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者的兩難 (I) - 看英特爾的創新難題

更新於 2021/10/0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Clay Christensen的經典"創新者的兩難"一書中,解釋為什麼曾經輝煌的科技巨人最後很少成為百年企業。
難題是:其實這些巨型企業是非常關注新技術的,這些管理階層不是懶惰不進取,他們很積極投資新創技術,但他們總好像沒辦法押對注。
這牽涉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不管怎麼投資新事業, 怎麼評估,在他們的眼中,新技術和新市場是不可能跟本業一樣賺錢的,他們所有的計分板,價值系統,包括投資人,供應鍊上下游,全部都是用來增加現有市場的競爭優勢 - 如果他們的本業越賺錢,新技術的"舉證責任" (burden of proof) 就越大。
因此,成功的企業很難在框架內創新。原因是在內部審議資源分配時,本業或現有的技術通常會獲得了大部份資源。最後,通常是外來的新創把新技術發揚光大 。前者的獲利變成了評估新技術的基準線(baseline),反而變成創新的阻礙; 後者沒有獲利的包袱,能夠"all-in"
例如,柯達Kodak其實握有數位相機的技術,但是類比底片的生意實在太賺錢了,數位部門在公司編列預算時很難出頭 :他們的每一塊錢如果花在底片上是可以賺70%!如果花在數位上,短期內都是賠錢生意。如果不能預知未來,專業經理人花錢在前者是非常有邏輯的。
以此為框架,接下來我會分三篇看英特爾,亞馬遜,和台積電。
英特爾: 處於守勢的巨人
英特爾(intel)是創新史上的經典案例,他在1980年代是一個100%的記憶體公司,經歷過了一次徹底的新進者的顛覆(disruption)和轉型 - 那時記憶體市場開始變得成熟,成本和製程優化變得更重要,而這方面沒有人可以和日本和韓國比拼 (記憶體從$17塊跌到$4) 。那時,英特爾的Andy Grove做了一個壯士斷腕, 至今仍為人稱道的決定:放棄記憶體,成為一個完完全全的中央處理器CPU公司,the rest is history... 英特爾花了兩年就重拾獲利,稱霸至今。
但近年來,這段歷史又顯得熟悉。英特爾因著"創新者的兩難"看著兩塊大餅被對手分食 - 他的CPU本業有65%的毛利,英特爾在創新風險的承擔上面顯得非常保守,反而成為了創新的阻礙 - 畢竟沒有任何新創事業在十年內,也許20年內,可能有65%的獲利,過去的成功反而限制了她對電腦CPU之外下大注。
英特爾在過去20年至少有兩次機會"轉骨" - 第一次是手機(低耗能)處理器,另外一個則是晶圓代工。
在手機方面,Intel早在2000年時是有機會的,他們那時候有一個Xscale的部門,做的是接近目前主流的低功耗晶片(i.e., ARM或RISC架構,),這跟Intel的CPU x-86架購的設計以至於生產的供應鍊都是非常不一樣的。如果Intel 下定決心要打入低功耗/手機這塊市場,它必須基本上投資於不同的價值鍊,這是非常貴,不賺錢的決定。於是,intel選擇了最"合理"的一途,把這個部門賣給了一家無晶圓廠Marvell,改用自己熟悉的架構和供應鍊(也就是後來的"Atom" 系列,是把自己熟悉的x-86 CPU架構stripped down的版本) 進攻手機,最後手機處理器這塊完全不得其門而入,養大了對手TSMC和他的無晶圓廠生態系。
晶圓代工方面,intel有三個昂貴的問題必須去克服,以至於他現在在這塊還是模稜兩可,不清楚到底有多少commitment:
(1) 跟客戶的競爭關係: 英特爾是一個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 - 也就是說他的基因裡,晶圓產能是自產自銷為主。這跟代工的商業模式是有根本的牴觸,如果今天蘋果下單,產能吃緊,intel會生產誰的產品呢?
