因是在內部審議資源分配時,本業或現有的技術通常會獲得了大部份資源。最後,通常是外來的新創把新技術發揚光大 。前者的獲利變成了評估新技術的基準線(baseline),反而變成創新的阻礙; 後者沒有獲利的包袱,能夠"all-in"

例如,柯達Kodak其實握有數位相機的技術,但是類比底片的生意實在太賺錢了,數位部門在公司編列預算時很難出頭 :他們的每一塊錢如果花在底片上是可以賺70%!如果花在數位上,短期內都是賠錢生意。如果不能預知未來,專業經理人花錢在前者是非常有邏輯的。

以此為框架,接下來我會分三篇看英特爾,亞馬遜,和台積電。

英特爾: 處於守勢的巨人

英特爾(intel)是創新史上的經典案例,他在1980年代是一個100%的記憶體公司,經歷過了一次徹底的新進者的顛覆(disruption)和轉型 - 那時記憶體市場開始變得成熟,成本和製程優化變得更重要,而這方面沒有人可以和日本和韓國比拼 (記憶體從$17塊跌到$4) 。那時,英特爾的Andy Grove做了一個壯士斷腕, 至今仍為人稱道的決定:放棄記憶體,成為一個完完全全的中央處理器CPU公司,the rest is history... 英特爾花了兩年就重拾獲利,稱霸至今。

但近年來,這段歷史又顯得熟悉。英特爾因著"創新者的兩難"看著兩塊大餅被對手分食 - 他的CPU本業有65%的毛利,英特爾在創新風險的承擔上面顯得非常保守,反而成為了創新的阻礙 - 畢竟沒有任何新創事業在十年內,也許20年內,可能有65%的獲利,過去的成功反而限制了她對電腦CPU之外下大注。

英特爾在過去20年至少有兩次機會"轉骨" - 第一次是手機(低耗能)處理器,另外一個則是晶圓代工。

在手機方面,Intel早在2000年時是有機會的,他們那時候有一個Xscale的部門,做的是接近目前主流的低功耗晶片(i.e., ARM或RISC架構,),這跟Intel的CPU x-86架購的設計以至於生產的供應鍊都是非常不一樣的。如果Intel 下定決心要打入低功耗/手機這塊市場,它必須基本上投資於不同的價值鍊,這是非常貴,不賺錢的決定。於是,intel選擇了最"合理"的一途,把這個部門賣給了一家無晶圓廠Marvell,改用自己熟悉的架構和供應鍊(也就是後來的"Atom" 系列,是把自己熟悉的x-86 CPU架構stripped down的版本) 進攻手機,最後手機處理器這塊完全不得其門而入,養大了對手TSMC和他的無晶圓廠生態系。

晶圓代工方面,intel有三個昂貴的問題必須去克服,以至於他現在在這塊還是模稜兩可,不清楚到底有多少commitment:

(1) 跟客戶的競爭關係: 英特爾是一個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 - 也就是說他的基因裡,晶圓產能是自產自銷為主。這跟代工的商業模式是有根本的牴觸,如果今天蘋果下單,產能吃緊,intel會生產誰的產品呢?

(2) 成本:Intel的成本幾乎跟TSMC一片晶圓的售價(price)是差不多的,以現有的成本架構,Intel是完全沒有辦法賺錢的。如果intel要做代工,他要想辦法在低成本的地方投資,他的"copy exact" (他們的量產和R&D是用同樣的流程) 的模式必須改變。

(3) 生態系:英特爾跟這些晶片設計的生態系(e.g., 晶圓代工, 設計輔助, IP公司)基本上沒什麼往來,需要砸大錢打入。

要解決這三點是非常大的投資,這還不包括文化上的轉型(e.g., 變成客戶服務導向的輪班星人),如果真的要進來,就必須接受大概十年不賺錢的情況。

英特爾,很有邏輯的,符合所有商業教科書的教導,沒有大舉進軍代工。

不要誤會 - intel 現在還是非常賺錢的,只是未來的高成長市場它是處於守勢。比較他1980年代在記憶體市場被日本和韓國的蠶食鯨吞,現在英特爾的體質好太多了,只要管理階層廣納建言(目前的CEO是財務出身,他必須value財務以外的觀點),做對幾個大決定,還是可能有大作為。

