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村上春樹(むらかみ はるき,Murakami Haruki,1949-)近年來一再入圍諾貝爾獎而又落選,在在成為世界文壇的熱門話題。
其實,諾貝爾文學獎自1901年創設之後,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年年被提名,達10次之多,唯直到去世為止,皆未能獲得瑞典學院評選委員的青睞。然而馬克‧吐溫所寫的《湯姆歷險記》和《頑童歷險記》為全美小學生必讀的小說,也是全世界公認的兒童文學經典名著;其作品幽默、風趣,通俗易懂而又老少咸宜,十分暢銷、長銷,至今依然在各國擁有眾多讀者。
反觀自1901年至馬克‧吐溫辭世的1910年,其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包括阿蒙.
蘇利.普呂多姆(Armand Sully Prudhomme)、特奧多爾‧蒙森(Theodor Mommsen)、
比昂斯滕.比昂松(Bjornstjern Bjornson)、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Frederic Mistral)及何塞‧埃切加賴(Jose Echeragay)、亨利克‧顯克微茲(Henryk Sienkiewicz)、
喬祖埃.卡爾杜齊(Giosue Carducci)、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
魯道爾夫.歐肯(Rudolf Eucken)、西瑪‧拉格洛芙(Selma Lagerlof)、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Paul Johann Ludwig von Heyse)等。其中除了寫《尼爾斯的奇遇》的瑞典女小說家西瑪.拉格洛芙之外,還有誰被世人記得?還有誰的作品被閱讀?
除了馬克‧吐溫,同時期的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同樣屢未獲獎,其作品如《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則通過時間考驗,永垂而不朽。
是以村上春樹能否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村上春樹能不能寫出真正感動人心、足以啟迪人生的傑作吧!
儘管決定
諾貝爾文學獎名單的瑞典學院5人委員會採終身制,每每招致評選不公的訾議,但無論如何,諾貝爾獎仍然是舉世最重視、矚目的文學獎項。至於獲獎的作家作品以小說最多,詩歌次之,戲劇、散文又次之。
文學作品之中,小說的形式咸認較能表現最多面的人生,它也是人生的切片。小說的內容與表現形式,五花八門,呈現花團錦簇的多元風貌,讓不同口味的讀者各取所需;不管是所謂嚴肅的純文學小說、通俗的大眾小說,或是介乎二者之間,兼顧藝術與商業的作品,無論軟硬新舊,只要讀完之後,心有所感,覺得有話要說,就是心目中的好小說。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經過歲月淬煉,跨越時空,依然感動著讀者,除了有精采的故事、生動的人物,最重要的是,蘊涵令人深省的思想以及作家的人生哲學,值得靜下心來,細細去體會與回味。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許多好的、感人的小說,也的確讓讀者感同身受,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徬徨迷失乃至化沮喪悲愁為奮發向上,其影響不可謂不深遠,無疑是極其珍貴、永恆的世界文化遺產。
至於小說家,必定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更是廣義的思想家、哲學家,帶給讀者寶貴的人生啟示,這正是文學結構主義強調的「內涵語碼」(Connotative Code),這樣的作品,具有思想性以及深沉的內在,也才可能恆久恆遠恆大。
本書收錄各篇均為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小說代表作的評論與賞析,衷心感謝這麼多傑出的諾貝爾作家,深刻體驗、觀察、思索,殫精竭慮、焚膏繼晷地寫出反映時代、社會與人生的精采小說,讓我們閱讀、欣賞、感動,讀者當可由此窺知偉大作家所苦心找尋的人生答案,從中獲得種種啟發,長期以來讀小說寫小說評小說的我如此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