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札特談到貝多芬
總覺得,音樂和文字是很相似的。沒有好與壞,沒有對與錯。好聽、喜歡、有感覺、有共鳴,就是好的音樂。正如海頓曾說:「藝術的真正意義在於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從小到大,音樂都是我最好的朋友。不管雲迷霧鎖,月朗星稀。總是溫柔陪伴,與我同行。與音樂的邂逅,可說是我人生中最美麗的遇見。
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樣,認識古典音樂,都是從莫札特和貝多芬開始的。莫札特,引領巴洛克時期的曲風,過渡古典主義的里程碑。貝多芬,集古典樂派的大成,打開浪漫樂派的天空。他們的貢獻就是如此重要。然而,當我們坐上時光機,回到250年前的維也納。這些傳頌千古的作曲家,即便天才如莫札特,地位都是很低微的。
正如鋼琴老師經常說,這是一份付出與收入不相稱的職業。不被尊重,仰人鼻息,是有錢人的娛樂節目。他們接受委託創作,自是限制多多。可為了生計,不得不向現實低頭。莫札特的英年早逝,讓世人驚覺世人的膚淺。為要彌補這份失去,大家都更加珍惜貝多芬。穩定的贊助金和教琴學費,為貝多芬提供了自由的創作空間。他不用討好別人,最多討好女學生。他可以用音樂抒發情感,表達愛意。他可以浪漫,他可以特別,他可以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他不再是一個生活拮据的扯線公仔。雖然有點不敬。我一直覺得,莫札特之死,多多少少成就了貝多芬。
古典中的浪漫
《悲愴》第二樂章,是我最喜歡的奏鳴曲之一,也是常見的愛情電影配樂。這是一首很有感染力的樂曲。即使你不喜歡古典樂都會覺得旋律很優美,不覺被深深吸引。
《悲愴奏鳴曲》是一首從古典過渡到浪漫樂派的標誌性作品,也是貝多芬著名的四大鋼琴奏鳴曲之一。有人說,這首樂曲是他前半生的寫照。當年的貝多芬年輕、耀眼、事業如日中天。這段日子,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間。他,閃閃發亮。
當我像李某廸,閉上眼睛,微笑的欣賞這首曲子。除了想起他最近疑似嫖娼的新聞。我每刻都在想,這種音樂,怎麼可能是個頑固又厭世的瘋子寫出來的呢?有別於第一章,《悲愴》第二樂章很美,很放鬆,很治癒。這份明亮而愉悅,結尾還帶點小調皮的感覺,是貝多芬作品中少見的。可聽著聽著,為什麼我會有種想哭的感覺?明明不是一首傷感的樂曲。我想,像這樣的音樂,只能用心去感受。標題是他自己寫上的。據說,樂曲完成的時候,他的父母剛剛離世,失聰問題亦開始浮現。他此刻的心情,到底誰能明白?
人類語言所不能描述的詩篇
在匆匆的人生中,貝多芬寫下無數家喻戶曉的經典。《英雄》、《命運》、《田園》、《快樂頌》。但你問我,最喜歡的是那一首呢?我想,必然是《月光曲》。
談到《月光曲》,我總會想起《不朽真情》( Immortal Beloved ) 以上的一幕。雖然明知是假的,還是深深的打動著我。不能說出的情感,不能逾越的界線。千言萬語,只能寫進五線譜。正如有人如此形容:「這是人類語言所不能描述的詩篇。」
我沒有師生戀的經驗。可在我心目中,師生戀是一件浪漫到不行的事。而這種感覺,大概是來自《月光曲》的。月亮下,在那湖邊的小屋。一個鋼琴老師,寫下這首絕美的奏鳴曲,獻給他所深愛的女學生。高中時,當我第一次彈《月光曲》,第一次聽老師描述這個浪漫的愛情故事。那一刻,我就認定,《月光曲》是我的愛情主題曲。
老師說,貝多芬在樂譜寫明全曲使用延音踏板。今昔鋼琴雖然有差,還是可以想像到,他想營造的是一種朦朧的意境。鍵觸是關鍵。太重太輕太浮太實,都無法展現主旋律的質感。不能曖曖昧昧,不能猶疑不決。旋律要很legato,伴奏要輕,換踏板的時間點要精準細緻。過早過晚過長過短,都會破壞主旋律的優美畫面。多年前,我在文化中心聽過一個鋼琴獨奏。那是我聽過最動人的《月光曲》。
這是一首令人無法呼吸的樂曲。每次聽到,無論我在做什麼,站在那裡,我都會很想靜下來,聽真每個細節。呼吸彷彿都是一種干擾。低得無法再低的音階,暗得無法再暗的色彩。心跟著往下沉。聽得誰都快要哭了。這是什麼音樂呢?