在下一篇,我們來談談亞馬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tuart Chuang的沙龍
1會員
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英特爾作為全球最大的邏輯芯片製造商,專注於微處理器及其他半導體的設計與製造。面對來自AMD、NVIDIA及臺積電的激烈競爭,英特爾在2023年的營收表現不如預期,特別是在客戶運算和資料中心市場。英特爾積極推進業務轉型與重組,重點發展AI晶片及晶圓代工服務,並應對地緣政治及市場挑戰以恢復市場競爭力。
Thumbnail
英特爾作為全球最大的邏輯芯片製造商,專注於微處理器及其他半導體的設計與製造。面對來自AMD、NVIDIA及臺積電的激烈競爭,英特爾在2023年的營收表現不如預期,特別是在客戶運算和資料中心市場。英特爾積極推進業務轉型與重組,重點發展AI晶片及晶圓代工服務,並應對地緣政治及市場挑戰以恢復市場競爭力。
Thumbnail
一個時代的終結!曾經是全球最有價值半導體公司的英特爾,在三個關鍵敗因影響下,業績與股價一瀉千里,道瓊預計於本月 8 日將其踢出成分股,改納入輝達。 11 月 1 日,道瓊宣布,AI 加速運算晶片巨人輝達將在 8 日被納入道瓊工業指數、取代英特爾。誰能想到英特爾在 1999 年與微軟一同加入
Thumbnail
一個時代的終結!曾經是全球最有價值半導體公司的英特爾,在三個關鍵敗因影響下,業績與股價一瀉千里,道瓊預計於本月 8 日將其踢出成分股,改納入輝達。 11 月 1 日,道瓊宣布,AI 加速運算晶片巨人輝達將在 8 日被納入道瓊工業指數、取代英特爾。誰能想到英特爾在 1999 年與微軟一同加入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運算速度發展的歷史,從真空管的誕生到積體電路的演進。在軍火工業的需求推動下,晶片技術取得了快速進展。文章也提及日本在1980年代對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及臺積電的成立過程,最後分析了中國晶片產業的崛起與挑戰,並提到國外對中國技術封鎖的影響。這些發展不僅改變了科技格局,也影響了全球經濟。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運算速度發展的歷史,從真空管的誕生到積體電路的演進。在軍火工業的需求推動下,晶片技術取得了快速進展。文章也提及日本在1980年代對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及臺積電的成立過程,最後分析了中國晶片產業的崛起與挑戰,並提到國外對中國技術封鎖的影響。這些發展不僅改變了科技格局,也影響了全球經濟。
Thumbnail
最近,英特爾公布財報,整體業績衰退不少。其中,晶圓代工的部分,更是高達28億美元的虧損,即便如此,英特爾仍然不輕易鬆口對於晶圓代工或是半導體製造的放棄。英特爾在製造跟設計方面齊頭並進,反而故此失彼,『蠟燭兩頭燒』。
Thumbnail
最近,英特爾公布財報,整體業績衰退不少。其中,晶圓代工的部分,更是高達28億美元的虧損,即便如此,英特爾仍然不輕易鬆口對於晶圓代工或是半導體製造的放棄。英特爾在製造跟設計方面齊頭並進,反而故此失彼,『蠟燭兩頭燒』。
Thumbnail
上週,英特爾公布最新一季的財報。然而,英特爾的財報可以說是『慘不忍睹』,不僅是強調『美國製造』的晶圓代工利潤下滑,或是在目前最紅的AI領域中默默淡出,更重要的是英特爾在自己最強的護城河—『PC 晶片』上,推出災難性的產品,可能會把英特爾的主要獲利一併丟掉。
Thumbnail
上週,英特爾公布最新一季的財報。然而,英特爾的財報可以說是『慘不忍睹』,不僅是強調『美國製造』的晶圓代工利潤下滑,或是在目前最紅的AI領域中默默淡出,更重要的是英特爾在自己最強的護城河—『PC 晶片』上,推出災難性的產品,可能會把英特爾的主要獲利一併丟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