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己從接案平台陌生開發,我們當然也想著讓客戶主動發現我們,於是在最紅海的形象網站、購物網站這塊,我們另外成立了一個專屬於它的品牌網站,並且為它投放網路與紙本廣告,還請了一位全職的寫手做內容行銷,但最終這塊業務是失敗的,最終只獲得三家客戶,而且其中一家還是同事介紹的,關於它的失敗,在公司內當然很容易歸咎於戰犯就是我,因為我是業務,但過往的 ISO 教育給我的體悟是應該要從系統面來看失效模式,因此如果把這塊業務視為一個系統,並且把問題的層次拉高到「為什麼業務人員無法全力拓展業務」這個系統性的問題上,就會獲得一個完全不同方向的結論…。
成本高這個問題由兩個因素構成,一是薪資,二是交期。在 high cost 的情況下就會有一種畸形的賠本交易發生,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這句話不完全對,因為又有種商業模式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豬買單」,但很遺憾的,敝公司的賠錢做是真的賠錢做…,曾經有個賠錢做的個案是想把該個案的系統在以後變成我們可以對外經營的業務之一,所以認為沒賺甚至小虧一點也可以,當做客戶幫我們負擔研發費用,但這條路看起來也走不下去,這與後面的其它問題有關…。
說到量體大、規模大、資本大、知名度大,國內有精誠、國外有MicroFocus,當然它們現在都已不是單純的接案公司,但客製系統還是它們主要的服務項目,它們的客戶也都是 top 100 級的企業或政府機構。另一種量體較小的典型像是新芽,它們都是可以做到即便人力薪資高,公司也還是能賺錢的境界,看起來很美好,也是我最常在公司內聽見的夢幻粉紅色泡泡,但回歸務實,試想它們只有五個人老闆兼工友的時期呢?過的又是怎樣的生活?領的又是怎樣的薪水?辦公室也像形象圖那樣朝氣蓬勃嗎?
來源:新芽
來源:新芽
沒有,新芽的 Alex 和夥伴窩在小辦公室做著僅能剛好讓自己不會餓肚子的案子,但至少這很務實,但敝公司從出生的第一天就必須背負著 high cost 的問題,但與 high cost 必須同時具備的量體、規模、資本、知名度卻付之闕如。這導致了業務在報價時的困境,報高難成交,報低會虧錢,在幾番衝突之後,政策還是決定報高,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個 high cost 的因素,交期,這其實和高薪資是互為因果的問題,因為薪資高,我們有機會拿到百萬級案件當然是勢在必得,但我們的團隊規模與能力其實是無法在期限內把成品交付,這導致了專案工期的延長,當然最終就是導致成本的上升,而身為業務,在評估階段我也只能相信工程團隊的預估,不過一年下來的經驗證明,他們花兩天預估的準度和我用二十分鐘通靈式預估的準度差不了多少…。
Long Pick Up Time
伴隨著 high cost 而來的是 long pick up time,對接案團隊來說,每個個案都有他們的 domain knowledge,這些 domain knowledge 帶給我們的就是 long pick up time,每個個案從了解需求到報價之間都充滿著許多不確定性,並且耗費時間,零售、保險、出版、課程、製造等等,每個產業的每個客戶都有他們的需求,在滿足客戶的需求之前必須先滿足內部對成本的估算,這樣耗費時間的工作,加上前面提到的 high cost,導致時間不僅長,成本又高,並且即使洽談了,也未必會成交,原因還是因為 high cost 導致的高報價,而洽談那段短則一週,長則一個月的時間,也都紮紮實實的浪費並支出掉了。
同樣的,對 long pick up time 的問題,可以有兩種層次的看法,淺碟式的想法,只會說出「就努力做啊,創業不就是這樣」的空話。另一種系統面的思考,把 high cost 與 long pick up time 這兩個互為因果的問題放在一起思考,就會得到與我類似的結論,接案這樣的商業模式並不適合我們,要嘛改變公司的體質,要嘛改變商業模式,在我得出這兩項結論後,也試圖對內傳達,最後的結果如同上一節所說的,不支持、不反對、不幫忙、偶爾扯一下後腿。第三種想法就更有創意,「解決掉提出問題的人,就沒有問題了 😄」。
Engineering first 的另一個問題是產品的企劃面,或許是看了太多老外工程師車庫創業成功的故事,我們家的工程師(兼老闆)們也是創意四射,並且對他們自己的新企劃充滿熱情,但很遺憾的,這樣的熱情也只有三分鐘,幾次往復下來我們產生了許多的「半成品」,這些半成品就相當於只打完字的書(有的還沒打完,只寫到一半),並且自信心爆棚的認為只要有人買單,就會把產品做完,真的把自己當「已成名的 J·K·羅琳」,敝業務光是在和他們爭執「成品」和「半成品」的定義就去掉了大半個月。
與 engineering first 相對應的當然就是 the ohters last,在下無業績(抱歉我真的不會賣天書)的小業務當然也只能算是 the others 的一員,雖然無業績,但自認對客戶或用戶的心態還是能掌握的,所以一再挑戰他們眼中的「產品」的問題,我的挑戰可以歸納為產品定位、競品比較、行銷三個面向,當然這三者本身就是環環相扣的部份,但無奈往往得不到有意義的回應(三不一扯後腿),久了也只能學會閉嘴。
結語
歸納下來,我們的工程師(兼老闆)們,有人兩年來都持續活在新芽的夢幻粉紅泡泡內,有人拿公司資金去炒股炒匯賺零用金,有人用虛假的計畫申請 SBIR、有人只想繼續無腦式的接案,有人不斷的提出商業點子卻只想到功能面沒想到市場面,有人把公司的存活寄望於「命運」之上,而我則苦於沒有人願意正視我提出的問題,儘管他們也都各自試圖解決現金流問題,卻也都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前面提到的 high cost 問題,裡面的任一個環節沒有被改變的情況下,high cost 就永遠是個問題。