《月光曲》第三章給我的感覺,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愛情。曲子很沉重。每個緊靠著的琶音,每個沉默的低迴,都是一份很深邃的情感,燃燒著的渴望。有人說,貝多芬的「不朽的愛人」,就是《月光曲》的女主角。可電影推翻了這個說法。是學生還是弟婦?也不重要了。畢竟,三封抽屜裡的情書,是永遠無法寄出的。
我的天使,我的所有,我的我。今天只有幾句話,用鉛筆寫的。妳的鉛筆。
躺在床上的剎那,思想乘著微風的奔向了妳。開心的,悲傷的。我不朽的愛人。命運將如何回應我們?我只要妳。沒有妳,一切都顯得毫無意義。妳是我生命唯一的渴望。是的。就是要這樣...今天昨天,我都在想妳。盈著熱淚的想妳...再見了,請無止盡的愛著我。別忘記,我那顆對妳永恆真摯的心。《貝多芬.1812年7月7日》
寫在後面
其實我沒想過這篇會寫得那麼長。畢竟,我一早已經移情別戀。可上下兩篇,總數約四千字,比《我愛莫札特》還要長。為什麼呢?是的。寫的時候,我也在那裡想道:啊!原來我曾經那麼喜歡貝多芬的。在我小小的音樂世界裡,他曾經是我的全部。學琴,我也只為彈好他所寫的一首歌。這份喜歡,就是如此簡單。
聽著久違了的音樂,翻開泛黃的筆記。我彷彿看見一個小女孩,坐在深棗紅色的鋼琴前,彈著她最心愛的《給愛麗絲》。這是她的第一個鋼琴,是全新的Yamaha鋼琴。她的爸爸可能有點知道,這個小女兒是真的很喜歡彈琴的。不然,她不會主動要求學琴。即便給媽媽嫌棄,彈來彈去都不好聽,也還坐在那裡乖乖練琴。她沒說過要放棄 ( 心想的不算 ),即使她從來三分鐘熱度。她喜歡睡前練琴。雖然這是爸爸唯一的休息時間。媽媽習慣早睡。多少個晚上,客廳裡,就只有他們父女二人。爸爸在看電視,小女孩在練鋼琴。瞧她一副旁若無人的德性,爸爸總會悄悄的調低電視聲,讓她在寧靜的環境裡專心彈琴。可惜她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知道這份心意的時候,已經太遲了。
對我來說,《我愛莫札特》和《謝謝貝多芬》,都是一個小小的總結。如果我的人生是一首奏鳴曲,這一段,大概是其中最美麗的一章。至於「寫在前面」的選擇題。怎樣說呢。貝多芬對生命的熱情,曾經感動全世界。包括我。而他最觸動我的,也是他對待愛情的此志不渝。他一生都在尋找愛情,尋找他那永遠的愛人。他的浪漫深情,曾經是我心裡最柔軟的一塊。如果你問我,音樂是什麼?我會說,音樂是一種顏料。為你的人生畫版,塗上最漂亮的色彩。我喜歡莫札特的上帝的聲音,也喜歡貝多芬人類語言所不能描述的詩篇。音樂就像彩虹,充滿各種顏色,無分彼此。不管你是天才莫札特,還是爛泥花笑濃,也同樣可以享受音樂的快樂。在音樂的世界裡,快樂,就是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