(2) 成本:Intel的成本幾乎跟TSMC一片晶圓的售價(price)是差不多的,以現有的成本架構,Intel是完全沒有辦法賺錢的。如果intel要做代工,他要想辦法在低成本的地方投資,他的"copy exact" (他們的量產和R&D是用同樣的流程) 的模式必須改變。
(3) 生態系:英特爾跟這些晶片設計的生態系(e.g., 晶圓代工, 設計輔助, IP公司)基本上沒什麼往來,需要砸大錢打入。
要解決這三點是非常大的投資,這還不包括文化上的轉型(e.g., 變成客戶服務導向的輪班星人),如果真的要進來,就必須接受大概十年不賺錢的情況。
英特爾,很有邏輯的,符合所有商業教科書的教導,沒有大舉進軍代工。
不要誤會 - intel 現在還是非常賺錢的,只是未來的高成長市場它是處於守勢。比較他1980年代在記憶體市場被日本和韓國的蠶食鯨吞,現在英特爾的體質好太多了,只要管理階層廣納建言(目前的CEO是財務出身,他必須value財務以外的觀點),做對幾個大決定,還是可能有大作為。
在下一篇,我們來談談亞馬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前陣子工作之餘比較有時間,開始積極閱讀 non-fiction。於是本文紀錄一下自己這一陣子重新探索閱讀的心路歷程,包括: 1)為什麼我愛上電子書 2)我看電子書用什麼設備/平台—順便聊聊厲害的微信讀書 3)中文讀者閱讀翻譯書的困境
    Thumbnail
    你常常面臨二選一、多選一的窘境嗎?不管選哪個都會有遺憾,不知如何是好。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可以創造出一個新的選項,而且兼具原有選項的所有優點?這本書《決策的兩難》的作者,羅傑.馬丁教授,花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研究,歸納出成功領導者們的共通模式,提出了「整合思維」的概念。
    Thumbnail
    對於創作者來說,親友絕對是最強力的支持者,不管是文字、藝術、甚至是做直銷,最先找的目標往往都是身邊的人,不只是實際上的距離,單純而無條件的贊同,就是對創作新手最大的支持了。 前不久看到的一支影片開啟我一個想法,這些來自親友的回饋真的是有價值的嗎?
    Thumbnail
    人類有許多時候自視萬物主宰,而任意地使用自然資源,萬物為了生存,必有其生存手段,但是手段中必須是踐踏牠者的屍體嗎?或是殺伐對方的族群?
    Thumbnail
    隨著網路世代興起,進而改變閱聽人獲取資訊的方式,網路新聞取代實體報紙,即時快訊掩沒事實真相,而台劇《鏡子森林》正以此作為軸心之一,看似快速噬血的媒體生態圈,以「獨家內幕」、「點閱率高」、「即時快速」作為職場能力的劃分,背後也點出觀眾長期迷失於資訊的叢林之中,失去審辨的能力。
    Thumbnail
    「永遠只寫真相,一如外科手術,雖會痛,但會痊癒。」媒體上, 那些記者陳述的事情,真的是事實嗎?還是其中參雜著記者本身的想法。而在現在還存在著戰爭的世界,需多戰地記者默默的承受風險,只為了將最完整、真實的報導呈現給社會大眾,而這些人值得我們獻上最高的敬意。
    Thumbnail
    十六屆下來,臺北詩歌節的活動在傳承與創新中搖擺。民眾及與會嘉賓屢屢給予極高的評價。但一個活動總是很難盡善盡美。在訪談中,有的失望來自於無法克服的因素,有的失望來自於事先對詩歌節賦予了不同的想像。不過最令人驚訝的是,有的失望竟然來自於以往的成功。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前陣子工作之餘比較有時間,開始積極閱讀 non-fiction。於是本文紀錄一下自己這一陣子重新探索閱讀的心路歷程,包括: 1)為什麼我愛上電子書 2)我看電子書用什麼設備/平台—順便聊聊厲害的微信讀書 3)中文讀者閱讀翻譯書的困境
    Thumbnail
    你常常面臨二選一、多選一的窘境嗎?不管選哪個都會有遺憾,不知如何是好。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可以創造出一個新的選項,而且兼具原有選項的所有優點?這本書《決策的兩難》的作者,羅傑.馬丁教授,花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研究,歸納出成功領導者們的共通模式,提出了「整合思維」的概念。
    Thumbnail
    對於創作者來說,親友絕對是最強力的支持者,不管是文字、藝術、甚至是做直銷,最先找的目標往往都是身邊的人,不只是實際上的距離,單純而無條件的贊同,就是對創作新手最大的支持了。 前不久看到的一支影片開啟我一個想法,這些來自親友的回饋真的是有價值的嗎?
    Thumbnail
    人類有許多時候自視萬物主宰,而任意地使用自然資源,萬物為了生存,必有其生存手段,但是手段中必須是踐踏牠者的屍體嗎?或是殺伐對方的族群?
    Thumbnail
    隨著網路世代興起,進而改變閱聽人獲取資訊的方式,網路新聞取代實體報紙,即時快訊掩沒事實真相,而台劇《鏡子森林》正以此作為軸心之一,看似快速噬血的媒體生態圈,以「獨家內幕」、「點閱率高」、「即時快速」作為職場能力的劃分,背後也點出觀眾長期迷失於資訊的叢林之中,失去審辨的能力。
    Thumbnail
    「永遠只寫真相,一如外科手術,雖會痛,但會痊癒。」媒體上, 那些記者陳述的事情,真的是事實嗎?還是其中參雜著記者本身的想法。而在現在還存在著戰爭的世界,需多戰地記者默默的承受風險,只為了將最完整、真實的報導呈現給社會大眾,而這些人值得我們獻上最高的敬意。
    Thumbnail
    十六屆下來,臺北詩歌節的活動在傳承與創新中搖擺。民眾及與會嘉賓屢屢給予極高的評價。但一個活動總是很難盡善盡美。在訪談中,有的失望來自於無法克服的因素,有的失望來自於事先對詩歌節賦予了不同的想像。不過最令人驚訝的是,有的失望竟然來自於以往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